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94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3.docx

届二轮人体的稳态和免疫专题卷适用全国3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一、单选题

1.以下语句错误的是几项?

()

①核仁是合成某种DNA和形成核糖体的场所

②汗腺细胞和肠腺细胞,后者内质网高尔基体相对发达,与功能适应

③携有单克隆抗体的磷脂微球体抗癌药物进入细胞时不需要能量

④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

⑤因为细胞内酶的不同,所以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阶段都不相同

⑥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线粒体,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⑦无氧呼吸各阶段均有少量的ATP生成

⑧人被兔子咬伤后不需要注射狂犬疫苗.

A.5B.3C.6D.4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

①核仁是合成某种RNA和形成核糖体的场所,①错误;

②汗腺细胞和肠腺细胞,后者需要分泌大量消化液,属于分泌蛋白,所以内质网高尔基体相对发达,与功能适应,②正确;

③携有单克隆抗体的磷脂微球体抗癌药物利用相似相融原理进入细胞时不需要能量,③正确;

④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④正确;

⑤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⑤错误;

⑥原核生物如蓝藻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是也能进行有氧呼吸,⑥错误;

⑦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产生,⑦错误;

⑧人被兔子咬伤后也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因为兔子也可能是病原体的携带者,⑧错误.

故选:

A.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2.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

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

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更快、更强。

抗体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动物免疫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3.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与促甲体结合后,刺激甲状腺分泌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患者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的表面上

C.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缺陷病D.患者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患者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的表面上,B错误;

C、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人,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低于正常人,D正确.

故选:

D.

4.疫苗家族中又

增加了一种核酸疫苗(又称DNA疫苗),是由病

原微生物中的—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是抗原

B.导入人体的核酸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从而起到免疫作用

C.核酸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的

D.接种后若再次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C

【解析】略

5.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坏死,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答案】C

【解析】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乙图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所以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C正确;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而非效应T细胞中的溶酶体,D错误。

6.下列关于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淋巴因子能够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C.生长素浓度不同,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D.传出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

淋巴因子能够促进效应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故A错。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水的重吸收,故B正确。

因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作用效果类似抛物线,故生长素浓度不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同,故C错。

传出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促使肌细胞膜发生电位改变,促使兴奋,促使肌肉收缩,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命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7.美国研究人员于2013年3月3日报告说,他们通过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首次“功能性治愈”了一名艾滋病病毒的女婴感染者。

所谓“功能性治愈”,指的是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即便不接受治疗,用常规方法也难以在患儿血液中检测出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女婴出生时携带的艾滋病病毒是其母亲遗传给她的

B.对女婴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感染B细胞

C.目前该女婴血液中难以检测出艾滋病病毒,其体内也一定不会有艾滋病病毒的抗体的存在

D.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可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与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艾滋病不属于遗传病,该女婴的艾滋病病毒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取的,A项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B项错误;因该女婴出生时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治愈后体内也可能会存在免疫反应产生的相应抗体,C项错误;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进入细胞的病毒,D项正确。

8.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的浅黄色的液体来源于()

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血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身体的细胞组织也是生活中一个液体环境中,这个液体环境的主要组成者便是组织液,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是由于长时间对这些部位的细胞组织进行挤压撮捻,细胞受到损伤造,细胞内容物释出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水到受损部位形成水肿,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9.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缓冲物质能促进有关物质分解,使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协同作用,使内环境的葡萄糖保持相对稳定

C.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内环境中多种成分的相对稳定

D.人体免疫能力的强弱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强弱呈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缓冲物质是与酸性或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A项错误。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B项错误。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内环境中多种成分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

免疫能力并不是越强越好,例如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0.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液被分解成氨基酸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发生在小肠中,故A错误;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故C正确;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肺泡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生物膜(  )

A.6层B.8层

C.9层D.11层

【答案】D

【解析】O2从肺泡出来,进入毛细血管,被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吸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再从毛细血管出来进入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穿过的生物膜如下:

肺泡壁(一层细胞):

2层(从肺泡出来)、毛细血管壁(一层细胞):

2层(进入血浆)、

红细胞:

1层(进入)、红细胞:

1层(出来)、毛细血管壁(一层细胞):

2层(从血浆出来)

组织细胞:

1层(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线粒体:

2层(被利用),一共11层生物膜,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维持

B.内环境溶质微粒越少,渗透压越大

C.毛细淋巴管堵塞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D.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答案】C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项错误;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内环境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大,B项错误;毛细淋巴管堵塞可能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渗透压变大,出现组织水肿,C项正确;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D项错误。

【点睛】与内环境有关的3个易错点: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3.正常情况下,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蛋白、关节滑液和葡萄糖②血红蛋白、O2和脂肪酸

