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23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最新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为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战略以及“一城、七中心”和“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形成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面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提升我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根据《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及省市相关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五年。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文化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战略以及“一城、七中心”和“文化名城”建设,努力在创新创优上下功夫,在文化惠民上办实事,在提升管理上闯新路,在加强建设上谋新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可喜的局面。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建成了市图书馆新馆,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少年发展中心、江干区文化馆、下城区文体中心、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叶浅予艺术馆等大型文化设施。

杭州市广电监测中心、杭州艺术馆工程已正式开展前期工作。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至2009年底,建成省级东海明珠工程85个、市级168个,覆盖率达到85%;建成公共图书“一证通”工程基层服务点1224个。

全市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8个,达标率达64.6%;萧山、余杭、桐庐、临安等地市实施村级图书室建设工程,基层图书室覆盖率明显提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有线电视覆盖18182个村,入户率提高到90%,有线广播“村村响”行政村覆盖率100%,通响率80%以上。

开展广播电视低保工程,全市4万多低保户享受免收有线电视“入网费”、“收视维护费”政策。

组建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以及110支农村电影放映队。

完成9个区、县(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在省内率先实现村(社区)服务点全覆盖。

累计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025个,覆盖率达69.42%。

2、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创作演出了越剧《心比天高》、《大道行吟》、《女人街》,舞蹈诗《阿姐鼓》(修改版)、《和平颂》,话剧《爱的心碎》、《天堂往左,爱情向右》,歌舞情景剧《宋城千古情》(修改版)、《中国印象》、《印象西湖》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并在国内外艺术大赛中频频摘金夺银,获得了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优秀新剧目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以及中国文联戏剧“梅花奖”等在内的省级以上各类奖项250余个。

群众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了包括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创作奖、全国“四进社区”活动金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20项,省级奖158项。

“十一五”期间,有千余件广播电视作品获杭州市广播电视政府奖,191件作品获浙江广播电视政府奖,奖级、获奖数量、获奖面及获奖种类等逐年提升。

2009年,有8部动画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并多次获国产优秀动画片项目扶持,全市动画片产量和推荐数量跃居全国第一。

3、重大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创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之春”艺术节、西湖国际音乐节等新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每年推出各类演出项目60余个。

与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合作,举办了中国话剧百年经典剧目展演、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和梅花表演奖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地扩大了杭州文化的影响,提升了知名度。

4、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开展。

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专职群文干部971人,有6012支城乡业余文艺团队,集聚了8.5万人活跃在街道、乡镇、社区、村落的业余文化文化工作骨干。

“十五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万场文化活动”工程以“百团万场下基层”为抓手,结合群文配送机制,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了全市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图书“一证通”工程以总馆分馆制建设为抓手,累计建成“一证通”工程基层服务点1224个;“文化扶贫”工程以增强“造血”功能为重点,每年完成扶持100个贫困村的文化建设;农家书屋工程为农民群众送“三农”类图书、光盘?

万余册(盘);每年培训农村文化管理员1500人;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开展。

5、公共文化服务传输手段不断改进。

广播影视覆盖面和规模不断扩大,节目制作能力不断提升,安全播出水平不断提高,传输覆盖手段不断改进,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建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截至2009年,全市有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8家,经总局批准的自办市级广播频率3个,电视频道5个,县级广播频率7个、电视频道7个,各广播电视台在编人员2000余人。

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7%。

全市数字电视用户100余万户,其中交互数字电视用户20余万户。

有159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5条电影院线院线,20家城市影院,125块屏幕数(厅),18860个座位,有236家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属地),占全省1/3。

全年拍摄影视剧近5000集,制作电视节目70余万分钟,生产原创动画片35部、1477集、27409分钟。

出版业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新闻出版业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不断调整,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报纸和出版社影响力不断扩大,出版产品内容日趋多元化,表现手段日趋数字化和多媒体化。

6.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

宏观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并后规范并强化了管理的力度,提升了管理的效率。

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艺术创作生产管理关系、广电行业管理关系、出版印刷行业管理关系,逐步形成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科学高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

用人体制、分配体制、职称体制等三项内部制度不断完善,机构活力、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争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杭图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以绩效考评为导向的6项改革新举措,杭州爱乐乐团的组建成立,“一网、一团、一体系”群文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等,激发了全新的活力和生机。

总结杭州图书馆十年改革经验,出台了指导区县(市)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意见,全市文广新系统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深化。

