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860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docx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

荆州市教科院文综研究组

一、试题分析

(一)地理

1、总体评析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文综I卷)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具有浓郁的学科特色,突出考查了考生地理思维能力。

与2006年高考试题相比,今年试题的题型、分值没变,题量略有增加(学科内综合题由1题增加到2题)。

试题整体难度与2006年基本相当,难度适中。

试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比重约为43:

57,区域相关知识比重有所下降,注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

2、试题特点

(1)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宏观认知。

文科综合能力考查,强调考生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部分,继承了前几年试题的特点:

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主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如将中国城市化、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征、地球运动意义、温室农业、黄河生态环境、城市工业布局、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城市区位与区际联系等学科基础核心知识作为”中心问题”来设计相关试题。

(2)以双基为本,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基本技能熟练把握

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十分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

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意义、气候分布和气候特征、洋流分布规律等,人文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化特征、温室农业原理、工业布局原理、城市自然区位等主干核心基础知识成了地理试题考核的重要落脚点。

同时,时间计算、统计图表的数据处理等地理技能在试题中也有较好的体现。

对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生在分析解答试题时,对试题呈现的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与大脑储存的信息相融合,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第1-2题需要调动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来分析问题。

本组题以十分简洁的四条“年份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为载体,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坐标图中的有用信息,调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这一重要地理基础知识来具体分析中国和美国城市化的相关问题。

第1题:

首先抓住题干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获取有用信息: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这一地理特点。

再与坐标图中的有用信息结合即可选出正确答案D,第2题:

首先抓住题干中的“美国”,并获取有用信息:

美国是发达国家,回归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再与我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正确选项c。

如3~5题:

澳大利亚的气候问题以一幅简洁的澳大利亚大陆轮廓图为主要背景,考查考生对与澳大利亚大陆密切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判断等。

第3题:

抓住题中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在获取图中T、Q、H、S四点的位置信息,回归到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基础知识上来,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东澳大利亚暖流)。

第4题:

首先抓住题干中“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中的有用信息,确定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再根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即可选出正确答案B。

第5题:

本题以一幅“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图”为素材,图形新颖、简洁,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中有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首先根据P点在图中的位置信息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确定P点为热带沙漠气候。

其次,根据图中的气温信息,排除②线,再根据图中的年降水量信息排除③④线,并最终确定正确选项A。

如36题:

城市工业区的合理布局问题,本题以简短的文字叙述和一幅简洁的工业区分布图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运用城市工业区布局的相关原理,综合分析、解决城市丁业区布局中的相关实际问题,试题素材来源于生活,体现学生“活化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的地理学习理念。

(1)问:

首先由设问中的“东部工业区”,寻找做题的线索:

工业区的具体位置(城市东南的郊外,城市河流的下游,铁路和公路沿线等)、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

再结合文字信息“该地盛行南风”和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的污染类型及其相应的布局原则;工业区布局的主要经济区位条件等地理基础知识,即可判断东部工业区选址是合理的。

在说明理由时应注意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交通运输等角度全面地,有层次性地加以描述。

(2),抓住设问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信息(城市不断扩展)、工业部门信息(焦化厂、水泥厂为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以及地理事实信息(焦化厂、水泥厂的搬迁呼声越来越大)。

再结合图中西部工业区的位置信息(位于城区内),比较容易得出其搬迁的原因。

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

西部工业区在城市扩展以前的布局是合理的,只是由于城市的发展而变得不合理了。

在如第40题:

燕京的选址及其位置的重要性。

本题是一道文科综合试题,其中的第(3)问、第(4)问为地理题。

试题以一幅燕京的位置及周围的环境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题中信息,利用所学的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区为条件这一基本地理原理,综合分析燕京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并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3)问:

本设问较常规,突出考查考生阐释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的能力。

为此,首先要全面阐释,如分别从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基础几方面加以阐释。

其次,要结合燕京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阐释.体现燕京的地理特征,不能用原理代替答案,如在阐释地形对选址的影响时要说出“燕京位于山前冲积扇上,地形平坦”,而不是直接说出“地形平坦”这样的“套话”。

第三,注意用地理学科语言加以描述,如冲积扇等。

第四,需要注意阐释语言的逻辑性、简洁性等。

第(4)问:

