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81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docx

电梯维修保养通用工艺

呼和浩特市德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梯维修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二O一四年

目录

1、范围……………………………………………………………………2

2、引用标准………………………………………………………………2

3、定义及术语……………………………………………………………2

4、曳引马达的检查及维修工艺…………………………………………2

5、减速器的检查及维修工艺……………………………………………4

6、制动器的检查及维修工艺……………………………………………6

7、曳引钢丝绳的检查及维修工艺………………………………………10

8、限速器的检查及维修工艺……………………………………………13

9、安全钳的检查及维修工艺……………………………………………14

10、层门、轿门和门机机构的检查及维修工艺…………………………15

11、限位开关的检查及维修工艺…………………………………………17

12、极限开关的检查及维修工艺…………………………………………17

13、其它部分的检查及维修工艺…………………………………………18

14、维修作业中的注意事项………………………………………………19

15、维修作业中应填写的记录表卡………………………………………19

16、本规程的制作内容……………………………………………………20

 

电梯维修通用工艺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乘客电梯及载货维修时应遵守的准则,对维修前的检查评判、维修操作工艺,质量检查要术及其他注意事项进行具体的规范,以保证维修后电梯能安全、正常运行并防止维修时的事故发生。

本规程适用于电力驱动的曳引式乘客电梯及载货电梯的维修作业。

2、本工艺参考标准

(1)《电梯制造及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

(2)《电梯维修规范》GB/T18775-2002

(3)《电梯技术条件》GB/T10058-1997

(4)《电梯试验方法》GB/T10059-1997

(5)《电梯用钢丝绳》GB8903-1988

(6)《电梯曳引机》GB/T13435-1992

(7)《电梯层门试验方法》GB109-1995

3、定义及术语

本操作利用GB/7588中的定义,GB/T7024中的术语。

4、曳引马达的检查及维修工艺

1)、曳引马达维护检查

⑴应保证马达各个部分清洁,要防止水或油等液体侵入内部,禁止使用汽油、煤油等液体擦拭马达绕组。

⑵应保证马达绕组绝缘良好,可用500V兆欧表测量绕组对机壳的绝缘电阻,其阻值应大于0.5M,反之,则应将线圈作绝缘干燥处理。

⑶检查马达内部有无杂物,以防马达工作时发生故障。

⑷检查马达轴承润滑状况

a、滚动轴承内应填满润滑脂,一般在使用半年后应予以补充。

b、滑动轴承内润滑油应定期更换,最长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年。

⑸马达运转时,轴承温度不应超过80℃,在此范围内伴有轻微面均匀的转动声,如发现温度高于80℃或有异常杂音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进行检查或更换新的轴承。

⑹检查马达的地脚螺栓是否紧固,马达与减速器齿轮轴连接的联轴节在转动时不得偏离中心线或歪斜。

⑺马达在正常动转时有轻微的电磁噪声,若有其它异常的声音,则应检查定转子间空气隙是否保持均匀,如果间隙相差超过0.2mm时,应更换轴承,因轴承磨损过大而导致马达定子与转子相互摩擦,此时马达旋转将会发出磨擦噪声。

⑻马达不得在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值±7%的电源下工作,此时输出转矩降低,在马达轴上负载不变的情况下,马达超负载运转,有烧毁马达的可能或使马达被迫停转。

2)曳引机完好标准

⑴正常运行

a、电流在允许范围内,输出功率能达到铭牌规定要求,

b、定子和转子的温升不超过25℃,轴承温度不超过80℃

c、集电环、换向器无火花运行

d、各部振幅及轴向窜动应小于下列允许值

振幅允许值/mm

滑动轴承马达轴向允许窜动量(单位)/mm

马达转速/(r/mm)

马达功率/KW

1000

750以下

10及以下

10―20

30以下

0.13

0.16

0.50

0.74

1.00

⑵零配件无损坏

a、马达内部无明显积灰和油污,线圈、铁心、槽楔未有老化、移动、变色等现象。

b、绝缘电阻在热状态下,每千伏不小于1MΩ

c、曳引马达外壳有铭牌且字迹清晰。

5、减速器的检查及维修工艺

1)、减速的维护检查

⑴减速器地脚螺栓不允许松动;减速器运转时应无异常声音和振动;减速器箱体内油温不得高于85℃

⑵减速器蜗杆轴承部位漏油是常见缺陷,应及时更换油封,更换油封时应注意密封圈的唇口应向内,压紧螺栓时要交替操作拧紧,使压盖均匀地压紧油封,蜗杆轴伸出端渗油应不超过150cm2/h。

