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795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六校联考历史试卷

命题学校:

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

”这一举措

A.加强北部边防

B.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包头市”等字眼,这些地域均在祖国的北方,而不是“西南夷”地区、岭南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是属于秦朝对北方边防加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加强北部边防

2.“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实行“郡县制”的评价。

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要害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郡县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基于分封制的教训而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形成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不是间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郡县制有利于强干弱枝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的作用入手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答案,注意从逆向思维进行判断。

3.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

这一地区主要在

A.吐蕃地区B.东突厥地区C.西突厥地区D.西南夷地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在东突厥实行的册封政策,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和吐蕃是和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突厥是武力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南夷也是武力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

这次会盟

A.接受了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

B.为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创造了条件

C.册封了达赖、班禅、章嘉等四大活佛

D.彻底平息了噶尔丹分裂叛乱势力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时的确接受了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为解决中我东段边界问题创造了条件是尼布楚条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达赖、班禅等和外蒙古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噶尔丹分裂叛乱势力和新疆与关,而和外蒙古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昭莫多战役后,康熙帝认为“塞外其地不毛,运粮尤苦,不可妄动”。

康熙五十四年,他派人在喀尔喀蒙古牧地察勘地亩,试图让军队从事农耕。

康熙五十五年初,又决定:

“今岁停止进兵,候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审察两下军情,再行定夺。

”这表明康熙帝

A.以农耕吸引蒙古百姓归顺清朝B.从缓和满汉矛盾出发重视农耕

C.强化后勤保障以保卫北疆安全D.让军队农耕戍边防备殖民侵略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运粮尤苦,不可妄动……候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再行定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康熙帝注重边疆军事战争的粮食后勤问题,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熙帝以农耕吸引蒙古百姓归顺清朝,故A选项错误;康熙帝重视农耕的目的不是缓和满汉矛盾,而是巩固边疆,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让军队农耕戍边防备殖民侵略的意图,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6.出身布衣、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A.其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B.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

C.“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

D.“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

【答案】A

【解析】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发展为迎合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原因是“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故答案为A项。

B项是新儒学的特点,排除;其他两项不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原因,排除C、D项。

7.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主张

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

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可知材料主要指孔子人的思想,故选B;材料与中国早期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为体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排除C;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与材料无关,排除D。

8.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他认为人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可以放弃现实的幸福

B.他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认识是主观感受

C.他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D.他的理论是完全的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

亚里士多德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故A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故B项错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故C项正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并非是完全的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

故选C。

9.古代某一思想家曾说: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该思想家

A.论证了人生而平等的理论B.改变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主张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D.认为奴隶占有制是天然合理的

【答案】D

【解析】

材料认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才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斯多亚学派的观点,排除;B项是孔子的成就,排除;C项是西塞罗的主张,排除;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符合题意。

10.到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不少人开始回顾起“为他们海外扩展开辟道路”的克伦威尔。

这主要是由于他

①颁布了《航海条例》

②与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

③抵制法国的“大陆封锁令”

④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了《航海条例》、与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均与海外扩展直接相关,而抵制法国的“大陆封锁令”、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与海外扩展并不直接相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③、④。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中写到:

“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

”英国民众的这一反应从本质上说明了

A.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不得人心

B.英国民众认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于民主化

D.护国公的措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克伦威尔在位期间,解散国会,就任护国主,与民主化发展的潮流和英国历史传统不符,故强调民众的反映说明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于民主化,故C项正确。

A项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法律至上,而是强调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于民主化,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护国公的措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是强调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于民主化,排除D。

12.《独立宣言》声明:

“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

以下是关于这段表述的评论,其中恰当的是()

①体现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②承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③这是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斗争的标志

④表明北美人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料节选自北美的《独立宣言》,从节选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的主张,所以①②④三项正确,而③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独立宣言》的发表时,美国独立战争刚刚打响,并未胜利。

考点:

美国独立战争

点评:

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三次大革命,尽管三次革命的形式有重大差别,但就去性质而言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平时学习中应该加以对比和总结。

13.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

“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

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

”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这两则观点都

A.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B.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

C.认同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D.认可社会环境影响历史人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时势造英雄”的理解。

历史上特定人物的作为和思想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英雄能够影响历史的发展,但是并不是英雄造就了时势。

故选D。

A项错误,材料并不仅仅说的是经济方面的决定作用;B项错误,只是符合材料中说的有关希特勒的情况;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时势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考点:

史学常识•时势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14.有学者指出: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

”在17世纪的英国,上述“极端道路”表现在

A.议会军和王军的战争

B.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

C.“光荣革命”

D.英王“统而不治”

【答案】B

【解析】

议会军和王军的战争体现了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故不属于“极端道路”,故A排除;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实行资产阶级军事专政,既不尊重传统,也不崇尚中庸,故B正确;“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政变,不属于“极端道路”,故C排除;英王“统而不治”也不属于“极端道路”,故D排除。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极端道路”,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温和、中庸特点出发,即可分析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符合“极端道路”特点的选项。

15.华盛顿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重要城市。

下列内容所涉及的文件签订于华盛顿的有

①意大利主力舰吨位为17.5万吨

②签字国用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

③集体安全原则的确立

④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1年华盛顿会议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比例,故①正确;1942年26国代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故②正确;1920年,日内瓦国联成立,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故③错误;《凡尔赛和约》规定:

“德国及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它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条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6.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过程如下:

“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公里。

7月18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

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

”对这一战役分析争确的是

A.是一战中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德国视此役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C.巨大消耗战之后双方未能分出胜负

D.美军大规模加入让协约国实力大增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在此之前,美军的大量援助及陆军支援已经到达法德前线,美军大规模加入让协约国实力大增。

