亲自整理《教育管理学》完全复习资料.docx
《亲自整理《教育管理学》完全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自整理《教育管理学》完全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自整理《教育管理学》完全复习资料
管理的含义:
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和安排,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
管理的特性:
管理的产生来自社会活动组织的要求,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利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
教育管理的含义:
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管理的一种组织活动。
教育管理的特征:
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以定论和把握。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
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
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
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复杂。
教育涉及广泛,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管理的发展:
教育管理均衡化,教育管理民主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管理效率化,教育管理专业化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现代教育已经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人数多,规模庞大,资金耗费大。
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教育依赖的许多条件,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都有差异,所以必须协调好。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节约社会资源。
为了服务于教育,即是教育的领导者,又是教育的服务者。
教育管理学的含义:
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狭义,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除了直接来源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外,许多研究必须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进行。
缺陷:
对文献的准确性,可信度,代表性不易把握,要求研究者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置问卷,得到的结果比较客观,可靠。
难度:
设计有较强信度和效度的问卷不容易,研究成本高,耗费时间长,研究者需掌握一定统计学的知识
3、访谈调查法。
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对话来获得所需信息。
可以了解深层次问题,局限在于花费时间多,研究者主观倾向浓,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实验研究法。
控制变量的试验,难度大,只适合小范围且目标比较单一的情况。
5、人种学研究法。
从人类学研究中演变而来,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和定性判断,而不看重假设或坚实的理论基础
6、比较研究法。
限制:
容易看到一些表面现像,对深层次因素把握不充分
7、行动研究法。
研究指向明确,关注当下实用性,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
20世纪管理理论发展的若干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人际关系理论阶段。
结构主义。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
启示,局限(见书41)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见书42)
结构主义的影响。
1、学校组织是否是科层制组织2、学校组织的性质的研究3、“松散结合系统”论
4、结构主义对教育管理影响的要害(见书43)
行为科学的影响。
1、产生影响的主要时期2、影响的主要范围(见书45)
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
制度的总称。
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关系: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体制的重要部分。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见书53)
建国后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演变1、五个发展阶段2、简评(见书58)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1、中央集权制2、地方分权制3、对两种体制的深入分析(见书54)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
1、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见书59)2、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见书61)
校长负责制
1、政策规定(62)2、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63)3、校长负责制下的党组织(63)4、校长负责制下
的教职工民主管理(64)5、校长负责制的成效(64)
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79)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框架(81)
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1、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65)2、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67)3、其他福利制度的改革(68)
教育政策的概念:
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的特点:
指向明确。
相对稳定。
影响广泛。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不具强制性。
(96-97)
教育的法律化(111)教育法的体系(11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共性、区别(97)
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
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4、选择教育
政策方案(98)
政策制定模式的含义(99)2、教育政策制定的三种模式:
理性模式。
渐进模式。
团体模式。
(99-101)
教育法与教育行政(114-118)
1、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2、教育行政机关3、教育行政行为4、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5、教育行政法
律责任
教育法与学校管理(119-127)
1、学校的设置2、学校的权利和义务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4、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5、学生的权
利和义务6、教育的非营业性与学校收费管理7、学校事故及其预防
德育的含义(210):
广义的德育则泛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一种培养学生社会理想人格,造就优秀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教育活动。
德育管理的含义(210):
就是根据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总体要求,对德育工作系统以及德育活动过程进行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等活动。
德育与德育管理的关系:
(1)德育与德育管理的区别从本质属性看,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旨在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德育工作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旨在组合各种要素,以实现预期目标。
从主要矛盾看,德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而德育工作管理所要处理的主要矛盾是有限的德育资源与提高德育质量之间的矛盾。
从基本内容上看,德育需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注意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而德育工作管理的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建立与完善德育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组织与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德育工作,给德育管理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德育管理,为德育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学生品德的发展,既有德育工作的成绩,也包含着德育管理的成果。
因此,两者在工作成效上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2)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合乎社会规范的个人品德;德育工作管理旨在保障德育的有效实施,其根本目的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可见,两者在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离开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管理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失去了德育管理的支持,德育也就难以正常进行。
因此,两者彼此依附,是同一过程中的两种活动方式。
德育管理的价值:
1、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有利于摆正德育工作的位置3、有利于协调德育工作的各种因素
德育管理目标: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德育规律,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它们形成强大的合力,以有效地推进德育进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
德育管理的任务:
【2个版本】
