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319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8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docx

台山隧洞测量监理细则doc

 

台山核电厂一期取水隧洞工程

施工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A0)

 

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台山核电厂一期取水隧洞工程

项目监理部

二〇〇九年六月

 

编制:

 

审核:

 

批准:

 

目录

1.工程概况3

2.编制的依据5

3.仪器、人员资质和方案的报审5

4.测量成果资料报验内容及要求6

5.隧洞工程施工测量监理控制要点9

6.盾构施工测量13

7.监控量测19

8.成型隧道验收22

9.施工测量安全注意事项23

 

1.工程概况

1.1地形地貌

1.1.1广东台山核电厂址位于台山市台山市赤溪镇古村的腰鼓咀,地形总体呈北西高,南东低。

厂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9′、北纬21°54′。

厂址距台城市44.5km,东面为黄茅海,其余三面环山,东南约5km处为大襟岛。

1.1.2陆域侧工作井段位于马峰山东北角,原来的丘陵地貌,因工程建设的改造,现为地面标高为约8.5m的平整场地。

1.1.3大襟岛侧工作井段位于大襟岛西部,山脊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总体属于丘陵地貌,近场区地面高程为0m~130m,地形坡度一般为20°~40°。

近海岸部位局部地形坡度大于50°,发育的冲沟规模不大,切割深度小于10m,植被以低矮灌木丛为主,近岸处基岩裸露。

1.2隧洞概况

1.2.11号、2号取水隧洞穿越陆域腰古咀至大襟岛之间的海域,为两条平行的输水隧洞,隧洞中心间距29.2m,隧洞起讫里程为DK0+030~DK4+360.6,建筑长度4330.6m/条。

1.2.2隧洞平面轴线均为直线,北西~南东向展布,隧洞起点里程DK0+030至DK0+123.20为4.04%的下坡,DK0+123.20至DK1+753.13为0.8%的下坡,DK1+753.13至隧洞终点里程为DK4+360.6为0.2%的下坡,最大埋深约55.75m。

1.2.3隧洞连接陆域侧和大襟岛侧取水构筑物(含工作井),陆域侧取水构筑物里程为DK0+000~DK0+030,大襟岛侧取水构筑物里程为DK4+360.6~DK4+423.6。

1.2.4隧洞两侧部分岩石段采用钻爆法施工,其余段落采用盾构法施工,取水构筑物采用明挖施工。

1.2.5隧洞内径直径为7.3m,盾构施工段采用盾构管片和二次衬砌复合支护结构。

其中盾构管片厚度0.4m,作为隧洞的主体结构,二次衬砌厚度0.3m,取水隧洞满流,水位与海平面齐平,管内流速2.39m/s。

1.2.61号、2号取水隧洞工程范围表1.2.6所示。

 

表1.2.6台山核电站1、2号机组海域工程取水隧洞工程范围

项目

里程

长度(m)

陆域侧取水井

DK0+000~DK0+030

30

陆域侧暗挖矿山法段

1号隧洞DK0+030~DK0+159

129

2号隧洞DK0+030~DK0+207

177

盾构段

1号隧洞DK0+159~DK4+220

4061

2号隧洞DK0+207~DK4+265

4058

大襟岛侧暗挖暗埋段

1号隧洞DK4+220~DK4+360.6

140.6

2号隧洞DK4+265~DK4+360.6

95.6

大襟岛侧取水井

DK4+360.6~DK4+423.6

63

1.3盾构井、两端取水构筑物及盾构隧洞施工

1.3.1盾构井尺寸设计

1.3.1.1陆域侧工作井平面尺寸为:

30.5m(沿隧洞轴线方向)×49.5m(垂直隧洞轴线方向)。

由两个盾构井和一个闸门井组成,2个盾构井平面尺寸16.5m(沿隧洞轴线方向)×20.3m(垂直隧洞轴线方向),结构净距8.9m,深度26.0m;闸门井平面尺寸14.0m(沿隧洞轴线方向)×49.5m(垂直隧洞轴线方向),深度22.0m。

1.3.1.2大襟岛侧工作井的2个盾构井和1个闸门井及连接它们的暗挖通道组成。

平面尺寸63.5m(沿隧洞轴线方向)×66.8m(垂直隧洞轴线方向),其中盾构井深度49m,平面尺寸16m(沿隧洞轴线方向)×14m(垂直隧洞轴线方向),结构净距15.2m;闸门井深度18.5m,平面尺寸33.5m(沿隧洞轴线方向)×66.8m(垂直隧洞轴线方向),连接它们的取水构筑物线路方向长度14m。

