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4461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docx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

花香满径小区建设项目

 

基坑边坡喷护施工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六月四日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现有施工图纸;

2、本工程现有工程地质资料;

3、现场实际情况;

4、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相关主管部门现场洽商记录及相应要求;

6、«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文件;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8、«建筑边坡技术规范»(GB50330-2002);

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二、工程概况

2.1、参建单位

1、建设单位:

云南文产昆明置业有限公司

2、设计单位:

云南世纪阳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监理单位:

4、地勘单位:

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5、施工单位:

2.2、建筑设计工程简况

本项目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东邻规划三中东路,南邻祥和街,西邻春融东路,北邻规划洛龙一号路A段。

规划净用地面积137813.42平方米(合206.72亩),建筑占地面积30937.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0835.0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7302.74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523532.31平方米。

本工程1~19栋高层下方、1栋与2栋间区域、18栋与19栋间区域地下为1层,主楼地上为32层;20~25栋高层及周围区域、26栋高层、裙房及周围区域地下为2层,主楼地上为31层,26栋地上为25层;裙楼为1~5层组成;幼儿园为3层,无地下室。

由于本工程具有单层地下室位于两层地下室的周边、分布较为分散,且部分裙楼无地下室的特点,导致基坑的开挖情况复杂,存在诸多困难。

三、地质概况

勘察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按场地地基土成因类型、岩性与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将场地地基土划分为3个主要沉积层、8个亚层,其间展布7个层间透镜体。

现将场地各地基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力学性质和空间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晚更新世人工堆积层(Q3ml)

层号①,分布于场地浅表层及上部,即

①层素填土:

褐黄、灰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强风化砂岩、泥岩碎块,粒径3~5cm左右,为近期开挖场地形成的填土,散乱堆积,结构松散、欠固结,力学性质不均匀。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厚度0.30~1.40米,平均厚0.53米。

2、第四系晚更新世冲湖积层(Q3al+l)

层号③,划分为5个亚层,7个透镜体,分布于场地中下部,即:

③1层粘土:

褐黄、灰黄、灰色,可塑-硬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中压缩性为主,偶夹粉砂薄层及包裹体。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顶板埋深0.3~12.1米;厚度0.4~16.0米,平均厚7.6米。

③1-1层含砾粉土:

褐黄色,饱和,稍密,局部为砾砂及中粗砂,夹粉砂薄层,颗粒分析结果砾石(2~20mm)。

颗粒成分为砂岩;呈透镜状分布于③2层中,顶板埋深0.7~9.0米;揭露厚度0.5~6.5米,平均1.9米。

③1-2层有机质粘土:

灰黑、黑色,可塑;干强度、韧性低;天然含水量(w)33%~93.4%,平均值52.5%。

场地中呈透镜体状分布于③1层中,顶板埋深1.3-12.0米;厚度0.7~1.8米,平均厚1.07米。

③2含砾粉砂:

灰黄、灰兰褐色,密实,湿,无光泽反映,含少量砾砂,局部夹薄层粉土。

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中等压缩性;颗粒成分为砂岩;整个场地均有揭露,顶板埋深5.0~16.4米;厚度0.60~15.2米,平均厚5.06米。

③2-1层有机质粘土:

黑色、灰黑色,可塑-硬塑;干强度差,韧性差;中-高压缩性。

呈透镜状分布于③2层中,顶板埋深10.4~11.8米;厚度0.7~4.70米,平均厚3.5米。

③3层粘土:

灰兰、兰灰色,可塑状为主,局部夹硬塑或坚硬状;零星含砂岩、玄武岩风化碎石角砾;中等压缩性。

场地均有分布,顶板埋深17.00~21.00m;厚5.7~26.6m,平均厚6.79m。

③3-1层有机质粘土:

灰黑、黑色,可塑;干强度较低、韧性低;天然含水量(w)19.1%-112%,平均值54.2%;场地中呈透镜体状分布于③3层中,顶板埋深10.0~39.3米;厚度0.50~16.3米,平均厚3.77米。

③3-2层粉土:

深灰、灰色,稍密-中密,湿,无光泽,摇振反应弱,干强度低;中等压缩性。

场地中呈透镜体状分布于③3层中,顶板埋深14.0~34.0米;厚度0.5~9.0米,平均厚2.88米。

③4层粉土:

深灰、灰色,中密-密实,湿,无光泽反映,夹薄层粉砂,摇振反应弱,干强度低;中等压缩性。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顶板埋深26.0~35.0米;厚度0.80~19.00米,平均厚8.37米。

③5层粉质粘土:

青灰、灰兰色,硬塑-坚硬状态为主,局部可塑;切面光滑,干强度强、韧性中等;中等压缩性。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顶板埋深46.0~50.00m;厚0.5~30.40m,平均厚16.0m。

③5-1层有机质粘土:

灰黑、黑色,可塑-硬塑;干强度、韧性低;天然含水量(w)18.5%-127%,平均值47.9%;场地中呈透镜体状分布于③5层中,顶板埋深46.3~67.5米;厚度0.7~11.2米,平均厚3.72米。

③5-2层粉土:

灰黄、灰色,密实,稍湿-湿,无光泽反映,夹薄层粉砂,摇振反应弱,干强度低,韧性低;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10-0.30MPa-1、平均值0.18MPa-1;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7.0-39.0击、平均27.5击。

粘粒含量(ρ)1.4-13.4%,平均6.7%。

透镜状分布于③5层粉质粘土中,仅21个钻孔分布,顶板埋深51.3-69.5米;厚度1.0-19.4米,平均厚4.06米。

3、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

层号

,划分为2个亚层,分布于场地上部,即:

1层强风化泥质砂岩:

灰兰、青灰色,为较软岩,分选性较差,局部地段为粉质粘土混角砾,顶板埋深62.0~78.0m,揭露厚度0.5~27.0m,平均揭露厚度7.33m;未完全揭穿。

2层中风化砂岩:

灰兰、青灰色。

为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间多为粘性土充填;由粘性土、碎石土、强风化白云质灰岩等混填,该层未揭穿,顶板埋深68.4~74.0m,揭露厚度2.5~15.2m,平均揭露厚度5.75m。

四、喷护方案设计思路的确定

4.1、现场实际情况

根据现场实际踏勘情况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相应要求,现场基坑边坡为原土方开挖时施工完成,未进行任何支护及喷护处理,土质情况相对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和雨淋,现目前局部范围已出现塌方形成垂直面边坡,鉴于此情况,边坡喷护按已塌方形成垂直面边坡和未塌方原始面边坡两部分采用两种喷护方式施工,已保证边坡稳定;喷护范围现目前为场地周边自然地坪面至一层地下室基底面边坡,平均深度约为3000mm。

(具体喷护范围及边坡高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4.2、设计方案的确定

根据周边建(构)筑物分布以及场地实际情况要求,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从经济及技术上综合考虑,边坡喷护按已塌方形成垂直面边坡和未塌方原始面边坡两部分采用两种喷护方式施工;塌方垂直面边坡采用“土钉墙”+“挂网喷砼”+“泄水孔”喷护结构,原始面边坡采用“挂网喷砼”+“泄水孔”喷护结构两种方式施工。

(两种施工方式范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中基坑深度>4000mm以上按塌方垂直面边坡施工,具体情况现场确定)

4.3、地下水控制及基坑降排水另详《基坑降水、排水施工方案》相应要求,现略。

五、施工技术要求

5.1、Φ22钢筋锚杆土钉墙施工要求

1、锚杆孔位和孔深允许偏差均为50mm。

2、采用Φ22(HRB400级)钢筋,气动锤打入,锚杆长度3000mm,入射角∠20°,水平间距@1600mm,按梅花形布置,锚杆位置恰为钢筋挂网网片纵横钢筋交接处,做可靠固定。

3、锚杆垂直间距:

基坑深度≤3500mm锚杆按2排梅花形布置,间距@1300mm,第1排锚杆距基坑底小于等于800mm布置;4500mm≤基坑深度>3500mm锚杆按3排梅花形布置,间距@1200mm,第1排锚杆距基坑底小于等于900mm布置。

详见后附图。

5.2、挂网喷护砼施工要求

1、钢筋网片为HPB300级单层双向A6.5@200mm布置。

2、喷射砼厚度为100mm(砼强度等级为C25)。

3、喷射砼采用P.O32.5复合硅酸盐水泥。

4、喷射砼配比采用水泥:

石粉砂=1:

4。

5、喷射砼施工工艺

喷射砼采用干喷工艺,钢筋网片为φ6.5@200单层双向,按照施工要求调入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设备。

喷射管采用PVC管,其承受压力≥0.8Mpa,在喷头处设供水设施并保证水压力0.15~0.20Mpa。

喷射前,清除开挖面的浮石和浮土及底边的堆积物,埋设控制喷射砼厚度的标志样式(标志样式现场与监理商定),对机械设备、风水管路等进行全面检查及试运转。

开始作业时,应先送风,后开机,再给料;结束时,应待料喷完后,再关风。

向喷射机供料应连续均匀,料斗内应保持足够的存料。

喷头处的工作压力应在0.1Mpa左右。

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并表面平整,呈湿润光泽,无干斑式滑移流淌现象。

砼的喷射回弹率应控制在15—25%。

开始喷射砼时,应减少喷头与受喷面的距离,并调节喷射角度,以保证钢筋与璧面之间砼的密实性。

5.3、泄水孔施工要求

泄水孔采用DN50PVC管泄水,长度500mm,水平间距@3000mm,梅花形布置,垂直间距靠边坡中下部布置2排,间距@1200mm,第1排距基坑底小于等于600mm布置。

