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95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docx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2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分析如图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D.该曲线可代表酵母菌在锥形瓶中的生长曲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C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值左右,也是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A正确;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种群数量大,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种内斗争激烈,B正确;E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最大,达到K值,C正确;由于锥形瓶中营养物质是一定的,所以酵母菌在其中培养,最终会全部死亡,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2003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07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

A.640B.1280C.2560D.5120

【答案】B

【解析】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J型,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说明增长率为2,2001年到2007年6年,种群数量=20×27=1280;选B。

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

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

【答案】C

【解析】

4.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有剧烈变化的自然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湖泊生态系统中属于淡水生态系统,水域中动植物种类较多,浅水区(层)深水层、底层生物分布相对稳定。

海洋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的70%,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生态系统、结构层次复杂,种类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和稳定性最强。

只有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在不同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全面二孩政策直接调节的是人口的出生率

B.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应用标志重捕法

C.为持续获得最大的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密度维持在K/2水平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应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故应选取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考点:

种群与群落

6.下列关于种群及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条件改变对不同种群数量的影响基本一致

B.利用样方法调查玉米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C.不同人对同一样方内个体数量计数结果应该相同

D.环境容纳量是特定环境中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答案】B

【解析】不同种群所适应的环境条件不同,所以环境条件改变对不同种群数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A项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玉米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B项正确;不同人对样方边界线上的个体的处理方式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同人对同一样方内个体数量计数结果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项错误。

7.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甲图经历了次生演替,①、②处虽然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故A错误;乙图为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速度快,故B正确;火灾后的森林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故C正确;若气候适宜,演替的最终阶段可以是森林阶段,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必能达到生殖隔离

C.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D正确;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而不是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错误;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C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与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A.从一个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

B.从弃耕地开始的演替

C.从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开始的演替

D.从裸岩开始的演替

【答案】D

【解析】从一个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从弃耕地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原生属于演替,D正确。

考点:

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天)

起始

1

2

3

4

5

6

7

培养液中小球藻的数量(106个/mL)

0.90

1.00

3.21

3.92

5.40

3.78

4.31

5.26

实验期间室温(℃)

9—13

8—18

8—18

3—15

3—14

4—16

10—17

 

A.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可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悄况

C.实验前4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

D.第5〜6天,小球藻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的可能原因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

【答案】B

【解析】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A正确;根据实验数据,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故不能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B正确;前4天,培养瓶中小球藻数最越来越多,顔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C错误;第5〜6天,实验室温度较低,抑制了酶的活性,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种群增长曲线

Nt=N0λt

1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

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两种,B错误;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同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不能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目标: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种数,而不是某种生物的数量。

12.猞猁以雪兔为食,如图为1850年~1940年的90年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种群数量波动方式属于非周期波动

B.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极为强烈

C.猞猁捕食雪兔后同化的能量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

D.雪兔属于小型哺乳类,因此其存活曲线与人类类似,接近凸形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这种种群数量波动方式属于周期波动,A错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最强烈的是气候,还有食物、捕食、寄生物等,B错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属于初级生产量,猞猁捕食雪兔后同化的能量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C正确;雪兔被猞猁捕食,而人是所有食物链的最高营养极,一般不会被其他生物捕食,所以雪兔存活曲线不可能与人类类似,D错误。

13.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在食物保证充足的培养条件下,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37天,成虫数量最大,达到了K值

B.奶瓶中的成虫数量越来越多,符合“J”型增长

C.第21天以后,种群密度骤增,种群增长率不断增加

D.这些天,在奶瓶中的果蝇始终存在着种内斗争,但在第37天最激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未统计第37天以后的种群数量,因而无法判断第37天时该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A错误;由于奶瓶空间有限,奶瓶中的成虫增长率在25天后逐渐下降,所以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B错误;第21天以后,种群密度增加缓慢,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C错误;这些天,在奶瓶中的果蝇始终存在着种内斗争,但在第37天最激烈,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

B.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C.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的λ是指增长率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

【答案】A

【解析】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交配的几率最大,出生率越高,A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因此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不一定呈正相关,B错误;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的λ是指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C错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D错误。

15.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的阶段是:

   A.地衣植物群落阶段   B.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C.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D.灌木植物群落阶段   E.乔木植物群落阶段

【答案】ABCDE

【解析】地衣作为裸岩上的先锋植物开始,进行适应力由强到弱的群落演替过程。

16.下列有关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玉米地中的所有玉米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

考点:

群落分布

点评:

理解群落垂直分布的含义是解答本题关键。

1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有()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的种群密度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故B正确;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故C错误;种群密度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故D正确。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名师点睛】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

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18.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

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培养装置中酵母菌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将害虫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到理想效果

【答案】D

【解析】略

19.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B.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C.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D.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答案】ABD

【解析】

试题分析:

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一开始环境适宜,没有敌害,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为J型增长,而后食物空间资源是一定的,为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J型增长两个特例,一个是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另一个是实验室条件下。

考点:

“J”“S”曲线

点评:

“J”“S”曲线条件,一般为高考常考题。

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等于0,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

20.如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只

B.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t1时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最多

D.t1-t2种群数量变化与食物等有关

【答案】D

【解析】图中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2000不是该种群的K值,K值小于2000,A错误;t2之后该种群的数量上升,因此该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与该种群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根据捕食与被捕食的曲线可知,被捕食者先达到最大数量,而捕食者后达到最大数量,因此t1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其天敌数量不会达到最大数量,C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外源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其中外源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在多种外源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

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属于S型曲线。

在t1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2N0B.1.44N0C.2.2N0D.3.6N0

【答案】B

【解析】略

2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两种演替的比较:

23.下列有关实验或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常需要进行预实验

B.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当随机取样

C.在全市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白化病,可得出该病的遗传方式

D.对培养液里的酵母菌计数时,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下显微镜计数

【答案】C

【解析】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一般需要进行预实验,以探明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再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A正确;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B正确;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在社会群体中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C错误;对于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时,常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显微镜计数,D正确。

2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它发病率比较高

B.基因内增添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一个氨基酸

C.每个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中,表达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D.在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答案】C

【解析】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它发病率比较高,A错误;基因内增添一个碱基对,会改变该位点以后肽链上的所有氨基酸,B错误;不同的发育阶段形成不同的物质,所以表达的基因可能不断变化,C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库,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

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

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竞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解析】

26.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1)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答案】d和e水平b和f

【解析】试题分析:

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由以上分析可知,组1中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乙种数量变化为曲线c,组2中,乙种数量变化为曲线f,丙种数量变化为曲线b。

组3中,乙种与丙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和e。

(1)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属于竞争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也属于竞争关系,由试题分析可知,乙种与丙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和e,因此两种鱼与图中曲线d和e代表的类似。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2)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这两种传粉昆虫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由试题分析可知,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为b和f,因此两种传粉昆虫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b和f代表的类似。

 

27.(11分)据图分析回答:

(1)若在不受限制的环境下生活,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是;若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阻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2)若此研究的种群为一草原牧场的牛群,则此牛群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______只。

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只

时,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从种群内部特征分析,b曲线自然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4)下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