1.3.2盾构井及进出口构筑物基坑支护

1.3.2.1盾构井及进出口构筑物基坑采用明挖钻爆法施工,支护体系为喷锚支护体系,即25cm厚C25喷纤维混凝土+φ25中空注浆锚杆+锚索+钢筋网片组成。

二次衬砌采用C40钢筋混凝土模筑。

1.3.2.2盾构井和闸门井主要施工步骤按先后顺序如下:

钻爆法平整场地至场地设计高程→分层钻爆开挖→施做锚杆、喷混凝土和锚索→布置监控量测→铺底→施做主体结构。

1.3.3隧洞盾构法施工设计

1.3.3.1隧洞长度:

采用盾构法掘进施工的1号取水隧洞长4058m,2号取水隧洞长4061m;

1.3.3.2隧洞最大覆土厚度:

约25m;

1.3.3.3隧洞内净空:

管片内径φ7900mm,外径φ8700mm,环宽1600mm;

1.3.3.4线路状况:

最小竖曲线半径为5000m,线路基本为直线段;

1.3.3.5最大坡度:

8‰。

2.编制的依据

2.1监理规范: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2.2相关的专业技术规范、规程或标准:

2.2.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2.2.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2.2.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

2.2.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2.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2.2.6《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

2.2.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2.2.8《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2.2.9《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试行)》SL176-96。

2.2.10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其它有关文件;

2.2.11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技术规格书;

2.2.12台山核电现场承包商测量管理。

3.仪器、人员资质和方案的报审

3.1仪器和人员资质的报审

3.1.1测量的仪器设备报审(包括仪器检验数据及使用的软件等);

要求1:

施工单位使用的测量仪器,必须在使用前提供质保资料或计量合格证明,并经专业部门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使用,并保证所有使用的测量仪器处在良好状态。

要求2:

施工期内如有仪器使用到期、仪器修理和更换新仪器装备等事项时,测量所用的仪器必须根据国家的《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在使用前7~10天送计量用具鉴定部门进行检验,鉴定合格后,重新报审,签认后方可使用。

要求3:

台山核电厂一期取水隧洞工程,是特大工程项目,使用测量仪器必须按相关测量规范的精度要求,施工现场应为高精度的测量仪器。

3.1.2测量专业人员资质报审(包括学历、测量证书、工作资历等)

要求1:

施工单位必须有专业的测量工程师带队,组织其他测量人员严格按照质量三级检查验收,加强成果资料的复核,确保测量成果准确无误。

要求2:

监控量测必须有独立、固定、稳定的专业测量人员。

3.2施工测量方案的报审

3.2.1施工单位应在实施测量的前14天内,将施工测量方案报送监理部审核;

3.2.2盾构井和暗挖段施工测量方案报审;

3.2.3监控量测方案报审;

3.2.4盾构施工测量方案报审。

要求:

以上施工测量方案报审,根据工程施工进度的计划安排,按隧洞施工测量的现场需要报审。

4.测量成果资料报验内容及要求

4.1一般规定

在施工测量过程中严格落实三级质量验收复核制度,确保成果资料的准确性。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施工计划对分部、分项工程、各工序测量进度日程的安排,计划在阶段性工程的H、W点测量放线和完工后,经三级自检合格,在规定的时间内(见表4.1),及时填写ETF单向项目监理部报送已完成的成果资料,通知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复测或平行检测。

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查验签认后,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表4.1阶段性测量成果资料报送时间安排

项目

报送时间

控制网点测量(复测)

阶段性测量工作完成后7天内报送

局部地形测量

阶段性测量工作完成后7天内报送

放样测量

分部、分项和行重要工序工程开工前2天内报送

变更测量

项目开工前2天内报送

完工、竣工测量

竣工后2天内报送

4.2施工测量放线(检验)报验内容

4.2.1测量报告(编号:

SCTA-00001至10000);

4.2.2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编号:

SCTA/SZJF/A4/2009-001);

4.2.3附件相关内容:

测CL01/A4/2009-001~测CL16/A4/2009-001。

要求1:

放线在分部、分项工程和重要工序开工前报验,检验在分部、分项工程和重要工序完工后报验;

要求2:

根据工程施工现场的需要,可以增加其它记录表;

要求3:

应附加测量原始记录。

4.3监控量测报验内容

4.3.1测量报告(编号:

SCTA-10001至20000);

4.3.2监控量测放线报验单(编号:

SCTA/SZJF/A4/2009-001);

4.3.3附件相关内容:

测CL17/A4/2009-001~测CL22/A4/2009-001。

4.4现场检测报告内容

4.4.1监理测量核验内容,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复测和抽检。

4.4.2现场检测报告附件与表格(测CL02~测CL16)类似。

 

4.5测量监理的工作流程

 

5.隧洞工程施工测量监理控制要点

5.1工程测量施工过程的控制要点

5.1.1施工测量控制网点的监理工作

5.1.1.1审核承包商对所接施工控制网桩点的复测成果。

5.1.1.2审核承包商加密施工控制测量成果。

5.1.1.3审查承包商对控制网桩点和加密控制网点进行定期检测成果报告。

5.1.1.4在隧洞明挖地段,监理要审查承包商引测的中线点、导线点、水准点的测量成果。

5.1.2施工测量放样监理工作

5.1.2.1检查承包商工程施工放样测量计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5.1.2.2检查承包商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办法和允许误差进行施工放样测量。

5.1.2.3检查承包商对重要部位的施工放线测量,进行旁站监理,并审核、批复施工放线报验单。

5.1.2.4督促检查承包商对放样测量成果的检测。

5.1.2.5注意检查承包商对保证隧洞的空间位置测量成果,确保限界净空需要。

5.1.3施工测量检测隧道开挖的监理工作

5.1.3.1隧道应按设计尺寸严格控制开挖断面,不得欠挖,其允许超挖值应符合表5.1.3的规定

表5.1.3隧道允许超挖值(mm)

隧道开挖部位

爆破岩层

硬岩

中硬岩

软岩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拱部

100

200

150

250

150

250

边墙及仰拱

100

150

100

150

100

150

5.1.3.2开挖断面欠挖值,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m2不大于0.1m2)侵入衬砌,侵入值不应大于5cm。

5.1.3.3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每20m进行开挖断面检测。

5.1.4竣工测量监理

5.1.4.1审查承包商的贯通测量成果并进行检测。

5.1.4.2调整线路中线控制桩。

5.1.4.3审查并检测承包商按规定进行的隧洞断面净空测量成果。

5.2控制网(水工隧洞)测量精度要求

5.2.1水工隧洞工程平面和高程贯通测量误差如下表

表5.2.1平面和高程贯通测量误差表

项目

地面控制测量

联系测量

地下控制测量

贯通中误差

横向贯通

中误差

±25mm

±25mm

±35mm

±50mm

竖向贯通

中误差

±16mm

±12mm

±15mm

±25mm

5.2.2地面平面控制网测量误差

5.2.2.1GPS控制网最弱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2mm,最弱边的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8万,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10mm。

5.2.2.2精密导线精度要求:

导线全长4km左右,平均边长为350m,测角中误差≤±2.5〃,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15mm,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4万。

5.2.3地面高程控制网测量误差

5.2.3.1地面高程控制网分为主网及加密网,等级为二等。

5.2.3.1加密水准网布设成附合线路或闭合环线,闭合差≤±8

mm(L为往返测段、附合及环线的路线长度)。

5.2.4竖井联系测量误差

陀螺经纬仪定向:

半测回间互差≤±15〃,全测回互差≤±8〃

5.2.5施工控制网测量成果的检查和检测

5.2.5.1检测地上、地下导线点的坐标互差≤±12mm,≤±20mm;

5.2.5.2检测地上、地下高程点高程的互差≤±3mm,≤±5mm;

5.2.5.3检测地下导线起始边(基线边)方位角的互差≤±10〃;

5.2.5.4检测相邻高程点高差的互差≤±3mm;

5.2.5.5检测导线边的边长互差≤±8mm;

5.2.5.6检测隧洞中线点坐标的互差≤±16mm;

5.3施工放样测量精度指标

5.3.1明挖隧洞施工放样测量

5.3.1.1护坡锚杆地面位置放样纵向误差不应大于100mm,横向应在0~+50mm之内;

