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526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docx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研究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乌石凹陷原油的族组成特征和轻烃、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甾萜化合物以及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从而发现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区域的原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原油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特征进行了总结。

通过油源对比确定研究区不同类型原油的母质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原油划分为两个大类和三个族群,然后确定了各类原油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对本区域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1节前言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乌石凹陷经过30多年来的勘探历程,取得了良好的油气发现。

本文以乌石凹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区原油的物性、族组成以及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系统地分析该研究区各构造区域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认识到该区域不同构造原油特征的异同,并对其进行分类。

流沙港组泥页岩是本区主要的烃源岩,生源条件良好,通过分析凹陷内部各区域原油与该流沙港组每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相同之处,从而进行油源对比,弄清楚各类原油的母质来源及成熟度,并借此对分析油气藏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提供一定的帮助。

总而言之,本文旨在试图利用各种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乌石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其异同,探讨其成因,明确其地球化学意义,了解油气的成藏规律,以利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各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都很深入,但是对于乌石凹陷的研究尚少。

下面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简单阐述:

(1)苏厚熙等在1993年提出乌石凹陷是北部湾部湾盆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油凹陷,有着非常好的含油气远景,其主要以下第三系沉积为主。

流沙港组泥页岩是该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其具有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等优点,是一套非常优质的生油岩。

(2)包建平(2007)等综合分析了北部湾盆地四个凹陷原油中甾烷、藿烷含量与芳烃

含量之间的关系,最后认为盆地南部迈陈凹陷和福山凹陷的原油来源是相同的,而北部涠西南凹陷的原油来源与前两者不同。

而乌石凹陷所产原油介于以上两种成因类型之间,是一种过渡型成因。

(3)杨海长(2009)等综合应用地震、测井、钻井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一步证实在乌石凹陷流沙港组生油条件良好,其中流二段烃源岩生烃潜力是最大的。

流沙港组分布主要受凹陷内部的7号断层控制,所以导致了西洼的勘探潜力明显不如东洼。

最后他们还认为本区域主要有4个非常有利的勘探区带,按照优劣顺序依次为中央隆起带、7号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带和西洼环形构造带。

(4)柳永杰(2008)等根据乌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将其划分为上、中、下3个主要的成藏组合,而不同类型成藏组合之间的主控因素和成藏特征都是存在差异的。

上部是下生上储型,其主要是由盖层和垂向运移控制的;中部是自生、自储、自盖的成藏类型;主要是由流体势和储层条件所控制的;下部是上生下储型的成藏组合,其主要受储层条件和运移条件的控制。

(5)目前国内外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手段比较相似,主要是利用原油的物性、族组成以及饱和烃、甾烷、藿烷和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的含量和发分布特征来研究,并分析各种化合物所代表的成熟度和母质来源的指示意义,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对原油加以分类,最后进行油源对比。

1.3研究内容

(1)通过前期的文献调研,充分了解乌石凹陷的地质概况,包括区域位置、构造演化特征、地层演化特征、烃源岩特征以及油气藏分布特征;

(2)利用资料分析原油的物性特征、族组成的特征;

对原油轻烃组成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原油母质类型和成熟度的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3)通过对研究区原油样品中所含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以及甾萜化合物进行分析,来确定原油在饱和烃方面的地球化学特征;

(4)系统分析了芳烃中比较重要的萘系列化合物、菲系列化合物、三芴系列以及芳香甾烃化合物的特征,从而判断研究区原油的沉积环境、原始有机质母源和成熟度;

(5)最后对全区的原油进行分类并进行油源对比,弄清每一类原油的来源。

1.4技术路线

第2节乌石凹陷地质概况

北部湾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湾海域,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

盆地以企西隆起为界分为南北两坳,乌石凹陷位于盆地南部坳陷中部(图2-1)。

凹陷呈东西走向,平面上呈“S”型,北靠企西隆起与涠西南凹陷及海中凹陷相邻,南部以流沙凸起为界与海头北凹陷及迈陈凹陷相邻,总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是北部湾盆地继涠西南凹陷之后又一主要的生油气凹陷。

