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085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4722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22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食草动物

B.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

D.北极熊和马来熊

[解析]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答案] B

2.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蜈蚣。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

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蜈蚣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蜈蚣。

对这种现象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蜣螂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改变

C.该蜣螂属于消费者不属于分解者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从题干无法判断两类蜣螂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A错误;该蜣螂的出现说明蜣螂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改变,B错误;该蜣螂能捕食蜈蚣,说明它是消费者,而它又能以粪便为食,因此它又是分解者,C错误;该蜣螂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答案] D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进化的本质是遗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①②③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④叙述错误,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 D

4.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全部生活在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B两个种群。

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的地区变化不大,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  )

A.最初比B慢B.最初比B快

C.与B相同D.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

[解析]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A种群生活的地区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生存斗争激烈,使得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进化快。

[答案] B

5.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  )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解析] 除草剂对杂草进行选择,使能抗除草剂的杂草大量繁殖,相应的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 B

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 D

7.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解析] 物种不能单独进化;捕食者对被捕食者起选择作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生存斗争实现,有的通过种间互助实现;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必然会对其他物种产生影响。

[答案] D

8.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

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

B.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有性生殖形成合子,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解析] 有性生殖提高了变异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而有性生殖是真核生物独有的生殖方式,应出现在真核生物起源之后。

[答案] C

9.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进化成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很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 狼的实例恰恰解释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环境不同,选择不同,导致种群基因库改变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而且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

[答案] B

10.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 生物变异的产生是体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结果,并不是环境刺激、生物的主动适应所导致的,A、B不正确;生物性状的分化是变异的结果,并不能证实物种形成机制;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是有利的,二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 D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蛾

[解析] 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药物对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进行了选择,使抗药的个体存活并繁殖增多,A错误;生殖隔离是指物种间不能交配或能交配但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B正确;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的,但它们没有产生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C错误;灰色桦尺蛾和黑色桦尺蛾为同一物种,D错误。

[答案] B

12.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

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

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新物种1与新物种2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图中显示了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 C

13.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解析] 根据题中数据:

原来:

D基因频率=10%+

×(1-10%-70%)=20%,d基因频率=80%,一年后:

D基因频率=4%+

(1-4%-64%)=20%,d基因频率=80%。

根据计算可知,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种群b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

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14.如图是某一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为4个物种,请据图回答:

(1)由甲物种进化为乙、丙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河东的乙物种迂回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迂回河西的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则判断丁物种是否是不同于乙物种的新物种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物种形成的原因。

同一自然区域的甲物种,由于大河的阻隔,有的生活在河西,有的生活在河东,因河东、河西的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

由于地理隔离,河东生活的种群不能与河西生活的种群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各不相同,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生物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因此,当乙物种迂回到河西后,不会再和丙物种共同进化为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

迂回河西的乙物种是否进化成为丁物种,就要看乙物种和丁物种之间是否已经形成生殖隔离,即看丁物种能不能与乙物种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答案]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2)种群的基因库 生殖隔离

(3)依据:

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方法:

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15.加那利群岛一年生的某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花)。

某一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外来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开紫花)的种子。

几年后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

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上述植物群体构成了一个_______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_________。

(2)基因型为AA和Aa种子到来几年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该群体的基因频率改变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3)下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________。

(4)假如环境改变前的群体和环境改变后的群体之间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种群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基因库。

(2)几年后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则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75%,同理a的基因频率是25%;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根据第

(2)题中频率的变化可知,开紫花的植株占有优势,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A基因频率将升高,a基因频率将降低,但不会被完全淘汰。

故选A。

(4)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已出现生殖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不同物种。

[答案] 

(1)种群 基因库

(2)75% 25% 自然选择

(3)A (4)不同 已出现生殖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16.(实验探究)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

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

(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的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答案] 

(1)种群

(2)物种(或基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 E 4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