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872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docx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普通用卷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在横断山区贡嘎山的高山雪线之下,稠密连片的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片接近荒芜的地带,这里充斥着岩块与碎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沿着陡峭山坡缓慢滑动,因此人们称这种环境为“流石滩”。

流石滩地带有一类典型植被——三指雪兔子,看上去,像是一团白色的茸毛球。

下图为“高山流石滩的典型植被三指雪兔子”.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与贡嘎山流石滩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A.高山冰雪融水带来的物质堆积

B.海拔高,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C.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冻融作用强

D.冰川搬运堆积

2.贡嘎山东西两侧流石滩顶部位置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且东坡明显低于西坡,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地势坡度

3.下列关于流石滩典型植被之一的三指雪兔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白色茸毛有利于反射多余的太阳光

B.夜间气温低,白色茸毛有利于保温

C.白色茸毛有利于截留植物蒸腾的水分

D.白色茸毛,有利于吸引昆虫,利于传粉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

4.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aB.bC.cD.d

5.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

6.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通常情况下,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北。

但是,近年来“混血熊”在北极圈出现了。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混血熊”出现的地理原因是()

A.全球变暖B.板块活动C.洋流运动D.太阳活动

8.人类已经在北极熊体内发现热带地区的农药残余,这种现象可能与()相关()

①大气循环②水循环③生物循环④地壳物质循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如图,读“桂林山水景观图”.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独立性

下图为黄河流域黄土分布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在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该区域地理要素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A.降水变化率减小 B.土壤肥力增加

C.流域含沙量增加 D.风力堆积明显

11.利用GIS将黄河流域各地理要素进行图层叠加,可确定黄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其中,GIS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  B.实时定位地理事物

C.实时监测河流水位流量  D.分析处理空间数据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A. 升高,④增强B. 升高,③增强C. 降低,②增强D. 降低,①增强

13.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A. 昼夜温差变大B. 海冰加速融化C. 极地东风加强D. 海水蒸发加剧

14.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完成问题。

15.甲气候带的降水主要来自

A.赤道低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C.东南信风带D.盛行西风带

16.乙气候呈狭窄条带状分布,主要原因是

A.沿岸寒流流经B.山地地形阻挡C.盛行西风影响D.海陆分布状况

17.丙气候分布区可能出现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荒漠

下面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

下面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8.若a形成化石,b形成上面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表示岩石圈B.乙占有甲的全部

C.乙表示大气圈D.丙表示生物圈

19.上面右图所示区域具有的特征是()

A.有明显的干、湿季B.全年降水稀少

C.流水作用显著D.太阳辐射贫乏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下图,完成下面各题。

20.水库修建能正确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

A.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B.地理要素具有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

C.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D.地理要素间简单汇集形成统一整体

21.修建水库带来的影响表现在

A.增加当地降水和气温B.当地地下水水位下降

C.库区泥沙减少,下游增加D.水库下游洪涝灾害减轻

下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植物合成糖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是()

A.太阳辐射B.地热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

23.图示反映()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④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4.图示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调节功能B.平衡功能C.整体功能D.生产功能

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据资料显示该湖泊面积的变化造成了该区域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地貌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题。

25.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B.截留注入湖泊的河水灌溉

C.不合理采矿导致湖水渗漏D.大面积围湖造田

26.湖泊面积的变化对该区域带来的可能影响

A.生物多样性增多B.地下水位升高

C.降水量增多D.风沙天气增多

2017年春节期间,我国某旅游团到哥斯达黎加西部沿海旅游,游客发现当地树木掉叶,树皮呈绿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

下图为哥斯达黎加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题。

   

27.该旅游团在哥斯达黎加旅游期间,影响该地的大气环流为()

A.副热带高气压B.东北信风C.赤道低气压D.东南信风

28.下列关于该时段树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低,树木处于休眠状态而掉叶

B.光照弱,光合作用差而掉叶

C.树皮因生长青苔而变绿

D.为保障光合作用,树皮变绿​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 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 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各题。

