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16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docx

流行病学课件总结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2发病率(incidencerate):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千,或10000/万…应用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它能反映疾病发生的比率,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可能是某些自然发生的波动,也可能是采用某些有效预防措施的结果。

常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发病率的准确性取决于疾病报告,登记制度以及诊断的正确。

3罹患率(attackrate):

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机率。

4患病率(prevalencerate):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两种。

应用:

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如冠心病、肺结核等。

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5影响患病率升高、降低等原因

(1)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

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

(2)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

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6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相乘。

7感染率(infectionrate):

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

8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

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多指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续发病例。

有时称二代病例。

9死亡率(motalityrate):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应用:

死亡率是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既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0病死率(fatalityrate):

是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应用:

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一种疾病的病死率在不同流行中可因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变化而变化。

但是在比较不同医院的病死率时,须格外小心。

因为医疗设备好,规模较大的医院接受危重型病人比较小的医院要多,因而大医院有些疾病的病死率可能高于小医院。

所以用病死率作为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要注意可比性。

11生存率(survivalrate):

是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12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yearsoflifelost,PYLL):

潜在减寿年数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

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潜在减寿年数是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

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用于衡量某种死因对一定年龄组人群的危害程度。

即可反映出对各年龄组人群的危害大小。

主要用途有:

(1)可用于计算每个病因引起的寿命减少年数,并比较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

(2)该指标可用于将某一地区(县)和另一标准地区(或省)相比较。

(3)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筛选确定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时,潜在减寿年数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同时也适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和卫生政策的分析。

13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

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

应用:

(1)通过应用DALY指标对从宏观地去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十分重要。

可用于跟踪全球或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疾病负担的动态变化及监测其健康状况在一定期间的改进,还可对已有的措施计划进行初步的评价,测定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2)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不同病种进行DALY分布的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为确定防治重点及研究重点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3)可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不同病种,不同干预措施挽回一个DALY所需的成本,以求采用最佳干预措施来防治重点疾病,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挽回健康寿命年的效果。

14疾病流行强度

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爆发、及流行等表示。

15散发(sporadic):

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称散发(sporadic)。

确定散发时多与此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进行比较。

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原因是:

1.该病因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所以出现散发。

如麻疹流行后,易感人群数减少或因应用麻疹疫苗后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而出现散发。

2.有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可出现散发。

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

3.有些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也可出现散发。

如个人卫生条件好时,人群中很少发生斑疹伤寒,一些人畜共患疾病由于人与动物接触机会少故很少发生,如炭疽。

4.某些长潜伏期传染病也易出现散发,如麻风。

16爆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如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爆发。

17流行(epidemic):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如3~10倍时,称流行(epidemic)。

18疾病分布的形式:

a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民族、性别、民族,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职业等。

b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的汇总;季节性;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长期趋势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c地区分布特征: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的定义: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研究的三种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

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描述性研究中,除现况研究外,尚包括筛检、生态学研究等方法。

2现况研究: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是研究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3现况研究的目的:

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确定高危人群;对疾病监测、预防接种效果及其他资料质量的评价。

4现况研究的特点:

现况研究具有不同于其他研究的显著特点。

a现况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有对照组b现况研究的特定时点或时期c现况研究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d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论e现况研究用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f现况研究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5现况研究的种类:

a普查(census)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这个特定时点应该较短。

b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则相对于普查的一种比较常用的现况研究方法,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6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产生的原因:

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即选择研究对象具有随意性;将随机抽样当作随意抽样。

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

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加调查从而降低了应答率,此种现象称为无应答偏倚。

若应答率低于10%就较难以以调查结果来估计整个研究对象的状况。

④在现况研究中,所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的人,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此种现象又称之为幸存者偏倚。

由以上原因导致的偏倚主要是选择偏倚,其最终导致研究样本缺乏代表性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⑤询问调查对象有关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准确从而引起偏倚(报告偏倚)或调查对象对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史等回忆不清,特别是健康的调查对象由于没有疾病的经历,而容易将过去的暴露等情况遗忘,而导致回忆偏倚。

