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02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x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

第七节: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约占动物界总种数的85%;其个体数目亦十分惊人,例如一个蜂群个体总数可达3万多个。

节肢动物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分布极为广泛,凡适合动物生存的环境,几乎都有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环节动物的祖先,故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如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等,但节肢动物还有许多比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异律分节:

最前一节为顶节,最末一节为尾节(肛节),中间的才是真正的体节。

异律分节从形态上完善和保证了动物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整合,更有利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机能和结构较相同的体节常愈合,形成体区。

如:

昆虫——身体分为头、胸和腹3个体区。

甲壳类、蛛形类、肢口类——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2个体区;多足类——身体分为

头部和躯干部2个体区。

蜱螨类——头、胸、腹三部分体节完全愈合。

——形态的分化伴随着机能的进一步分工:

头部——感觉和摄食。

胸部——运动和支持。

腹部——营养和生殖。

2、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的附肢和环节动物一样,也按体节排列,但节肢动物附肢的最大特征是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附肢之间也有关节,并以关节膜相连,节肢动物名由此而来。

其运动力和灵活性都远远超过环节动物。

——附肢的分类:

双肢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组成。

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

单肢型——由双肢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

如昆虫的3对步足。

节肢动物的附肢,在进化过程中,随着体区的形成,附肢也相应的发生了形态与机能的分化。

如头部的附肢用以感觉,或形成口器以取食;胸部的附肢用以运动与呼吸;腹部的附肢除游泳、爬行外,还有的转化成生殖器,或部分消失。

3、外骨骼及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的体壁由三部分组成,最外层为(角质膜)表皮,接着是上皮层,最里面为很薄的基底膜。

角质膜十分发达,坚硬厚实,故称外骨骼,是上皮向外分泌形成的,自内而外可分3层:

内表皮——最厚,无色而柔软,具延展曲折性,主要成分是几丁质(甲壳质)和节肢蛋白。

外表皮——因有钙盐沉淀或富于骨蛋白,是外骨骼中最硬的部分。

节间膜和附肢关节之间的外表皮较薄、软,活动形成能动关节,使身体和附肢能自由运动。

上表皮——薄,常含有色素,由蛋白质及脂类物组成,似蜂蜡,有不透水性,可防止体外界水份的进入及体内水份的蒸发。

外骨骼的作用:

保护、支持及运动。

但也限制了动物的生长,因而发生蜕皮现象,周期性地在内分泌激素的控制下,换上柔软而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间歇性生长。

4、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环节动物的肌肉为平滑肌,分布于表皮细胞之下,构成皮肤肌肉囊。

而节肢动物的肌肉已脱离表皮,形成肌肉束,并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靠肌肉舒缩牵引骨板弯曲或伸直,以产生运动。

它们均为横纹肌,收缩快而有力。

节肢动物的肌肉束一般是按体节成对排列,以便有效快速地完成各种复杂行动,并适应生活环境的需要。

5、混合体腔与开管式循环:

真体腔趋于退化,仅残存于生殖腺腔及某些种类的排泄器官中。

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部分真体腔及囊胚腔形成,故称混合体腔,又因其中充满血液,也称为血腔。

循环系统由心脏及其向前端发出的1条短动脉构成。

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是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或囊状结构。

心脏壁由肌肉组成,有搏动能力。

血液从心脏发出经一段动脉流入血腔,直接浸润着各种组织和器官,血腔中的血液又经心孔返回心脏。

由于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中流动,要到组织间隙中,所以为开管式循环。

6、高效的呼吸器官:

各类节肢动物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

水生种类——鳃或书鳃。

陆生种类——气管或(和)书肺。

这些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皮肤的衍生物,鳃和书鳃为体壁外突形成,书肺和气管为体壁内陷形成。

气管在外骨骼内陷的起始端形成气门,内陷的气管越分越细,分支一再扩大成遍布体内的网络,最细小的分枝一直伸入组织内,直接与细胞接触。

节肢动物的气管可直接输送氧给组织,同时也能把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碳运出体外,而其他动物的气体运输都要血液循环系统的参与,由此可见陆栖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在动物界中的高效和独特。