首先抓住“燕京”是“城市”这一关键点,从城市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组织答案。

其次,抓住图中“燕京”的位置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

(3)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突出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应用

试题情境创设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大部分地理图表相对比较传统,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时有所见,但部分试题的图像注重创新。

如第5题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统计图”、第6—8题的“经纬网简图”、第40题的“燕京城历史地图”等。

全卷地理试题共有6图1表,突出了地理图表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

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第5题图示中4地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数值,第6-8题题干文字限制信息和图中曲线的分布特征,第36题文字材料中的风向和图中河流、交通线的分布,第37题表格中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和季节分配比例的数据,第40题图中地形、河流和古代大道分布等。

(4)强调考生的思维过程与质量,突出材料信息与问题设计的关联性

大部分地理试题创设比较注重对考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第6-8题显得更为突出,本题组的解答,首先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将简洁的局部经纬网图通过空间想象恢复成完整的经纬网图。

其次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运用分析、推理、判断等地理逻辑思维,建立起如下的思维链:

第6题:

南极附近极昼→图中晨昏线b以下为白昼部分→通过M点的经线为正午12时→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5时。

第7题:

夏至日(6月22日)晨昏线与北极圈(66.5°N)相切→7月份晨昏线与北极圈内的某条纬线相切→选项A、B错误,可能是C、D选项→秋分日(9月23日)晨昏线经过北极点(90°N)→7月份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M的纬度可能为75°N。

第8题:

Q地经度为0°→P地经度为90°E→北京位于P地以东→北京日出→M点以东的曲线为晨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北半球处于夏季→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本组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解题时会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如能突破思维障碍,则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以说本题组是今年文综地理部分的高低分的一道“分水岭”。

(5)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突出地理问题的论证与探讨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2007年的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学科特色。

如第37题,虽然试题没有提供区域地图,但解题时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建立起中国的心里地图,并对表中所涉及地点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把握,否则就难以对降水量多少进行正确的成因分析。

(1)问:

本问突出考查考生分析表中信息,归纳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季节分配特征的相关能力。

做本题需要注意:

回答问题的依据是表中的资料。

如:

选项A,如果按我们平时所学的大致描述“我国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少”来判断就错了。

因为表中的广州春季降水量占到了30.8%,仅次于夏季的44.3%,乌鲁木齐也如此,而B选项的叙述太绝对化了。

(2)问:

可直接从表中读出(南昌),这是回答下一问的基础,不能出错,同时提取“南昌”的位置信息: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整合“夏季降水量比重低”中的相关信息,较容易找到成因: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为伏旱天气,降水偏少。

第(3),要回答“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一空,需要一定的思维技巧:

不是看年降水量少的城市,而是看夏季降水量比重较低的城市。

这样较容易填出正确的城市——乌鲁木齐。

再结合其它位置信息分析其降水少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远,水汽少。

第(4)问:

注意“五台山”与“郑州”位置信息的获取:

郑州位于华北平原上,而五台山是山峰,有地形雨。

综合题部分大多采用开放式设问,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如第36题的第

(1)问要求考生根据图中的方向标、河流、交通、城区分布等信息,判断并分析说明东部工业区选址的合理性:

(2)问则要求考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对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与探讨。

第40题第(3)问要求考生通过对图中地形、河流和区域气候等信息的分析,归纳出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第(4)问要求考生通过对图中交通线信息的分析处理,作出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论述,采用开放式问答,既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又能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值得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和考生的关注。

(二)历史

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试题(全国卷I)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体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稳中有变”的特点。

遵循《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考生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相对稳定,试题难度适中并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对中学教学将产生较大的导向作用。

历史试题部分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可能是最难的、考生深感无奈的题目,它再次承担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增强区分度的功能。

历史部分试题的主要特点有:

1.从试题立意的角度分析,试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主要指主观题),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注世界,注重了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国家意志。

今年是南昌起义80周年,第14~17题以军队发展为主题,考查了不同性质军队的特点,讴歌了新型人民军队的特点及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一曲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颂歌。

第38题考查了二战初期美国通过修改中立法打击法西斯的历史史实,试题昭示了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时代主题;同时,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舞台中考查,揭示了民族复兴的主题,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第40题考查了金迁都北京(燕京)的史实,该题有三大现实意义;考查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联系;通过金迁都的历史影响印证了民族融合的价值;以金迁都后的发展揭示了生产力作为第一社会进步要素的基础性意义。

