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383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docx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

社会文化七年级上第四个主题子主题三寿联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子主题的探究,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和名胜联的社会价值;了解收集的名胜联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历史典故、哲理意趣;学习如何发现人文美与自然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信息,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赏析名胜联语的过程,学习鉴赏名胜联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感受祖国壮丽河山的诱人魅力,在收集、整理和拟写名胜联的过程中习得收集、整理和鉴赏信息的方法,并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子主题的探究,认识名胜联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加深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重难点分析

重点:

寿联的特点和寿联的社会价值。

寿联是祝寿用的对联。

分寿联有男寿联、女寿联,双寿联(夫妇同寿)和团体寿联之分。

一般用四、五、七言,长的不过十余言。

寿联除形式上要符合对联要求外,须用红纸,用墨色或金色作字。

内容选用吉言瑞语,依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上)、性别、职业等向寿者表达祝愿、赞颂、敬仰等意思,如“晚年逢盛世,夕照沫苍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玉树盈阶秀,金萱映日荣”。

另有自寿联,多为自勉或抒发本人抱负感慨,如“百年长寿祝吾不敢,终岁勤劳惟我不辞”。

双寿联如“凤凰枝上花如锦,松菊堂中人并年”、“堂上椿萱夸并茂,壶中日月庆双辉”。

从上述联例中可发现寿联常用比喻亏张等表现手法。

教师可引例指导学生分析寿联的特点及寿联的社会价值。

难点:

寿联中的生僻语汇。

传统寿联中会出现一些生僻语汇,或藏典、或特殊修辞,赏析前宜查询清楚。

如下面一副九十寿联:

“闲雅鹿裘人生三乐,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其中“鹿裘”、“鸠杖”、“九如”就不好理解。

再有一副商界寿联“货殖成书多岁月,陶朱乐业永春秋”中的“货殖”、“陶朱”也须寻明白才有助赏析。

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图文资料,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材料,创设情景。

寿联内容在重典雅,通而不俗,情真意切,应避免应酬敷衍、诙谐调侃,佶屈聱牙之语。

活动建议方案

一、活动任务

1.收集、整理名胜联,弄懂联中生字词和联语的意思;

2.赏析、交流名胜联在表现祖国美丽山川和文化遗迹时体现出来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情趣美;

3.认识名胜联在人文、艺术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4.学拟联语。

二、活动内容

1.到名胜古迹、寺庙园林实地抄录名胜联,到图书馆、网站查阅名胜联的相关信息或向楹联爱好者收集名胜联;

2.对本组收集的名胜联进行整理:

核对、修正、补充,并作说明(相关人文风光背景、年代、撰书者、书体等);

3.思考喜爱这些名胜联的种种理由,完成组内赏析,记录赏析所得,形成小组活动书面报告(含活动的方案、过程和结果);

4.小组之间交流探究成果,师生合作共同赏析名胜联;

5.师生协同完成本次探究学习活动的评价和成果展示。

三、活动组织形式——合作学习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四、活动设计

1.活动准备

(1)引起探究话题

教师可通过向学生简单介绍“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一般形式和与名胜对联有关的轶闻趣事,强调“对联”在现实生活中和谐人际、促进繁荣、增胜山川等作用,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作情感调动和知识铺垫。

教师启发性指导内容可参见本子主题的多媒体资源,例如:

文本: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分类。

图片:

三昧水石牌楼;

岳阳楼。

视频:

丹景山;

三苏祠;

青城山;

……

(2)制定方案,准备实施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分组(每组7至8人为宜),分组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制定本组的探究目标、实施方案和本次探究活动的成果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制定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安全预案。

各小组长将本组探究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为本组各成员分配具体的探究任务,做好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2.活动过程

(1)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名胜对联

利用节假日到当地名胜古迹、旅游胜地或寺庙园林收集名胜对联(每小组最少要收集10副名胜联),最好实地抄录,也可以收集相关资料,或者请人讲述等。

要求:

①给每副对联注明出处背景(什么地方的,作者是谁,与对联相关的风光、史实等);

②给对联中的生字注音、生词释义,有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

③想一想喜爱这些对联的理由,理由越多越好。

构思:

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调查活动,深入探访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寺庙园林,查阅图书馆(互联网)资料,寻访楹联爱好者等,收录名胜联,征询管理人员,了解并记录联语的意思,有的还要记下作者、撰写年代、书体、具体史实背景等。

操作: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完成以下探访活动:

探访当地名胜古迹、旅游胜地、或寺庙园林(如当地有多处名胜地,也可分组去不同的地方参观考察);

到图书馆,上互联网查阅探访地及名胜对联的有关资料;

探访楹联爱好者,并请他们帮助解答疑难。

(2)整理探究收集的名胜对联,准备全班交流

各小组对收集的名胜联进行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组活动的书面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①本次活动的目的;

②本次活动的策划和准备;

③本次活动的过程;

④本次活动的成果;

⑤本次活动的自我评价;

⑥本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3)鉴赏对联,引导探究

构思: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一些古今对联的赏析案例,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名胜联有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设计出自己的交流方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试写讴歌本组考察名胜地(景)的对联,供交流时师生共同赏析。

①教师将事前收集到的优秀的名胜对联制成网页(有尽可能多的图片,解说,点评),提供给学生观赏。

如:

A.四川彭州三昧水石牌楼景观及其对联:

欲识宏图须进步;

不知古迹且登临。

B.四川彭州丹景山鸭绿桥景观,牡丹坪牡丹盛开的景观以及杨升庵的对联:

鸭绿桥头歌绿水;

牡丹坪上眺丹霞。

C.四川彭州丹景山石牌坊景观及对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提示:

此为集句联,有关集句联的知识请点击本子主题的“相关资源”。

D.四川眉山三苏祠大门景观及大门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E.成都武侯祠景观及对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两表:

指的是前后出师表;三顾:

指的是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一对:

指的是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刘备怎样才能夺取天下的一席谈话。

由于“地方名胜对联”有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我们准备了第二套材料,以备师生选用。

A.岳阳楼的景观及李白题写的对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B.济南大明湖景观及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

C.西湖岳飞墓景观及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D.北京人民大会堂景观及大门对联:

一柱擎东亚,

众星拱北辰。

教师可用下面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名胜对联在结构上的特点。

上下联比较

序号联文字数是否相同句子结构是否相同对应词语词性是否相同对应词语平仄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关或相对

A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B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

C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D一柱擎东亚;

众星拱北辰

A—D联文共同点

②引导学生探索对联的特点,认识对联的建筑美(对称、整齐)、音韵美(韵律平仄)、意境美,以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

以网页形式现出下列表格,要求学生比较这些名胜对联在内容和表达方面的共同点。

学生可分小组研讨,然后填表交流。

上下联比较

序号联文撰写对象(景物人物)对象特征(景物人物)句子结构是否相同对应词语平仄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关或相对

A欲识宏图须进步,

不知古迹且登临

B鸭绿桥头歌绿水;

牡丹坪上眺丹霞

C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D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E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A—E联文共同点

说明:

关于平仄,教师可提供必要的知识给予帮助:

(以网页形式出现下列内容)

“平”,相当于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仄”,相当于普通话的三声和四声。

因为一声和二声发音平稳,高昂,音调延长的范围很宽,故命名为“平”;三声和四声发音短促,音调延长的范围仄小,故命名为“仄”。

对联的平仄音调使用的基本要求是:

一联内(上联或下联)平仄交替出现;上下联对应处的词语平仄音调要相反。

如:

上联:

欲识宏图须进步;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不知古迹且登临。

(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下联第一字,其余对应词语的平仄全部相反。

对联讲究平仄,是为了保证对联的音韵美。

这是对联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对联的音韵以双音节为一个音步(结尾可以一个字为一个音步)。

