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902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ocx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1)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

计划手段的特点是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

其长处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

第一,短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第二,在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方面进行宏观统筹规划;第三,收入分配的调节的有效性;第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计划手段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

第一,对微观经济难以发挥作用;第二,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巨大浪费;第三,经济主体易产生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等。

(2)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其长处主要在微观领域:

第一,自发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

市场经济的弱点主要在宏观领域:

第一,容易产生盲目性、滞后性;第二,容易出现“市场失灵”:

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垄断的限制和消除以及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这种体制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主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第一,实行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党的十二界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第一次肯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个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他说,全世界都在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勇敢的创举。

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说过,“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已经成熟。

1992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把这一问题讲得更加简明和更加深刻。

他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根据这一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逾越的阶段。

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和不正确的。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此后,党的十四界三中全会又在总结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指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达到成熟。

2.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

(1)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

尽管传统体制在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体制所存在的体制僵化、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愈加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政企不分。

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无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由政府决定,责权利分离的结果企业外无压力、内无动力,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第二,政府对企业的“软约束”,企业赢利上缴国家,亏损有国家补贴,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

第三,资源配置低效。

(2)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统计:

市场调节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某些领域甚至起到主导作用。

在工业生产方面,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84年123种减少到1988年的50种,同期国务院各专业部门下达的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00多种减少到380多种。

在工业品流通方面,计划分配的物资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煤炭由1980年的57.9%下降到1988年的42.7%,钢材由1980年的76.9%下降到1990的49.2%。

在价格方面,到1990年,社会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中,国家定价约占25%,其余75%为国家指导价和市场价。

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占25%,国家指导价占23%,市场价占52%。

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价占45%。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扩大,极大地调动了经济运行的活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准备了实践条件。

实践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比较好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

实践还表明,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现突破。

(3)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开放。

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因为,我国走向世界市场所面对的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国际市场体系和国际市场调节体系,在世界经济交往中所遵循的是以市场经济法则为基础的国际惯例、国际规范和国际准则。

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难于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难于在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难于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体制框架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独立的企业制度:

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

(2)有效的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

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3)规范的政府职能:

能够成功促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规范的政府行为通常被称为“良政治理”或“有限和有效政府”。

(4)良好的社会信用: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和建立途径

(1)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的。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有健全的市场活动主体。

在多种社会主义市场主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企业,要使企业成为健全的市场主体,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产权清晰,是指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通行的企业法人产权制度,把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开来,界定清楚。

权责明确,是指明确出资者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

政企分开,就是把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

管理科学,是指企业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2)完善的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齐全的市场体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基本条件。

完善的市场体系包含两大块:

一是商品市场,二是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科技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是要大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二是发展市场中介机构。

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正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人证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信息系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

三是完善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由于种种原因,市场竞争总是不完全的,而且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更不是价格机制本身所能解决的。

所以政府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方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制定和执行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法规对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果的调控。

现代市场经济不能离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矫正功能,即通过宏观调控对那些导致市场“失灵”的外部条件进行矫正,确保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另一个是弥补功能,即对市场机制无法奏效的领域,由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运用有关的经济杠杆,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引导其生产经营活动按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进行运作的手段。

它是宏观经济调控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有计划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形式。

二是法律手段,是指依靠立法和执法机构,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条例来管理经济的手段。

三是行政手段,是指有关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力管理国民经济的方法。

加强宏观调控必须转变政府的职能,一是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二是管理对象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三是管理事务从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向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

因此,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社会对于失去劳动力或没有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人予以帮助的制度,也是以社会力量保证全社会成员至少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被誉为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以及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加快,会出现更多的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失业等现象,加快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覆盖不广、实施范围窄、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相脱节、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养老、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任务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近期改革重点

第一,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深层体制矛盾。

一是要进一步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是加快至今尚未实质性转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职工就业机制的转换,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创新,大幅度降低金融风险隐患;五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换。

第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强产权保护;二是健全收入再分配体制,减少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三是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反垄断、促进竞争;五是发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六是加快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相适应的法治体系。

   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而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首先,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为主导,技术含量、附加价值较高的制造业为重点,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的发展阶段,其中所遇到的诸多体制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得到解决。

其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在带来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引起了投资方式、市场交易方式、企业组织和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将使国内经济更多地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

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在体制上的某些摩擦,将成为国内体制创新的直接动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内在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针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有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

早在1984年他就指出:

“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

1985年他又指出:

“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邓小平总结当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怀疑和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走向全面私有化,进而转向资本主义。

严重的历史教训表明,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就会动摇。

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

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资本主义就要吃掉社会主义。

“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是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

现在国际市场已经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

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

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

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或者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那还有什么独立性啊!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就全国而言,要坚持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可以有差别。

也就是说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是相对于社会资产的总体而言,并不排除在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非公有资产占数量优势。

(2)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又要通过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企业来实现。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有两个途径:

(1)必须大力发展股份制,通过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适当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

除了在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继续保持国有经济的数量优势外,在其他行业和领域,要适当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

这样做不仅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集中国有经济的力量优势,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特征

(1)国有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统一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其特征是: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统一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即所谓的全民所有制经济。

我国目前的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全国的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草原、荒地、滩涂和其它自然资源,绝大部分的邮电、银行、铁路、公路、机场,以及国有的工厂、农场、商店等等。

(2)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其特征是: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中广泛存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各种经济成分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其特征是:

其中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社会主义劳动者合作经济,劳动者自愿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劳动和经营,按股分红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包括国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国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由公有制经济控股的股份制经济组织,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4.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可以多样化,而且完全应该和必须多样化。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上逐渐取得了一致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如独资经营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承包、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

邓小平说过:

“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这个问题在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上还没有解决,主要是首老框框的束缚。

其实,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总之,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经济。

其主要特征是:

(1)企业生产资料归私人支配,生产经营由私人进行管理和决策;

(2)除个体经济外,一般都以雇佣劳动为基础;(3)依法纳税后,企业的经营成果归企业自主支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