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41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报告.docx

《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报告.docx

专题报告

 

安庆市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研究

概述

一、基本情况

安庆市地处东径115°46′~117°44′,北纬29°47′~31°17′之间,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东南和南与本省铜陵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东北与本省巢湖市接壤,西界湖北省黄岗市,北与本省六安市毗连。

全市现辖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和迎江、大观、郊区三区,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占全省11.0%,2001年底全市总人口602.9万人,占全省9.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1人。

安庆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其主要特点是: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为14.5℃~16.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1430毫米。

安庆市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大别山高峰向长江倾斜,形成中低山丘陵和沿江平原等3个不同的地貌类型区域,大别山区占35.6%,丘陵占33.2%,沿江平原占31.2%。

安庆市土地资源中,林地占全省的1/3以上,水域占全省水域总面积的22.2%;生物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分布广,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动植物资源一千多种,现森林蓄积量1400多万立方米;矿产资源品种多,已发现40多种;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境内多年平均经流总量为6.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亿立方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拥有国家级风景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森林公园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

安庆市交通日益改善,现拥有长江黄金水道243公里,占全省长江长度的60.6%;沪蓉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和安庆航空港的建成使用;加上安庆市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形成了安庆市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安庆市通讯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都有较大改善。

二OO一年安庆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6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7.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5.5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总和为23.5:

43.6:

32.9,财政收入25.17亿元。

现拥有一批在全省占重要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安庆市是全省粮棉油主要产区,商业贸易比较活跃,目前已有20个建制镇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200个左右中心镇,新渡镇又被列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二、安庆市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现状

安庆自建城至今已有785年历史,早在南宋嘉定10年(1217年),安庆知府黄干为抵御金兵南侵,始筑城于安庆。

府治由潜山随迁,后因战乱,至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才最终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

同治元年(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驻扎安庆,在城上西边加筑一道月城,城池面积增加到3.65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前的178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会驻地,长江岸边的军事重镇,也历来是皖西南物资集运中心。

建国初期设立安庆市政府成立,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

1952年安庆为省辖市,1960年安庆市行属专区领导。

1965年改为专辖市,1979年11月4日安庆改为省辖市,1988年9月,行政区划分调整,撤销原安庆行署和原安庆市建制,重新组建新的安庆市,辖三区、八县、一场。

安庆市城市建设主要沿长江向东发展,随着石化工业的兴起,城市主要向北发展。

安庆市现辖三区(迎江区、大观区、郊区)、一市(桐城市)、七县(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共计101个镇、110个乡、18个街道办事处。

、204个居委会、3135个村委会。

市域总面积15352平方公里,2001年全市总人口602.9万人,人口密度391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11平方公里,市辖区总人口58.18万人。

三、研究背景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即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人口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

人口城镇化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城镇化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人口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

随着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高潮即将来临。

城镇化是个全方位的变革过程,满足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空间、资源与环境等诸多方向的复杂多维问题,因此研究某一地区或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即是人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所,也是人们生存的依托。

城市一方面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手段,同时也必须为人们创造必需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因此城市人口的规模总是要与城市功能、生存条件与容量相适应、相协调。

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城市人口规划预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人口规模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如果城市人口规模控制把握不准,与实际发展相差太大,就会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基础设施不敷使用、环境恶化或是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和部分基础设施闲置。

2.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很大。

发展经济要变粗放型为效益型、经济总量的增长不能光靠增加人才、物力的投入,而要靠增加技术含量和提高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预测和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时要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在研究城市人口量的同时还要研究人口的“质”的问题,也就是人均产出问题。

经济效益能否提高是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确定的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3.城市人口规模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会造成城市拥挤、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总是增多,这就很难给子孙留下一个适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当然,城市人口过少,经济社会发展停滞,难于形成规模效益,不能给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不可取的。

只有合理的人口规模,才能使城镇处于最佳效应,使各方面协调发展。

 