⑶减速箱体分割面、窥视镜等应紧密连接不允许渗漏油。

当箱盖或油窗盖漏油时,可更换衬垫或在结合面涂敷薄层透明漆,且必须均匀用力拧紧各个螺栓。

⑷减速器在正常运转时,其构件和轴承的温度一般不超过70℃,如果超过80℃或产生不均匀噪声,出现磨擦和撞击声时,应检查维修并更换轴承。

在蜗杆的一端通常装有双向推力球轴承,检查推力座圈可以知道是否发生过度磨损。

当不正常的磨损而致空隙加大,轴向力可能传给马达轴承,将引起过热和碎裂,亦可致使联轴器弹性圈在孔内窜动而造成损坏加剧。

⑸减速器蜗轮齿圈与轮筒的连接必须认真检查,螺母螺栓应无松动位移现象,轮筒与主轴的配合连接无松动,并用手锤敲击检查轮筒有无裂纹。

⑹减速器的蜗轮蜗杆传动应灵活,啮合应有一定的齿侧间隙,最小齿侧间隙称为保证侧隙,因此装配后蜗杆和蜗轮轴的轴向游隙应符合规定。

⑺减速器漏油,经维修后,应补入足够的润滑油,其品牌应与原箱内的油牌号相同,否则全部更换新油,一般选择壳牌320#或美孚320#。

⑻减速器箱体内的润滑油加入量要适量,如加入太少,蜗轮、蜗杆浸入油的深度不够使润滑不良,太多,则会产生大的搅油能量,损失和不利于热量的散发,对于蜗杆下置式,润滑油应保持在蜗杆中线以上啮合面以下,对于蜗轮下置式,蜗轮的浸入深度在2个齿高为宜。

当减速器箱体设置油针或油镜,对于油针应使油面位于两条刻线之间;对于油镜应位于中线为佳。

⑼减速器大修后,在运转500小时必须更换润滑油,以后在1年内再更换一次油,换油时将减速器箱体内清洗干净,在加油口放置过滤网,经过滤网过滤后再注入箱体内,以保持油的清洁度。

⑽减速器的滚动轴承用轴承润滑脂(钙、锂基润滑脂)必须填满轴承座空腔2/3为宜,以后每季度挤加一次,并且每年清洗更换新油一次。

2)减速器蜗杆命传动的齿侧间隙及调整。

⑴为防止蜗轮蜗杆齿在互相啮合时不被卡住,要求在使用中轮啮合应保证最小侧隙,当减速器箱体发热至50℃、蜗轮蜗杆发热至80℃时,能保证不会用热膨胀而卡齿,标准保证侧隙如下:

中心距A/mm

>80-160

>160-320

>320-630

>630-1250

保证侧隙DC/WM

130

190

260

380

⑵齿侧间隙过大时,会使轮齿转动不平稳,换向时产生冲击,对于中心距可调整型式减速器,当齿面磨损而使侧隙过大时,可降低中心距达到减小侧隙,中心距调整方法有:

a、垫片法,主轴两端轴承座底部垫有垫片,减少垫片,就能达到减小中心距的目的。

b、偏心套法,在主轴两端的轴承座内,装设偏心套,同时转动两端的偏心套,就可达到改变中心距的目的。

c、偏心轴法:

主轴的两上支承端与身部有偏心距“e”的偏差值。

只要将轴转动,就可以调整中心距。

d、升降箱体端盖法,支承主轴的两侧箱体端盖,可以调整高度,只要同时升降端盖就可调整中心距。

⑶当轮齿磨损使齿侧间隙超过1mm,并在运转中产生猛烈撞击时,或者轮齿磨损量达原齿厚15%时,应更换蜗轮和蜗杆,且应成对更换。

6、制动器的检查及维护工艺

1)、制动器的维护检查

⑴制动器须确保制动力,要加强对主弹簧的维护检查,检查时先使闸瓦处于全抱状态,再用松闸装置使闸瓦打开(此时轿厢可能会急剧下降或急剧上升,所以要将轿厢固定,将钢丝绳从绳轮上拆下来)。