凹陷由东、西两个次洼组成,东洼受7号断层控制,西洼受曲弧形延伸的6号断层控制。

图2-1乌石凹陷构造位置图

2.1基本地质特征

乌石凹陷所处的北部湾盆地位于欧亚板块的内部,盆地类型为板块内的克拉通盆地,但是他的构造活动比一般的克拉通盆地要剧烈,这是因为其靠近板块的边缘部分,很容易被板块间的碰撞以及分离所影响。

从整体上看,乌石凹陷经过了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裂后沉降两个阶段,进一步讲,裂陷阶段大致由三次张裂所组成,分别为:

初始断陷、强烈断陷以及晚期断陷。

从晚白垩—古新世开始的,受NW-SE向拉张应力的影响,从而产生了7号断层,同时在该断层的下降盘产生了很多断裂构造。

到始新世逐渐发育了6号断层,但是此时依旧是由7号断层控制着凹陷的沉降,乌石凹陷的早期大型披覆背斜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在始新世末到渐新世期间,由于6号断层活动强度越来越大,逐渐控制了涠洲组的沉积,此时的6号断层已经成了凹陷的沉积中心。

进去新近纪以后,整个凹陷的断裂活动很少,几乎没有,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期,凹陷整体下沉后接受新近系和第四系海相沉积。

图2-2乌石凹陷新生界地层柱状图

2.1.2地层特征

乌石凹陷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企西隆起和东部雷州半岛两个地区。

基岩为石炭系石灰岩及下古生界变质岩。

研究工区的新生界地层特征具体如图2-2所示。

乌石凹陷主要发育有长流组、流沙港组、涠洲组、下洋组的地层,本文研究的目的层主要是流沙港组的二段和三段,流二上段是深灰色泥岩、页岩,下段是深灰色厚层页岩与砂岩,而流三段主要是深灰色泥岩与砂岩的地层。

2.2石油地质特征

2.2.1烃源岩特征

乌石凹陷的烃源岩是流沙港组的中深湖相泥岩,其中流二段是主要的生油层段,有机质的含量很高,生烃潜力非常大。

研究区的东西两个洼陷中,东洼的生烃能力比西洼强,这是由源岩的范围、沉积相带和沉积厚度决定的。

流三段时期,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中深湖相只分布在沉积中心,在这一时期存在两个中心,而沉积中心暗色泥岩的厚度也只有400米左右;在流二段时期,由于水体逐渐加深,沉积的速率加快,所以本阶段深灰色泥页岩、灰岩、油页岩的厚度较大,中深湖相的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具有很好的生烃条件,原先的两个沉积中心的暗色泥岩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1000米左右;流一段时期,水体不断变浅,又变为了原先的滨浅湖相沉积,原先东洼北部的沉积中心被完全剥蚀,东部暗色泥岩的厚度不超过300米,中部的在500米左右。

表2-1是根据钻井资料的出来的,可以清晰地看出,流二段泥岩厚度是最大的,并且泥地比也很高,分布范围广泛,流一段的泥岩厚度是最薄的,所以但从这一方面来看,流二段有着绝对的优势,流一段最差。

表2-1乌石凹陷流沙港组泥岩分布特征表

层位(井数)

地层厚度/m

泥岩厚度/m

泥地比/%

流一段(23)

255.4

125.18

49.01

流二段(11)

780.82

562.91

72.09

流三段(5)

262.4

163.27

62.22

2.2.2油气藏分布特点

纵向上,乌石凹陷古近系油气藏主要有上生下储型、自生自储型、下生上储型(图2-2)。

(1)上生下储型

上生下储型是一种下部成藏的组合类型,乌石凹陷中这一类型油气藏的储集层为流三段河流相、扇三角洲相砂岩,上部紧邻流二段深湖-半深湖相主力烃源岩。

(2)自生自储型

这是一种中部成藏的组合类型,在研究区主要是流二段中部的泥岩夹砂岩薄互层,为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