这种结构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散失,是节肢动物对陆生生活的一种适应性改变。

7、独特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

头部的附肢变成口器,适应于不同类型不同的取食方式。

前肠——一部分形成磨胃或砂胃,内有几丁质的齿和骨板等,都用来弄碎食物。

中肠——分泌消化酶,行食物的消化吸收,部分种类还有十分发达的中肠突出物如盲囊和盲管等,以增大消化吸收面积。

后肠——是离子及水分重吸收及粪便的暂存场所。

8、多样的排泄器官: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2种主要类型:

(1)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如甲壳类的绿腺、颚腺,蛛形纲的基节腺等。

(2)马氏管——马氏管是从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分解产物,排泄物经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感官——3类

触觉感受器:

最常见的是触毛,分布在身体的表面,感受接触、气流、水流等变化的刺激。

平衡囊和鼓膜听器等都由触角器演变而成。

视觉感受器:

可分单眼和复眼。

化学感受器。

用来辨别不同的化学物质,陆栖种类的化感器分为嗅觉器(主要着生在触角上)和味觉器(位于口腔内和口器上)。

(2)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相似,但由于身体异律分节,有些体节发生愈合,因此神经系统也相对集中。

脑发达,且分为三部分:

前脑——视觉和行为中心;中脑——触觉中心;后脑——发出神经到下唇和消化道。

10、生殖和发育:

大多雌雄异体。

生殖系统包括成对的生殖腺、生殖导管,一些高级种类有附肢改变成的外生殖器。

水生种类多体外受精,陆生种类体内受精。

生殖形式多样,多为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形式。

间接发育较普遍。

间接发育者具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和蛹期。

综上所述,节肢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除基本结构相同外,反映在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机能、生活方式和发育类型等方面各自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从而构成了整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在自然界的广泛的生态分布,并且种类和数量上都居于优势地位。

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对节肢动物门的分类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

(一)原气管纲(有爪纲):

蠕虫状,体不分节,仅表面有环纹。

具1对触角。

附肢也不分节,短而扁但末端具爪。

以气管呼吸,具血腔。

约70种左右,如栉蚕。

(二)肢口纲:

海生大型节肢动物,以书鳃呼吸,附肢在口周围。

头胸部有附肢6对,即1对螯肢和5对步足;无触角,腹肢7对。

现存的仅有3属5种,统称鲎类。

产于我国福建、广东沿海的一种称中国鲎。

(三)蛛形纲:

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约8万多种,包括常见的蜘蛛、蝎子、蜱、螨等。

早期的蛛形纲动物是水生的,陆生种类出现得晚,现存的蛛形类除了少数为次生性水生生活外,几乎全部陆栖,以书肺和气管呼吸。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不少种类甚至这2个体部也相互愈合。

大多数体节不显,无触角。

头胸部6对附肢,即1对螯肢,1对脚须和4对步足。

腹肢几乎全部退化。

由于进入陆地生活,外骨骼的上表皮中出现了蜡质层以防体内水分的蒸发。

排泄器官既有基节腺,又有马氏管。

出现了陆上的防卫及攻击器官毒腺及丝腺。

生殖系统中也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交配器官及精子传递结构。

本纲还有寄生种类。

(四)甲壳纲:

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中,用鳃呼吸,有2对触角,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2部分,背侧有头胸甲。

体节和附肢较多,附肢基本上都是双肢型,但在不同的体区有不同的形态与功能分化。

如:

日本沼虾。

——日本沼虾的身体结构:

身体各节都有1对附肢,共有19对。

附肢多为双肢型,包括头肢5对,胸肢8对,腹肢6对。

头肢:

第一、二对为触角,第一触角又名小触角。

第二触角又名大触角。

第三、四、五对附肢组成口器,依次称为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

胸肢:

前3对为颚足,是摄食的辅助器官。

后5对为步足,用来爬行。

腹肢:

前5对称为游泳足,用来游泳。

最后一对腹肢称尾肢,与尾节共同组成尾扇。

虾靠腹部屈伸和尾扇击水协同作用,使身体迅速后退,以避敌。

(五)多足纲:

身体分头部和躯干部。

头部有3~4对附肢,即1对触角、1对大颚和1~2对小颚。

躯干部有多对步足,每一体节1-2对。

用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

多足类已知10500种,几乎全部陆栖,生活在潮湿的生活环境。

如:

马陆、蜈蚣等。

(六)昆虫纲:

昆虫是节肢动物在陆地发展最完善、进化最成功、动物界最繁茂的一纲。

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无法相比的。

已记录的昆虫种类有100万种以上,占动物界总数的2/3。

昆虫分布极广,从热带到寒带,从干旱的沙漠到阴湿的雨林,从高山之巅到盆地荒野,从地表土壤到湖泊水域都有它们生活的踪迹。

唯独海洋是它们没有涉足的领域。

此外很多动植物体表及体内也是多种昆虫的栖息之地。

昆虫食性复杂,植食、肉食、杂食、腐食或寄生都有。

很多为农、林、牧、副、渔及人类保健上的害虫,也有些为益虫或资源昆虫。

代表动物——东亚飞蝗

1、昆虫的形态:

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6节:

包括1对触角、3对口肢及单、复眼,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胸部3节:

每节有1对胸足,第2、3胸节背侧各有翅1对,是运动中心。

腹部11节:

是内脏器官所在地,成虫附肢已消失,仅留1对尾须和雌雄外生殖器,为代谢及生殖中心。

雌雄异体、异形,体内受精。

一般为卵生,发育大多经过变态后为成虫。

2、昆虫的口器:

是摄食器官,飞蝗为咀嚼式口器,适于取食固体食物。

由5部分组成。

①上唇——为头部凸出部,悬挂在上唇基下非附肢的一个垂片,内壁为内唇。

可以前后活动,形成口器的上盖。

②上颚(大颚)——1对位于上唇之后呈三角形,具坚硬的齿,适于切碎和咀嚼。

③下颚(小颚)——1对,位于上颚后方,由轴节、基节、内颚叶、外颚叶及下颚须组成。

用于助食和感觉作用。

④舌——在下颚间为一个袋形构造,非附肢结构,上有唾液腺导管开口,有味觉与搅拌食物的作用。

⑤下唇——一对位于下颚后方,左右愈合形成口器的底盖,可防止食物外逸。

除了蝗虫以外其他直翅目昆虫、鞘翅目幼虫、成虫、脉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多数成虫也都是咀嚼式口器

——由于各种昆虫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也特化形成5类。

各类口器都是由咀嚼式这一基本形式演变而来的。

舐吸式:

出现于一些蝇类的成虫。

口器的上、下颚退化,上唇和舌形成食物管,下唇延长成喙,其末端特化为1对唇瓣,瓣上有一系列环沟。

取食时,两唇瓣展开平贴到食物,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液体食物即顺环沟流往前口而进入食物道。

刺吸式:

以取食植物汁液或动物体液的昆虫所具有,如叶蝉、蚊、猎蝽等。

大体都是由一系列口针(上颚、下颚甚至还有舌和上唇)构成。

口针收藏于由下唇形成的喙鞘内,上颚口针端部有倒齿,是刺入组织的工具。

两侧下颚口针合并时形成两根管道,粗的为食物道,细的为唾液道。

这类昆虫的口内形成了适于抽吸的构造——食窦卿筒。

口针刺入组织后,经食窦卿筒的抽吸作用,汁液由食物道吸入进消化道,并将唾液注入组织内。

具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取食时常伴随着传播疾病。

虹吸式:

是吮吸深藏于花底的花蜜或水及果汁的蝶、蛾类口器。

口器外形象一个盘着的发条,可以自由曲伸。

这种高度特化的喙是由左右下颚外颚叶极度延长合在一起形成的,喙中间是食物道。

整个外颚叶由无数的骨化环紧紧排列而成,环间为膜质,故能卷曲,其抽吸机构由食窦和咽喉前部联合而成。

嚼吸式:

是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吮吸液体食物的蜜蜂和熊蜂成虫的口器。

它的上颚与咀嚼式口器相仿,但不直接用于取食,而是用以筑巢、防卫或切断长长的花瓣,以便接近蜜腺。

由下颚和下唇组成吮吸用的喙。

中唇舌延长并愈合成可以折曲的长舌,用于在花中收集花蜜和在巢中处理花蜜。

昆虫通过各种各样的口器变化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扩展自己的取食范围,拓宽了自己的生存之路。

口器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掌握口器的类型对害虫防治有重要意义,可依据口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杀虫剂。

如咀嚼式口器应用胃毒剂,刺吸式口器应用内吸剂或触杀剂等。

3、昆虫的足:

由于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昆虫的足在形态及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常见类型有:

步行足:

足细长,适于疾走,如步行虫、瓢虫。

跳跃足:

腿、胫节发达,适于跳跃,如蝗虫、蟋蟀。

捕捉足:

前足腿节和胫节能折嵌,像折刀,适于捕捉其他昆虫,如螳螂、猎蝽。

开掘足:

前足胫节宽扁有齿,适于掘土,如蝼蛄。

游泳足:

后足胫、跗节扁平,边缘长毛,适于划水,如松藻虫、龙虱。

抱握足:

雄虫前足附节膨大成吸盘,在交配时用以抱握雌虫,如龙虱雄虫。

携粉足:

后足多毛,具复杂的构造,便于携采花粉,如蜜蜂后足。

攀缘足:

跗节1节,跗节的爪向内弯时与胫节外缘的突起形成钳状,如体虱。

4、昆虫的翅:

2对,位于中、后胸上。

由体壁向外延伸而成。

前翅革质,狭长,后翅膜质,扇形,上有许多纵横的脉纹,称翅脉,为气管、血管及神经的遗迹。

静止时后翅折叠在前翅之下,因而前翅称覆翅,因其狭长,又称直翅。

昆虫的翅,随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翅上翅脉数目和分布是昆虫分类的依据之一,另外翅的质地变化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如翅呈膜质透明,翅脉清楚,称膜翅(蜜蜂、家蝇);如翅坚韧如革,称覆翅(蝗虫前翅);如翅完全角质化,翅脉己看不到,称鞘翅(金龟子前翅);如前翅基部为革质,端部为膜质,称半鞘翅(蝽蟓);如膜质翅上覆盖有大量的毛,称为毛翅(石蛾);如覆盖有大量的鳞片,称鳞翅(蝶、蛾);如翅缘具长毛,称缨翅(蓟马);如后翅退化成棍棒状,有平衡作用,称平衡棒(蚊、蝇);一些寄生种类往往次生无翅(虱子、臭虫、跳蚤)。

5、昆虫的生殖:

两性生殖、卵生是昆虫常见的生殖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孤雌生殖(卵直接发育为新个体,如蚜虫)、多胚生殖(一个卵产生多个胚胎的生殖方式,如膜翅目小蜂)、幼体生殖(处于幼虫期就进行的孤雌生殖,如长跗摇蚊),还有些种类营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幼体,如麻蝇)。

6、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包在卵壳内完成的,从受精卵开始到胚胎发育完成破壳而出(孵化)为止。

胚后发育是由幼虫始到成虫性成熟止的整个发育过程。

幼虫的生长伴随着蜕皮,每种昆虫的蜕皮次数是固定的。

刚孵出的幼虫为第1龄幼虫,第一次蜕皮后为第2龄幼虫。

相邻2次蜕皮间所经历的时间称龄期。

昆虫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蜕皮称羽化。

羽化后的昆虫为成虫。

昆虫由幼虫发育为成虫,往往要经过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称变态。

昆虫变态主要分下列几种类型。

(1)不完全变态:

有3个虫期(卵、幼虫、成虫),幼虫和成虫比较,除幼虫体小、性器官未成熟外,还有形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又分2类:

渐变态:

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只是性器官未成熟,翅发育不全,而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一样,其幼虫称若虫,如蝗虫。

半变态:

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均不相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稚虫,如蜻蜓目、襀翅目。

(2)完全变态:

有4个虫期(卵、幼虫、蛹及成虫)。

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常有显著的区别,幼虫必须经过表面上不食不动,但体内进行结构改造的蛹期才能转变为成虫。

如螟虫、金龟子、蜜蜂、蚂蚁等。

7、昆虫的多型(态)现象:

指同一种昆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功能上表现为3种或更多种不同个体的现象。

有些多型现象是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如黄峡蝶夏季和秋季体色各不同,夏型的黄峡蝶色彩深而鲜明,翅缘缺刻较钝圆。

蚜虫在同一时间内既可出现有翅胎生蚜,又可出现无翅胎生蚜,入冬前还会出现有翅的雄蚜和无翅的卵生雌蚜。

营群体生活的等翅目白蚁,膜翅目蜜蜂、蚂蚁等多态现象特别明显。

如白蚁有5种主要类型:

即3种生殖蚁(大翅型、短翅型、无翅型)和2种不育的工蚁和兵蚁。

蜜蜂中有蜂王、雄蜂和工蜂。

8、昆虫的世代:

一种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卵为止的整个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一年只完成1个世代的昆虫称为一化性昆虫,一年有两个世代的称二化性昆虫,一年有多个世代的称多化性昆虫。

另有绝少数种类完成一个世代可长达几年或十几年,这些种类称多年一代昆虫或多年性昆虫。

9、昆虫的休眠与滞育:

昆虫的休眠现象是对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严寒、酷热、干旱、食物不足等)的适应,表现为停止活动,代谢降低,呈相对静止状态,一旦不利因素被解除,昆虫可立即恢复正常的活动与发育。

休眠可分为夏眠和冬眠。

昆虫滞育的表现和休眠差不多,但引起滞育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出现在每个世代。

滞育虽也由不利环境因子(光照、温度、食料等)所引起,但一旦进入滞育后,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并要求一定的刺激因素(主要是低温),再回到合适的条件下,才能重新继续生长发育。

昆虫的滞育受神经激素调控。

10、昆虫激素:

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变态是由激素调控的,昆虫的种间通讯也离不开激素作用。

激素由昆虫的内分泌系统产生。

内分泌系统包括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和腺体,如脑神经分泌细胞群、咽下神经节、心侧体、咽侧体、前胸腺、某些体神经节、绛色细胞、睾丸顶端分泌细胞等。

分泌的激素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2大类。

内激素分泌后,经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相互作用,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滞育、交配、生殖、两性异态、多态现象及一般的生理代谢。

昆虫的生长发育要经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这个发育过程就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脑激素,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和由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3种内激素来调控。

脑激素是内分泌系统总的控制中心,可活化咽侧体和前胸腺。

幼虫蜕皮前,血液内脑激素含量增高到一定程度,促使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幼虫即开始蜕皮。

在保幼激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幼虫蜕皮后仍保持幼虫形态,但在蜕皮激素单独存在下,幼虫脱皮后变为蛹。

外激素又称信息素,是昆虫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媒介物,它是由昆虫体内产生后分泌到体外起作用的,能够影响同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

性信息素是由同种昆虫的某一性别分泌出的化学物质,对同种异性产生作用。

如初羽化未交配过的蜂王,其上颚腺可分泌出一种蜂王信息素,以此引诱雄蜂前来交配。

追踪信息素多为社会性昆虫所分泌,如当蜜蜂的某一工蜂发现蜜源后,由其腹部第7节的外分泌腺分泌释放出追踪信息素,指引其他工蜂到此采蜜。

报警信息素是昆虫受到惊扰后分泌出的给同类以报警信号的化学物质。

聚集信息素是一些昆虫分泌物能使同种昆虫聚集在一定的取食地点或交配场所。

另外还有种间信息素、益己信息素、益他信息素等多种外激素。

11、体色及拟态: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发展保留下来很多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本领。

昆虫利用体色和形态与它们所处的背景、环境十分相似,而使自己隐蔽起来,不被天敌发现或有利捕食。

如生活在青草里的蚱蜢为绿色,生活在枯草里的蚱蜢为黄褐色。

竹节虫无论外形还是颜色都很像竹子。

还有一些昆虫采用模仿其他生物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称为拟态。

如食蚜蝇的形状和颜色与有螫刺的蜜蜂或胡蜂很相似。

天鹅绒胡蜂幼虫的头部无论从外形、颜色还是花纹、眼、表皮的样子无一不像蛇头。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昆虫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以使敌害易于识别,不致遭到攻击。

如毒蛾幼虫多有鲜艳的色彩及斑纹,若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其口腔粘膜,于是这种幼虫色彩成了对鸟的警戒。

蜂类黑、白相杂的颜色,瓢虫的各种斑纹等也是警戒色。

三、节肢动物与人类

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数量浩大,因而必然影响到所有的生物,并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发生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昆虫纲、甲壳纲的关系最大,其次是蛛形纲和多足纲。

(一)有益方面:

1、提供人类食品:

甲壳类中的虾、蟹是人们喜食的水产食品。

目前世界各地食用的昆虫包括8类、63属、373种,都是高蛋白质食品并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如白蚁、蝶、蛾、蝗虫、蟋蟀、蚂蚁、龙虱、桂花蝉、蜜蜂、螳螂、蚕蛹等。

我国近几年新开发上市的保健品、新资源食品、特殊营养食品中涉及昆虫的产品已有上百种。

2、可作饵料:

甲壳类里的枝角类和挠足类是各种幼鱼的天然饵料。

昆虫及其幼虫又是鸟类及家禽的饵料,目前已有人工养殖摇蚊幼虫、黄粉虫及蝇蛆作为水生动物及畜禽的食物。

3、可供药用:

近年来国内昆虫医药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异常活跃,对昆虫资源的利用已由过去的仿制、移植为主发展为以活性物质、有效成份的利用为主开发新药、新产品。

尤其是生物技术等现代新技术的利用,已开创出昆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如应用生物技术将桑蚕、蓖麻蚕、柞蚕等昆虫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导入外源基因,用于生产干扰素、乙肝疫苗。

利用昆虫的免疫系统和免疫机制,在柞蚕、麻蝇等虫体细胞内诱导产生抗菌肽、抗菌蛋白、凝集素、免疫肽等,用于生产广谱性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生物制剂。

目前,药用昆虫涉及300多种。

此外甲壳类、蛛形类等涉及的药用动物也近30种,如蜘蛛、蝎、蜈蚣、鲎等。

4、提供工业原料:

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可以提供多种工业原料。

如家蚕、柞蚕、蓖麻蚕的蚕丝是丝织品的原料,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世界首位,经济价值极大。

白蜡虫分泌的虫白蜡是工业用的绝缘和防雨剂。

蜜蜂分泌的蜂蜡,在铸造、光学仪器、制革、电气等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紫胶虫分泌的紫胶是高级涂料及电的绝缘体,也可作橡胶填充剂、防湿剂等。

角倍蚜、倍花蚜形成的虫瘿可制取五倍于酸,可鞣制皮革、制墨水、制染料及医药上用作收敛、消痰剂。

5、传粉:

在自然界的开花植物中,65%以上是靠动物传粉,其中昆虫起了主要作用。

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的一些种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在采食的同时也完成了植物间的传粉作用。

一些果树、瓜菜类以及农作物都是虫媒花,因此果园(如荔枝、桃、梅)在开花季节招引蜂群前来采蜜,可提高果树授粉率,以增加果树产量。

6、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

枝角类小型甲壳动物在清洁水域环境中有重要作用,它们利用附肢不停地滤取细菌,有机物腐屑等悬浮物,像滤器一样促进水域净化,同时大触角及附肢的不断打动也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加速污染有机物的氧化。

另外枝角类也被用作监测和评价水域污染的指示生物及药物测定和毒性测定的理想生物测试材料。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

危害农作物、果树、林木及仓贮物,危害人类及经济动物健康的昆虫为害虫,而害虫又被肉食性昆虫所食,这些肉食性昆虫就称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有2类,一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的成虫及幼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和棉红蜘蛛。

草蛉幼虫以食蚜虫而得"蚜狮"之美称。

另一为寄生性天敌昆虫,如卵内寄生的赤眼蜂以水稻二化螟、玉米螟及棉蛉虫卵为产卵场所。

幼虫内寄生的松毛虫姬蜂以细长的产卵管插入害虫幼虫体内产卵。

蛹内寄生的红蛉虫金小蜂,成虫内寄生的日光蜂等。

目前人工繁殖的节肢动物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有寄生蜂、瓢虫、食蚜蝇、草蛉、螳螂、蜻蜒以及蜘蛛,尤其蜘蛛的生物防治功不可没。

生物防治效果显著,不伤害其他动物,不造成环境污染。

7、供观赏:

争奇斗艳的蝶类,鸣声悦耳的螽斯、叫蝈蝈、纺织娘,蜻蜓,萤火虫,中国蟋蟀等等。

(二)有害方面:

1、危害农、林业:

昆虫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是造成人类经济严重损失的一个方面,可直接引起作物减产、甚至毁产。

另外,植食性昆虫作为病原体的携带者,对植物传播几百种疾病,对农林业造成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

蜱螨类中棉红蜘蛛是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螨类,对粮食作物、豆类、瓜果类及蔬菜类都能侵食。

蝗灾是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水灾、旱灾、蝗灾),解放前常发生大灾难,据载,蝗群飞来,没有天空。

蝗群过后,地上寸草不留。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飞蝗的发生和治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尽管蝗虫常有大暴发,但并没形成大灾难,得到了及时的控制。

有些昆虫对水产养殖有害,如蜻蜓的稚虫、半翅目和鞘翅目中一些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常袭击幼鱼,尤其是对夏花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