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市群文服务网成功试运行,群文业余团队以及群文人才的资源库初具规模,159个群文配送基层服务点初步建成。

通过“文企联姻”、“项目共建”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活动和服务,着力拓宽“合力兴文”的途径。

杭州图书馆成为国际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简称OCLC)国内首家管理性会员馆,国际化合作步伐加快。

启动网上预约配送服务,群众文化一体化、集约化运作扎实推进。

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防范网络体系,推进“一会议、一评议、一中心”建设,探索广播电视管理新机制。

下城区在完善“五位一体”的“文化超市”运作模式,江干区在推进图书馆服务多样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7.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紧紧围绕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至2010年,全市共有专职群文干部?

人,其中图书馆从业人员?

人,群艺(文化)馆?

人,乡镇文化站文化员?

人。

全市有农村行政村各类文化管理员?

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

人,兼职管理人员?

人。

全市有广播影视业从业人员近?

万人,其中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业人员?

人,数字电视公司工作人员?

人,市区影院从业人员?

人,基层电影放映流动队从业人员?

人。

全市有新闻从业人员?

人,其中博士学历?

人、硕士学历?

人、本科学历?

人、大专学历?

人、中专(高中)学历?

人;有技术职称人员?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人、副高级职称?

人、中级职称?

人、助理级?

人。

全市有业余文艺团队?

多个和民间职业剧团近百个,有业余文体活动爱好者?

万人和各类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数千人。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与杭州人均GDP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新跨越发展阶段要求仍然不相适应,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新格局战略目标仍然不相适应,与推进“文化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战略目标仍然不相适应,与加快建设“一城、七中心”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仍然不相适应。

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1、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仍然偏少,投入不平衡现象突出。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市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无论在总量、所占比例和增长速度方面与以前相比都显著提高,对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也不断增强。

但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基数过小,与满足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仅仅停留于低水平保障。

我市多渠道投入政策还不完善,一些文化经济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文化投入类别、区域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城市重大文化设施投入较多,居住小区文化设施也得到较大改善,而区级和街道级设施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逐步完善,而艺术馆、文化馆等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虽然全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加,但对欠发达地区投入仍显不足,财政投入的区县(市)间、城乡间差异依然明显;一些地方多年来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许多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转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

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被短期或长期挪用,不能及时到位或不能到位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2、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增多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现象并存。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市在突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文化产品生产和分配模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表达机制不健全,领导拍脑袋替民众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依然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选择的公共决策程序不够完善,在制度设计上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诉求目标错位、需求结构不对称现象仍然明显。

虽然我市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手段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活动以及服务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精致度不够、魅力不足、质量不高,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精品化、多样化、个性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趋多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现象并存。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城乡、区域、群体之间非均衡问题明显,与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品质生活和现代文明的要求有相当差距。

3、公共文化设施开放利用率不够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近年以来,我市公共文化设施日渐趋多,但公共文化设施开放使用率不高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部分被挪用、挤占或浪费和闲置的现象,一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空壳化”现象仍然存在,弱化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设施利用不均衡,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利用率相对较高,跳排舞健身等人群相对集中,而另外一些场所,由于管理不善,不同程度上存在浪费和闲置现象;一些公共文化场所,进出最活跃的人群往往是中老年和儿童,年轻人相对较少。

近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方式和内容,服务效率、态度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手续烦琐、收费贵,服务方式和内容单一、陈旧等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公共文化场所拥挤,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甚至连维持自身运营都存在困难,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妨碍了文化民生的有效改善。

4、公共文化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近年以来,我市已经逐渐从过去“大包大揽”办文化事业模式中摆脱出来,但政府管理文化事业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完善。

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传统文化体制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问题依然突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用人、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改革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平均主义、大锅饭、富余人员特别是“老人”安置问题仍然突出,受现行投入方式制约,绝大多数单位主动裁减冗员动力不足,受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制约,岗位工资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在改革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单位直接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改革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改善文化民生责任缺位;近年以来,我市显著地加大了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力度,但适应于市场经济大背景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运作机制还未完全形成,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法律体系和税收体系还未完善,民营经济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门槛仍然过高。

在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后,评估、监督和考核制度还未相应到位。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人均GDP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新跨越的攻坚阶段,是我市加快建设“一城、七中心”和“文化名城”,实施“服务业优先”、“文化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等战略,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关键时期,是我市生活品质提升取得新突破、民生改善达到新高度、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体制机制再创新活力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环境特征,将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外形势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在国际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国内,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同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抓手及工作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目标。