(3)下生上储型

这是上部成藏的组合类型,在研究区主要发育于流一段和涠洲组,有两套储盖组合。

平面上,中央隆起带的WS16-1及WS17-2构造为乌石凹陷油气的主要分布区(图2-3)。

研究区的中央隆起带具有很好的横向、垂向运移通道,并且西低东高的特点使得东部成为乌石凹陷油气运移的最终目的地和成藏区。

图2-3乌石凹陷含油气区平面分布图

第3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1族组成特征

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油母质、热演化程度和后期改造。

饱/芳比值越高说明成烃母质类型越好;如果原油的成烃母质类型相近,那么饱/芳比值与成熟度的关系为正相关,低成熟的石油饱和烃含量比成熟石油低,而非烃+沥青质的含量相对成熟石油比较高;当原油成熟度相近时,生物降解作用会增加饱和烃的含量,减小饱/芳比。

对乌石凹陷原油及砂岩抽提物样品进行族组分检测和分析分析,最终的结果为,样品的饱和烃含量变化范围是35.9%-89.23%,主要集中在60%-82%之间,平均约为73.81%,由图3-1可以看出,该区饱/芳比与饱和烃相对含量存在正相关,当饱和烃相对含量增加时,饱/芳比也随之增加。

乌石凹陷原油在族组成方面总的特点为:

饱和烃含量较高,达到73.81%,饱/芳比也较高,平均约为10.44,而非烃和沥青质含量较低,平均仅有15.63%。

图3-1原油饱/芳比随饱和烃含量变化规律图图3-2乌石凹陷原油族组成三角图

WS16-1构造和WS17-2构造原油具有相似的族组成特征,一般都是呈现以下特点:

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而从WS16-2-1井中所提取的原油样品中沥青质与芳烃含量比前两者明显多。

为了方便研究,根据样品数据作出了族组分三角图(图3-2),从该图中也能得出之前的结论,原油样品具有相同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含量具有绝对优势。

3.2原油轻烃特征

轻烃在原油中的所占比例一般约为1/3,所以轻烃是原油的重要组成之一,它的沸点一般小于200℃,主要是C5~C10的烃类化合物。

原油中轻烃的含量和类型与生烃母质有很大关系,同时还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利用轻烃的含量和类型特征可以进行母质类型和原油成熟度的判断,在本研究区,将利用26个原油样品中的C4~C7轻烃组成特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1)C4~C7轻烃组成

成熟度相同时,有机质类型比较好时,那么原油轻烃组成中链烃含量很高,并且正构烷烃与支链烷烃相比也有优势,而芳香烃与前两者相比显得比较低;当有机质类型差时,例如腐殖型的,这类有机质所生成的原油轻烃的组成与前者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中链烃含量一般比较低,芳香烃的含量比较高,支链烷烃比正烷烃含量要高。

王廷栋在1990年对四川盆地的凝析油轻烃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成熟度多高,腐泥型凝析油的轻烃组成中,芳香烃的含量一般不超过10%,腐殖型有机质生成油的轻烃中芳香烃含量相对较高,一般超过10%。

乌石凹陷原油C4~C7轻烃组成中正构烷烃约占17.78~41.75%,支链烷烃含量在13.15~44.78%之间,环烷烃大概为23.69~59.61%,芳香烃含量一般低于10%所以基本可以得出乌石凹陷轻烃组成中:

环烷烃>正构烷烃>支链烷烃>芳烃,所以说乌石凹陷原油母质类型偏腐泥型。

由图3-3可以看出,原油轻烃组成中,环烷烃含量最高,而从不同区域来看,WS17-2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含量比WS16-1及WS中区都要高,所以可以得出,WS17-2原油的生烃母质更富有氢。

图3-3乌石凹陷原油C4~C7轻烃组成三角图图3-4乌石凹陷原油样品中C7组成三角图

(2)C7轻烃组成

正庚烷(nC7)、甲基环己烷(MCC6)以及二甲基环戊烷(DMCC5)是C7轻烃的三种化合物形态,这三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对判断原油母质的类型和来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般认为,正庚烷(nC7)受成熟度的影响,主要来自藻类,同时也能反映细菌的作用;而甲基环己烷(MCC6)热力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认为主要来自高等植物纤维素、木质素和醣类等;第三类物质二甲基环戊烷(DMCC5)对温度的敏感性很强,同时也会受到成熟度的影响,这类物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类脂化合物。

