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75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5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docx

生态学考试习题1资料

个体生态学

火的生态作用

一、森林、草原中火的起因:

烧山、遗火、自然燃烧

二、火对草原生境及植物的影响

1、有益:

清除了地上覆盖物植物便能提早恢复生长,种子也能提早发芽时间。

杀卵或蛹。

提高土壤无机盐成分,加速腐殖质分解。

2、有害:

不宜在旱年和冬季进行,一般情况,适宜在早春,植物未萌动之前,使之促进地温提高,又不会伤害植物的生长点。

1、“生态学”一词最早于什么地方、谁、什么时候提出?

2、在世界上分几大生态学派、各学派的研究特点和代表人物。

3、现代生态学所面临的问题

4、生态学上环境的内涵;地境与生境的概念;微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

5、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的分类方法(列举2种)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

范畴要比生态因子的范畴更广。

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

在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李博)

1、道奔麦若分类方法:

美生态学家R.F.Daubenmire(1974)依因子性质

(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

2、蒙恰德斯基划分:

1972适应性

1)初始周期性因子:

(2)派生因子:

由前者变化所引起的水分条件变化,水中氧气与可溶性盐的数量变化,生物种内关系的年周期变化等。

(3)非周期性因子:

偶然发生的事物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7、太阳高度角对光强和光谱成分的影响;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光照强度的变化

光强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海拔1Km可获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平面却只能获得50﹪。

山的坡向和坡度对光照强度也有很大影响。

光在群落中照射情况

叶子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树冠中辐射的分布:

外层光光发

中层强谱生

内层减成改

弱份变

叶子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光约有70%为叶子吸收,20%反射,透射下来的光为10%。

因辐射波长不同而异,对红外光反射大(70%)而红光波段则很少被反射(3%—10%);绿光反射(10—20%),紫外光反射不超过3%,大部分被叶表截自。

叶片对光的吸收也具选择性,可见光大部分被吸收,其中红橙光为80—95%,而对绿光的吸收很少。

叶片的透射光;以叶片的结构,厚薄不同而异;中生植物透射10%,非常薄的叶片透射40%,而厚坚硬的叶片可能一点也不透光。

透光谱最大的也是反射最大的光如红外光和绿光

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红、橙光(760-620nm):

叶绿素吸收,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生理有效光)

蓝光(495-435nm):

植物叶绿素、胡萝卜素吸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绿光:

生理无效光

2、不可见光:

紫外光:

在平流层被O3吸收,仅290-380nm能到达地面。

在高山地带抑制植物茎的生长,古高山植物多为莲座状叶丛。

某些动物可以通过紫外光作用,将皮肤中的麦角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

红外线:

有增温作用,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

8、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简述水体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

昼夜节律:

大多数生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昼夜节律,即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

二、光周期(photoperiod)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不同;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也不相同。

生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叫做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long-dayplant):

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日照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小麦、胡萝卜。

短日照植物(short-dayplant):

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日照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大豆、菊花、苍耳等

中间性植物(day-neutralplant):

对日照时数要求不严格,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如黄瓜、番茄

短长日照植物:

长短日照植物:

9、以光(光强、日照长度)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1)阳性植物:

在全日照下生长健壮,在萌蔽的条件下发育不良。

在水温条件适宜时,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

如光强不够,此类植物则不能更新。

阳性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旱生化特征:

外观小,植株被毛等,内部结构:

细胞小而排列紧密,气孔小而密。

叶肉细胞强烈分化。

全为整体,阳性植物自然整枝好,树皮厚,节间短,个体矮。

常见种类有:

蒲公英、杨、柳、桦、槐、松、杉和栓皮栋等

LAI:

叶面积指数(叶面/地面积)

(2)阴性植物:

在较弱的光照下比光强下生长良好。

而且能更新(在强光下则不能更新)。

潮湿背阴的地方如密林内,常见种类有山醉浆草、连钱草、观音坐莲、铁杉和红豆杉等。

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半夏和细辛等。

达到光补偿点以上。

(3)耐阴性植物:

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萌蔽。

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荫。

它即可在阳地生长也可在阴地生长,只是不同植物其耐阴程度不同而已。

幼苗更新要求荫蔽。

如:

云杉

10、光强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很多植物叶子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和年周期变化。

植物种间对光强表现出适应性差异,可分为阳地种和阴地种。

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礼堂器官的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

11、以温度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与对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

(1)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

(2)破坏植物的水份平衡。

(3)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4)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方面。

(1)形态方面:

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

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

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

树干和根有厚的木栓层。

(2)生理方面: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增强蒸腾作用。

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

(1)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2)造成缺氧(3)排泄功能失调和(4)神经系统麻痹。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和行为三方面。

(1)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温性,

(2)形态反面如骆驼的厚体毛等。

(3)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

12、生物学零度、临界时间;两者的相关性。

临界温度: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3、低温对植物的伤害类型;低温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一)植物的抗寒性

1、形态上:

芽具鳞片;叶片有油脂类保护物质;植物体表面被密毛和蜡粉,树皮厚等;植株矮少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以保持温度,减轻低温的影响。

2、生理上:

降低冰点(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浓度,减少水分);增加热量的吸收(如秋季叶片变红,增加红外线的吸收);植物休眠。

(二)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1、Bergman规律:

生活于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于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这是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位体重散失热量相对较少。

2、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3、(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增加被毛或羽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提高身体的隔热能力

4、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御寒和保持恒定的体温。

低温对植物伤害的类型

1、害寒(冷害):

是指温度在0℃上仍能使喜温植物(如热带植物)受害甚至死亡。

这种在零度以上的低温对植物的伤害称为寒害,我们把易受寒害的植物称为冷敏感植物。

机理:

(1)使ATP减少,酶系统紊乱。

从而造成光合呼吸,蒸腾作用以及物质运输,转移等生理活动的活性降低,彼此间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例:

低温分解酶活性强,合成酶活性减弱,使蛋白质减少,氨基酸和氨量增加)

(2)生理干旱:

使根系吸收土壤水份的能力降低。

2、霜害:

当气温或地表温度下降到零度,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冰晶,为“白霜”。

“黑霜”:

对植物的然害比白霜大。

因为形成白霜的夜晚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水汽有大气逆辐射效应,能阻拦地面的有效辐射,减少地面散热;同时水汽凝结时要放出凝结热,缓和气温继续下降,而黑霜则无这些特性。

所以实际上不是霜本身对植物的伤害,而是伴随霜而来的低温冻害。

3、冻害;指植物冷却到冰点以下,使细胞隙结冰所引起的伤害。

机理:

(1)植物细胞间形成冰晶,造成负压,使水转移,原生质膜发生破裂。

(2)原生质失水收缩,而可溶性物质(盐类、氢离子等)的浓度相应升高,引起原生质中的蛋白沉淀。

4、其它类型的低温伤害

(1)早害:

土温低,气温高时,叶蒸腾失水而树难吸于,造成生理干旱。

(2)冻拔:

土壤温度低,土表结冰,下层水份上运,在上层又结冰,土体膨胀,植物根系被抬出。

(3)亏损:

植物受冻害后,温度急剧回升,使细胞的水迅速蒸发,加上由于温度继续上升,原生质干燥性加剧水分亏损。

(4)窒息:

下雪后,植物表面被雪覆盖,后又冻冰,其气孔被塞,造成窒息。

14、简述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物候期、物候学、等物候线、物候谱。

物候:

生物长期适应于某地一年中温度、水份、光照等因素的节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学:

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性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候谱、物候图:

用图或谱表明特定地点的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物候期。

等物候线:

有同一物候期的地点在地图上的连线

15、积温与物候的应用。

物候研究的意义

(1)认识植物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2)编制自然历;预测农时,利用物候预报农时,比平均温度、积温和节令要准确。

(3)应用物候划分四季;4)预测病虫害,防虫害。

甘蓝蝇=锦鸡儿>杏树

16、简述Bergman规律、Allen规律、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植物的阶段发育是受当地气候的影响的,而气候又制约于该地区所在的纬度、海陆关系与地形等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制约于纬度、经度和高度这三个因素。