③葡萄糖、CO2和维生素B④胆汁、呼吸酶和氨基酸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血浆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关节滑液是组织液的一种;葡萄糖、维生素B、氨基酸、O2和脂肪酸都是内环境提供给细胞的营养;CO2是细胞代谢排到内环境中的废物;血红蛋白、呼吸酶是细胞内部的成分;胆汁是外环境成分;所以选C。

考点: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

下列有关此图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②

B.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内环境

C.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直接进入了内环境中,即②中

D.①中含有的成分很多,例如O2、CO2、血红蛋白、激素、纤维蛋白原、Ca2+

【答案】B

【解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內液,④是淋巴。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③细胞內液,A错误;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内环境,B正确;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直接进入了内环境中,即①中,C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判断依据:

看物质是存在于细胞内还是细胞外。

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

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

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等属于外界环境的溶液。

15.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④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将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选C。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6.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

①血友病 ②色盲 ③糖尿病 ④尿毒症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血友病和色盲都是由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病,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①②错误;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③正确;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④正确。

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遗传病和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稳态失调: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17.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

这种疾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鼠疫杆菌合成、释放类毒素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鼠疫杆菌是原核细胞,只有一中细胞器就是核糖体,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由类毒素引起的免疫是体液免疫,故C正确。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判断,以及抗体别称的了解。

18.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的合成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H1N1病毒的增殖

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是细胞内的核糖体,A项错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项错误;H1N1病毒的增殖是在宿主细胞内,C项错误;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C.二次免疫反应主要由记忆细胞快速产生抗体

D.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使抗原失去致病作用,A正确;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二次免疫反应主要由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HIV侵染人体,主要破坏T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力,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下图是甲型流感病毒(H1N1)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X细胞、b分别指的是浆细胞和抗体

B.合成H1N1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C.c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然后释放淋巴因子杀灭靶细胞释放出来的抗原

D.据图可知,H1N1在宿主细胞内可以进行RNA分子的自我复制

【答案】C

【解析】

21.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B.维持在7.35~7.45

C.远小于7.35~7.45D.稳定在3~4

【答案】B

【解析】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故选B。

22.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

C.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

D.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食物残渣是不被消化道吸收的物质,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排出体外的过程是不经过内环境的,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无,,

考点:

本题从内环境与稳态,主要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3.右图表示两种不同抗原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免疫强度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免疫强度增强主要是由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引起的

B.参与图中免疫反应的细胞都起源于胸腺,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C.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所以首次注射B抗原免疫强度弱于二次注射A抗原

D.不同记忆细胞记忆的时间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才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

【答案】B

【解析】A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作用,免疫强度增强;B细胞起源于骨髓;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首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同记忆细胞的寿命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才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

24.(2011春•天心区校级期末)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内分泌腺、Ⅱ性腺、Ⅲ甲状腺、Ⅳ卵巢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A正确;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结构,B错误;

C、性腺和甲状腺都属于内分泌腺,卵巢属于性腺,C正确;

D、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

B.

考点:

突触的结构;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25.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中,对细胞内发生的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囊泡的数量增多

B.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明显发达

C.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明显增多

D.核糖核酸的含量增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淋巴细胞的有关内容。

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C错。

故本题选C。

26.26.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有计划地接种“甲流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化

B.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流感病毒

D.“甲流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答案】B

【解析】注射的“甲流疫苗”是减毒或者灭活的病毒,属于抗原,会激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在免疫过程中,B细胞和T细胞会增殖、分化,浆细胞不会增殖、分化;T细胞会在受到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流感病毒,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甲流疫苗”是抗原不是抗体,不会与病毒结合。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27.白喉毒素是自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该毒素会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症状。

把白喉毒素制成的疫苗注入身体后,免疫系统立即对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与白喉杆菌侵入人体时的反应相同。

下列关于白喉杆菌感染以及所引发的免疫应答的描述错误的是

A.若接种疫苗后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可由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B.白喉毒素能引起B细胞和T细胞共同参与免疫

C.白喉杆菌侵入人体后可直接剌激B细胞引起其增殖分化

D.注射白喉疫苗能引起浆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若接种疫苗后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可由记忆细胞增殖形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A错误。

白喉毒素进入到第三道防线,能引起B细胞和T细胞共同参与免疫,B正确。

少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直接剌激B细胞引起其增殖分化,C正确。

注射白喉疫苗能引起人体产生体液免疫,进而引起浆细胞分泌抗体,D正确。

2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

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b液增多的是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如果血浆周围的管壁破损会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流出,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出现组织水肿,故①正确,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低,会出现组织水肿,故②正确,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不能渗入到淋巴会导致组织水肿,故③正确。

肾炎血浆蛋白丢失会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故④正确。

因此选D。

其余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