     图1      图2

29.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

30.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ⅠB.甲与 ⅡC.乙与 ⅡD.丙与 Ⅰ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625平方公里,岛内海拔最低处低于海平面35米,最高处海拔仅100米。

半岛内无永久性河流和小溪,多盐湖。

半岛内大部分的土壤层厚度很薄,土地贫瘠。

半岛干燥、荒凉、多风,年降水量在240毫米左右。

坡面上野草、荆棘丛生,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栖息有美洲鸵、原鸵等野生动物,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鲸等大型海洋动物。

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只有一个小定居点。

读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有寒流流经,降水少B.纬度较高,气温低

C.地处西风背风地带,降水少D.距海近,风力强劲

32.瓦尔德斯半岛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垂直地带性明显B.气候类型多样

C.人类活动影响小D.与其它陆地隔绝

33.下列条件中,对半岛内聚落发展制约最突出的因素的是

A.地形崎岖B.淡水资源缺乏C.土地面积小D.交通不便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4.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

35.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36.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阿瓦什国家公园(图a)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每年旱季开始,园内食草动物逐水草而居,食肉动物随之迁徙。

中国建造的亚吉铁路穿越该国家公园,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在铁路沿线设置了供动物通行的涵洞通道(图b)和路堤(天桥)通道(c)。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7.该地野生动物从南向北穿越通道最频繁的月份是

A.2月B.5月C.8月D.11月

38.与涵洞通道相比,设置路堤(天桥)通道有助于

A.食草动物安全通过B.食肉动物捕食猎物

C.电气列车顺利穿行D.观光旅客沿线游览

39.为营造利于动物通过的环境,可在通道表面

A.移植雨林树种B.抛洒动物粪便C.设游客投食区D.清除沿途杂草

世界各国正在推广屋顶绿化,这是一种在屋顶上种植植物的环保设计技术,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0.屋顶绿化的功能主要是

A.降尘减噪,治理雾霾B.提高经济收入

C.保温隔热,降低能耗D.提高土地利用率

41.屋顶绿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大B.调节水汽输送C.降水量增多D.增加地下径流

这是一个神奇的岛屿,岛上70%的动物是世界上独有的,80%的树木和植物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岛上的孤猴已经完成了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图示意该岛屿等高线地形,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2.影响该岛屿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纬度位置C.海拔高度D.洋流性质

43.该岛屿物种独一无二,其根本原因是

A.脱离大陆较早B.开发历史较早C.环境比较单一D.缺少大型天敌

44.该岛屿孤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景观是

A.荒漠B.草原C.绿洲D.森林

   下图中,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成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仍有芦苇分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据此完成下题。

45.关于甲、乙两河与L湖的描述,正确的是()

A.乙河是L湖的最主要补给水源B.甲河与L湖是相互补给关系

C.甲河流量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L湖的最高水位出现在春季

46.导致L湖两岸芦苇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主导风向B.湖水盐度C.沿岸坡度D.土壤肥力

47.上述材料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地带性D.非地带性

古诗云: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题。

48.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首诗描述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

49.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50.“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

二、综合题

5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如图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5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5月底的时候,在各条河的入湖口,湟鱼缓缓集结,然后成群结队地进入河中,逆流而上。

到了6月中旬,偌大的青海湖里几乎没有了湟鱼的影子,而河里却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场面,数亿尾鱼儿顶着水流游到河里,一路逆流而上,一边游一边产卵,看似不声不响,其实困难重重。

湟鱼在青海湖“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20世纪50至70年代,滥捕滥捞和过度捕捞,导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引发复合生态共生系统食物链的断裂,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

(1)推测湟鱼洄游途中可能面临的困难。

(2)为什么说大肆捕捞湟鱼会导致青海湖生态系统崩溃?

