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85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人生体验类散文阅读

2019--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

人生体验类

刘海燕

【2019·安徽】五、(22分)

文学作品阅读选用的是我省当代作家、《散文家》杂志执行主编许俊文的散文《乡村的风》。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意蕴丰厚的“美文”。

可以看出,作家对“老家豆村”的人和物(以至于风)是深情、念念不忘的,考生要在短时间里真正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感受作家在文中表达的赤子之情又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这部分阅读题着眼于文本,设题四道,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

缺风。

对,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

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

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

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6分)

【答案】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4分)

【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

【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答案】第二自然段:

“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

“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

(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2019·福建】五、(17分)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

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

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

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

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

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

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

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

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

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

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

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

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

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

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

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

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

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

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

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

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

【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修辞格的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答案】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注意联系全文主旨来作答。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

(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作者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评价。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6分)

【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的把握。

理清本文行文思路,概括作答即可。

【2019·上海】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3分)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

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

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

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

《第一朵荷花开了》。

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

杭州会。

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

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

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

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

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

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

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

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

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

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

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

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

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

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

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

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

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

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

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

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

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

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

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

还因为苏东坡。

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

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

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

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

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

“好山色!

”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

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

“好山色!

”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

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

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

杭州人说: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

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

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

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

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

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

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

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

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

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

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___(1分)

【答案】(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7.第

(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点拨】此题考查提炼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先在文中找到原句,再联系上下文,即可知道第

(1)段最后一句可作为本题答案,然后稍加整合即可。

8.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

(2分)

【答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题时要结合文意。

本句是说树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第2个要点容易忽略,应与文意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作者说杭州种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意在表现杭州生活环境之美。

在杭州生活对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9.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题时先理解所引句子的含义,然后与上下文相联系。

句子作用往往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入手分析。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答案】B(3分)D(3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以及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等,能力层级为E级。

A项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泛泛理解,未能与文意结合。

C项也是只注意到了表面现象。

E项作者描绘西湖风光是为了说明杭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之美。

F项文章是为了赞美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西湖环境优美

(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应从第(7)-(14)段中筛选信息。

从第(7)段可提炼出“风景优美”的信息,从第(8)-(12)段可提炼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信息,从第(13)-(14)段可提炼出“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的信息。

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答案】略。

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3分)语气与原文衔接(1分)语言(1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语句的扩展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内容方面可写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语气要与原文衔接,语言要通顺,并且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019·广东】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泥泞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

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

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

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

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

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

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

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

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

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

【答案】16、(4分)突出了雪的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请联系全文回答。

(5分)

【答案】17、(5分)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2019年高考安徽卷】(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

“哟,你还在这儿哪?

”她问我:

“你母亲还好吗?

”“您是谁?

”“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