检查主弹簧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其调整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具体值见下表

 

表1KTM-30FL=调整时弹簧测定高度(长度)(mm)

马达

制动率(%)

输出功率

转速rpm

100

125

150

175

200

3.7

980

87.8

84.7

81.7

78.6

45.6

1150

89.8

87.2

84.7

82.1

79.6

1450

91.9

89.9

87.8

85.8

83.8

1750

96.2

91.5

89.8

88.3

86.4

5.5

980

81.7

77.1

72.5

68.0

63.4

1150

84.7

78.9

77.0

77.2

69.4

1450

87.8

84.7

81.7

78.6

75.8

1750

89.8

87.2

84.7

82.1

79.6

7.5

980

75.0

68.7

62.5

56.2

50.0

1150

79.1

73.9

68.6

63.4

58.2

1450

83.6

79.2

75.1

70.9

66.8

1750

86.1

82.5

79.1

75.7

72.2

表2KTM-45F型、KTM-60型L=调整时弹簧测定高度(长度)(mm)

马达

制动率(%)

输出功率

转速rpm

100

125

150

175

200

7.5

980

103.8

101.0

98.2

95.3

92.5

1150

105.4

103.0

100.6

98.2

95.8

1450

107.4

105.5

103.6

101.7

99.8

1750

108.7

107.1

105.5

104.0

102.4

9.5

980

100.7

97.1

93.5

90.0

86.4

1150

102.8

99.7

96.7

93.6

90.6

1450

105.3

102.9

100.4

98.0

95.6

1750

107.0

105.0

103.3

101.0

99.0

11

980

98.5

94.4

90.2

86.1

82.0

1150

100.9

97.4

90.2

86.1

82.0

1450

103.8

101.0

98.2

95.4

92.6

1750

105.7

103.4

101.0

98.7

96.4

13

980

95.5

90.7

85.9

81.0

------

1150

98.4

94.2

90.1

85.9

81.8

1450

101.8

98.5

95.2

91.9

88.6

1750

104.1

101.4

98.6

95.9

89.6

15

980

92.4

86.7

81.1

75.4

------

1150

95.7

90.9

86.0

81.2

------

1450

99.7

95.9

92.0

88.2

84.4

1750

102.3

99.1

95.9

92.8

89.6

18.5

980

87.2

80.9

------

------

------

1150

91.3

85.4

79.4

------

------

1450

96.2

91.5

86.8

82.1

77.4

1750

99.4

95.5

91.6

87.7

83.8

⑵制动器开关在有效行程内应动作可靠,全部构件应运转正常,无卡塞现象,所有绞接部位每周应润滑保养一次。

在活动部位滴入少量美孚220#润滑油,润滑油不可污染到制动轮和闸皮表面上。

⑶检查制动器闸瓦是否贴合在制动轮表面,闸瓦两端闸皮是否与制动瓦本体有脱离,制动轮表面质量是否良好,固定制动闸皮的铆钉不允许与制动轮接触,制动闸皮磨损量超过制动闸皮厚度的1/3时应更换;制动器的调整螺母锁紧螺母须检查有否松动情况。

⑷制动器动作应灵活可靠,制动器闸瓦与制动轮工作表面应清洁,且两者应紧密地贴合。

对于新装或更换的闸皮与制动轮的接触面不得少于闸皮面积的80%。

松闸时制动闸瓦应同时离开制动轮,其间隙不大于0.7mm,无局部摩擦。

在紧急制动时,电梯的滑行距离按运行速度0.5m/s计算,不应超过100mm。

⑸制动线圈接点应无松动情况,线圈外部必须有良好绝缘保护,防止短路;制动线圈温升应不超过60℃,绝对温度应不超过80℃。

⑹制动器的销轴应能自由活动,无积尘或油垢,可用薄质油润滑,销轴磨损量超过原直径5%或椭圆度超过0.5mm时,应更换新轴。

杠杆系统和弹簧发现裂纹应及时更换。

⑺电磁移动铁芯在铜套内应滑动灵活,必要时可用石墨粉或二硫化钼润滑。

⑻制动闸皮应无油腻或油漆,以防制动滑程过大,减小制动力矩,可用小型刀具轻刮或用煤油擦净。

⑼固定闸皮的铆钉应埋入沉头座孔中,新闸皮的铆钉头部沉入深度不小于3mm,任何时侯闸皮的铆钉头部不可与制动轮表面接触。

⑽要保证制动瓦上下两端与制动轮间隙均匀,施加在整个接触面上的制动力均匀;制动瓦与制动轮中心水平线保持一致,并达到中心高度及直线度的要求;制动轮表面应无划痕和高温集化颗粒。