(1)加强德育思想管理,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2)研究和制定德育管理的目标系统(3)建立和健全德育管理的组织体系(4)抓好德育的队伍建设(5)探索德育管理规律。
1、组织德育管理队伍,形成德育管理系统。
2、统一参与全体德育管理人员的思想,鼓舞旺盛的士气。
3、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
4、形成优良的校风。
德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思想管理的含义:
德育思想管理就是要提高全体教育者对德育和德育管理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观,激发其从事德育工作的热情,提高其德育管理行为的科学化程度,从而增进德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德育思想管理的内容:
(1)德育核心地位观
(2)学生主体观(3)系统整体观(4)全员参与观(5)开放互动观
德育思想的实施:
(1)开展理论学习
(2)倡导工作反思(3)进行专题研究
德育组织管理的含义:
所谓德育组织管理,就是指建立必要的德育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
德育组织管理的设置类型:
(1)二级制和三级制
(2)教导合一制和教导分立制
德育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1)指挥系统
(2)协调系统(3)执行系统(4)支持系统(5)监督系统
德育制度管理的含义:
德育制度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建立和健全德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规章制度的执行对德育工作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德育管理的基本制度:
(1)岗位责任制度
(2)检查评比制度(3)奖惩制度(4)协调制度(5)工作研究制度
德育制度管理的实施:
(1)完善德育的规章制度
(2)严格执行各项制度(3)及时修订规章制度
德育渠道管理的含义:
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去完成,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众多的工作渠道,对这些渠道的开拓、完善、协调等活动即德育渠道管理。
德育工作的渠道:
德育工作的基本渠道有政治课和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德育活动等,其中政治课和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版本2】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德育工作渠道主要有各科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学生组织活动、学校环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
德育渠道管理的实施:
(1)政治课和各科教学的管理
(2)班主任工作的管理(3)学生的自我管理(4)德育活动的管理
德育实效性的含义:
德育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预期目标任务的达成率和完成率,它包括德育工作效果和德育工作效率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一般可将分为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三种类型;后者是指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取得这一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德育实效性差,不仅意味着投入德育的各种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地是影响了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这将危及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果实效性差的局面不尽快扭转,就会使人们对德育的地位与作用产生怀疑,这将进一步降低德育的实效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管理中一项必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德育目标存在偏差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3、德育方法过于简单、4、
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管理措施:
1、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2、抓紧德育的质量管理3、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慎选人才,稳定队伍,加强培训)4、完善德育的工作网络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
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并且指出:
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
2.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调查发现:
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
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发展,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人--一切为了人本身的发展。
目前,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人力资源挑选前的工作(⒈进行工作分析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的挑选工作(⒈招聘—内容、方法、内部、外部⒉录用—方法、过程、手续)。
人力资源挑选后的工作(⒈培训和开发⒉业绩评估⒊报酬和激励⒋工作改进方案)
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专业发展作为校长持续专业提升的动态过程,指的就是校长为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的管理作风和办学水平,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地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校长专业发展要求校长不但要具备提高学校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的管理作风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校长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领导者、经营者、服务者和研究者。
校长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要求:
“基本政治素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校工作;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尊重、团结、依靠教职工;实事求是,勤奋学习,作风民主,联系群众,顾全大局,公正廉洁,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具有勇于进取及改革创新精神。
“岗位知识要求”,理论知识国情知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学校管理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
“岗位能力要求”,能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善于做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开展品德教育。
具有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科研、课外活动等工作的能力;具有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的能力。
善于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能协调好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社会、家长对搞好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
能以育人为中心,研究学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活动,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一定的文字能力,能起草学校工作报告、计划、总结等;会讲普通话,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身体素质”,校长的身体素质要求虽然在“岗位要求”中没有提到,但在“任职条件”中,仍把“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作为一项基本要求。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变化的世界与变化的学校要求校长素质实现专业化2、提高管理效能要求
校长素质实现专业化3、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实施,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内容越来越丰富,力
度也越来越大,客观上也要求校长尽快朝专家向领导发展。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专业角色意识的形成
1、何谓校长专业角色
校长专业角色转换的要求:
塑造校长职业角色。
校长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应的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职
业角色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一方面通过行政职权来实行领导,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识
和人格魅力对学校组织成员施加影响。
做富于思想的领导者,做自主办学的经营者,做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理论与实际:
1、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领导素质理论2、校长专业化发展的
实际:
上级部门培养和个人的努力
校长有五种能力:
一是思想引领能力;二是客观决策能力;三是量才录贤的能力;四是组织协调能力;五是学习研究的能力。
课程与课程管理的含义(195)课程管理的基本要素(none)
课程管理体制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199)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200)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分工(200)
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趋势:
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逐步合流;教师是
课程的创生者;学校形象的个性化。
