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62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docx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

中小学美术第二次集中文字答疑

罗炜

问:

当今和未来世界,一个国家和个人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学科中具有最佳的优势。

那么,创造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答:

创造力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实施。

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

发散性思维是指在针对一种思维目标时,思考出尽可能的答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畅性:

指对于某一特定问题产生丰富观念的能力。

(2)变通性:

指对于某一特定问题摆脱固定的心向作用,而表现出新的思考方向的能力。

(3)独特性:

指对于某一特定问题产生与众不同的观念的能力。

创造力的最佳表现为“天才儿童”。

那么,什么是天才儿童的特征呢?

下面以两个孩子的绘画表现具体分析。

“天才儿童”

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天才儿童“在兴趣的领域中所形成的高度敏感,不但使他经常显得与他人不同,并且也使得他不参加那些对他较不重要的活动;……发展的特征不再能适用到他们的身上,因为他们是居于‘普通人’之上的。

”因此,像要儿童“画大点”——“不要用蜡笔”——“纸张的大小最小应该是……”等等诸如此类的“指导”是一种典型的教条和“学院主义”。

罗氏认为天才儿童有五项因素可以参考:

想象和表现的流畅性;高度发展的敏锐性(在一定范畴内;尤其关于动作和空间);想象的直觉性;表现的直接性;对于题材和媒介高度的自我确认。

这是《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引用的一位天才儿童的绘画作品:

小珊,5岁,不爱使用颜料,而只是用铅笔画她的素描。

“被狗驱逐的马群”。

下面我想以思思和佳佳同一题材的两幅画作为对比来进行分析。

左图:

《被雨淋湿的小鸟》(佳佳6岁半画)右图:

《百鸟朝阳》(思思5岁半画)

佳佳比思思大1岁半,经常在晚饭后一起玩耍,有一次妈妈带她们两人从河边散步回来,两人都拿起了水彩笔画小鸟,因住浏阳河畔的缘故,两个人都对河边成群结队飞翔的小鸟很熟悉。

左图《被雨淋湿的小鸟》是姐姐的画作,右图《百鸟朝阳》是思思的画作,两人约定同时画同一题材的绘画,妈妈觉得很有意思,就都将她们的画收藏了起来,现在拿出来仔细分析,觉得绘画与人格及心智有很大的关系。

想象和表现的流畅性

在这个特殊的个案中,最明显的特征是:

两个人随时处理各种状况能无拘无束地调整其能力。

这种不停的衍变——即一件元素衍自于它者——不但是这个案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对创性的一般标准,不管它应用于何处。

在观看两人绘画时,妈妈发现她们都是从一只小鸟引导到另一只小鸟,从一个飞翔的动作到下一个动作,很明显的是,当想象“扩展”时,这种自由的表现就发展了;她们并没有预先想像一个“整体”,而是在“自由进行”时很流畅地从一只小鸟画到另一只小鸟。

这种理念的流畅性——或称“观念构成的流畅性”——是任何创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特殊禀赋的人比一般人,较具有理念之流畅性。

这种表现的自发性,以及在发展新表现时从既定的情况中获取衍变的能力,能在天才的绘画中见到。

从两个人对绘画题材的连续反应和对小鸟的弹性描绘中可以看出她们的心智是不停歇的,想象的流畅性随着创作过程而扩张,假如给她们足够大的纸张,这种表现可能会更加强烈,她们仍可运用同样的流畅想象力和弹性表现出飞翔的鸟群,这点可以从小鸟“遮住”了别的小鸟的翅膀之部分重叠的彩笔记号中看出,思思的表现似乎更突出,她能运用流畅而生动的长短不一的彩色曲线表现出体积不等的小鸟飞翔动作,这种从题材、新颖形式和富有变化的连锁反应中建立起一种强烈关系,极具创造力,乃是天才的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

当儿童成长时,这种“连锁反应”在材料和技术的使用上也同样地发展着。

当他对成品的自觉意识提高时,能从偶然效果或其它技巧的成就上获得一生的好处。

这一点在思思10岁赴凤凰的一次为期10天的首次写生与创作活动中充分显露了出来。

相反,如果儿童自身缺乏这种欲望时,刻意地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这发展的技术,只会干扰儿童自发性且无意义的表现技巧。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坚持在9岁之前不要让孩子上任何形式的美术技巧训练班的原因。