根据乌石凹陷C7轻烃各种组成的含量绘制了C7轻烃组成三角图(图3-4),很直观地反映个构造区域三种物质的相对含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乌石凹陷原油样品中甲基环己烷(MCC6)的含量与其他两种C7轻烃组成相比相对较高,变化范围大约是24.62~45.01%,正庚烷(nC7)次之,二甲基环戊烷(DMCC5)最少。

从构造区域的角度来看,WS17-2原油样品中的大部分位于图中的Ⅰ型母质区域,而WS中区原油及WS16-1原油样品的大部分是处在Ⅱ型母质区域。

所以可以得出,乌石凹陷两大含油气构造原油的母质来源类型是不同的,同时,由于WS17-2原油正庚烷(nC7)含量比其他区域更高,所以也可以得出与前面相同的结论,WS17-2的母质更富氢。

(3)异庚烷和庚烷

陆克明在1987年提出利用异庚烷和庚烷的含量值对中国新生界陆相原油进行成熟度的划分,并给出了划分标准(表3-1)。

利用这一标准,结合图3-5,可以大致认为,研究区内,WS16-2-1井原油样品成熟度很低,WS16-1和WS中区的原油样品显示为正常成熟原油,而WS17-2构造中大部分原油样品的异庚烷值和庚烷值均相对较高,属于的高熟甚至是过熟原油。

而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乌石凹陷烃源岩少有达到高熟甚至过熟,所以单一的利用这一方法判断原油的成熟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说这种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乌石凹陷。

表3-1原油成熟度分类标准(据陆克明,1987)

类别

异庚烷值

庚烷值

Ro(%)

低成熟原油(生物降解重质原油)

<1

<18

<0.5

正常原油

1~3

18~25

0.5~1.3

高成熟原油(轻质油)

3~10

25~30

1.3~2.0

过成熟原油(凝析油)

>10

>30

>2.0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油中庚烷和异庚烷的含量值除了与成熟度有关外,还受到生油母质类型的影响,在具有相同的成熟度的前提下,腐泥型有机质所生成的原油的庚烷值比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原油要高。

原油中庚烷的含量受到母质类型和成熟度这二者的共同影响,而从以上对各区域轻烃组分的研究发现,WS17-2构造原油的庚烷值最高,所以可以认为该构造中的原油的生油母质类型是最好的。

图3-5乌石凹陷原油样品中异庚烷值与庚烷值的关系图

3.4原油饱和烃特征

3.4.1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烷烃

对乌石凹陷原油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图3-6),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原油的正构烷烃的组成序列是非常完整的,碳数范围基本都是在nC8~nC36之间,峰型基本都是前锋型,主峰碳数在nC21以前,大部分是nC15。

C21-/C22+的比值在0.84~4.77之间,大部分是在1~3之间,CPI的分布范围是1~1.15之间,所以得出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奇偶优势不明显。

以上的所有指标都可以显示乌石凹陷原油全部是正常成熟原油。

图3-6乌石凹陷部分原油样品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图

类异戊二烯烃类化合物在石油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姥鲛烷和植烷,他们主要来源于植物叶绿素,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基本的碳骨架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

姥鲛烷和植烷的含量能够只是沉积环境,以植烷Ph为主是指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而以姥鲛烷Pr为主则是在弱氧化条件下形成的。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Pr/Ph值来判断有机质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性。

由图3-7可以看出乌石凹陷原油Pr/Ph值的分布特征,WS16-1和WS17-2的原油的Pr/Ph值具有相似的特征,分布范围较广,一部分在1~2之间,具姥植均势,属于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还有一部分大于2,属于在偏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而WS16-2基本都是在1~2之间,都是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WS中区原油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成环境,WAN11原油的Pr/Ph值大于2,形成于强氧化性的环境,而WS21-1和WS21-3的该值小于1,属于还原环境。