第一部分安庆城市化水平预测

一、对“城市化”的基本认识

1.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

城市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是产业布局的特殊形态,也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商业布局在空间上聚合,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

它的发展和布局对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布局具有深刻的影响。

城市化(Urbanization)则是伴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前后,城市的性质、规模、数量、内容、形态等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

因此通常所说的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它作出了不同的阐述,大大地丰富了其内涵。

一般认为:

城市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的现象和过程。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个全方位的变革过程,它包括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人口的迁移与人口构成的改变、空间景观的变化及环境与生态系统的重构、生产与生活方式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其它一切从乡村特性到城市特性的转化过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空间、资源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多维问题。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的发展因工业化革命而进入转折时期,也因之而蓬勃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二战以后,城市发展进入现代阶段,工业化开始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显示比较强的优势度,在发达的工业国家则有所减弱。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这是因为:

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许多国家正在加紧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即使在那些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工业仍是创造城市财富的基本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使工业企业的集聚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仍然向工业较集中的大城市集聚,为现代工业所配套;另一方面在环境条件优良的地区集聚,形成城市化的新类型。

此外,在工业现代化阶段,技术和信息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活动扩大到包括金融、通讯、科技服务在内许多方面,以服务性为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崛起,正改变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引起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成为现代城市的另一重要动力。

3.对城市化作用的正确认识

“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对区域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在其形成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可以组织和引导周围地区乃至更大地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提高了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使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效率(或产出效率)大大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解决人口就业问题创造了机遇;城市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旧有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化,改变着地域空间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加快城市化步伐,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我国的基本战略方向和必然选择。

但是,加速发展的城市化也给人们带来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活动强度剧增、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资源匮乏、环境质量退化以及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落后、贫困与犯罪等现象,即所谓的“城市病”。

这些现象虽不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但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副产品,对此我们应有充分清晰的认识。

二、安庆市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从安庆市1952年~2001年城市水平变化表中可以看出,安庆市城市化进程比较稳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52~2001年非农人口以25.8万人增加到91.1万人,城市化水平从8.3%提高到23%,增加了15个百分点,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

从安庆市整个城市化进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78年这个时期市域城市化进程受国家宏观形势的影响,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局势,称之为不正常时期。

建国后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迅速治好了战争的创伤,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五”和波动最大的“二五”)得到了良好的开展,外流人员陆续返城,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也较多,启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由于整个时期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快,再加之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人口也多,因此城市化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1965年就达到了8.2%。

1966年以来由于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是随经济增长而增加,相反在多数年份城市人口增长率低于总人口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多年为负值,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1970年降到了7.8%,1975年降到7.19%。

随后形成好转,国家也调整了社会经济发展方针,城市经济又再逐渐复兴,城市化又再重新启动,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1979年~1993年这个时期是安庆市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9年的7.4%增加到了1993年的15.53%。

在此期间。

一是由于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使整个市域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工农业迅速增长,直接带来了就业岗位的扩张,吸纳了不少的农业人口,同时也接纳了大批下放的知青和干部,使得城镇人口增长较快;二是由于1986年推行了新市镇建设标准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使城市迅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大批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建设者的行列,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比如:

1979年~1993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5万不等,增长速度是较快的。

(3)1994年~现在是城市化进入快车道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94年的16.47%,增加到2001年的23.41%,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三、安庆市城市化水平现状判断、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安庆市城市化水平现状判断

根据“五普”统计资料计算,安庆市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22.29%,这个数值同全省平均水平(27.81%)相比,处于中偏下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36.09%)相比,处于较落后地位。

城市化进程具有以下一般规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近似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见图),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这时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中期阶段(也被称为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发展加快;后期阶段,进入高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趋缓慢甚至停滞。

对比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安庆市的城市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末期,接近加速阶段(30%),说明安庆市目前中心城市规模不够大,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不是很强,城镇发展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

 

(二)安庆市城市化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庆市城市化现状特征

①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00年底,全市城镇实际居住人口由1978年的36.1万人增加到115.4万,城市化水平由7.3%提高到22.29%,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