即便是无意识,两个孩子都以强烈的自我确认和以硬笔的固有性质及高度的敏感来使用材料,以至于这些媒介不需要由其他材料来代替,尤有甚者,这是她们自己选择的表现感性的方式。

家长如果强迫她们改变成别的方式如用水粉颜料等表现,不但会挫折她们,而且会剥夺她们最有意义的表现方法。

思思在她的画中是以流畅、敏感和肯定来运用线条,我们在成人有意识的程度上很难发现这类的艺术表现。

姐姐也没有重描一条线的必要,她对她的表现和用笔的使用也是十分肯定的。

高度发展的敏锐性

妈妈有一次带思思和姐姐一起沿着河边走了很远的路,看到那里有那种挖沙的大船,为增强她们的见闻,妈妈要她们回家画一张船的画,出乎意料,思思说:

“我不会画,我只画一些快速移动的东西。

”于是她们便画起了小鸟,在画中可以看到两人对移动和韵律的敏感性,这也证实了罗氏的观点:

天才儿童对于不同经验的敏锐性并不是均等地发展。

思思最首要的是动作,其次才是色彩,且以暖色为重;姐姐却只有动作,她不喜欢使用色彩,即使少量的使用也是冷色调的为主,但两人对空间的安排和组织都具有相同的高度敏锐性,有人认为这种“对谐调组织的敏锐性”是创造力的一项突出的特征。

这两位天才儿童很富弹性的把组织的敏锐性表现了出来,姐姐用整张纸来叙述她的“故事”,在灵巧的韵律中描绘小鸟羽毛的细节和美丽,显示出动作的具体化;思思则认为方向性的运动对于表现小鸟很重要,她巧妙地缩小远处小鸟的体积以及基底线上的树并使用没有限制的彩笔线条将认识到的动作、韵律和空间具体化。

由此可见:

移动、韵律、内容和组织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实体,思想、感觉和感受的统整乃是任何创造过程的部分和整体,而天才只不过是具有较高的程度而已。

画面是如此的完整,以至于任何的改变都会扰乱画面的和谐。

想象的直觉性

从姐姐所创造的小鸟符号以及5岁思思的朝向太阳飞翔鸟群的自发性和多样性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个孩子创造了“空间”,她们的动作时以“傲然的”自主而产生,好像她们是“上帝”,我们只要比较两人对基底线征象使用的敏捷发明力和弹性变化,就可以认识到这两个天才儿童有强烈的知觉力量。

姐姐省略了基底线表现代之以光线、雨滴和云朵作为空间的发现,思思则将基底线降至几乎看不见代之以缩小的树表现空间和高度。

她们在创造过程中通过想象用来直接联想或间接回忆事物,也作为一种新的历险工具来探讨不可知的领域,可见在每一种创造活动中想象的直觉性是很重要的,天才则具有高程度的想象力。

这种直觉的想象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区别于幻想了,这在教育上是很重要的。

表现的直接性

我们经常经常听到有缺乏自信的儿童说:

“我不会画”,而天才儿童的表现却富于直接性,如前所述,是什么使得姐姐和思思对自己的表现这么肯定?

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所谓“我不会画”并不是儿童缺乏技巧或者不能描画外在物体的形象,实际上,思思在妈妈要她画船时的对话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当她说:

“我只画一些快速移动的东西”时,她就在暗示:

假如没有先前的经验作为基础,她便不能画。

相反,假如一项经验与她的表现欲望符合,她便能很肯定和直接地画出,我们也毫不迟疑地相信她所表现的说服力。

可见,“艺术是独立的。

”创造者以独立的本质赋予属于它的生命,姐姐和思思都是以这样的信念来创造,以至于除了她们自己心中设定的标准外,外界的要求和标准是不会接受的。

高度的自我体验

如前所述,由于有了对河边成群结队的小鸟的高度体验,这个题材对于姐姐和思思就显得非常重要,加上在经验中的感情和生理参与,使得题材和媒介在整个创造活动中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当我们看到两人所创造的每一细节时,便可感觉到这种生动;尤有甚者,可以从她们的创造过程中看出她们的体验,姐姐以一种富于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思思则以富于运动性的方式来完成整个动作;假如她们对所表现的经验没有强烈的体验,便不可能产生创造活动。

的确,没有强烈的体验,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它不只是对题材——小鸟的飞翔动态、太阳的照射、下雨的表现、云朵和小树的衬托——的强烈体验而已,它也是对媒介的激烈感觉。

彩笔对于两人几乎都成了这一年龄段身体的延伸,似乎成为了她们身体的一部分,她们透过彩笔自由呼吸和生活。

总之,作为老师如何应对这一时段天才儿童的成长?

