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668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党史国史知识专题党课讲稿(14页).docx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解读

(党课讲稿)

前 言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2016年12月12日,是西

安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我们纪念就更

加具有特殊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西安附近的临潼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事变,当时的国民政府委员长以及国民党总裁蒋介石被其下属——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西北军首领杨虎城,发动“兵谏”抓获。

通过谈判,这一事变在两周之后的 12

月25日得以和平解决。

这个结果对当时以及后来中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成为当时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我们知道,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是为了获取处理社会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来为现实提供有用的启示和借鉴。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

的问题和矛盾,但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内外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西安事

-14-

变的发生。

30年代初,日本进一步加快对中国的侵略和肢解,想要打破20年代初确立的华盛顿体系,把英美势力都赶出中国,独占中国。

因此,在1931年,日本驻东北的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

面对“九一八”事变,当时的东北军首领张学良下令不抵

抗。

到第二年2月,不到半年的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实际上,从兵力对比来说,中国军队数量要数倍于日军,但是由于不抵抗政策,东北很快沦陷了。

1932年3月,在日本的策划下,伪满洲国建立。

尽管当时中国政府不承认,并对国联提出了申述,国联也派出了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调查,但最后结果不了了之,东北军几十万官兵全部撤至关内。

这样一来,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遭受国人的舆论压力,毕竟是东北军把东北丢了,当时东北军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中国国民甚至称张学良为“不抵抗将军” 。

第二就是由于东北沦陷,东北军广大官兵思乡的痛苦也是存在的。

后来东北军发动兵谏,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却处于军阀割据和国共内战的状态。

1928年东北易帜后,中国表面上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但各地存在很多派系,比如桂系李宗仁、滇系龙云、晋系阎锡山、奉系张学良等。

他们表面上隶属国民政府,实际上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军事上,和中央是互不隶属的。

这就削弱了当时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国家实力。

另外,国共内战。

第一次大革命时,国共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对抗军阀。

但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国

共两党决裂。

共产党展开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国共矛盾成为国内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先后进行了五次“围剿”。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失败,丧失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进行长征。

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的中央军及各地军阀对红军进行了围追堵截,红军在遭受巨大损失之后,最终到达陕北。

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并没有停止对红军的“围剿”。

虽然民族矛盾上升,日本侵华引起了国内民众极度的反日情绪,但蒋介石当时实行的基本政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他认为,中日两国实力悬殊,中国没有力量对抗日本,因此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国内,剿灭红军、剿灭共产党。

所以,在1935年9月,红军

即将到达陕北地区时,蒋介石在西安建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 ,试图组织第六次“围剿”,并调动张学良的东北军到陕北附近,

和已经在陕西的杨虎城的17路军共同“围剿”红军。

张学良和杨虎城确实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来对红军进行了“围剿”。

一开始他们觉得红军是败军之将,装备、人员数量都不如他们,但是和红军的几次战斗却都是屡战屡败。

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转为和红军停战对峙。

在停战对峙过程中,共产党也做了一些工作,争取张、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杨开始私下和红

军秘密接触。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呼吁东北军共同抗日。

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学良于1936年4月驾机飞抵延安,会见中共领导人周恩来。

9月,中共和东北军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也就是说,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就已经有了秘密接触,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此时,中共也按照共产国际的战略和指示,开始确立建立反法西斯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谋求与国民党进行和谈,以便共同抗日。

30年代,随着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增长,当时的苏联,也就是共产国际的宏观战略,就是要建立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当然,主要也是为了减轻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压力。

这正好和当时中国的抗日形势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作出指示,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有国际大气候,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始确立建立反法西斯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谋求与国民党进行和谈以便共同抗日。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其中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

1935年12月17日,中共在陕西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但是,尽管共产党和东北军、西北军之间已经有了秘密接触,取得了一定共识,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剿共”政策,并多次亲

自前往西安督战。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进剿红军。

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正式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两人大吵一顿。

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再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依然遭到了拒绝。

11月27日,张学良写信给蒋介石请缨抗战,再次遭到拒绝。

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谓其部下军心不稳,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

蒋介石为了让张、杨继续“剿共”,同意前往西安。

这就是西安事变爆发前的历史背景。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但蒋介石仍然注重国内矛盾,坚持“剿共”。

在内外压力之下,张学良、杨虎城通过和共产党秘密接触,也受全国民意的影响,逐渐改变政策,想要联共抗日,但是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同意,张、杨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的爆发。

