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048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ocx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问题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旬阳县城关镇草坪九年制学校王定恩

(编者按:

此文章荣获2008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安康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推荐参加省级论文评选活动)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按照这一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问题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索。

一、问题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所谓问题化教学,就是根据课标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和能力,以教材为主体组织教学资源,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制成一系列组合问题,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为线索,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基本理念是:

按照课标确定三维目标,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半开放问题的提出和设计;问题的解决以探究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而得出结论,结论可以是不完整的、不连惯的,重在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以问题为学习内动力,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允许思维是发散的或可能存在的,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问题解决后的知识回归可以是知识与技能,也可以是方法与过程,培养处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注重过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二、问题化教学的组织程序

问题化教学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和拓展应用四个程序。

(一)提出问题:

这是问题化教学的第一步,是按照课标要求的目标,把目标问题化的过程。

提出问题的原则应把握这样几点,一是以目标要求的重点和难点为对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保证重点,分散难点;二是依据教材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教学实际提出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感到亲切;三是问题尽量具体化,或用实验演示,或用多媒体再现;四是提出问题要有趣味性,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

如:

我在“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教学中,考虑课标要求探究成像特点是重点,理解虚像是难点。

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丰富而又不能提炼出知识的实际。

设计了“水火相溶”的实验来提出平面镜成像的问题。

即在一块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放一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让蜡烛的像装在玻璃杯中,形成了“水火相溶”的现象。

同学们感到既亲切又惊奇,有兴趣探究为什么?

(二)探究问题:

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论证、验证。

这是一个关键环节,这里要把握四点:

一是假设猜想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事实依椐的基础上的,不能胡设乱猜,要引导探究的方向;二是组织学生讨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培养发散思维;三是充分分析推理,控制判断,寻求真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四是用实验或有说服力的事例来验证和证明假设猜想。

如:

在“液体的压强”的教学中,在提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假设猜想,同学们的猜想是“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容器形状、液体的种类有关,方向都认为是向下的”。

接着设计实验验证,用微小压强计演示,同种液体、容器形状相同、不同深度的压强变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再用压强计测量同种液体、深度相同、容器形状不同的液体内部压强,发现压强大小不变,否定了猜想;又用压强计演示液体内同一点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发现都有都相等,包括向上的压强(学生猜不到也最不相信的),通过探究实验既否定了原来的猜想又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最后探究深度相同、容器形状相同的不同液体的压强大小。

总结出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三)形成概念和规律:

在探究过程中为了准确说明问题或事物的性质而形成的词语或者总结的规律。

这一步应把握三点:

一是形成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探究问题”中已解决,这里只是提炼和深化;二是不要求概念和规律的完整性、严谨性,允许瑕疵的存在;三是用概念和规律解释提出的问题,让概念和规律回归到问题。

如:

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探究的结果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

”允许没有“同一”和“均匀”的规定性要求。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中,只要求探究折射光线偏向(离)法线,偏多少?

不要求也不探究。

(四)概念和规律的拓展应用:

即用新建立的概念和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也是知识的迁移和回归深化的过程。

这里须把握三点:

一要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或科学前沿的事例;二要同研究性学习结合,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三是可以用适当的变式训练深化概念和规律。

如:

在“世界是运动的”一节的拓展中,让学生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魏魏群山两岸走”中的“游”和“走”,解释“刻舟求剑”的故事。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城市的钟声,白天听不清晚上听的清”及“1923年荷兰军火库爆炸,在附近100—160km的地区没听到声音,可在1300km的地方却听到了。

”的材料。

试图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试着解释。

三、问题化教学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法有三大特点:

一是突出重视了过程与方法、自主和探究,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二是课堂组织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通过探究问题交流互动为线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整合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地位;三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从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到设计实验验证或推理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要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和概括,既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是物理学科研究的重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

实践证明,问题化教学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总结完善,为进一步优化物理学科课堂教学而不懈追求。

 

浅谈农村学校三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杨明

(编者按:

此文章荣获2008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安康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推荐参加省级论文评选活动)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而复杂和艰巨。

这既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现状分析,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方法与措施,使三困生的教育与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三困生教育帮扶对策

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信息的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

丰富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的拉大逐渐使农村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难题,三困生(即指德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伴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而复杂和艰巨。

这既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

就此,本人结合我校三困生的帮教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现状分析

我校三困生约占总学生数的四分之一,学校开学分班摸底统计为130人,初步确定了100名帮扶对象。

分布在一年级到九年级各班,这100名学生中重叠包含了42名留守儿童,男生72人,女生28人。

其中德困生28人、学困生43人、贫困生29人,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包抓2至3人,并确定了电话联系、家访、信涵、谈心、家校联席会、爱心义举等多项措施,每学年召开两次交流沟通会议,分析研讨三困生的转变情况。