我国课程管理的现状: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差,课程结构单一。
课程成
为一种制度化的、给定的教育要素,课程决策与设计的主体单一,缺乏自主更新课程的机制。
教材(或课
本)成为唯一根据,广泛的课程资源闲置。
学校和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校丧失文化品味,
教师丧失创生能力。
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
1.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
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
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地方课程。
4.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1、课程规划管理2、课程计划管理3、课程标准管理4、教材管理5、课程实施管理6、课程评价管理(none)
教学管理的含义:
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育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
教学管理的意义(197)
教学管理的任务:
1、贯彻方针。
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2、令行禁止,建立政令畅通的教学指挥系统3、
建章立制,保证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4、参与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5、全程管理,牢牢
把握提高质量这个核心6、加强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和制度建设:
1、垂直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2、咨询、监督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none)
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203)教学计划管理及其内容(204)教学计划管理的实施(205)
教学组织管理:
1、教研组建设2、课务安排3、教务行政(205-206)
教学质量管理及其意义(206)
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质量的检查与分析教学质量的改进(none)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水平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再生产劳动力2、再生产科学技术(第一,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
第二,教育生产新的科知识和技术。
)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
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的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
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2、舒尔茨的研究: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3、丹尼森的研究:
研究发现:
1929年一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其中因教育的作用
而增加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o.67%,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3%;同时因知识进展而增加的国民收
入的年增长率为o.59%,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0%,其中知识进展的3/5亦是教育的作用,故
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教育经费的含义:
指一国为其国民教育体系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活动提供的费用支出。
(detail264)
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
1、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与财政支出的比
例(268)
教育经费管理的含义:
指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原则,对教育经费进行筹措、分配、
使用、检查以及审计的过程。
教育经费管理的主体:
(265)
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
1、筹资功能2、导向功能3、监管功能(266-267)
教育经费管理的基本制度:
1、教育预算制度2、教育税收制度3、教育会计制度4、教育决算制度5、教育审计制度
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来源):
(271)教育经费的负担结构:
(271)学校收入来源:
(273)
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
均等性原则,效益性原则(274)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趋向):
(275)
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向(none)学校经费支出和使用(278)
校园经济的含义:
指学校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手段,以育人为终极目的而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这种活动
具有两个特征,第一,经济行为的特征。
校园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必然具有经济行为的特征,因此追求经济效益,获取最大的利润是无可非议的。
第二,教育行为的特征。
由于校园经济是学校中的经济活动,而不是社会的一般经济活动,所以它还具有教育行为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为学校提供一部分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为实施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
校园经济与教育教学活动:
促进教育的改革,校园经济直接动因是为了应付办学经费日益匮乏的局面,但实际上却蕴含了促进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变封闭的学校教育为开放的学校教育,使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而密切了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的职能扩大,由单纯的教学机关,向教学和生产,经济相结合的实体转化。
第二,它使企业管理逐渐渗透到学校中去,拓宽了学校管理者的视野,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
校园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校园经济的类型:
(1)校内独立经营型。
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学校独立出资举办,经营场所也在校内,消费群体主要是本校师生,经营目的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和生活服务,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并且带有一定的服务性和福利性。
(2)对外租赁承包型。
随着学校后勤制度的改革,这种形式也逐渐多起来。
它通常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大型设备,由租赁承包方注入流动资金从事经营,并定期向学校缴纳租金或承包费。
(3)校外独立经营型。
这是校园经济的校外延伸。
相对校内经营来讲,其服务性和福利性大大减弱,除作为校办企业可享受一定税收优惠外,基本要于其他经济组织一样接受市场洗礼。
(4)校外合作经营型。
这是校园经济的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其具体方式,既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合作制。
对于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市场,有着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尚主要集中在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校园经济的基本经验:
1、义务教育阶段开发校园经济应慎重与适度2、不宜从事风险性经营3、明晰产
权关系4、尽可能完善独立法人地位5、体现校园经济特色
教育科研的含义、教育科研的特点、教育科研的意义:
(245)
教育科研的类型: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247-249)
教育科研管理的含义:
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准。
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2、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3、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
(250)
教育科研计划管理:
1、制定教育科研计划2、确定教育科研课题指南3、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和对申报
项目进行论证4、核准和拨发教育科研经费5、协调和检查教育科研实施情况(250-255)
教育科研经费及其来源:
1、国家财政拨款2、科学基金3、科研协作费4、开展有偿服务(252)
教育科研经费的拨付与管理(253)
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
1、教育科研的情报管理2、教育科研的档案管理(255)
教育科研成果管理:
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253-254)
国外的教育科研骨干里机构与学术团体、我国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与学术团体、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及其
管理机构(256-258)
教育科研的队伍建设:
1、教育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2、教育科研人员
的培训:
脱产进修,业余轮训,直接在基层学校学习,自学(259-260)
教育评价的定义:
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
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价值:
定义1:
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
教育价值表明一种社会关系,即教育活动这一实体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定义2:
所谓教育的价值,即教育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教育的进行培养一定的人,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