如:

欲识/宏图/须进/步;

不知/古迹/且登/临。

每个音步的第二个字(蓝色字体的)和结尾的字,该用平声不能用仄声,该用仄声不能用平声。

每个音步的第一个字在一般情况下,可平可仄。

如:

上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

千古文章四大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加粗字体的地方该平声用了仄声,该仄声用了平声,可以通融。

当然,在内容需要不能调换成别的字,因而造成平仄失调时,则应以内容需要为准,不能因平仄而损害对联内容。

如:

两表酬三顾;

(仄仄平平仄)

一对足千秋。

(仄仄仄平平)

上联的“表”、“三”,要求下联对应的字应分别是平、仄音调的字,因内容需要而分别破格用了仄、平音调的字。

古代的入声字,归在仄声字中。

现代汉语已将入声字分派到普通话的三声里面去了,不存在入声字了。

因此,古代对联中的个别字(大多是入声字)的读音与今天的普通话有差别。

小结:

对联随处可见,应用广泛,有很高的适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究其原因,对联具有建筑的美(对称、整齐),音韵的美(平仄交替、铿锵悦耳),意境的美(有诗情画意,或者有意趣,有哲理)。

关于“意境”请点击后面的相关资源。

对联,是优美的语言艺术,继承它,用它美化我们的山川、大地,美化我们的生活。

③引导学生探究名胜对联受人喜爱的原因,懂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意义和途径;加深学生喜爱对联、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优秀对联具有建筑美、音韵美、意境美,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优秀的名胜联,除了具有以上“三美”外,还有受人喜爱的重要特色,组织同学从下面表格中任选两副名胜联试进行分组研讨,填表交流。

(以网页形式出现表格)

优秀名胜对联分析表

序号联文是否符合对联五项要求是否写出景物特色是否写出人物特点是否有文采有没有作者的思想感情

A欲识宏图须进步,

不知古迹且登临

B鸭绿桥头歌绿水;

牡丹坪上眺丹霞

C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D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E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F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G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A—G共同特点

师生通过研讨交流得出第一步结论:

优秀的名胜对联受人喜爱的主要原因有:

甲:

符合对联的五项要求(具有建筑美、音韵美、意境美);

乙:

状出了景物特色;

丙:

道出了人物特点;

丁:

都富有文采;

戊:

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师生进一步探讨名胜对联受人喜爱的深层原因,得出第二步结论。

以网页形式出现昆明大观楼景观及长联,作者孙髯翁画像及其生平简介,以及孙髯翁为寺庙撰写的相关对联“庄严世界还须佛,点染春光也要人。

”(动画)。

“点染春光也要人”道出了优秀名胜对联受人喜爱的深层原因,教师启发学生以此展开讨论。

希望得出以下结论:

A.自然景观(如“春光”)是美的,如果有人们的观赏、题咏(成为人文景观)则更美。

人文景观比自然景观更集中更典型地展现了自然的美,并且字里行间灌注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因而更能感染人。

例如孙髯翁笔下的大观楼景观,就比游人看见的景观更集中更强烈更美。

B.优秀的名胜对联,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经验,即作者将他发现的风光的美,人物的心灵美,用优美、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毫无保留地贡献给读者,给游人,使他们更好地欣赏景观的美,感知历史人物的心灵美。

因此,可以说优秀的名胜对联,本身就具有发现的美、创造的美、奉献的美,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人的一生也应该为他人发现美、创造美,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C.发现美,创造美,还需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表达美的得力工具,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对联,让我们得到美的薰陶。

3.活动评价

(1)课堂交流

召开各组学生联系会议交流探究成果。

①由各组学生介绍本组探究活动成果。

A.各组学生参照鉴赏阶段的典型案例,将自己收集到的名胜联书写张贴出来,鼓励学生朗读、讲解名胜联,尤其是解说自己喜爱的原因。

B.学生选出5副优秀的名胜联,要求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5副名胜联,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选出来的5副名胜联作出点评。