(3)有人建议在青海湖里大力养殖湟鱼,你是否赞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为加快恢复青海湖的湟鱼资源量,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5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由矿物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水分、空气组成。

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

塔斯马尼亚岛上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果蝇少,苹果种植环境绝佳,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地带。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图示意塔斯玛尼岛位置。

(1)比较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

(2)从土壤的角度,说明塔斯马尼亚岛苹果质优的原因。

(3)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4)为防止岛屿土层变薄的趋势,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略略略

4.【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可知,a代表生物,b代表土壤,c代表土壤供给的养分,d代表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解答】

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有机质的分解迅速,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一旦植被坡缓,雨林生态系统很难再回复,所以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a。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

本题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物质和能量交换。

【解答】

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表示供给养分。

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

本题考查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有机质的分解迅速与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一旦植被坡缓,雨林生态系统很难再回复。

【解答】

雨林中土壤贫瘠的最主要原因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①正确;气候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②正确;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都不是雨林中土壤贫瘠的最主要的原因,③④错误。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

由材料可知,灰熊分布于北极圈以南,北极熊分布于北极圈以北,“混血熊”的出现反映了两者生活区域的界线逐渐模糊。

由于全球变暖,灰熊的生存界线向北移,越来越多的灰熊进入北极熊的生活区域,也就由此产生“混血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热带地区的物质跟随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洋流,运动到北极地区,再通过生物圈的循环进入到北极熊体内,①②③正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北极熊体内发现热带地区的农药残余无关,④错误。

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所以B对,ACD错。

故选B。

10.【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土流失不会直接影响降水的多少,A错误;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水土流失加剧,水土进入河流,河流含沙量增加,C正确;河流含沙量增加,导致流水堆积明显,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GIS主要对地理信息加以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新的信息,D正确;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主要用GPS;实时定位地理事物需要用到GPS;实时监测河流水位流量用RS技术,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极地区海鸟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鸟粪可以拯救北极气候。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多可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即①增强;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造成③减弱,气温降低;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增强②减弱。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极地区气温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气温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的季节和日变化以及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等方面来考虑。

​【解答】由题中可知,北极地区大气中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A错误;大气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气温会降低,海冰融化减慢,海水蒸发减弱,BD错误;北极地区气温降低,极地高压增强,极地东风加强,C正确。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本题以北极地区海鸟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季节变化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材料和北极地区海鸟图可知,夏半年大量海鸟迁徙至北极地区,大量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尘埃颗粒更多;另外北极地区夏季有极昼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明显,B正确。

冬季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不明显,春、秋季节没有夏季明显,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悉世界典型气候类型分布及形成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由图可知,图中甲气候类型分布在南美洲大陆的西岸,地处30°S—40°S地区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所以该气候类型的降水来自盛行西风带,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乙气候类型呈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山地的分布及山地对气候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由图可知,图中乙气候类型分布在40°S—60°S南美洲大陆的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区呈南北狭长分布,主要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了盛行西风带温暖湿润的气流深入大陆内部,使得西风带的影响只能影响沿海地区,而该气候区呈狭窄条带分布不是受沿岸寒流、盛行西风带和海陆分布影响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地形对气候、自然带形成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由图可知,图中丙气候类型地处南美洲大陆中纬度的东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以温带荒漠为主。

该地区处于温带自然带不可能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关系入手,结合图中给出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信息及我国西北某地自然景观图片加以分析。

【解答】依据题意,若a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与生物圈、岩石圈有关;右图中的景观为风蚀蘑菇,其形成与大气圈、岩石圈有关,由此可以确定出甲为岩石圈,乙为生物圈,丙为大气圈,CD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故B错;甲为岩石圈,故选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的整体性特征。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的景观,推断出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分析选项的合理性。

命题的意图是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风蚀蘑菇景观,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全年降水少,风力作用明显,由于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植被缺乏,多大风,风蚀作用明显,根据题中选项ACD表述不正确,B选项表述正确,故选B。

20.【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22.【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调动、运用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