由于地处山区县城郊区,又是一所九年制学校。

95℅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多是由于在原校就学发生矛盾纠纷而转入的,因此三困生的特征又甄别于其他学校。

表现在:

德困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习惯特别差,由于城郊农民的思想意识境界差异,以钱为中心,小富即安,乡俗民风的影响而导致;学困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厌学情绪严重,不学和抵制学习的思想严重;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大山里,家境贫寒,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寄宿在学校附近,缺少管护和关爱,导致心里缺陷。

二、理论基础及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和谐发展理念、掌握和谐发展规律、具备和谐社会建设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创

建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才,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重大的战略性课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批的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提高,三困生的帮教工作应列入和谐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让农村中小学学生接受同等的教育,享受同样的蓝天,切实保证教育发展的不偏离和和谐性,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活、学习、成长中健康、快乐、和谐进步。

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理念统揽和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整合资源,确保教育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王国维认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

‘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

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还有蔡元培“五育并举”的和谐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观点等等,都多角度、多层次论述了和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因此,抓好三困生的帮教工作是我们现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四)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智力观、教育观”,加强困难学生的转变工作。

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方法,总结经验,转变观念,我们应以新的理念,新的态度,新的思维去认识学生。

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强行转化困难学生势必适得其反。

要因势利导,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好转化工作。

(五)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逐渐走进每一位教师并感染着他们的行为。

在多元智力理论下,强调“学校不存在学困生”、每个人都具有9种的智力,只是由于组成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与方法。

世界并不存在谁聪明和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在那一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面对独特的、出色的学生等待教师如何去引导,也给每一位教师在包抓学困生上建立了理论基础和信心。

(六)大爱无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贫困生要脱贫必须做到精神“脱困”。

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说:

 “教给学生一项技能,教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找份工作获取报酬,变‘物质输血型’为‘技能造血型’,变‘外助消费型’为‘自助服务型’,这一有益尝试不仅仅是贫困生帮助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

”这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帮扶贫困生,解决贫困的根本问题。

三、方法与措施

(一)创建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

三困生的教育帮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员上、思想宣传上予以倾斜,要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多方面、各样的教育帮扶措施。

比如:

在学生进校时就要确定专人帮教,制定帮教措施,延续至学生毕业,顺利移交给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其他组织,完成交接棒。

在学校内部帮教过程中,要广泛吸纳社会各层次力量,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如心里辅导方面,可以聘请名人、心理医生等专家坐诊、会诊。

(二)建立三困生教育帮扶档案和学生生活、学习成长档案。

保持档案的长效性和跟踪性,人员流动,档案跟踪,切实做到教育帮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直到帮扶对象成人、成才。

我校针对100名三困生工作,班主任教师分人、分类给他们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历程、成长历程、心路历程,欢乐与悲伤等等。

而且要求此档案伴随学籍档案同步走,保证帮教的延续性和长效性。

(三)实行三困生帮教的首位责任制和跟踪机制。

即针对在校教师确立的一项具体落实措施,它要求接手三困生的教师除了调查、了解、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挡案、制定帮教措施以外,在今后的实践运行中始终保持联系学生,即使学生转出或毕业甚至进入社会,也要做好跟踪。

和学生一起历经成长,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政策法规。

如:

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真正让学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学生切身受益。

改革课程设置、挖掘校本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性格。

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广泛开展“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的教育和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正确面对网络,反对迷信邪教,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

同时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

如:

在信息、生物、思品课上的正确引导。

(六)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转变来源于思想的教育”的理念。

学校党、政、工、团队齐动员,博爱、施爱,以爱感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三困生,反对任何挖苦和歧视三困生的现象产生,坚持正面教育,锡去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

(七)完善三困生的奖励、激励机制。

定期开展评价活动,使他们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喜悦,不停的感受世界的温暖,不尽的获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自信心。

(八)注重教育帮扶的细节问题,加大三困生帮教的课题研究。

结合时事发展形势,不断改进帮教方法措施。

如:

在德困生的帮教中,要以引导为主,树立榜样,环境熏陶感染为主;在学困生的帮教中,研究问题,究其成因,改变执教理念、方法;在贫困生的帮教中,注重细节帮扶,物质支援加配精神食粮,塑造自我,多做心里辅助,让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根本脱贫;面对留守儿童的帮教要走出设置代理家长的简单形式,广泛寻求解决的办法,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让他们感受到全世界是一家人,这世界充满爱。

四、成效与问题

通过分析成因、采取对策、实施措施,结对帮扶等系列方法,我校三困生帮教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在抓文明礼仪教育上,鼓励学生主动和教师打招呼,校园微笑多了;在抓法制建设上,通过法制教育、以案说法等活动,打架骂人现象弱减了;在抓卫生养成教育上,要求勤打扫、重保持,人人参加“环保卫队”活动,校园绿了、亮了、净了;在全面提高课堂质量上,教师观念转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主动积极性高了。