全市现有城镇103座,其中中等城市1座(安庆市),县级市1座(桐城市),建制镇101座,其中20个已被列为省级中心镇。

城镇的的健康发展,使得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大大加强。

②小城镇获得快速发展,但城市规模小、城市化质量不高。

1990年以前,除安庆市外,市域内只有26个建制镇,1992年行政区划调整(撤区并乡)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乡设镇)的过程中,一批乡改设镇建制,建制镇数量达到90个,到1999年达到101个。

安庆市将小城镇的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所有建制镇和乡集镇都修通了公路,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截止2000年底,全市城镇道路总长度1415.5公里,道路面积1429.81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平方米;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也得到健康发展,现有通水小城镇105个,其中建制镇74个,所有建制镇都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小城镇住宅建设成效显著。

小城镇的发展,经济也随之增长了。

城镇经济的增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依托,在带领和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对周边地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

安庆市城镇数量不少,但规模小。

全市101个建制镇,110个乡。

城镇除中心镇人口规模较大外,一般城镇普遍在5000人左右,镇区人口万人以上的不多。

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集聚效益和完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难以配置,污水处理、供水等设施运营也不经济,城镇整体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城市化质量不高。

③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不突出,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均形成有一定规模,中心作用突出的大城市,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宁中南部地区。

从安庆市域来看,人口达600万,资源丰富,而市域的中心城市——安庆市人口仅50万左右,规模偏小,以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很难带动皖西南区域经济的发展,加上我市大中小城市的比例为0:

1:

102,安庆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使区域经济缺乏核心和骨架,难以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安庆市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回顾我市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①城镇规模小、数量多

全市现有建制镇101个,乡110个,数量较多,除中心城镇人口规模较大以外,一般城镇普遍在5000人左右,镇区人口万人以上的不多。

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镇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很多政策不能兑现。

由于安庆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上连续多年遭受自然灾害,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城镇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城镇的发展。

另外,国家和省、市的一些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位,一些本该返给城镇建设资金不能完全返还,如建设维护税以及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金和市场管理费均没有足额用于城镇建设。

③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特色不鲜明。

小城镇建设中特色意识不强,规划的建设水平不高,不少小城镇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农、林、牧、工、商、运、建、服等各行都有,但每一行都不成规模,缺乏特色。

建筑造型千篇一律,沿路占道布市、骑路建设等现象还没有完全遏止住。

④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进程缓慢,从根本上制约城市化进程。

(三)安庆市城市化过程发展趋势分析

1.安庆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根据安庆市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析,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和制约因素作用都十分明显,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因;之后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政府作为宏观调节面不直接参与其中,动因更加复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两部分共同合成的动力系统。

这种动力作用模式不仅内部自我体系调节,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及合理性,是今后城市化的动力作用机制。

具体分析这种动力机制,可以看到:

(1)从促进城镇建设的动力源来看,有来自国家投资为主的自上而下型动力和来自民间投资为主的自下而上型动力两形式。

前者主要包括:

城区的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扩展;后者主要包括:

各镇驻地的建设和发展、乡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本地企业项目的建设;

(2)从非农建设项目和城镇发展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有四种形式:

来自上级政府的政策投资;基层政府和村集体及个人的筹资金,主要体现在乡以下企业项目的建设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资项目建设中的海外投资;来自内联项目的大陆其他地方的投资。

综上所述,安庆市的城市化属于开放条件下典型的自上、自下、对外、内联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城市化形式。

各种形式的动力机制对安庆市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各不相同,共同促进了安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对安庆市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及结合实际情况,安庆市未来一段时期的乡村——城镇转型主要是通过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集中来体现。

可以预计,未来城镇人口的增加进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来自:

(1)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包括城市和各镇驻地以及目前各城镇型居民点人口的自然增长;

