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011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6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5 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近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15含答案

专题15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晚清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1912)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

(1)时间:

鸦片战争后。

(2)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影响:

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

(1)概况

①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②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③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2)民族工业产生途径

①洋务派的官办企业。

②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代表企业

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

②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3.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

(1)条件

①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为挽救民族危机,爱国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

(2)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著名实业家

①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②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广生钱庄、保兴面粉厂——面粉大王。

4.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加试】——(c)

(1)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2)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

洋务企业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组成部分,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提供了人才条件和技术条件。

洋务运动期间,民族工业中洋务企业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地位低,影响小。

5.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加试】——(c)

(1)政治上:

中国从主权完整、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

(2)经济上: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导致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3)文化上:

入侵伴随着文化的侵略,但战争也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拉开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向近代转型初期的中国经济状况

(1)“闭关政策”被打破,被迫对西方国家开放通商口岸。

(2)列强对华疯狂倾销商品,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入超局面。

(3)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4)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五大体现【加试】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2017·11月浙江选考)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这说明(  )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是1894~1913年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解体、贸易中心转移材料中均未体现,故答案为D。

2.(2016·10月浙江选考)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

“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

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此现象反映了(  )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洋布质优价廉,人们争相购买,而土布无人使用,因此这反映了传统棉纺织业走向衰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2016·4月浙江选考)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机器制造业(  )

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设厂数和资本额(1866~1913年)

类别

1866~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

设立资本(元)

设厂数

设立资本(元)

船舶修造

7

2700

16

51870

轧花机制造

3

300

14

2520

缫丝机制造

1

400

9

5600

合计

11

3400

39

59990

A.为欧美列强所控制B.甲午战争后发展较快

C.较其他产业发展迟缓D.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

答案 B

解析 读上表数据变化:

1894年以后,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各方面都较以前取得快速发展。

析选项:

A、C项从材料数据中无法直接得出,此时纺织业发展最快最大,由此排除D项。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912~1949)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c)

(1)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④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最主要原因)

(2)时间:

民国初年(1912~1919年)。

(3)主要行业:

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c)

(1)战争的破坏(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

(2)政策的打击(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苛捐杂税)。

(3)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民族工业对中国社会转型进步的推动作用

(1)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2017·4月浙江选考,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可知,作者希望民族产业有所改进和提高,故C项正确;提倡国货并不代表抵制洋货,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不是歌词的本身目的。

 

2.(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交流)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判断,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  )

A.矿山开采业B.机器制造业

C.航运业D.面粉业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期间(中华民国建立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民族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应该属于轻工业,矿山开采业、机器制造业、航运业均属于重工业,故A、B、C项错误;面粉业属于轻工业,故D项正确。

3.(2018·富阳学考满分交流)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答案 D

解析 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属于主观因素,不属于政治前提,故A项错误;B、C两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政治前提,故选D项。

考点三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

阶段

表现

趋势

近代

(1)男子: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女性:

改良后的旗袍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1)特征:

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表现: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1)特征:

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2)表现:

“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向平民化转变

改革开放后

表现:

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饮食结构:

四大菜系:

鲁、粤、川、淮扬菜。

鸦片战争后,西餐进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2)住宅: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的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3)婚俗变化:

近代婚姻风俗:

主张婚姻自主。

新中国成立后: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4)丧礼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丧礼趋于简化,农村多实行传统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

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5)其他风俗:

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社交礼仪的变化,公历的使用等。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突出特征

(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方面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018·4月浙江选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抓题眼] “到1900年以后,女子缠足陋习仍在社会上大量存在,影响了女鞋制造业的发展”是题眼所在,意在说明传统习俗观念影响力巨大,比较备选项,A项与此立意一致。

[找错点] 立足史料信息是得分的唯一依据,B、C、D项均与史料大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答案 A

1.(2017·4月浙江选考,9)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新世界,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反对抑制女权,说明旧的社会习俗受到冲击,近代文明在中国传播,故选D项。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B、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

2.(2016·4月浙江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片可知近代婚姻习俗删繁就简,故C项符合题意。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

……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

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

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

……《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

“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

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

”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

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答案 

(1)原因:

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

影响:

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2)影响:

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

特征:

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考点四 近代中国的交通、通信、大众传媒与科学家詹天佑

1.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加试】

(1)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加试】——(b)

①成功修建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

②以“人”字形路线成功修建京张铁路,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

③勘测、设计、指导张绥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洛潼铁路。

④支持保路运动,推动铁路建设。

⑤辛亥革命后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

⑥参与主持俄国远东铁路,包括中国境内中东铁路的监管技术工作。

(2)詹天佑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加试】——(c)

①詹天佑早年留洋刻苦求学,中年建成中国人自己建成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晚年维护中国铁路路权,为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一生都奉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无愧于“中国铁路之父”的称号。

②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他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热爱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高尚精神。

2.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

公共

交通

(1)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2)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3)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4)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5)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运营;(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轮船

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火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3.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邮政

(1)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

(2)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4)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电信

(1)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2)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

(1)1882年,传入中国;

(2)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4.报刊、影视业的发展【加试】——(b)

(1)报刊

西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国人办报

①1873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先例。

②维新运动中,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手段,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实现了专门分工

(2)影视

①1896年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上海。

②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③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5.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加试】——(b)

(1)兴建

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

(2)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②消极:

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1.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其引导。

(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

2.詹天佑的主要功绩及其评价【加试】

(1)功绩

①19世纪80年代,他开始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了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③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体现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成为后世楷模。

(2)评价: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铁路建设奋斗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操。

(2018·4月浙江选考,1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抓题眼] “春节拜年方式经历了:

实物串门→打电话→电子邮件→微信等历程”,凸显通信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故D项正确。

[找错点] “邮政合一”“心理距离缩短”“城市化进程”均与拜年方式与时俱进立意不符,排除A、B、C项,答案为D。

[析错因] 立足史料主旨大意排除干扰选项的认识不到位。

答案 D

1.(2017·11月浙江学考,12)如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

该广告反映出(  )

A.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答案 C

解析 概括材料可知这段广告意在表明电话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广告中未提到电话什么时期传入中国以及电话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排除A、D项。

广告中说有了电话可以足不出户和B选项中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无关。

故答案为C。

2.(加试题)(2017·11月浙江选考,28)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

《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

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

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

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

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

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说到“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只能说明1905年后出现使用白话文的情况,但不能说明白话文运动自此开始。

C项西方文学经典在材料中有所提及,但是这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含义,并不是最佳的选项。

D项“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B。

3.(加试题)(2017·4月浙江选考,33)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

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

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詹氏早就自豪地说:

“中国已渐觉醒。

”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

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回顾詹天佑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

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

——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