通过时令、时事、新闻节目教育,在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祈福中,全校师生正共同演奏着一曲爱的奉献之歌。

综上所述,在三困生的教育和帮扶过程中,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着艰巨的考验和问题。

一是缺少全社会共同关注、行动的合力,二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三是建立长效跟踪帮教机制和运行的困难较大。

但我相信,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三困生的帮扶教育工作,也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创建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才》胡锦生/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2006年12月05日09:

09:

01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人民日报》

《走进新课程》第五章新课程评价P160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0日第1版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

 

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进行“量体裁衣”

 旬阳县草坪九年制学校吴晓栋

(编者按:

此文章荣获2008年旬阳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安康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推荐参加省级论文评选活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以独有的特点,使教学更轻松而富有感染力,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呢?

我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原则、有机整合进行“量体裁衣”,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不可替代原则。

即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不能替代教师,“工具”不是“角色”。

多媒体教学说到底,也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调整、教师怎样应变、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等,一切的教与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这个角色。

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材内容中不易直观形象表现的、很难解释清楚的一些知识,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收到原有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实现。

教师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知识结构情况,教学时才能根据其情况因材施教、随即应变。

多媒体教学却缺少这种灵活性,它的一切反应都由程序决定,学习者只能根据设计者的意图和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行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它无法处理教学中的特殊问题或偶发事件,只能在师生交互的某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全由计算机完成,教师的作用只是点鼠标、播课件,把自己变成了操作员,学生跟着计算机被动地学习,很显然,这种做法使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抢占了教师的角色。

教师上课时以计算机代替讲授,师生双方缺少沟通,教与学脱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二)适度恰当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是:

直观、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能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

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非越多越好,也要适度,要合理恰当地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使用时机,未必一堂课从头到尾一直使用。

教师不能“偏爱”计算机,不适宜用计算机呈现的教学内容不能照用。

如:

简单易懂,课本上已有的具体、简单且自学课文就能完成的内容也变着花样搬上屏幕,有的教师将大量推导过程也用课件来显示,结果学生印象不深,难以理解等。

这样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一节简洁、轻松的课程变的臃肿,沉重起来。

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要“量体裁衣”。

(三)服务教学原则。

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运用它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才是其根本目的,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所以,使用多媒体上课不能华而不实,去追求好看。

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准绳,合理、适当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不能片面的追求声音、影像、动画等与课堂内容不能融为一体的东西,如果这样,就成了展现教师的课件制作技术而失去了使用技术的目的。

这样既不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又分散了课堂注意力。

所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定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科教学的效果出发,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教育教学锦上添花。

二、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应做好两个整合

(一)预期目标与制作技术能力的整合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日趋平凡广泛,多媒体走进课堂已要求全体教师融入这样的改革中来。

既然是对全体教师而言,那么对技术需求就要有层次。

能按课标要求,随心所欲的按照预期目标来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这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电脑的一些基本操作,如word编排、excel制表、Powerpoint制作、Authorware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多媒体应用软件已被广泛应用,同时它们也在技术要求上形成了一定的层次。

如果想按照预期目的来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计算机的这些基本操作又不会,那就形成了“供需矛盾”,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如何去完成设想中的任务呢?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去学习、练习做到目标要求与制作技术能力的整合,扫清实现预期目标过程中的障碍。

(二)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实用性的整合

正如前面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应具有选择性,不是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就能上的好,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做好这两方面的整合具体应做好以下两点:

1、对概念和规律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优为重要,有的概念和规律浅显易懂,有的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教师的教学又感到乏力,如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

运用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

 

遇到上述情况,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呢?

首先,对教师自身而言,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

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失去了使用技术的意义。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并体会这一分析过程和方法。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太抽象难懂,在学习和生活中又不常见或不易观察的如:

物理课中的分子动理论内容的学习,如果单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学生在理解上肯定难度不小,如果能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来反映这一规律,学生理解起来自然简单多了。

2、对实验教学的整合

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是一门很重要的综合课程。

理化等科目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理化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但是,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因某些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或无法演示,教学秩序不易控制。

如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实验及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等。

这就需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

特别是对很多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利用其显示复杂图形和动画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可模拟任何实验,且有许多实物实验所不能媲美优势,但这必竟是模拟实验,实验所对情景也是模拟的。

而实验课教师辅于真实的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达到实验课所设定的训练目的。

因此实验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有必要的话,然后再辅于模拟实验进行逐步研究,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如何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实验教学呢?

我觉得对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如何选择性的使用多媒体。

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完全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自然不会觉得枯燥。

总结以下情形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