国际上日益突出的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国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以及中央和我省的政策导向,为我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二)加快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要求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推进城市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生活品质提升转型的攻坚阶段。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就必须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地连在一起,既关注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提高,也关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满足、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即关注量的“更多”,也关注质的“更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五大生活品质相互支撑、多样和谐、共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以领先领跑”精神来规划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把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与“一城、七中心”和“文化名城”建设相适应的新高度,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要求全面实现“文化惠民”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社会加速转型期,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攻坚时期,是我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生活品质提升迈向新高度的发展阶段,是我市进入从注重总体发展向注重均衡发展、从注重提高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向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发展公平性和均等化、从注重经济领域改革向更加注重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转变的发展阶段。

社会加速转型,要求我市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格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和管理模式,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扩大和改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城乡“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

(四)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要求提供更多高质量和个性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随着人均GDP从1万美元进入2万美元发展阶段,我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变化步伐显著加快,文化消费将进入大幅跃升阶段,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对公共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要求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填鸭式文化供给模式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传统化、单一化、小众化格局,探索“自下而上”需求型文化供给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品种、样式、载体和风格,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新媒体新科技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了新空间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突破和运用,直接导致了以互联网等为载体的新兴媒体的诞生,并加速了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升级。

三网融合将突破传统媒体行业内部及与电信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壁垒,广电与电信互联互通、业务双向进入,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综合服务,为我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网融合将为实现广播电视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传播转变,从单一终端向多终端转变,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机遇;将带来内容生产的全面数字化,打破原有的媒体界线,在文字、动漫、视频等形式上给新闻出版带来更多机会,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为新闻出版产业链的两端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多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加服务为主,提供有力的新技术支撑。

新媒体新技术为打破传统节目生产方式,使知识、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更多地融入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创作生产出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作品,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杭州特点、时代特征的文化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拓展了新的空间。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民主民生、领先领跑、创新创优为主线,以全面实现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主题,以提升文化生活品质为目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一体化格局,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我市加快推进“一城、七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格局,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文化惠民。

实践“以民为本”、“文化民生”、“文化惠民”理念,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共建共享“文化名城”,充分发挥文化在加快推进“一城、七中心”建设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中的引领、凝聚和激励作用。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把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力引进社会资本,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微观主体,建立多管齐下、广泛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3、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确定一批重点发展、优先发展、鼓励发展项目,梯度开发,以点带面,重点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薄弱的文化需要,在盘活优化存量文化资源的同时,确保增量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社会群体倾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格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4、普及提高、多元发展。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既重视提供多样化普及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又重视适度提供提高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文化精品和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引导公众文化需求,提升公众文化素质。

5、改革创新、完善体制。

突破“官办文化”的单一文化发展体制,创新公共文化发展理念,建立充满活力、科学高效的公共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文化创新体制、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决策、反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公共文化发展效率。

 (三)发展目标

以全面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为主题,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龙头,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公益性、公平性、基本性、均等性、多样性等理念,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到2015年,率先全国同类城市形成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全省领跑、全国领先、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管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乡镇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服务功能等指标位领先于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

把杭州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多、供给对象广、供给模式优,群众文化生活内容丰富、文化生活品质高、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先进文化渗透力、感召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强,公共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文化名城”。

四、“十二五”时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形成国内同类城市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以服务群众改善文化民生为主题,以内涵式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增强城市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为目标,至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全市城乡的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一流和全省领跑、全国领先。

重点建设一批与杭州城市性质相匹配,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杭州“一城、七中心”和“文化名城”、省会城市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

重点布局、建设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

重点抓好杭州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工程,杭州图书馆老馆、杭州少儿图书馆改造工程,杭州艺苑(市委党校区块)和杭州杂技团改扩建工程、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广电监测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

争取在有足够人流和消费基础的城市核心区域、城市的副中心,或政府政策的优先倾斜发展区,率先立项建设1-2个城市文化综合体,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市民文化休闲娱乐的功能集聚和辐射的示范区。

围绕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以城市新区、城市综合体、农村、弱势群体等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以形成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为目标,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品质共享,促进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着力建设覆盖全面、服务便利、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管理良好的公共文化设施,推动五县(市)和八城区文化设施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我市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城乡公共文化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