姐姐和思思基于她们高度的感应力和高度的自我体验发展了她们的表现世界,如果强行改变可能会招致排斥和混乱。

给她们广告颜料可能会剥夺她们线条的流畅性。

除非自己有需要,她们可能会选择大小不同的纸张,也可能会发现细节能更好的表现特征化、粗犷的笔触更能表现迅速的动作等。

实际上,这也说明了天才是因人而异的,老师要防止艺术教育中的学院主义。

另外有一点必须要明白地指出: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天才儿童”是建立在每一位儿童在潜能上都是具有天赋的基础之上的,把儿童区分为“天才”和“庸才”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分析和表述是基于每一位儿童都有潜在的创作能力,而不论这儿童的资质如何。

问: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联系我们的美术教学,首先从理念上来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具体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习惯。

在课堂上随时抓住可以利用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形成追求创新的学习氛围。

教师有好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创新,就会形成良好的循环,促进学生享受到创造的成功,乐于创新。

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创造,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创新。

二、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理解独立思考的可贵,理解是否创新是美术评价的标准之一,经常和学生交流自主和创新的重要性。

学生刚开始的时候,真正自己创意东西还不多,但要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慢慢的就会有收获。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

这一点也就是创新的实施。

学生有好的创意,如果不能很好地表现,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满创新的翅膀。

问: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有什么好的经验?

(一)肯定和鼓励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首先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

激励学生有独立的艺术思维、方法和工具材料的运用。

对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鼓励有想象的作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

教师要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励他们自我超越,消除他们担心失败的恐惧。

情境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三)在绘画教学中,可以设计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课题。

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如:

1、教师确定基本形,圆形、三角形等,启发学生联系出尽可能多的事物。

2、教师随意制造一个形状,让学生想象出能添加出什么样的一张画。

3、教师先确定画面的主体物,然后让学生想象,完成这幅画。

4、或者规定主题,任由学生想象、设计画面。

5、还比如进行故事绘画创作时,教师讲前部分故事,或者只创设一个情境,放手让孩子想象去画。

问:

具体到画面来说,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画面具体指导方法有:

1、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或功能。

任何现实形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作为艺术形象时,容易使人注意其实际用途。

若要突出某种象征性,就必须尽量避免人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物象。

教材中有一课“写生书包”,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把书包画好了,我在作业要求里就加了一条,先画完的同学可以想象添加背景,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画得快的学生不会无所事事而影响纪律,而且又经过了一次思维练习。

作业里有一张作业是画一个书包加上翅膀,飞在蓝天上。

他的解释是,让知识长上翅膀。

还有一张是漂在一条小河上,里面钻出一只小仓鼠。

原来这个学生自己养了一只仓鼠,又觉得仓鼠没有自由,希望他能把自己的书包当船,去周游世界。

这都是老师平时有意用“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或功能”训练的结果,是学生想象的结果。

2、通过辅助工具获得新形象。

工具材料的综合运用,也是一种创新。

现在的美术比赛中,材料、技法的综合创新得很快,我只是想如果能由学生自主创新出来的,那就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变正常比例。

夸大或缩小其中某一物体,就能获得一种新的形象关系。

比如:

匈牙利画家卡扬的漫画《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长胡须上画着一个耕地的农夫。

4.局部重组。

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国的龙凤形象就是以此创造的。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提出两种或多种形象,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出新形象。

5.改变视点。

平时我们看事物都有习惯的角度和位置,如果反常规的选择特殊视角,就会产生新的形象。

想象视点则更为灵活自由。

想象自己是一只树上的知了,看到的会是什么。

另外,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也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想象的准备阶段。

没有幻想就没有想象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更喜欢幻想,因为幻想不受具体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思维飞跃的跨度也更大。

虽然幻想没有想象合理严密,但有了幻想作为想象的准备创造想象的作品才更加新奇大胆和有创意。

科幻画就是一个好的方式。

问:

欣赏教学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因为教学设备等原因,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那么欣赏课该怎么上呢?