2.从板块的分布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大块分值分布较为均衡,从表一、表二中可以看出,与06年相比,07年中国古代史减少2分、中国近代现代史减少4分、世界近代现代史增加6分。

高中五本教材的内容分布较为合理。

但是,在较为平衡中存在着不平衡的遗憾,这就是选择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内容所占比例太重,共8小题,占比接近70%,这主要是因为非选择题中中近代现代史内容所占比例太少同时命题者对中国近代现代史内容比较重视两大原因所造成的。

3.从考查的内容角度分析,以政治史(社会史)为主。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政治史以90分的绝对优势显示了其地位的重要性,经济史作为点缀仅占10分(自进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对经济史的考查有所淡化,经济表格材料很少见到),不仅如此,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增强试题人文气息的文化史内容完全没有,导致整个试题结构单一、卷面呆板,却是今年历史试题的又一大遗憾。

(如06年通过选择题第23题《水浒传》与《唐吉柯德》的比较;第37题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丰富中华文化;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开辟的影响较好地达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平衡)。

4.从能力要求的角度分析,整个历史部分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了考生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前提,综合归纳能力、比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表述能力。

选择题中材料情景题超过一半,非选择题材料阅读量大、对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高,而试题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依托并不是很强,故能力要求高(具体见表四)。

从选择题来看,有提示型材料题(第12小题)、文字型材料题(15、23小题等)、图片材料题(19小题)和经济数据表格材料题(第21小题),材料的呈现方式比较丰富,涵盖了历史学科主要的材料题型,学科特色明显。

非选择题有与我们语言习惯大相径庭的外文翻译材料和距离时代较为遥远的古汉语阅读材料,材料具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5.从答案的角度分析,将参考答案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

从笔者获得的湖北省高考阅卷参考答案看出,主观题答案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原则性主要表现在:

要求使用具有概括性的学科语言(如第38题第(4)问只要表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即可;第40题第

(2)问要求突出上京地处偏僻);重在理解能力(如第40题第

(2)问要求说明迁都对北京的影响)。

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答案也具有了一些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某些历史史实的概括具有开放性,不必拘泥于答案的文字表述。

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了试题的命题意图,也保护了考生多样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今年的历史试题也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主要表现有二:

从反猜题的目的出发,试题考查了一些非主干的“边缘”历史知识,有阅读内容、楷体字内容、注释内容,而人们认为的主干知识、热点问题却没有考;能力要求太高。

选择题中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非选择题第38题材料过长、阅读量大加之翻译的思维障碍,都给考生设置了一些拦路虎。

表一07年历史部分考点内容和分值比例表

选择题

材料问答题

小计

中国古代史

3题;12分

1题;20分

32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8题;32分

1题;世界史中2分

34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1题;4分

1题:

30分

34分

小计

12题;48分

2题;52分

100分

表二06年历史部分考点内容和分值比例表

选择题

材料问答题

小计

中国古代史

0.5题;2分

1题;32分

34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4.5题;18分

1题;20分

38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7题;28分

28分

小计

12题;48分

2题;52分

100分

表三07年历史试题考点内容板块分值统计表

选择题

材料问答题

小计

政治文明史

10题;40分

2题;50分

90分

经济文明史

2题;8分

38题部分:

2分

10分

小计

12题;48分

2题;52分

100分

表四07年历史试题能力要求统计表

题号

内容

情景呈现方式

能力要求

分值

12

帝王的謚号

謚号的解释

再认再现与理解

4分

13

武则天的社会革命

“武周革命”的文字材料

理解与迁移

4分

14

八旗制度的特点

直接命题

归纳与比较

4分

15

近代湘军的特点

湘军组织形式文字材料

阅读与理解

4分

16

清朝新军的特点

直接设问

比较与概括

4分

17

国民革命军的特点

直接设问

比较与概括

4分

18

中国近代教案与民族矛盾

历史文字材料

理解与迁移

4分

19

赫德路牌设立的时间

历史图片材料

理解与迁移

4分

20

蒋介石夺取最高权力的时间

直接设问

再认再现

4分

21

十年建设期间经济发展

经济数据材料

提取信息与知识迁移

4分

22

“三个世界”提出的目的

直接设问

再认再现

4分

23

18世纪中期欧洲的社会变化

历史文字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与理解

4分

38

(1)