5.3.1.2基坑边坡线位置误差为±5mm;

5.3.1.3基底线路中心线纵向误差为±10mm,横向为±5mm;

5.3.1.4结构底板钢筋位置放样误差为±10mm;

5.3.1.5结构边墙内侧、中墙中心线放样误差为±10mm;

5.3.1.6结构顶板模板高程测量误差为+10~0mm之内,中线误差为10mm,宽度误差在+15~10mm之内。

5.3.2竣工测量误差

5.3.2.1结构横断面测点误差应在±10mm之内,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不应大于50mm;

5.3.2.2区间隔断门结构净空测量误差为±10mm,实测值不侵入限界;

5.4监控量测监理控制要点

5.4.1监测工作的一般要求

监控量测的监测、分析、反馈、控制,是水工隧洞工程施工中的重要工作,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保证,是保证隧洞施工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监测项目分位移监测和应力变化监测,变形监测采用大地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接收机、近景摄影仪等)和物理仪器(位移计、收敛计、测斜仪、沉降仪等)进行监测,应力变化监测采用物理仪器仪表(应力应变计、土压力计、水压力计、钢筋应变计等)进行监测。

5.4.1.1熟悉设计图纸和文件,了解施工现场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情况和地下管线情况。

5.4.1.2审查承包商的现场调查资料。

5.4.1.3审查承包商的施工监测方案。

5.4.1.4检查承包商的监测人员配备和资质情况,检查承包商监测仪器、监测仪表的精度指标、型号、数量,仪器检测合格证,检测仪表标定情况。

5.4.1.5按施工合同和设计图纸的要求,检查监测项目、内容和监测频率。

5.4.1.6检查承包商的监测点位布设、检查观测记录。

5.4.1.7建立监测数据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及时反馈信息,分析研究,采取措施,指导设计和施工。

5.4.1.8检测项目应设置预警值,预警值包括变形值、内力值及变化速率,检测数据接近预警值应通知有关各方分析研究,采取措施,控制变形进一步发展。

5.4.2监测范围与内容

5.4.2.1基坑开挖易引起地表沉降与变形。

施工中应对基坑围护结构和周围地表变形进行监测。

5.4.2.2为防止土体破坏或极限状态发生,造成测向位移,应对支护结构和被支护土体的变形进行监测。

5.4.2.3在施工过程中,要随时掌握实际应力变化情况,应对支护结构的内力、内外土压力、孔隙水压力进行监测。

5.4.2.4对地下水位的监测。

5.4.3基坑监测项目的控制值

监测项目的变形控制值应根据工程周围环境、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形式等综合考虑,目的是保证工程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一般由设计单位给定,也可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提出,报监理业主审查批准。

5.4.4监测技术要求

5.4.4.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等级、精度要求及观测主要技术要求、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等应符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的规定。

5.4.4.2变形监测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并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查。

5.4.4.3变形观测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点并便于观测的位置。

5.4.4.4变形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设置。

5.4.4.5变形观测点的初值应提高一个观测精度等级,并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5.4.4.6观测使用的测量仪器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校,观测中固定仪器、观测人员、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5.4.4.7原始记录清晰整洁,不允许涂改。

6.盾构施工测量

6.1一般规定

6.1.1盾构施工测量主要内容有:

地面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掘进施工测量、贯通测量和竣工测量。

6.1.2在陆域侧和大襟岛上,根据业主提供控制点和承包人加密的控制网点,对1号、2号取水隧洞工程的实际地形地貌的详细分析,了解盾构结构和自身导向系统特点、精度,制定科学可行的盾构施工测量方案。

6.1.3盾构施工隧道贯通测量中误差应符合表5.1.3中的技术要求,贯通距离大于2公里时贯通测量中误差应由设计、施工、测量人员共同确定。

5.1.3隧道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要求

贯通距离(km)

≤2

水工隧道

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mm)

±75

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mm)

±25

6.1.4地面施工控制测量,因跨海距离长,不能满足规范精度要求布置精密导线网,只能在陆域侧和大襟岛,在加密复测的GPS控制网点上布置精密闭合或附合导线网或三角网形式,控制隧洞开挖和掘进。

