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44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docx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

帮孩子找到学习目标及内在动力激发策略

01

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试题来做一下。

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课下又有好多的作业需要完成,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有时间去自己学习?

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限。

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

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

效率。

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

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

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样去从哪里“抠”时间,而是怎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

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

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的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

02

陷入题海出不来,盲目刷题

刷题,贯穿整个中学时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处于一种状态:

刷题无数,成绩止步!

似乎除了一大把空笔芯,啥都没提高。

那么,你刷题都刷对了吗?

真的在用正确的方式刷题吗?

●我们为什么刷题?

刷题是为了巩固课本知识,刷题是为了熟悉题型,把握命题规律及考查的知识点。

某种程度上说,每年的中考题决定着千千万万名学生的命运,考查的知识点,题型的难度分配都是决定考生命运的关键。

出题的专家非常谨慎,其中的知识点会有变化,但是不会很大;其中的题型会有变化,也不会很大。

因此刷题就是我们把握命题规律的重要方法。

说到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做对题!

刷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了多少题,而是做对了多少题。

做题后找出错误,分析原因和应对方法,归类整理后再进行巩固,才算是练到了家。

●如何正确刷题?

a.刷题之前打好基础很重要,基本的知识要搞懂。

比如材料分析题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基本的公式,这些都要提前熟知。

还有一些解题的方法技巧,可以在刷题中慢慢总结、学习,有效的“题海战术”才是最完美的诀窍。

b.刷题重质量而非数量。

很多同学认为复习做题越多越好,也不看题怎么样,买了一堆题,质量参差不齐,或者网上的一些题库,就开始盲目的刷起题来,这样的刷题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建议同学们不要贪多,先不说试题的质量,埋身题海很容易使人疲倦,因此要适量。

所以说,不要去大面积地乱做题,最好选择相对权威的题库来钻研,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只纠结分数,忽视暴露的问题

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很多同学都纠结于考试结果,没有考好感觉整个人生都无望了。

其实一场考试,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才是最重要的,考后不总结,那么考试就没有意义了。

考试后要对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

哪些是计算不准确造成的?

哪些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

哪些是因知识缺陷或知识模糊造成的?

哪些是因为不注意细节造成的?

哪些是因为做题方法没掌握、能力还不够造成的?

对每种类型的错误都要有对应的方法和措施,避免在下一次考试中再犯此类错误。

要高度重视那些因知识缺陷或知识模糊、方法没掌握或掌握不牢固和能力不够而造成的失分的试题。

对因知识缺陷而造成的失分,要抓紧梳理知识,构建体系,并熟练掌握。

对因某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没掌握而造成的失分,要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共有多少种?

一般方法是什么?

最优方法是什么?

当做选择、填空题时,用什么方法既快又正确?

当做解答题时,用什么方法能得满分?

对因能力不够而造成的失分,要分清是属于哪种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所考的试卷不是老师一讲自己一纠错就收起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要重新做一遍试卷,要力求得满分。

若还有不会做或做错的题,仍然要分析纠错,复习知识点,掌握解题方法。

最好的办法是做一个错题本,把不会或做错的题抄写下来,并写出做题思路、做这道题所用到的各种方法和这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等快到下一次考试时,可以直接拿出错题本来复习。

04

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我们总习惯于事后再去假设,想着如果当初可以克制自己的懒惰多刷一些题,如果当初可以少打一场篮球多看一本教材,如果当初可以静得下心来认真整理一套笔记,或许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结局。

你或许更喜欢看网上那段“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的激昂言论。

你或许更喜欢看报纸上关于某省状元从来不上课外补习班的报道。

你或许还在抱着侥幸的心理听老师讲所谓教育局的内部消息。

你或许看着各种宣扬的倒计时还在默默安慰自己“没事,中考还早”……

记住,总有你所达不到的极致,总有你争取不来的完美,你所做的努力,从来不够。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状元或许比你少了那两三个小时的课外补习,但他们比你多的是有效的学习策略、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自己默默的用功努力。

你有没有在意老师透露完那些“内部消息”之后总结的那句“无论怎样,我们要把自己的功课做到家,以不变应万变”。

你有没有担心过或许就是那句安慰性的“没事,中考还早”让你略过你不想做的那道函数,而你放弃的这道题,可能就是6月你哭都哭不回来的那道题……

所以,不要拿“学不进去”、“没有天赋”当借口;把看剧打球聊Q的时间来做一套数学试卷。

算了5遍某道几何却仍然算不出来的情况下逼着自己在一张新的草稿纸上继续工工整整地写上第6遍的演算步骤。

化学不及格,把书认认真真看一遍又一遍把不懂的写在本子上,一个一个地找老师解决。

物理不好试着把自己不会的题型罗列出来,再在基本的作业练习之上给自己找10道类似的题反复练习……

中考真的太重要,重要到只是一分,你就可以去一个完全不同氛围的高中。

多做对一道题,你的人生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孩子们,希望你们的所有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自己,从今天起,让自己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能落到实处,都能换回成果,不再做花哨的“无用功”。