罗斯福建议修改中立法

历史文字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与归纳

9分

38

(2)

罗斯福再次建议修改中立法

历史文字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与比较、归纳

7分

38(3)

美国修改中立法的国际背景

历史文字材料

综合与迁移

10分

38(4)

美国对华援助的特点与原因

历史数据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与归纳、迁移

6分

40

(1)

宋金议和的分界线

历史地图

再认再现与空间迁移

4分

40

(2)

金迁都的原因及其影响

历史文字材料

提取信息与综合归纳、知识迁移

16分

(三)政治

1、近年来全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迎着热点上是政治学科命题的突出特点。

近几年,全国文综卷政治试题囊括了诸如我国应对加入WTO的挑战、举办奥运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涨、“三农”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海洋产业及气象经济的发展、打破电信垄断、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文明间的冲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修宪”、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机构改革、世界多极化趋势、依法治国、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我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领域几乎所有重大热点问题。

通过试题,我们可以把握时代的脉动,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指向。

或者说,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真正弄清了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及其来龙去脉,并且能够结合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逻辑严谨的分析和解答,也就把握了高考试题的命题动向。

(2)坚持能力立意,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尽管试题材料都是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但无一例外,都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来描述、阐释事物,分析、论证这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如2006年全国文综(Ⅰ)第38题,要求学生针对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和高污染现象,提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进而要求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

又如2007年湖北等省使用的全国文综卷(乙)第38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描述我国进出口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考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进而要求分析论证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什么能既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能避免贸易摩擦的升级。

这些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方式,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文综政治试题不仅突出考查了政治学科的能力与方法,还适度考查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即整体把握事物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2005年全国文综(Ⅲ)卷第39题(6)问,“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及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历史经济教训,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又如2005年全国文综(Ⅰ)卷39题第(7)问:

为什么说我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是一致的。

通过这些试题的考查,都能很好地区分出不同考生的思维能力水平。

(3)重视学科价值,彰显主流价值体系

政治学科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获得正确的认识方法。

其具体表现为,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应该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应该基本认同一些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宽容、双赢的价值观等。

如学生在学习哲学时,对哲学中的成对概念印象深刻。

但如果在复习中,没有建立起多层次的哲学概念和原理系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就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

2007年全国文综卷第31题,就很好地引导考生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既不是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是解决我国社会当前的“次要矛盾”,而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这就帮助考生提高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进行多层次思维的能力。

又如,今年全国文综第39题第(3)问,“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这是基于当代国际关系中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在国际经济领域里,主要通过协商和谈判的途径来化解贸易摩擦和分歧,以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才能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显然,这一试题对学生形成现代社会通行的“双赢”法则是大有帮助的。

再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中引用了著名歌手丛飞的事迹,虽然许多学生都知道丛飞事迹,但在考卷上看到这道题,大家仍被感动。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通过这些试题,引导学生认同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如科学的发展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由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

此外,从技术层面看,近年的文综试题在难度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文综整卷难度2002年为0.603,2003为0.541,2005年为0.546,2006年湖北抽样结果为0.524。

在政、史、地三科中,政治学科的历年均分及得分率(平均得分/满分)较史、地两科稍高一点。

在政治学科中,选择题的通过率相对较高,而非选择题得分率则低得多。

如2006年湖北省抽样结果表明,选择题的平均得分率(通过率)为0.74,而非选择题平均得分率仅为0.46。

近年政治试题在主干知识的分布上,经济类选择题以第2、8课最多,第1、7课次之,经济类非选择题上册多,下册相对较少,上册中又尤以第四课布点频率最高,第八课在下册中出现次数较多。

哲学类选择题也呈现出上册分布频率较高,下册出现频率较低的特点,非选择题更是如此,频率最高的是在辩证法部分(第2、第3课)。

下册中,以第五课分布的次数相对较多。

政治常识类选择和非选题主要分布在第一、二课和第五课。

2、近年来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变化

(1)政、经、哲三科赋分比重逐年有所调整。

2006年全国文综(Ⅰ)、(Ⅱ)卷政治学科试题,政、经、哲三科的赋分比重分别为24∶40∶36,26∶36∶38。

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