(2)组织学生参加对对联活动

①学生出上联或下联,由其他学生对下联或上联,可以多个学生对一个学生的上联或下联。

学生对出后可由同学和老师进行评议,选出优秀对联在全班或全校展示。

②以探访地的景物、人物为内容撰写名胜对联。

(3)用网页、PPT或图表等形式出现活动评价表格,完成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活动评价量表见“学习评价”)

活动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

小组自评,完成评价量表一。

学生互评:

各小组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完成评价量表一。

教师观察:

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完成评价量表二。

师生共评:

①对本次活动进行总体评价,完成评价量表三;

②对本次活动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完成评价量表四;

③对学生撰写的对联进行评价,完成评价量表五。

教师观察:

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对学生活动收获进行点评,完成评价量表六。

(5)交流评价结果

各小组代表交流本组各类评价的结果;

学生个人就评价结果自由发言;

教师对学生本次活动的过程、成果、作品和感悟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探究活动流程图

(注:

表示教师活动表示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1.学生活动过程评价

量表一:

学生活动自评(互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收集对联数量

8副以上

6—7副

4—5副

4副以下

抄录对联出现的错字个数

1—3个

4—5个

5个以上

有对所收集对联的简要说明(作者、出处、背景等)

齐备

比较齐备

不齐备

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理由充足

理由较充足

有理由

无理由

总评价

备注:

(1)本表可用于本组自评和组间互评;

(2)自评”各单项分值:

优秀10分,良好8分,合格6分,不合格4分;“互评”各项分值:

优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2分。

量表二:

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该小组成员参加活动表现

积极主动

比较积极主动

参加活动一般

参加活动差

全班交流中该小组成员发言表现

内容充实,表达流畅

内容实在,表达清楚

有内容,表达比较清楚

内容贫乏,表达不清

该小组对本次活动的建议

4项以上

3项

2项

指导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总体印象

成功

比较成功

基本成功

不成功

总评价

备注:

(1)以小组为单位作评价对象;

(2)总评价各单项分值:

优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2分。

2.结性评价

量表三:

探究活动总体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小组自评

50分

40—48分

39—30分

30分以下

组间互评

15

11—14

8—10

10分以下

教师评价

15

11—14

8—10

10分以下

总评价

备注:

终结性总体评价共三项,各项的权重是:

小组自评占0.6,组间互

评占0.2,教师评价占0.2。

三、小组成果评价

量表四:

小组探究报告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内容

论点鲜明,内容充实

论点明确,内容较充实

有论点,有内容

论点不明白,或内容贫乏

格式

正确

一处不正确

二处不正确

三处不正确

表达形式

完整规范

比较完整规范

完整

不完整规范

总评价

备注:

小组探究报告评价有师生共同完成。

量表五:

学生撰写对联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内容

紧扣主题,特点突出

切合主题,有特点

切合主题,有内容

不切合主题,内容贫乏

格式

正确

一处不正确

二处不正确

三处不正确

表达形式

结构、词性、平仄规范

结构、词性、平仄基本规范

表达形式有明显缺陷

表达形式不符合对联格式

总评价

备注:

小组探究报告评价有师生共同完成。

四、学生活动收获与感悟评价

量表六:

学生活动收获与感悟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认识

有新意

正确

基本正确

不正确

感悟

真切

较真切

有感悟

无感悟

表达

流畅

通顺

较通顺

不通顺

总评价

五、评价方案设计意图

1.重在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重在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3.鼓励各组全员投入活动;

4.鼓励各组成员提供建议。

探究工具与方法

工具:

书写寿联的红纸、笔墨,制作ppt的软件。

方法:

查阅法:

网上、书刊上查看相关资料。

走访法:

访问文化馆、社区和对联爱好者、收藏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