他从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总结出如下的结论:

假如其他因素不变动,在北美洲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一度,或是向东移动经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120m),生物的物候期在春天和夏初将各延期4天;而在秋天物候期则提早4天。

这就是所谓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17、积温、有效温度法则;生物学零度的实验室求取方法。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很多植物在生命过程中,要求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否则,植物将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为春化作用。

2、有效积温:

有效温度的总和。

有效温度即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

有效积温K=N(T-T0)活动积温:

K=NT

3、有效积温法则:

每种生物在完成每个特定的生长发育时,都要求一定的有效积温。

对于特定的物种,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故:

生物完成生育期所需要的天数与其所经历的温度高低成反相关。

测定生物生长发育临界温度的方法主要有直接观测法和逻辑斯谛曲线法(见有效温度),但所得结果仅是近似值,因为测量时并未考虑除温度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自然界的温度也是经常变动的。

18、高温对植物的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19、植物吐水现象、暂时萎蔫与永久萎蔫。

吐水现象:

当大气湿度很大,植物蒸腾微弱时,根系吸水常常超过蒸腾量而呈现水分过剩,如果时间短叶片往往以吐水的方式将液态水排出体外。

但是,低涝湿地(长时间水分过多)则体内正常水平衡受破坏,出现根系缺氧、窒息、烂根。

蒸腾大于根系吸水,使植物体内缺水,细胞膨压降压,气孔关闭,呈现萎蔫(暂时萎蔫、永久萎蔫),最终出现植物生长停止。

20、以水分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水生、陆生)及其特征。

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

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

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

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11、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

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

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

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

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绢织。

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3)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1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

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

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13、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

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14.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有的叶片呈刺状,气孔下陷,叶表角质层较厚或有绒毛,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在生理上,含糖量高,细胞液浓度高,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21、植物干旱胁迫的适应方式及植物的抗旱指标。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有的叶片呈刺状,气孔下陷,叶表角质层较厚或有绒毛,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在生理上,含糖量高,细胞液浓度高,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抗旱指标

1、根据生境状况评价植物的抗旱性。

2、根据单一的水分生理评价,如水势、脯氨酸的含量、细胞特性(细胞小等)和气孔开闭系统等。

3、综合指示评价方法:

其工作量大。

a、根茎比=根/茎

b、比叶面积=叶表面积(㎝2)/叶鲜重(g)

c、肉质化程度=饱和含水量g/表面积㎝2

d、比存活时间=植物体内可利用水/角质层蒸腾速率

e、相对干旱指数=实际水分饱和数/监界水分饱和数×100%

22、简述植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与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作用。

23、简述CO2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可以阻挡地面折返太阳的红外线辐射,使热量留在地面和大气层之间。

大气层是地球生命存在的一个必要的保温被,所有的气体分子和悬浮颗粒都是有吸收辐射,保留热能的做用,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24、植物需要施用CO2肥吗?

怎样施用?

25、风的生态作用。

选择防风林树种时注意的问题。

一、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长(矮化)带走水分,,力学定理:

顶端尖,破坏作用:

风折、风拔、旗型树,风媒、风播

二、防风林的作用

植物能减弱风力,降低风速。

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茂盛程度。

乔木防风>灌木强>草本

阔叶树>针叶树强

26、植物对风沙基质的适应。

1、环境特点:

多风干燥。

热力效应显著,昼夜温差巨大。

基质具流动性、稳定性差,植物常常有被沙埋没或根部暴露的危险。

2、沙生植物的适应特点

A很多沙生植物上根套,根套是被一层由固结的沙粒形成的沙套所保护,具有根套的根系当被凤蚀露出沙面时,根套能使根系免受沙粒灼伤和流沙的机械伤害。

B具有避免日灼的机制:

如植物的根套可以避开热灼;沙葱具有厚的纤维鞘;油蒿、籽蒿等强烈木质化;有的植物其根内有一层很厚的皮层,这些结构也都能起到类似于根套的作用。

C耐沙埋:

被沙埋没的茎干上有生出不定芽和不定根的能力。

如沙竹、黄柳、被流沙埋没时,茎节处仍能继续抽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其它如沙旋草花等具这种适应特征。

D耐风蚀:

在风蚀露出根时,能在暴露的根系上长出不定芽,如沙柳,油蒿,白刺,梭梭等。

E根系生长迅速,尤其是幼苗期,地下部分的生长比地上部分快。

在流动性大的沙地中,根系生长的快慢往往是决定植物能否存活的主要因素。

27、简述土壤的质地与结构。

质地:

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以不同比例组成不同的土壤的粗细状况。

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结构:

土壤颗粒排列、胶结在一起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通常可划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团粒结构:

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互相粘结成直径为0.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常称为稳性团粒。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由这种大大小小的团粒组成的土壤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兼分之间的矛盾。

28、腐殖质与腐殖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一些分解的中间产物重新合成复杂高分子聚合物的过程。

29、以土壤中含钙多少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及钙的生态作用。

1喜钙植物:

只生长在酸性含钙丰富的土中。

例:

柏、紫花苜蓿、西伯利亚落叶松。

2、嫌钙植物:

只能生在缺钙的酸性土上。

例:

越橘属、杜鹃花属、酸模及许多兰科中的植物。

机理(钙的生态作用是多样)

(1)H+和Ca++在土壤化学上的作用是对立的,在石灰性土壤上的主要特点含有多量的Ca2+和HCO3-离子。

钙能促进土壤团粒的产生,因此,这类土壤通常有良好的结构与通气性。

它们对高pH值有较强的缓冲作用,故呈弱碱性反应。

(2)在酸与碱性土中,矿质元素的含量是不同的;在酸性土壤中着先是大量的Al对喜钙植物构成危害,其次是Fe++与Mn++的危害。

而嫌钙植物在原生质内可形成AL3+、Fe++、Mn++与的络合物,从而不受害,当将它们移栽到痕量元素很少的钙质土上时,很快就会显示出缺乏病状来。

嫌钙植物对Ca++和HCO3-很敏感。

30、盐土、碱土对植物的危害;以土壤酸碱性划分植物生态类型

盐土对植物的不利影响为:

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2)伤害植物组织。

3)引起细胞中毒。

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5)植物容易干旱枯萎。

碱土对植物的不利影响为:

1)土壤的强碱性毒害植物根系。

2)导致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不利于植物生长。

质地:

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以不同比例组成不同的土壤的粗细状况。

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结构:

土壤颗粒排列、胶结在一起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通常可划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团粒结构:

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互相粘结成直径为0.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常称为稳性团粒。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由这种大大小小的团粒组成的土壤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兼分之间的矛盾。

土壤的生态作用

1、土壤是陆生生物生存的基质,为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和水分

2、土壤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

3、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4、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31、以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植物生态类型(植物在生理上对盐渍化适应)。

以土壤酸碱性分:

H.Ellenberg埃林贝克

1、嗜酸性植物:

pH3~4,自然界中强酸沼泽,水藓。

2、嗜酸-耐碱植物:

pH4~5,也能生长在中性土中并能忍受弱碱,如曲芒发草;此外,帚石南、金花

3、嗜碱耐酸植物:

在中性至碱性内最适宜,但pH4时也能忍耐,如款冬。

4、嗜碱植物:

5、耐酸耐碱植物:

熊果等,pH中性土中很少生长

32、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幅、驯化作用。

驯化过程可以调整生物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长期偏离最适生存环境的生物,其耐性限度将逐渐改变,产生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和新的适宜范围。

其原因是决定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的酶系统有效作用的所需要的环境范围发生了改变。

驯化过程:

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

33、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活型谱、生态型。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为趋同适应。

趋同适应的结果使不同的生物在外貌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其结果产生生活型。

2、趋异适应: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这是同种生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

其结果产生生态型。

生活型谱:

统计某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比=该地区某生活型的植物种类数/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类数

生态型

当同种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