美术欣赏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和普遍的问题是:

教师重自己的讲解,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这一问题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术知识技能,另一个方面是侧重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品评,习惯从社会价值角度去评价作品。

任何造型艺术都有三方面的审美要素,即形式要素美、情感要素美、意蕴美。

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美术欣赏教学可参考“四步法”模式。

第一步:

感受叙述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说出自己在画面上直观感受到的东西,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

这时不要考虑它的含义。

如果是变形程度很大的作品,就要说出其生活原型。

如果是抽象作品,就指出形状、色彩、结构等。

以前我们认为这种叙述是多余的,其实不然。

因为我们,特别是学生,因为观察能力的原因,面对一幅画时,总是看不全面。

有的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只看主要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画面上的所有方面,一方面能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上来,进入欣赏情境;一方面起着语文课上通读课文的作用。

在感受叙述阶段是一边“感受”,一边“叙述”,也就是说,首先要面对作品进行直观感受,接着便是说出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

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在表述感受时的紧张和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生动准确地表述自己直观感受的能力。

可以由教师列举一些靠近所欣赏的作品给人感受的描述性词汇,供学生选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注意捕捉那些感受比较准确、比较有特色和深度的声音。

请他们复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鼓励、引导。

第二步:

形式分析

美术的形式要素美主要体现在线条、色彩、构图、笔触、肌理等方面。

这一阶段主要是分析作者是如何使你产生感受的?

用了一些什么手段造成这种气氛和动人状况的?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形式美的角度探讨作品的造型关系。

形式分析既是欣赏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是培养学生感觉形式美的眼睛的重要途径。

形式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形式美的意味。

具体步骤采取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要素到结构、由形象到风格的方法。

比如,首先分析线条、形体、色彩、笔触、调子、肌理等造型要素,接着分析这些要素构成了怎样的质感、空间感、运动感,涉及到比例、对称、节奏、对比、协调、虚实、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组织和运用。

最后上升到形象分析和艺术风格的分析。

要注意的是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不是科学解剖。

在进行形式分析的时候,不能过分繁琐和生硬解剖。

欣赏一幅绘画作品,要根据学生年龄有重点地进行,不要要求面面俱到。

第三步:

领悟作品情感和意蕴解释

美术的情感要素美是指艺术家通过运用形式要素所表达的情感,这些情感色彩能被欣赏者感受和体验,并赋予新的内涵。

这是美术欣赏的第二个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色彩并分析原因。

接着在形式分析和情感领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

主要是通过分析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哲学意味或情感意绪。

这是一般老师都重视的。

但如果只重视这一方面或过分注重这一方面,或者全由老师讲解,就会走向欣赏教学的误区。

我们不能把意蕴简单地理解为主题思想,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东西。

比如某种人生精义、某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许多绘画作品是缺乏意蕴的,而有意蕴的作品总是不是那么明显的,需要我们老师一步步的引导而让学生领悟到。

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可以在此阶段,那些艺术大师的人格力量、命运遭遇和思想内涵融为一体,欣赏教学的共鸣效应大多发生在此时。

第四步:

总体评价

即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品位、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评判。

艺术是很复杂的,艺术感受是很个性的,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开放式的、多元的评价。

欣赏教学同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欣赏教学一定要在美术的欣赏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老师可以适当讲解,但不能过多。

问: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画家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表现方法与西方画家有很大不同,所以欣赏中国画的方法也不同。

那么怎么欣赏中国画呢?

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最大的差别,主要是观察方法的不同。

西方画家是客观地观察对象,近似乎科学方法。

而中国画家是主观地观察对象,画家感受到万物拥有的生命精神,寻求与自己精神沟通的事物,然后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比如,中国画家画竹子,就不只是画竹子,而是画自己,画自己的虚心,画自己的气节。

这就形成了中国画的一个主要的艺术特点:

写意性。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将画中所蕴涵的精神性因素的多少与高低视为衡量起艺术品格的的重要依据。

中国画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

虚灵化。

中国画的虚,一是指留白,一是虚拟。

留白,象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一叶扁舟,一老翁垂钓,其余都留白,可让人感受到的就是水。

虚拟性体现在空间构造上,同中国戏剧、舞蹈、音乐一样,有很强的虚拟性。

再看灵化,传统绘画中的灵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将表现对象视为有灵魂的生命,天地间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无不有灵气。

二是追求境界上的空灵。

上面说的《寒江独钓图》,就是表现的一种虚灵的境界。

中国画的第三个艺术特点是:

书卷气。

这是中国画与西画不同的突出特征。

外在形式是画面上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内涵本质是注重作品熔铸画家的品格、学识、修养等。

所以欣赏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