二、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

西安事变的爆发时间很短,但是几乎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历史。

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蒋介石去西安训话。

两天后,蒋介石亲自飞往西安督战,下榻临潼的华清池,也就是当年杨贵妃的沐浴之地。

12月7日,张学良面见蒋介石,再三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12月10日,蒋介石举行会议策划发动第六次对红军的“围剿”,决定在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

12

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等高级官员参加晚宴,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17路军的“剿共”任务。

这实际上就是在间接表示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不满。

另外,蒋介石

到达临潼后,西安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要求面见张、

杨和蒋介石,表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

这对张学良和杨虎城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总之,在张、杨看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社会的共同要求,但在协商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张、杨在12月11日晚参加宴会之后,决定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11日晚,张学良、杨虎城分别召见了东北军和17路军的高

级将领,正式宣布实行“兵谏”,并进行了具体安排。

比如东北军攻打华清池,活捉蒋介石;17路军负责控制蒋介石带领的官员。

12月12日凌晨5点,东北军奉命进攻华清池。

由于蒋介石没有任何准备,战斗在几个小时后迅速结束。

蒋介石的卫队基本上被消灭,蒋介石在华清池背后的一座假山后被发现,之后被活捉。

与此同时,17路军扣留了蒋介石带来的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比如陈诚、蒋鼎文、邵力子、卫立煌、朱绍良等。

除了蒋介石的卫队军人之外,还有一些官员在战斗中遇难。

这是后来蒋介石不原谅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立刻向全国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释放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集会结社自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并邀请中共

代表赴西安共同处理这一事变。

也就是说,张、杨把他们的政治主张,以及和共产党之间的共识展示在了全国人民面前。

八项主张发出之后,引起了全国震动。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后,以为会得到国内很多人的支持,迫使蒋介石真的改组政府,实现张、杨所要求的政治愿望。

但是后来的结果却没有按照他们预料的那样去发展。

实际上,当时指责的声音更多一些,支持的声音很少。

起初,中共有人主张公审并杀死蒋介石。

毕竟,多年内战使得共产党对蒋介石充满仇恨。

但是这种想法经过讨论并没有被认可。

很快,中共接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争取联蒋抗日。

共产国际认为,蒋介石仍然是中国最有份量、能够代表中国的领导人。

同时,苏联的报刊也公开指责张、杨。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召开会议,强烈谴责此次事变并宣布将张、杨交军事委员会严办,并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集结兵力准备进攻西安。

军队逼近陕西,中央空军对西安附近的一些村庄城市进行轰炸,新的内战一触即发。

也就是说,南京中央政府并不承认张、杨的这次“兵谏”,也不准备妥协让步。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很复杂的因素,比如在当时南京政府内部有一股非常强烈的亲日势力存在,日本特别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这样就有机可乘继续侵略中国。

同时,在南京政府内部还有一股以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势力。

12月12日晚,宋美龄收到事变消息,随即展开一系列活动。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一系列活动在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2日晚,宋美龄邀请澳籍友人端纳赴西安斡旋。

端纳虽然是记者身份,但他和当时中国政界的高层人士私交很好,活跃于中国政坛。

通过交涉,张、杨同意宋美龄、宋子文赴西安谈判。

总的来说,亲英美派特别希望保住蒋介石的性命,和平解决此次事变,坚决避免内战。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围绕西安事变也分别作出了反应。

12

月13日,中央研究院等七所学术机关通电全国,讨伐张学良。

南京各大学的校长、教授347人联名致电张、杨,指责其扣留蒋介石的行为。

14日,蒋梦麟、梅贻琦等22位学术界名人分别致电张学良,对事情表示担忧。

15日,《申报》《大公报》等100多家报馆通讯社联合发表《全国新闻界对时局的共同宣言》,谴责张、杨的行为,对局势表示担忧。

16日,南京、北平等社会

各界纷纷发表函电,要求讨伐张、杨。

17日,北京大学全体教

授发表宣言,谴责张学良。

这种情况给张学良、杨虎城造成了很大压力。

尤其是张学良,完全没有想到会遭到社会各界如此激烈的反对。

为了缓和局势,尤其是为了避免军事冲突,张学良允许遭扣押的蒋鼎文返回洛阳,请求南京政府暂时停止军事行动,准备和谈。

12月22日,也就是西安事变爆发10天后,宋美龄、宋子文飞抵西安,很快见到了蒋介石。

第二天,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张学良、杨虎城以及中共代表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就如何

解决西安事变进行会谈。

随着宋美龄和宋子文到西安,实际上就意味着军事行动可以暂时停止,西安事变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谈判结果很快出来,西安方面提出六条主张。

第一,停战,

撤兵至潼关外。

当时中央军已经大军压境,这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

第二,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第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第四,停止剿共,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