2)、制动器的调整

⑴电磁力的调整,使制动器具有足够的松闸力,必须调整两个铁芯的间隙,其方法:

a、用扳手松开调节螺母部位的压紧螺母调整其间隙至适当程度后,再拧紧压紧螺母

b、粗调时两边的调节螺母先要向内拧动,使两个铁芯完全闭合,测量栓杆的外露长充并使其相等。

c、粗调完毕,间隙数值可通过厚度测量计插入间隙进行测量,间隙的标准值初期0.2mm—0.3mm,而从闸皮的接触情况考虑,间隙最好控制在0.3mm—0.5mm之间,制动轮与制动瓦的间隙,左右两侧不必一定保持一致,只要间隙小的一侧在标准值内即可。

⑵制动力矩的调整。

制动力矩是由弹簧作用产生,因此须调整主弹簧的压缩量来实现,其方法:

松开主弹簧压紧螺母将调节螺母拧紧,使弹簧长度缩短,增大弹力,增大制动力矩;反之则减小制动力矩,调整完毕,应拧紧压紧螺母。

⑶调整制动力矩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a、应使两边主弹簧长度相等,压缩量的调整应适当。

b、满足轿厢下降提供足够的制动力,迫使轿厢迅速停止运行,可靠地处于静止状态

c、制动力过大会造成制动过度,影响电梯的平层平稳性,应满足平滑迅速制动。

d、制动力过小会使制动力矩不足,造成不能迅速停止,影响电梯的平层准确度,甚至会出现滑车或出现反平层现象。

e、制动器的闸皮安装使用,其初期磨损速度很快,等闸皮与制动轮磨合后,磨损速度趋向缓慢。

当闸皮磨损量增大,其制动力矩就相对减小。

为保证制动力矩不变,且调整方便,宜在制动器安装调整完毕后,将弹簧长度在标尺上作上记号,当闸皮磨损后,可调整弹簧来保证制动力矩。

⑷制动闸瓦与制动轮的间隙调整,通常为0.4—0.7mm,且在制动时闸瓦应紧密均匀地贴合在制动鼓上。

调整时用手动松闸装置松开制动瓦,此时两个铁芯闭合在一起,用调整螺栓进行调整,然后用塞尺检查制动闸瓦与制动轮上、中、下三个位置的间隙应当均等,以塞尺塞入间隙2/3为限,两侧制动瓦都应检查,其测量值应尽可能调整一致。

⑸制动器释放和盘手车轮

a、制动器释放扳手,用以释放制动器,移动轿厢。

为确保安全,在释放制动器时应缓慢实施。

b、在必要手动运行曳引机时,就使用盘手车轮,用手动盘车运行时,运转方向一定要按马达上的所示方向一致,切勿随意扳动,双手必须握紧盘手车轮,防止回转或发生意外。

7、曳引钢丝绳的检查及维护工艺

1)、曳引钢丝绳的维护检查

⑴每根曳引钢丝绳所受的张力应保持均衡,检查时用拉力器进行测量;若张力不均衡,可以调整绳头锥套上的螺母调节弹簧的松紧度来进行均衡。

⑵曳引钢丝绳需要有适当的润滑,以降低绳丝之间的磨擦损耗,并保护表面不锈蚀,曳引钢丝绳的润滑必须按标准进行,严禁在钢丝绳上涂敷润滑脂。

⑶曳引钢丝绳锈蚀破坏性极大,外层容易锈蚀并向内层蔓延,谨防隐蔽性破坏。

绳的表面有否麻斑、断股、锈蚀或绳的受力均匀与否均属维护检查范围。

⑷曳引钢丝绳绳头组合应安全可靠,且每个绳头均应装有双螺母与开口销。

为防止钢丝绳绳头组合转动,绳头组合应有可靠的串联固定保护装置。

⑸在用钢丝绳应定期检查且按规定更换新绳,所换新绳应符合原设计要求,若用其它型号代用,则要重新计算有关参数,除绳的直径符合原有绳的规格外,其破断拉力也不可低于原有绳的规定。