详见后附图。

六、基坑应急处置预案

6.1、基坑出现裂缝、变形过大潜在滑动失稳险情的应急防护措施

基坑开挖过程中或基坑开挖后,在进行地下室、基础(箱、筏基础)施工期间,常常会存在一些超过边坡稳定设计计算的条件,造成地面开裂,边坡土体变形及滑塌等险情。

因此在整个基础施工期间,必须备有相应的应急防护措施及抢险工作所需的设备、材料和组织安排。

基坑边坡出现裂缝、变形以致滑动的失稳险情,其本质的问题是土体潜在破坏面上的抗剪强度未能适应剪应力的结果。

因此抢险应急的防护措施也基本上从这两方面考虑,一是设法降低坡土体中的剪应力;二是提高土体或边坡的抗剪强度。

采用以下应急防护措施:

1、坡脚被动区临时压重:

在基坑底面范围内,采用堆置土、砂包或堆石、砌体等压载的方法以增加基坑支护体系抗滑力维持边坡稳定;

2、坡顶主动区减载:

坡顶减载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清除基坑周边地面堆置的砂石建筑材料及施工设施等以减轻地面荷载;二是可根据出现险情程度和需要,进一步降低基坑顶面高程,挖除基坑顶面一定厚度的土层以减少边坡自身土体的重量,降低边坡滑动力而提高边坡的稳定系数。

3、从基坑边起算开挖深度约1.0~3.0倍的范围内垂直打入锚桩,锚桩与水平锚杆或钢性桩连接进行拉锚。

必要时增设土钉或锚杆。

4、对险情段加强监测。

5、尽快向勘察和设计等单位反馈信息,开展勘察和设计资料复审,按施工的现状工况验算。

6.2、支护结构位移

若插入坑底部分向内变形,下段位移较大,造成墙背土体沉陷,着重加固坑底部位,具体措施有:

1、回填好土、砂石或砂袋等,回填反压土高度至能保证基坑变形完全稳定为止;

2、增设坑内降水设备,降低地下水;

3、对坑底进行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抗力;

4、坡顶卸载:

坡顶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挖除,减少坡顶荷载;

5、对支护结构临时加固:

①局部增加锚杆;

②局部采取注浆加固措施;

③对险情段加强监测;

④尽快向勘察和设计等单位反馈信息,开展勘察和设计资料复审,按施工的现状工况验算。

6、对基坑挖土合理分段,每段土方挖到底后及时浇注垫层。

6.3、流砂、管涌

1、对较严重的流砂现象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1.0m以下;

2、如果流砂是在上部桩间的缝隙中出现的,则可在桩间嵌补防水细石混凝土。

施工中应先在出现流砂的部位插入引流管,而后将该段墙幅间土清除,再将两面墙幅对应面凿毛,然后在外面支模,浇注防水细石混凝土。

管涌十分严重时可在支护墙前打设一排钢板桩,在钢板桩和支护墙间进行注浆,钢板桩底应与支护墙底标高相同,顶面与坑底标高相同,钢板桩的打设宽度应比管涌范围宽3~5m。

6.4、支护结构渗水

1、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可采用坑底设排水沟的方法;

2、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流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的方法:

①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支护结构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支护结构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引出;

②将管边支护结构的薄弱处用防水砼或砂浆修补封堵;

③待修补封堵的砼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

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述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

如果引流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排出即可。

6.5、降水工程影响周边环境的应急措施

地下工程施工为了疏干基坑内地下水,必须长期进行抽水,有可能产生以基坑为中心的大面积水位降落漏斗,从而对基坑周围地面和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基坑支护完毕后必须加快地下室施工进度,减小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必要时增设止水帷幕。

6.6、相邻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应急措施

基坑开挖施工,对相邻建(构)筑物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当其产生不均匀沉降,同时其倾斜率接近千分之四时,应对建(构)筑物沉降变形较大一侧进行地基土注浆加固处理。