地下控制测量在隧道贯通后采用附合路线形式重新布设和施测。

6.1.5地面施工测量控制点必须埋设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以外。

施工测量控制点必须经常检核。

6.1.6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精度范围控制在设计和规范要求之内。

6.2地面控制测量

6.2.1因1号、2号为直线平行的隧洞,为了方便施工现场控制和检查,应建立独立的施工坐标系,该施工坐标系与业主提供的控制网联测,建立明确的数据转换关系报业主备案。

6.2.2盾构施工平面控制网宜分为2个等级布设,一等控制网为GPS网、二等网为精密导线网,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其它方法布网。

盾构施工高程控制网采用精密水准等测量方法一次布设全面网。

6.2.3盾构施工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

6.2.3.1GPS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3-1的规定。

6.2.3-1一等平面控制网(GPS)测量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

(km)

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mm)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m)

最弱边的相对中误差

与原有控制点的

坐标较差(mm)

2

±12

±10

1/100000

≤50

6.2.3.2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3-2的规定。

6.2.3-2二等平面控制网(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

(m)

导线长度(km)

每边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全长相对闭合差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mm)

DJ1

DJ2

350

3~4

±4

1/60000

±2.5

4

6

±5

1/35000

±8

6.2.3.3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3-3的规定。

6.2.3-3高程控制网(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的型号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

(mm)

山地

(mm)

偶然中误差(mm)

全中误差(mm)

±2

±4

2~4

DS1

铟钢尺或条码尺

往返

各一次

往返

各一次

±8

±2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n为单程的测站数

6.2.4在盾构始发井和接收井间必须建立统一的施工控制测量系统,控制点应分布在两个井口变形区外牢固便于使用的地方,每个井口应布设不少于3个控制点。

6.2.5跨河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采用GPS跨河水准测量和测距三角高程法。

6.3竖井联系测量

6.3.1竖井联系测量内容包括:

地面近井导线测量和近井高程测量、工作井定向测量和导入高程测量,以及地下近井导线测量和近井高程测量。

6.3.2地面近井导线和近井高程路线采用闭合或附合路线形式,近井导线和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同表5.2.3-2和表5.2.3-3。

6.3.3竖井定向测量采用联系三角形法、陀螺仪与垂准仪组合定向法。

6.3.4采用联系三角形方法进行工作井定向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3.4.1每次至少独立定向3次;

6.3.4.2悬吊钢丝间距(C值)应尽量最大;

6.3.4.3联系三角形布置成直伸形;

6.3.4.4a/c(或a1/c)的值不大于1.5(a和a1分别为地面和地下连接点与其最近钢丝的距离);

6.3.4.5仪器至钢丝间距可采用钢尺丈量或在钢丝上粘贴反射片进行电磁波测距,地面、地下同一边测量较差应小于2mm;

6.3.4.6角度观测采用DJ2级全站仪,采用全圆测回法观测四测回,测角中误差为±2″;

6.3.4.7各测回测定的地下起始边方位角较差小于20″,方位角平均值中误差为±12″。

6.3.5采用陀螺经纬仪和垂直准仪组合定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3.5.1全站仪标称精度不低于2″,测距标称精度不低于2mm+2mm×10-6×D(D为测量距离,单位km);

6.3.5.2陀螺经纬仪1次定向精度小于20″;

6.3.5.3垂准仪投点中误差±3mm;

6.3.5.4同一边定向3次,每测回间陀螺方位角较差小于20″,独立3次定向陀螺方位角平均值中误差±12″。

6.3.6导入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6.3.6.1在工作井内悬吊钢尺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地面、地下的两台水准仪同时读数,并在钢尺上悬吊与检定钢尺时相同质量的重锤;

6.3.6.2传递高程时至少独立进行3次测量,高程较差小于3mm,取其平均值使用。

6.3.6.3在1号、2号隧洞施工中,高程传递分别至少进行6次。

6.3.6.4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

6.3.7地下应埋设永久近井点;近井导线点不少于3个,点间边长大于50m;近井高程点不少于2个;使各点间有检核条件。

6.4地下控制测量

6.4.1地下控制测量主要内容有:

地下施工导线测量、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地下施工水准测量和施工控制水准测量。

6.4.2地下控制测量起算点必须是直接从地面通过竖井联系测量传递到井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一般地下平面起算点不应少于3个,起算方位边不应少于2条,起算高程点不应少于2个。

6.4.3控制点应埋设在稳定的隧道结构上,一般位于隧道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