⑹在用钢丝绳每周必须检查一次绳的锈蚀,断丝等情况。

电梯应慢速行驶,在机房仔细观察检查绳在曳引轮上绕行全过程,可用棉纱围在绳上,若绳有断丝其断头会将棉纱挂住。

有少量断丝不需要换,仍可使用,但必须仔细检查,在一个捻距(7—7.2倍绳径)内,断丝数如超过钢丝总数的2%,就应增加检查次数或更换新的钢丝绳。

⑺曳引钢丝绳的连接装置和零件亦需检查,不允许有锈蚀,紧固螺母不允许有松动,压紧弹簧不可有永久变形和裂纹。

⑻曳引钢丝绳的磨耗,在整根曳引绳上磨耗、断丝最多处是当轿厢在基层时接触于曳引绳轮的部分,通过磨耗情况,判定更换钢丝绳的标准如下:

磨耗状态

使用限度基准

破断的股线数均匀分布情况

1合股线的1节距内破断线数为4以下。

在上述情况下,破断股线磨耗是原来的横截面积的70%以下或显著生锈的情形。

1合股线的1节距内破断线数为2以下。

股线的破断集中于1处或特定合鼓。

采用6股钢缆,1节距内破断股线为12以下;采用8股钢缆,其线数为16以下。

磨耗部分的钢缆直径

未磨耗部分的钢缆直径的90%以上。

2)、曳引钢丝绳的维修调整

⑴钢丝绳的连接,为使钢丝绳断裂力不降低,一般采用锥形套筒法,即钢丝绳穿过锥形套筒,将绳端钢丝解散弯曲折成圆锥状或麻花状,经清洗后拉入锥套,然后用巴氏合金熔化浇入锥套内,凝固后钢丝绳被牢固地固定在锥套内,操作方法:

a、裁截钢丝绳时,为防止整条绳松散,必须将绳头先包扎后切断。

b、绳头拆散后,使用低毒、不易燃的溶剂(柴油、煤油)清洗松散部分,去除油污砂尘,然后扎紧绳头。

绳头扎紧长度L1=20mm,绳头长度与钢丝绳直径有关。

当绳直径D=16mm时,其绳头扎紧长度L2=125mm。

c、绳头拉入锥套,将锥套大端朝上垂直固定,并在小端出口处缠上布条或棉纱,防止浇注巴氏合金时熔液渗透外流。

合金浇注面应高出绳头L3=15-20mm。

d、绳头浇注完毕,待合金冷却后取下锥套小端出口处的防漏物,此时可在孔口处见到少量合金渗出,以证明合金已渗至孔底。

同时应检查钢丝绳是否与锥套成一直线,捻向有否呈不均匀状态。

绳的歪斜和松散均会降低破断拉力,当发现合金未能渗至孔底及绳出现歪斜和松散时,应重新浇注巴氏合金。

⑵钢丝绳的伸长估计。

电梯是多绳提升,在使用中受载荷后会产生结构性伸长,这种伸长过程在钢丝绳安装后,早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当快,待使用数月或一年时间以后(视电梯运行频次、负荷大小状况),绳的伸长量随时间增加而减小,且处于稳定期。

伸长量一般是5%—7%。

⑶钢丝绳的张力调整,应要求每根钢丝绳受力均等,可用钢丝绳锥套上的钢丝绳张力调整装置,拧紧或放松螺母改变弹簧力的方法。

弹簧还可起微调作用,瞬时不平衡力由弹簧补偿。

但由于每根弹簧性能有差别,因而不能以测量压缩弹簧的长度来衡量钢丝绳受力是否相等,更不可以此作为调整张力的依据。

8、限速器的检查及维修工艺

1)、限速器的维护检查

⑴限速器绳轮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0.5mm,其可调部件的加封件必须完好,限速器应每二年整定校检一次。

⑵限速器钢丝绳在正常运行时不应触及夹绳钳口,开关应动作可靠,活动部分应保持润滑。

⑶限速器动作时,其钢丝绳的张紧力至少应是300N或安全钳起作用所需力的两倍。

⑷限速器张力装置,其最低点距底坑的距离:

移动式梯速≤1.0m/s为400±50mm、梯速>1.0mm为530±50mm,固定式按照制造厂家设计范围整定。

限速器钢丝绳的维护检查与曳引钢丝绳相同。

⑸限速器的压绳装置作用时,其工作面应均匀地紧贴在钢丝绳上,在动作解脱后,应仔细检查被压绳区段有无断丝、压痕、折曲,并用油漆作记号,为再次检查时,重点注意这区段钢丝绳的损伤情况。

⑹在正常情况下,电梯运行时,速度控制器运转声音十分轻微而又均匀,若发现速度控制器有异常碰撞声或敲击声,应检查离心锤与绳轮和固定板与离心锤的连接螺钉有无松动,检查离心锤轴孔的磨损和变形,轴孔间隙过大会造成不平衡,两个离心锤重量不一致,会使噪声、振动加剧。

⑺检查张紧装置的打板与安全开关动作可靠,绳轮、张紧轮是否有裂纹和绳槽、绳轮或张紧轮孔的磨损情况。

⑻速度控制器检修完毕应进行动作检查,检验其灵活性、可靠性、安全性。

⑼限速器应校验正确。

在轿厢下降速度超过限速器规定的速度时,应立即动作带动安全钳,安全钳钳住导轨不使轿厢坠落。

2)、限速器的维修调整。

⑴限速器钢丝绳在电梯正常运行时不应触及压绳舌。

偏心叉上的压绳舌与钢丝绳的间隙,在脱离接触的正常位置,其值为5mm。

压绳舌压在绳上的作用力可以调节压缩弹簧的压力来实现。

⑵调整限速器动作的速度,可以通过调整压缩弹簧的长度来实现,压缩弹簧增大,弹力动作速度就高,反之则低。

⑶当速度控制器发生动作,安全钳掣住轿厢事故排除之后,电梯恢复运行前,必须解脱压绳舌的卡绳状况。

扳动速度控制器的手柄,使其回复到原始位置,可使压绳舌脱离钢丝绳。

限速器钢丝绳至导轨的距离在井道全长范围内,其偏差不应超过10mm。

9、安全钳的检查及维修工艺

1)、安全钳拉条组件系统动作时应转动灵活可靠,无卡阻现象,系统动作的提拉应不超过150N。

2)、利用水平拉杆和垂直上的张紧接头调整楔块的位置,使每个楔块和导轨间的间隙保持在2-3mm。

且两侧间隙应较均匀。

在安全钳动作时应灵活可靠,然后使拉杆的张紧接头定位。

3)、安全钳开关触点应良好,当安全钳动作时,安全钳开关应领先动作并切断安全电气回路。

4)、安全钳上所有的机构零件应去除灰尘、污垢及旧有的润滑脂,对构件的接触摩擦表面用煤油清洗,且除上清洁机油,然后检测所有手动作的行程,应保证未超过电梯的各项限值。

从导靴内取出楔块清理闸瓦和楔块的工作表面,涂上刹车油,再安装复位。

10、层门、轿门和门机机构的检查及维修工艺

1)、层门、轿门的维护检查

⑴层门、轿门应平整直立,开启关闭轻便灵活,无跳动、摆动和噪声,门滑轮的滚动轴承和其它构件接触表面的运动摩擦部位应保证润滑,需要每次保养都进行检查加油。

⑵烤漆制作的厅、轿门门扇,其内外表面应无油污,破损的现象。

⑶关门锤铊应分别设置在每一个可开启的层楼,防止当轿厢在开锁区域以外时,确保层门能够自动关闭,且功能正常、工作正常。

⑷电梯层门门锁应灵活,在层门关闭上锁时,必须保证不能从外面开启(用机械钥匙开启除外),层门和轿门的电气控制回路应灵敏可靠,只有在电梯门锁锁紧,电气触点完全闭合接通的情况下才能运行,反之电梯则应无法启动运行。

紧急开门装置能够正常开启厅门,无松动、绣蚀的现象。

⑸电梯门安全触板(光电)、光幕等保护装置动作应灵敏、安全可靠,各门锁钩、锁臂及动触点动作应灵活,且在电气安全装置动作之前,锁紧件的最小啮合长度不小于7mm,关门无撞击声,接触良好。

⑹层门地坎的不水平度不应超过1/1000,地坎应略高于装修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