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教案.docx
《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教案
湘南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课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2年2月13日
学时
2
授课地点
一、二阶梯教室
授课对象
2010级护理学本科1-6班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亚健康、疾病、生命质量、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2.熟悉影响健康的因素。
3.熟悉病人角色特点。
4.熟悉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
5.了解疾病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
时间分配
Ⅰ导言:
3分钟
Ⅱ正文:
82分钟
第一节健康(30分钟)
第二节疾病(30分钟)
第三节医疗卫生方针及保建体系(22分钟)
Ⅲ小结2分钟
Ⅳ复习思考题:
3分钟
教学重点
1.健康、亚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的概念2.影响健康的因素
3.病人角色特点4.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
教学难点
1.健康、亚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的概念
2.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教鞭
思考题
1.健康、疾病的概念?
2.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资料
1.冯先群主编《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
2.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第四版
3.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Ⅰ导言:
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种状态,那么,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疾病?
什么是亚健康呢?
影响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呢?
Ⅱ正文:
第一节健康
一、健康及有关概念
健康(health)一词在古英语中包含完整、强壮、结实等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健壮、安康等含义。
人类健康的认识主要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微观概念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2)健康是人们感到身体舒适:
(3)健康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
(4)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2、健康的宏观概念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对健康作出的定义为:
“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89年,WHO又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概念: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WHO的健康概念已由单纯生理概念转变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内容的四维健康观。
WHO对健康的定义,概括了当代健康的思潮和流向,和以往的健康定义相比,其定义有许多优点:
①对健康的解释从过去局限于生物学范围,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及经济等旨多方面,将人作为整体看待,克服了那种将身体、心理、社会诸方面机械分割开的传统观念,给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护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②把健康看作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说明健康可以有不同的水平;③从关注个体健康扩大到重视群体健康;④把健康放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广阔背景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目标,也是国家和社会的目标。
3.不同学科的健康概念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biologkalfaction)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和遗传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
(2)遗传因素:
指由生物遗传因素导致的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
2.心理因素(psychologyfaction)心理因素主要通过对情绪和情感发挥作用而影响人的健康。
3.环境因素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总和。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1)物理环境:
包括空气、水、气候、食物以及卫生设施等。
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理因素。
如气温、湿度、气压、声波、振动、噪音及辐射等超过某一限度时会影响人体健康;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导致中毒。
(2)社会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职业、社交、婚姻、家庭及利等多个方面。
与健康有关的社会环境包括:
1)社会政治制度:
包括立法和社会支持系统、全社会资源分配制度、就业和劳动制度、动强度等。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通过与健康有的其他社会因素,如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营养条件和卫生保健服务设施等影响人们的健康。
3)社会文化因素:
包括人们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家庭和邻里的影响,也包括文娱乐场所、新闻、出版、影视等大众媒介,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各种社会潮流的影。
4)生活方式:
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
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是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三、健康的测量指标
(一)与健康有关的指标体系
1.与某地区特定人群和全体人群健康状况有关的健康指标。
2.与健康状况直接有关的环境因子指标。
3.与健康服务有关的指标,如医院设备的使用情况等。
(二)与疾病及卫生政策有关的指标
此指标可分为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指标是与社会人群的群体健康有关的指标,如卫生政策、经济指标及卫生服务指标等;微观指标是与个体健康与疾病状况有关的指标。
现就主要的部分介绍如下:
1.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国民总产值、15岁以上文盲率、中小学入学率、人均住房面积、大众传播媒体的覆盖率、就业率、人均热量等指标。
2.预防性卫生服务指标包括人均卫生费用、每千人卫生人员数、各种卫生服务利用率等指标。
3.健康状况指标包括死亡率、出生率、生长发育指标、疾病及健康缺陷指标、行为因素指标等。
4.卫生政策指标包括各种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预防保健网的建立健全等。
5.心理健康指标包括人格、智力及情感方面的衡量指标,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等
6.个人身心功能健全的健康指标
(1)健全的自我照顾能力;
(2)不会时刻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某个特定部位或器官的健康;
(3)感觉轻松、乐观;.