1、注浆杆采用φ48×3.25焊管。

锚杆前端封闭,管身前6m每隔30cm钻一个φ8灌浆花眼,灌浆花眼间呈90°夹角。

2、注浆采用32.5MPa强度等级水泥,水灰比为0.5,注浆水泥掺量30~50kg/m左右,注浆压力0.2~0.5MPa。

注浆杆长9m,杆间距1.5m,其平面位置及入射角度应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调整,以保证注浆杆有不小于3m长度进入建筑物外侧2m平面范围。

3、注浆次序不小于2序,注浆时设专人对周边建(构)筑物巡查,避免对其造成隆起变形等损害。

4、第一次注浆加固时,注浆杆间距可取1.5~2.0m,根据注浆加固后的沉降变形监测情况,必要时,应加密注浆杆间距甚至采取其它有效的加固措施。

6.7、基坑应急组织措施

6.7.1、基坑失稳紧急处理预案

基坑失稳紧急处理预案是针对基坑在局部地段可能产生失稳及其他异常的情况下才予以实施的。

实施紧急预案要有必要的设备、人员计划、施工抢险关键在于及时,因此,充足的设备、人员准备是实施紧急预案的前提条件。

为此施工方将在险情出现的时候组织精干的抢险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抢险工作,力求在基坑失稳前将危险地段予以加固,是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抢险用设备物资应储备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6.7.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由于深基坑工程影响安全因素的多样性,一个环节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基坑工程失稳事故,有的基坑因为地质的特殊因素或外界的突发性影响,基坑边坡破坏呈现出脆性破坏的特征,这种突发的土体脆性破坏,往往使抢险人员来不及实施抢险措施,基坑边坡已滑移破坏。

若是基坑内施工人员来不及撤离,将导致人员伤亡大事故发生。

通过实施本方案,努力使各项目部各项施工行为更好地满足安全规范的要求,为施工工业场地提供更好的安全环境;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料处于良好地备战状态;指导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反应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求援;最终达到有效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6.7.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1、项目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见下图)

2、项目部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重伤或重大事故发生后,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保证按应急救援预案顺利实施;

负责事故现场的抢险、保护、救护及通讯工作;

保证现场救援所需材料、经费、人员的落实;

与上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时保持联系并将救援情况及时汇报,负责向相邻可依托力量的联络

求救;

负责工程项目生产的恢复工作。

并明确各应急专业组长。

现场应急专测人员构成及职责。

事故现场抢险组人员组成。

由施工项目副经理任组长等相关人员组成。

负责事故现场的紧急抢险等工作,包括受困人员、现场贵重设备及物资的抢救、清点、危险品的转移等。

事故现场通讯组人员组成:

由施工项目总工或项目骨干任组长、现场其他应急小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

负责收集相关紧急情况的预报以及与相关单位部门的通信方式,保证各级通讯联系通畅,做好联络工作。

6.7.4、应急救援启动

重大事故发生后,施工方项目经理应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事故程度决定是否停止施工或对危险源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并立即向应急服务机构或相邻可依托力量求救,同时在应急服务机构到来前,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如:

道路疏通、现场无关人员撤离、提供必要的照明等。

在应急服务机构到来后,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各应急专业组人员,要接受现场应急指挥的统一指挥,立即按照各自岗位职责开展工作。

分公司经理、质安部经理、总公司安全主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在接到事故报告后也应立即赶赴现场,成立有总经理任应急救援总指挥、副总经理或安全主任任副总指挥、相关人员参加的应急救援指挥部,迅速指挥各个相关部门救援抢险并负责对事故发展情况的进行了解及对事故的控制、处理工作。

事故现场由项目经理统一领导。

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组织大量的人员参与到抢险工作中来,施工方应特别成立了以下几个应急小组,以便在抢险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1、事故现场抢险组:

事故发生后,应根据事故特点和现场的情况,采用相应方案及相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并立即开展事故现场的紧急抢险工作,抢险过程中应遵循“安全第一原则”,首先注重人员的救援、事故现场内外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封存及转移等,并随时与现场应急指挥、保护组、救护组、通讯组联络。

2、事故现场救护组: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开展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工作,及时组织伤员救治及护送受伤人员到最近的医疗急救中心医治;随时与现场应急指挥、抢险组、保护组、通讯组保持联络。

3、事故现场保护组: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开展保护事故现场和人员的疏散、清点及归贵重财物的清点工作。

现场保护组人员应指引无关人员撤到安全区,制定专人记录所有到达安全区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记录、拍照、取证,为后续的事故调查工作提供原始资料;随时与现场应急指挥、抢险组、救护组保持联络。

4、事故现场通讯组

事故发生后,应保证现场内与其相关单位及应急救援机构的通讯畅通;随时与现场应急指挥、抢险组、救护组、通讯组保持联络。

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各应急小组负责人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以便及时的联系。