图3-7乌石凹陷原油Pr/Ph、Pr/nC17分布特征图

3.4.2原油甾萜化合物特征

原油中还有两类生物标志化合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甾烷和萜烷,这两种分子级的参数能够从微观角度更加精细地指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所以有学者称之为“分子化石”。

笔者对研究区的样品进行了系统的GC-MS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乌石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甾烷特征

研究区的原油中主要含有规则甾烷、重排甾烷、4-甲基甾烷及少量低分子量甾烷(图3-8)。

总体上,各种甾烷的含量大小特征表现为规则甾烷>重排甾烷>4-甲基甾烷>低分子量甾烷,其中规则甾烷含量在42%~58%之间,平均值为51%;重排甾烷含量在18%~39%之间,平均值为28%;4-甲基甾烷含量在8%~25%之间,平均值为15%;低分子量甾烷含量在0.5%~18%之间,平均值为5%。

从不同的构造区域角度来看,乌石凹陷各个构造区域的不同类型甾烷含量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从图3-9可以看出,WS17-2及WS16-2-1井中原油样品中4-甲基甾烷含量明显高于WS16-1及WS中区原油,并且WS17-2构造流三段原油低分子量甾烷含量明显是本区最高的,而从图3-10可以看出,WS中区和WS16-1构造原油中规则甾烷与重排甾烷的含量明显比其他区域高。

图3-8乌石凹陷原油m/z217质量色谱图

图3-9原油4-甲基甾烷与规则甾烷相对含量相关图图3-10原油重排甾烷与规则甾烷相对含量图

研究区的规则甾烷中ααα20R-甾烷C27、C28、C29规则甾烷含量构型一般呈“V”或者反“L”字型,大部分样品具C29优势(图3-8)。

在规则甾烷组成三角图上(图3-11),原油的样品点分布比较集中,基本落在了相近的位置,这就说明原油母质中规则甾烷组成特征差异不大,比较相似。

所以也就可以认为各区域原油的差异主要是由母质中4-甲基甾烷含量的不同而造成的。

图3-15可以反映出,WS17-2构造原油母质中4-甲基甾烷比WS16-1构造及WS中区都要高。

图3-11乌石凹陷原油规则甾烷组成三角图

(2)萜烷特征

萜烷作为另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研究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其分布比较广泛。

在对乌石凹陷的研究中,笔者所得到的资料主要是m/z191系列的长链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其典型样品质量色谱图如图3-12所示。

研究区内萜烷中藿烷系列含量最大,在44%~91%之间,平均含量达到了79%,这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原核生物或细菌;三环萜烷含量次之,一般认为其与藻类和微生物有关,在研究区其含量在6%~54%之间,大部分是在30%以下,其中WS17-2流三段原油样品中该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高,含量基本都是在20%以上,∑三环萜烷/∑藿烷大于0.2(图3-19),三环萜烷受成熟度的影响很明显,所以从一定角度可以认为WS17-2构造流三段原油成熟度比研究区的其它区域要高;在研究区的原油中,奥利烷含量较少,奥利烷/αβC30藿烷值为0.01~0.23(图3-13),可以说明来源于高等植物的原油很少。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研究区原油的母质来源不是单一的,属于混合来源,主要有细菌类、菌藻类以及少量的陆生高等植物类。

图3-12乌石凹陷原油m/z191质量色谱图

1.Ts;2.Tm;3.C29αβ-30-降藿烷;4.C29Ts;5.C30*;6.C29βα-30-降莫烷;7.奥利烷;8.C30αβ藿烷;9.C30βα莫烷;1一升藿烷;11.伽玛蜡烷;12.C31莫烷;13.二升藿烷;14.三升藿烷;15.四升藿烷;16.五升藿烷

WS17-2流二段

WS17-2流二段

图3-13原油奥利烷指数与∑三环萜烷/∑藿烷交汇图图3-14原油伽玛蜡烷指数与升藿烷指数相关图

来源于高盐度还原环境的伽玛蜡烷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乌石凹陷原油的伽玛蜡烷含量比较低,但是很稳定,伽玛蜡烷指数(伽玛蜡烷/αβC30藿烷)分布在在0.035~0.19之间,大部分在0.1以下(图3-14),可以判定原油母质为正常淡水沉积环境。