(2)城镇地区不断吸引本地区和外地人口前来就业和居住,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迅速成长,其次有各镇驻地不同程度的发展、近期新工业项目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远期一些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园区的搬迁;这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迁入城镇的人口转移方式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方式。

根据梯度转移扩散原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能会有以下三种等级形式:

首迁是迁入市区;其次是迁入县城;再次是迁入邻近的建制镇。

这种迁移活动将主要发生在行政区范围内,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跨行政区范围的迁移也将大量出现。

(3)随着城镇建设与周围村庄在改造过程中逐步向镇驻地靠近,将有一部分村庄逐步与城镇相连,原来这些村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4)新城镇型居民点的形成。

最终结果将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

顺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关行政管理机制改革,“撤县并市”将是必须的。

3.安庆市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在安庆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以上各种城市化动力机制将会继续发挥作用。

随着技术的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城市对产业投资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

各镇在引进外引内联项目、发展本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业就业岗位,吸引人口集聚。

这些促进安庆市城市化进程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城市成长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城镇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导致了产业集聚空间的扩大,大量的劳动人口被吸引进城,形成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城镇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

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成为吸引就业人口的重要源泉。

2001年安庆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61亿元,按可比口经比上年增长6%,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5%,工业新建和技改项目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投资增幅达11.2%,居全省前列。

安庆市市直和8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态势较好,产值增幅分别达13.3%和11.6%。

华茂股份公司转型国产棉纺设备试验基地和年产1000万米高档织物、安庆石化年产80万吨柴油加氢和丙烯腈8万吨扩线、枞阳海螺一期、ATG汽车缸套一期,曙光集团氰化钠扩线、玻璃公司轻量型啤酒瓶技改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开发区有8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安庆市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工业的发展必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和提高。

(2)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安庆市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吸引市外投资者来安庆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加强。

外向型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将成为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

“九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2亿美元,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批骨干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1195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近2倍。

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技工贸总收入51.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85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17.9%,已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高河综合经济开发区也已开始起步。

这一切为进一步吸引市外和境外企业前来投资置业提供了可能。

也将吸引大批的劳动力,从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和工业一样,首先其自身的建设就直接是城镇建设,其次是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再次是第三产业提供城镇就业岗位,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加速城镇化进程。

安庆市第三产业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旅游、房地产、信息、社区服务业都获得较快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对安庆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更大,安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九五”期间安庆市旅游业迅速发展,初步开发一批景区景点,如,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小孤山、浮山、大龙山等风景区都先后开放并步入正常的旅游接待轨道。

2000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4390余人次,国内游客41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41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7.1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48%。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继而刺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将推动了安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4)城市间相互联系进一步增强

安庆市地处皖鄂赣3省边境区,受上海大都市经济圈以及南京、武汉经济圈的作用,同时接受合肥等城市的辐射,与周边芜湖、铜陵、池洲、九江等城市相互影响,特别是随着安庆长江大桥、津深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津汕铁路等国家交通干线的建成,大区域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将改变长江流域中部区域的交通状况,使安庆市与外部城市联系也将进一步便捷,这更有利于安庆市的自身经济发展,并通过经济圈的拓展对外贸易,参与亚太经济圈和国际经济大循环,这将极大地促进安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科技进步

当今世界,决定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部分。

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其对城市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产业结构转换与演进;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安庆经济结构要逐渐现代化,要致力于提高各产业中科技的含量,通过优惠的创业政策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广大科技人员到安庆来,促进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水平的提高,扩大规模,从而吸引更多的就业人口,促进城镇水平的提高。

纵观上述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优势,只要密切结合实际,制定适宜的政策,采取合适的措施,安庆市的城市化水平将会有一个跳跃性的提高。

四、城市化水平的量测方法

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确实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

城市化进程有快有慢,城市化水平有高有低。

在对城市化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最常提到的是“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高低程度。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的速度不同,其城市化水平也有高有低。

一般来讲,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

其量测方法主要有以几种:

(1)人口比重指标

人口比重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

Pu=U/P×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