相比上辈,这一代年轻人总体而言缺乏目标感、不想做承诺,究其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内在动机较低。

很多时候孩子们并非没有动力,而是这种动力被其他的外在动力所压抑或者迷惑,如果仅仅靠孩子自我纠错、自我反省显然不够,父母、教师如何能够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显得十分关键。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的缺乏,“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

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

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

“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

”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

”、“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

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导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寻找人生目的的长期过程中,也发现这就是他个人的人生召唤。

戴蒙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的办公室,接受了《亲子天下》的专访。

Q:

目的、目标和动机有何关联?

目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目标,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标不同。

目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人每天有千百个目标,享受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买一份好礼物,但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

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目的必须是有意义的、长期的、对这世界或其他人有帮助的目标。

有了目的,你会开始安排各种目标,让自己一步步到达那个目的。

父母、老师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等,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标。

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

当学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

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驱动力,“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想学好。

例如,医学院学生永续的学习动机应该是:

“有一天我当了医生,就可以帮助、医治更多人。

”如果一直想到这个目的,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就有能量,不仅为参加考试,而是学得更好,几年长期的努力,这才重要。

目的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

但在学校里,老师、学生却从来不问为什么,例如科学老师教公式、原理,即使学生学得很棒,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只知道为了考试非学不可。

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

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

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

没有这些“为什么”,你无法让学生有长期的学习动机。

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学生:

“如果没考好的话,就有哪些严重后果,”让学生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学生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

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自发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光环、荣耀。

这些是目标,并不是人生目的,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

当然,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为了赚大钱,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Q:

目的可以改变吗?

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人生早期。

因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会让人学习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

例如年轻人会对成为运动选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运动选手,因为年纪大了就无法参赛。

但成为运动员那种自我承诺、自律的习惯,会发展出另一个目的。

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到你必须要表现你的承诺,至少完成一些事情。

你从中学到经验和能力,就可以开始另一个目的。

目的并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医好癌症、改善环境污染等伟大的目的。

大多数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可能是当个妈妈好好教养小孩、协助组织小区、加入学校的家长会、或任何艺术、音乐社团等。

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但你必须要承诺参与、实际行动、履行你的义务,最后你完成一些事,让你更投入这个世界、产生一些超过自己的影响和贡献。

Q:

用怎样的方式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

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跟他们“说”什么,而是要“问问题”。

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无效。

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

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1.我对什么有兴趣?

我做什么最享受?

什么会让我发光?

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2.我最擅长什么?

我的才能在哪里?

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聋哑,可能就不适合当音乐家。

3.这世界需要什么?

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

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

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要去哪种特别学校?

有哪些链接、书籍或网络资源?

寻找目的没有一个立即答案,不是用热门或冷门来衡量。

所谓“实际的理想主义”,是你经过长期观察、真心信服一个目的,但也要能够检验现实。

例如,现在拍电影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职业,热门到每一所美国高中,都有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计划未来拍电影。

他们可能进电影学校,搬到好莱坞或纽约,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临,但只有极少数(不到1%)的确可以做到。

年轻人当然有去尝试的权利,但他们不能二、三十年都处在那样等待、尝试的状态。

从实际生活角度看,他们应该培养或发展第二专长或能力,可以转移热情、换档。

Q:

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很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他们负责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

要对孩子有高期待,让他们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宠物,他要去喂食、带宠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

孩子该照顾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诉他:

“照顾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务,做完了仍旧可以跟朋友出去玩,这是你的责任。

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会受苦、会死,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

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

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

我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学习有什么意义?

读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时候反而就是无欲则刚。

你给孩子说,地球上有人和动物,你看看猫过的什么日子?

一千年前猫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可人不同。

人过的是创造性的生活,因为人会学习,大自然给了人的大脑就是用来学习的,课堂学习是狭隘的一部分。

你不学习也可以啊,那跟猫狗来到这个世界是一样的。

学习有什么用?

课堂学习就是在训练思维,思维训练到一个高的水平,怎么看出来呢?

你到乡下去,找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老太婆,提一个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就看出差别来了。

我会三角函数会解析几何,懂得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两个老太婆让你带一个回去,你带哪个呢?

不是不想学,可是学习太苦了,怎么办?