故答案为D项。

A项为第一次马恩河战役,B项为凡尔登战役,C项为索姆河战役,均排除。

17.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

这一事实说明

A.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B.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C.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

D.战争加剧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加剧了交战国的矛盾而引发了工人运动,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和平主义思潮、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等问题,社会主义运动也尚未开始成为时代潮流,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8.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

下列大事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

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④凡尔登战役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索姆河战役开始于1916年6月,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在1917年,《布列斯特和约》签署在1918年,凡尔登战役结束在1916年12月,故①④②③排序正确,故B正确,ACD都错误。

故选B。

19.“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材料中的“开端”应该是指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主义思潮

C.民族解放运动

D.殖民主义扩张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说明的是民族解放运动,故C正确;社会主义运动指的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工人运动,故A错误;和平主义思潮是反对战争或暴力的一切形式,追求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的思潮,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殖民主义扩张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20.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

下列关于这一条约的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B.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C.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共管

D.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这一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21.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世界形成

B.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

C.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

D.欧洲开始衰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认识与理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世界,世界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不断激化。

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科技进步也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这时的国际关系中心依然在欧洲,欧洲实力强大。

分析选项,A、B、C均正确,D错误。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应选D。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名师点睛】一战爆发原因

①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其中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

③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

④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

英国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22.凯恩斯1919年撰文道,“但法、英两国人民的代言人却用《凡尔赛和约》去冒完成德国人开始的毁灭欧洲的危险。

《凡尔赛和约》如果付诸实施,就定会更进一步破坏——它本来可以恢复一战那已被战争弄得脆弱复杂的经济组织……如果欧洲内战是以法意两国滥用其暂时的胜利威势去毁灭现已屈服的德国和奥匈而告结束,那么它们就将导致它们自己的毁灭。

”该文反映了作者

①意识到《凡尔赛和约》的潜在危险性

②不满巴黎和会对欧洲经济问题的政策

③主张战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④强调欧洲妥善处理战后事务的重要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用《凡尔赛和约》去冒完成德国人开始的毁灭欧洲的危险”表明作者认识到《凡尔赛和约》的潜在危险性,故①正确;材料“《凡尔赛和约》如果付诸实施,就定会更进一步破坏……脆弱复杂的经济组织”表明作者对巴黎和会的经济政策不满,故②正确;材料“如果欧洲内战是以法意两国滥用其暂时的胜利威势去毁灭现已屈服的德国和奥匈而告结束,那么它们就将导致它们自己的毁灭”说明④正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二战后的经济政策,故③排除。

所以答案选C。

点睛:

首先明确时间“1919年”然后分析出答案。

23.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

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

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

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A.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

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依据“西线战事”“日夜在战壕里面”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堑壕战,故A项结论不正确。

“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这些信息反映了战场的残酷,故B项结论正确。

,“日夜在战壕里面”“几昼夜”,这些信息体现出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故C项结论正确。

“西线战事”交战双方主要是英法军队和德军,故D项结论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故答案为A。

2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浩劫,但客观上又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例如,战前法国士兵的服色比较鲜艳,随着战争的发展,换成了新式的为战壕战量身定做的军服。

以下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法正确的是

A.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率先采用新式武器坦克

B.大战后期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流程的改进

D.战后英法美建立了国联,倡导集体安全,具有进步意义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率先采用新式武器坦克,排除A;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排除;材料表明一战推动了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流程的改进,故选C;美国没有参加国联,排除D.

25.二战期间的一份文件强调:

“他们……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希望看见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有关这一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背景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已对全人类的安全构成威胁

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C.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D.表达了反对战争、反对殖民扩张的决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说法出自1941年英、美两国签署《大西洋宪章》,它是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已对全人类的安全构成威胁的背景下签署的,故A项正确。

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B项错误。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反对战争、反对殖民扩张等信息,而是强调《大西洋宪章》签署的背景,D项错误。

26.由于中国军民的不屈抵抗,迫使日本陆军省首脑及参谋本部1940年3月决定,预计自1941年开始由中国内地撤退……只是此计划刚一经各方同意,即有欧洲局势之急转直下……于是将整个撤兵计划放在脑后。

下列符合影响日本放弃撤兵计划的“欧洲局势”是

A.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

B.法国贝当组建傀儡政府

C.徳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即有欧洲局势之急转直下”可知,由于1940年7月10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不复存在了。

以贝当元帅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府在维希粉墨登场,“于是将整个撤兵计划放在脑后”,故选B。

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是1938年,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A。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纳粹德国的进攻计划只会使日本放弃撤兵计划,与材料意思不符合,故排除C。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时间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D。

【点睛】本题既要考生对材料“即有欧洲局势之急转直下”准确理解,又要求考生对二战中具体史实的记忆,故,学生想学好历史,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

27.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

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

希特勒未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C.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此时,希特勒手中的精锐当时正困在苏联,手中已没有部队,就算有,也运不到北非。

故B正确。

28.下图是二战中一次军事行动路线图,此军事行动后

A.中国战场开始进入局部反攻

B.日本关东军遭受毁灭性打击

C.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D.盟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遭受毁灭性打击,B项正确。

中国战场开始进入反攻与图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不符,排除A。

.德国投降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不符,排除C。

1945年7月,中、美、英3国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

解决本题关键抓住图示的关键信息“苏军装甲部队”“小兴安岭”“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可知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9.关于美国是否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这一计划,一直是战后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美军有先进监听机关“魔术”,而且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布置了大量的监听站和情报机构,对日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察觉。

而我国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日本重心在中国战场,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