有学者提出高丰度的C35升藿烷可以指示强还原环境,所以可以用升藿烷指数(C35升藿烷/∑C31~35升藿烷)来反映氧化还原环境,本研究区的升藿烷指数分布在0~0.066之间,其中WS17-2及WS中区原油样品的升藿烷指数要高于WS16-1的原油样品,同时WS17-2流三段及WS中区是全区最高的,大部分都是在0.06以上(图3-14)。

3.5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通常情况下,原油中芳烃的含量会达到10%~30%,所以说这类物质也是原油的重要组分,对其研究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芳烃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同样受其原始母质的类型、热演化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等因素影响(卢双舫,1996)。

通常情况下,芳烃可以分为常规芳烃、三芴系列、芳香甾烷、芳香萜烷系列和脱羟基维生素E系列,利用GC-MS分析技术对乌石凹陷芳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研究区后两者不存在。

常规芳烃一般有单环芳烃、二环芳烃、三环芳烃、四环芳烃以及五环芳烃几种类型;三芴系列主要是芴、二苯并噻吩系列(硫芴)、二苯并呋喃系列(氧芴)以及苯并芴;芳香甾烷主要检测到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

图3-15乌石凹陷原油∑三芴/(∑三芴+∑芳香甾烃)与常规芳烃/∑芳烃相关图

在上面对研究区原油的族组成分析后,已经知道乌石凹陷原油中芳烃所占比例0~38.84%,从表3-2可以看出,在研究区芳烃中常规芳烃的含量是最高的,基本在90%以上。

而不同地区原油中三芴系列和芳香甾烷的含量是有差异的,从总体上看,WS17-2构造原油样品中三芴系列含量都高于芳香甾烃,除了WS17-2-7井样品外,但是而WAN11井和WS16-1构造的样品则恰恰与之相反。

图3-15是∑三芴/(∑三芴+∑芳香甾烃)与常规芳烃/∑芳烃相关图,从中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原油芳烃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表现为WS17-2>WS16-1>WAN11井,也就是从北到南依次降低,这一点在表3-2中也可以看出。

表3-2乌石凹陷原油芳烃系列化合物相对含量注:

单环芳烃包括二苯基甲烷;二环芳烃包括联苯系列、萘系列;三环芳烃包括菲系列;四环芳烃包括屈系列、芘系列、苯并[a]蒽、荧蒽;五环芳烃包括苝、苯并芘;三芴系列包括芴系列、硫芴系列、氧芴系列和苯并芴;芳香甾烷包括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

在常规芳烃中,三环芳烃含量最大,在23.87%~88.08%之间(表3-2),WS16-1原油样品中三环芳烃相对含量要高于WS17-2地区,而二环芳烃(主要为萘系列)和三环芳烃(主要为菲系列)的总含量达到了80%以上,单环芳烃几乎不存在。

总的来说研究区原油样品中芳烃以萘系列和菲系列化合物为主,这也是陆源湖相沉积或淡水湖相沉积特征的表现。

原始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影响和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影响芳烃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尽管在乌石凹陷原油中芳烃的含量低于40%,但是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补充对原油中其他化合物研究的不足,特别是芳烃中比较重要的萘系列化合物、菲系列化合物、三芴系列以及芳香甾烃化合物,对研究区原油的沉积环境、原始有机质母源和成熟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5.1萘系列化合物

萘和多甲基取代萘系列在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普遍存在,而母源、热演化程度是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原油母质来源和成熟度可以用甲基取代萘来反映。

在研究区内的原油中能够普遍检测到萘系列化合物,主要包括萘(N)、甲基萘(MN)、二甲基萘(DMN)、三甲基萘(TMN)、四甲基萘(TeMN)和五甲基萘(PMN)、乙基萘(EN)、以及甲基乙基萘。

从表3-4中可以看出,在乌石凹陷样品中萘和甲基萘含量明显低于二甲基萘、三甲基萘、四甲基萘。

有学者认为甾烷和萜烷经过芳构化、降解等作用后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