6.7.5、应急救援终止及恢复施工

对重大事故现场经过应急救援预案实施后,引起事故的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所有现场人员均得到清点;不存在其他影响应急救援预案终止的因素:

应急救援行动已完全转化为社会公共救援;应急总指挥认为事故的发展状态必须终止的:

应急总指挥下达应急终止令。

七、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7.1、安全生产

1、安全生产贯穿于全工程各施工环节,项目部设立安全管理小组,组织所有工地人员学习安全知识。

邀请当地公安部门进行治安和法制教育,安全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各工序、各工种必须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服从保卫人员的管理。

2、全体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的六大纪律,遵守国家和企业的有关安全生产规定,落实执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实施细节。

3、施工区与非施工区分开,空洞应及时回填。

4、非施工人员未允许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5、现场配备足够的干粉灭火器。

6、机电设备移位时,必须切断电源,移位后要认真检查,符合安全规定后方可通电施工。

7、夜间施工要有充足的照明,危险位置要围挡,夜间要有安全警示灯。

严禁私拉乱设电线,配电箱总柜必须有接地装置。

8、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严禁脱岗及酒后上岗,以防造成事故。

9、加强现场管理,重要施工部位须挂好安全标志牌。

10、遵守操作规程,严禁野蛮作业。

11、基坑四周设1.2m高钢管护栏,基脚用素砼浇实,立杆间距1000,横杆间距500,上下用涂有红、白色漆的钢管连接,并用密目网封闭。

7.2、安全用电主要技术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部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2、保护系统一律采用漏电开关,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分开,并多次重复接地,接地电阻符合规定。

3、采用三级配电,二级漏电保护。

4、定期测定电气设备绝缘电阻,绘制记录表。

绝缘不符,禁止使用。

5、定期测定接地电阻、避雷电阻,电阻不符及时纠正。

6、合理使用熔断丝,严禁使用铜丝替代。

7、使用铁壳配电箱,动力箱和照明箱不得混合使用。

7.3、现场文明施工

为了确保场地没有积水和水泥浆、淤泥、渣土乱弃现象,为施工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的环境,主要措施如下:

1、施工人员佩戴证件上岗,进出车辆、陌生人须经门卫登记。

施工现场内的主道路在施工前已浇筑砼道路,临时道路用塘渣碾压,确保车辆顺利出入。

2、现场设立排水系统:

现场设有4个专门的沉淀池,工地雨水和污水都排入专设的沉淀池内,经沉淀后利用专设的污水设备抽排入市政接入口内。

3、施工所用材料均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堆放,不得出现乱堆现象。

要求材料分类堆放整齐,工具整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4、现场卫生要求保持整洁,做到场地上无泥浆、无积水。

5、施工机具应有指定的地点保存,收工时各班组应督促职工注意机具的归总清洁,不得乱拉乱扔。

7.4、环境管理措施

1、所有进出的运输车辆要保持整洁,在场地进出口处设专人检查,在大门口设置二级沉淀池和车辆冲洗台,并配设两支高压水枪冲洗进出车辆。

2、安排职工每天清扫冲洗现场,保持现场清洁卫生。

施工道路及可能产生粉尘污染的作业区,经常洒水,保持尘土不上扬。

3、冲洗导管的地点相对固定并有利于排水,防止场地积水,冲洗好的导管堆放整齐。

4、如有需要,提前办好《夜间施工许可证》手续,尽量减少夜间施工。

5、施工现场厕所派专人打扫管理,做到清洁卫生。

6、原则上不安排夜间施工,若因施工工艺要求必须连续施工时,提前向当地环境部门审批,夜间施工时,尽量做到悄无声息,施工器具要轻拿轻放,减少继续和强烈碰撞,避免发出噪音,否则采取罚款措施。

7、做好向周围居民因施工造成的诸多不便的致歉宣传工作。

八、其他

1、本施工方案未尽事宜参考有关规范规程要求。

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周边管线的监测,若发现变形较大时要及时通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加固措施。

3、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在降水的过程中,由于会随水流带出部分细微土粒,再加上降水后土体的含水量降低,使土壤产生固结,因而引起周围地面的沉降,针对现场的情况主要考虑周边道路及临设的沉降,为了防止或减少降水对周边产生过大的沉降,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技术措施:

减缓降水速度:

使降水曲线较为平缓,减缓降水速度,防止产生过大的沉降,亦可在井点降水的过程中调小泵管口径,减缓降水的速度,需要时甚至暂停抽水。

4、由于本工程是在边设计边施工情况下进行,因此在施工中应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