孩子,苦是情绪,感觉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

要改的是想法。

比如,有个人请你和一个和尚一起吃饭,桌上全是蔬菜。

和尚一看,觉得这个人太尊重我了。

你一看,什么意思,请我吃个饭全是蔬菜。

同一件事,就是因为想法不一样,两个人反应不同。

人和动物不同,耕耘有收获,人就有乐趣。

没有比课堂学习更体现耕耘收获的了,这就是人的乐趣。

某某某小学没毕业,现在是亿万富翁,怎么说?

发财是特质决定的,第一是投资魄力,第二要行动力极强,第三赚一百万能把四十万分掉。

小学没毕业,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

人有两部分享受,物质和精神,而动物只有物质享受,家长不要把功利的东西套在孩子身上。

家长要跟孩子交流“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教科书,生活是最好的学校。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

-去爬山,如果你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那你对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别人深;

-去海洋公园,如果你对海洋动物的习性很了解,那你一定比别人更兴致勃勃;

-去历史博物馆,如果你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兴趣,只是为了孩子而来;

-去旅游看古建筑,如果你没有建造此建筑的背景知识,那此建筑只能成为你到此一游的纪念而已。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会有相同的认识,因为激情是会传染的。

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

你不是考试机器,你也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学习。

你是为了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学习;你是为了增长智慧,为了探索你的独特个性、人生价值,从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和快乐而学习;你是为了更充分运用你的特长和才能去帮助他人而学习。

在聊天中告诉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你会逐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会学习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让你今后有更多的选择权,去做你感兴趣的事。

对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点要求:

1.一定要努力,总结经验就行,但不要过度在乎考试成绩。

2.在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的时代,你怎样学比你从书本学到什么更重要。

我希望你能学到各种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找资源和自学的能力等等。

3.我希望你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欲强,有终身好学精神。

我希望你能在学校发现一、二门你很感兴趣的学科,我希望你能钻进去,甚至用业余的时间在网上看更多的相关资料。

我希望你问老师的问题,老师都不一定能马上回答上来,而是说“嗯,好问题!

我得想想,然后再回答你”。

学习不等于书本知识,更不等于学习成绩。

书本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园。

家长不要大包大揽,学会放手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

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

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

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

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

比如:

孩子做作业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认真,或者没完成作业,往往与很多家长以下的行为有关:

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担忧孩子今后的发展;

过多涉入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范畴(比如,家长一遍又一遍叫孩子开始做功课,然后坐在孩子身边监督,最后再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孩子检查作业,要求孩子把每道题改正对才行)。

结果是,每次交上去的作业都拿满分或高分,但你能说那是孩子的作业吗?

当你把孩子的责任揽成了自己的责任时,孩子即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不是我的责任,表现出来状态是做作业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业。

字写不好、语法不对、拼写有错、有时忘了做作业、或作业落在家里了,有时考试拿个不太好的成绩回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

如果家长因此大动肝火,埋怨、催促和责骂,不仅让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处理这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上,而且会加深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阻碍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的发展,其后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严重得多。

家长要做的就是:

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

你为自己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学习。

制定界线:

比如,寒假作业在什么时候完成,必须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可以向谁求助等。

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

包括完不成作业开学后需要承担的后果,作业错误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评等,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约定。

规则制定好后,家长只需要和颜悦色偶尔提醒:

功课做了吗?

告诉孩子,如果他哪门学科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找解决办法。

只要他知道安排时间,知道轻重缓急,不要过多涉入,只是有时表扬他的时间管理做得很好。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

人家第一名,你呢?

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更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让孩子感受到责任感和成就感

父母一直是孩子长大的阻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觉得。

很多独生子女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允许他长大。

长大的最高标志是什么?

是选择。

理论上,0—6岁的孩子,父母控制;6—12岁,共同控制;12岁后,孩子自己控制。

可是在中国可能吗,我看30岁的儿子都是60岁的老娘在控制。

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学习责任感的孩子。

1.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当孩子经历自然结果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明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地数落孩子“你看你看,我都告诉你了,你偏偏不听,现在知道错了?

”而应该是鼓励的态度“孩子,没关系。

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做了好多错事,吃一堑长一智,小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

2.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我坚信每个孩子天生都孕育着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家长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关爱、赞赏、倾听和鼓励,就给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条件,孩子的内动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当然了,要给孩子进步所需要的时间。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从短期来看,孩子在家长不停地督促监督下的表现也许比家长放手后的孩子的表现好,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

但孩子在家长监督下的表现来自于外界的控制,而不是来自于内在的力量。

从长期来看,来自内在的力量会更强大更持久,我们毕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内动力走下去,所以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问题”也会有所改善的。

经常听到有家长埋怨已读高中的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表现得不太负责任,这或许是孩子小时候家长越俎代庖过多,或许是家长在“负责任”方面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

4.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我为什么会喜欢英语?

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

我说是的。

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英语,认为自己英语行啊。

这就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