⑥调查员有意识地深入调查某些人的某些特征,而不重视或马虎对待其他一些人的这些特征而导致的偏倚,则称为调查偏倚。

⑦在资料收集、病患等情况的测量中由于测量工具、检验方法不正确,化验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导致的系统误差则会介入测量偏倚。

此外,在数据分析中,则要注意有无混杂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程度。

7抽样调查:

是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8生态学研究:

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㈠优点:

现况研究中常用的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一般来自人群,即从一个目标群体中,随机地选择一个代表性样本来进行暴露与患病状况的描述研究,故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

其次,现况研究是在收集资料完成之后,将样本按是否患病或是否暴露来分组比较,即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最后,现况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或采样检测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故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其在疾病病因探索过程中,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

㈡现况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其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的规定,因此调查时疾病与暴露一般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再则,现况研究调查得到的是某一时点的是否患病的情况,故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除非在一个稳定的群体中,连续进行同样的现况调查。

另外,如果一次现况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对象中一些人若正处在所研究疾病的潜伏期或者临床前期,则极有可能会误定位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

第十七章遗传流行病学

1.遗传度及其估计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heritability,h2)。

2.遗传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一)家族聚集性分析

(二)双生子分析(三)养子和半同胞分析(四)系谱分析(五)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六)多因子遗传病的分析(七)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八)其它分析方法,如综合分离分析、连锁分析。

3.易患性(liability):

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某种疾病,这种易于或不易于患病的属性变量称为易患性

第四章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cohortstudy)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4队列研究的特点:

(1)属于观察法队列研究中的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在研究之前已客观存在的,这是队列研究区别于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设立对照组与病例对照研究相同,队列研究也必须设立对照组以资比较。

对照组可与暴露组来自同一人群,也可以来自不同的人群。

(3)由“因”及“果”在队列研究中,一开始(疾病发生之前)就确立了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后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即先确知其因,再纵向前瞻观察而究其果,这一点与实验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由于研究者能切实知道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及随后结局的发生,且结局是发生在确切数目的暴露人群中,所以能据此准确的计算出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断其因果关系。

5研究目的:

a检验病因假设由于队列研究检验病因假设的能力较强,因此深入检验病因假设是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和目的。

b评价预防效果c研究疾病自然史

6研究类型:

依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终止观察的时间不同,分为前瞻性(prospective)队列研究、历史性(historical)队列研究和双向性(ambispective)队列研究

7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8设计与实施:

a确定研究因素b确定研究结局c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研究人群包括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人群的选择:

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特设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影响样本含量的几个因素:

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

d资料收集与随访e质量控制

9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incidence)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的时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10相对危险度(RR)RR也叫危险比(riskratio)或率比(rateratio),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RR=Ie/Io

11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di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AR=Io(RR-1)

12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为病因分值EF(etiologicfraction),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RR-1)/RR*100%

13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也叫人群病因分值(populationetiologicfraction,PEF)。

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14发病密度(incidencedensity):

此时需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

15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干预性研究质量分级表:

方法学质量由高到低:

⒈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综述。

⒉随机对照实验。

⒊非随机对照实验。

⒋无病例对照系列。

⒌个人经验和观点.

第十六章分子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生物标志(biologicalmarkers或biomarkers,简称M或BM)是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即可检测)物质特征。

生物标志总体上说有三类:

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生物标志。

生物标志的选定:

1生物标志的筛选①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②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③检测方法快速、简便。

2生物标志物特性①分子特性②时相特性③个体内变异④个体间变异⑤群体间变异⑥储存变异。

3检测方法实用性及可信性4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健康疾病连续带(HDC):

分子流行病学通过疾病/健康不同阶段生物标志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全面阐明疾病自然史,即健康疾病连续带。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的特点:

⑴属于观察法;⑵设立对照组,以发病是否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⑶由“果”及“因”,回顾性研究;⑷不能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病例对照选择对象的原则:

⑴代表性,病例组和对照组随机来自同一个总体;⑵可比性,对照组除不患有所研究疾病外,其他条件与病例组尽可能相同相似。

要求:

⑴诊断明确,诊断标准统一;⑵最好是新患病例。

■病例对照偏倚:

㈠选择偏倚:

⑴入院率偏倚;⑵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⑶检出征候偏倚;⑷时间效应偏倚。

㈡信息偏倚:

⑴回忆偏倚;⑵调查偏倚;㈢混杂偏倚。

■匹配:

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匹配过头:

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1基本原理: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这是一种回顾性的,由结果探索病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

2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a病例与对照不匹配b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匹配的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在病例组一致),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叫个体匹配。

1﹕1匹配又称配对(pairmatching),1﹕2、1﹕3、……1﹕R(或1﹕M)匹配时,直接称为匹配。

3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单纯病例研究;病例交叉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4病例对照研究一般步骤如下:

A.提出假设根据以往疾病分布的研究或现况调查得到的结果,结合广泛的文献复习,提出该疾病的病因假设。

B.制定研究计划⑴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选择病例与对照比较的方法⑵病例与对照的来源和选择方法,确定病例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⑶样本大小的估计;⑷根据病因假设与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确定调查因素或暴露变量;⑸设计调查表,特别要注意混杂变量;⑹设计中要考虑整个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倚,并预先设计好如何控制各种偏倚;⑺考虑获取研究因素信息的方法;⑻考虑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⑼所需费用的概算;⑽人员分工及与协作单位的协调;

C.收集资料⑴培训调查员与预调查:

制定培训手册和工作手册,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考核,规范调查方法。

小样本的预调查后应对整个研究计划(包括调查表)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⑵开展正式的调查严格按照已修改过的调查表与统一的调查方式进行,不得随意更改。

D.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E.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

5病例与对照的来源:

病例与对照的基本来源有两个,一个来源是医院的现患病人、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称为以医院为基础的(hospital-based);另一个来源是社区、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称为以社区为基础的(community-based)。

6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病例的选择:

主要是确定判断病人的标准和怎样获得这些符合判断标准的病人。

(1)对疾病的规定:

有的疾病很容易判定,很少有争议,如唇裂。

有些病则需制订具体而明确的诊断标准,尤其是只适用于本次研究的标准,并且应落实为文字形式作为研究计划的附件。

制订疾病标准时应注意两点:

①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便于与他人的工作比较。

②需要自订标准时,注意均衡诊断标准的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的高低,使宽严适度。

如有定量指标时,一般要求诊断标准落在病人与非病人分布曲线的交叉点上(参见筛检一节)。

(2)对病例其它特征的规定:

如性别、年龄、民族等。

其目的是控制外部因素即非研究因素以增强两组的可比性。

在选择病例时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即新发病例、现患病例与死亡病例。

比较而言,新发病例由于刚刚发病,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回忆可能比较认真,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可靠。

现患病例则不然,而且易于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的因素在内。

死亡病例则主要由家属提供信息,准确性较差。

(3)如何保证使病例达到有关规定的标准:

如要求通过某一级医院或实验室的诊断,或病人必须经过某项检查等。

有时需要另组织专家对病例复查,以保证符合规定的标准。

一般以社区来源为优,代表性较强,但不易得到。

使用医疗机构为来源的病例,可节省费用,容易获得,合作好,信息较完整、准确,但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对照的选择:

对照来源主要有:

(1)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

(2)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人;(3)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4)社区人口中的非病例或健康人群;(5)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

7对照的选择应遵循四个目的:

①排除选择偏倚;②缩小信息偏倚;③缩小不清楚或不能很好测量的变量引起的残余混杂(准确测量的混杂因素在分析阶段可以控制);④符合真实性要求和逻辑限制的前提下使统计学把握度达到最大。

8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

(1)选择偏倚(a入院率偏倚:

设计阶段宜尽量采用随机选择研究对象,在多个医院选择对象等方法以减少偏倚程度b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查时明确规定纳入标准为新发病例,或有可能做队列研究,同时将暴露程度、暴露时间和暴露结局联系起来做结论可减少偏倚程度。

c检出征侯偏倚:

如果延长收集病例的时间,使其超过由早期向中、晚期发生的时间,则检出病例中暴露者的比例会趋于正常,偏倚因此得到纠正d时间效应偏倚:

在调查中尽量采用敏感的疾病早期检查技术,或开展观察期充分长的纵向调查,则可以尽可能地控制时间效应偏倚。

);

(2)信息偏倚(a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