(4)精力充沛、体能的协调与效率良好;
(5)享受人生,生活愉悦、踏实;
(6)面对问题时,平静松弛,并思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7)食欲好,不偏食;
(8)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
(9)规则而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10)日常生活有计划,有目的;
(11)情绪稳定,面对极端兴奋或失意的情景时,能很快恢复平稳情绪;
(12)良好的社交生活及人际关系。
7.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
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具体可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
“五快”
一、吃得快:
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二、便得快:
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三、睡得快:
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四、说得快: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五、走得快: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
一、良好的个性人格。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二、良好的处世能力。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四、生存质量
(一)生存质量的概念
WHO的定义199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研讨会上明确指出:
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二)生存质量的判断标准及模式
生存质量的判断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也包括其生存环境的如经济收入情况、住房情况、邻里关系、工作情况、卫生服务的普及性、社会服务的利用情况。
其测定的内容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躯体状态;②心理状态;③社会关系;④环境;⑤独立程度;⑥精神/宗教/个人信仰等。
目前,可将生存质量的测量分为两种类型:
一般及特殊量表。
1.一般量表测量所有人群共同方面所用的一般性量表,包括疾病影响量表(SicknessImpactProfile,SIP)、健康量表(NottinghamHealthProfile,NHP)、社会功能-36(SocialFunctioning-36,SF-36)等。
一般性量表综合范围广泛,可用于不同人群的比较,但不精确。
2.特殊量表用以测量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所用的特异性量表,如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测量量表(DDCT)、癌症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IIC)等。
特殊量表只针对特定病人,内容狭窄,不易于病人组间比较,但灵敏度高。
而用于临床生存质量研究的量表除了应具有一般生存质量共有的方面外,还应具有反映疾病特异方面的内容。
五、促进健康及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
(一)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
1.定义是通过护士的努力,使公众建立和发展促进健康行为的活动。
2.促进健康的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
(1)日常健康行为:
如合理的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的睡眠、积极锻炼等。
(2)保健行为:
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合理应用医疗保健服务,以维持自身健康行为
(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有害环境包括有害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污染)和有害的生活环境:
(如紧张的生活环境)。
避免有害环境的行为包括调适、主动回避、积极应付等。
(4)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5)预警行为:
通常指预防事故发生和一旦发生事故后如何正确处理的行为,如乘飞机、乘汽车系安全带,发生车祸后的自救和他救等。
(6)求医行为:
指人觉察到自己有某种疾病时,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如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和症状等。
(7)遵医行为:
在确认有病后,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的行为。
(8)病人角色行为:
有病后及时解除原有的角色职责,而接受医疗和社会服务,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伤病致残后,积极康复,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归宿感对待病残和死亡。
3.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内容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包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和医疗保健手段更好地控制、干预和预测人的健康问题,诱导和激励公众的健康行为,去除或减少不健康行为。
(二)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
1.生理领域
(1)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疼痛与不适,如保持病人舒适的体位时应用止痛剂、松弛疗法、适量运动等。
(2)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使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3)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帮助满足饮食、饮水、排泄等方面的需要。
2.心理领域
3.社会领域
第二节疾病
一、疾病的概念
(一)古代的疾病观
1.疾病是鬼神附体。
2.疾病是机体阴阳的失衡。
(二)近代疾病观
1.疾病是由医生治疗的、不符合人类需要的一种状态。
2.疾病是不适、痛苦和疼痛。
3.疾病是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力的丧失或改变。
4.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形态的异常。
5.疾病是机体内稳态的破坏。
6.疾病是机体对有害因子作用的反应。
(三)患病、疾病状态与疾病的概念。
1.患病(illness)是指病人本人或他人对其疾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病人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快或难受的一种自我感觉和体验。
一般将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某些障造成的某种痛苦或哀伤定义为患病。
2、疾病状态(sickness)是对自我感觉或他人认为患病的人的各种症状进行测量或测定的表述,或者是用病理生理等各种医学术语概括及解释的可观察、可感知的现象。
3.疾病(disease)是客观的存在,一般是指根据医学科学的知识及理论对疾病状态曝作的病理生理学的解释和说明。
(四)现代疾病观的特点和要求
1.疾病是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是生命现象中与健康相对立的一种特殊征象。
2.疾病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偏离或破坏,表现为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起出正常范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3.疾病不仅是体内的病理过程,而且是内外环境适应的失调,是内外因作用于人体的客观过程。
4.疾病不仅是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包括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完整的疾病过程,常常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综上所述,疾病比较科学的定义为:
疾病是机体身心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部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或终结。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
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causeofdisease)。
病因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
病因大致可分为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如生物、物理、化学、营养等;机体内部因素(内因),如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年龄、性别、种族等;自然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及医源性疾病等几方面。
各种病因相互共同决定疾病的产生、演变和转归。
目前较普遍被引用的致病模式主要有三角模式和轮状模式两种,分述于下。
1、三角模式(epidemiologicaltriangle)是一种较为古典的疾病模式,多用于解释传染病发生,强调病原的重要性,认为当宿主(host)、病原(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互动失调,任何一个因素改变,均会增加或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模式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宿主、病原和环境的各种特性及三者互动交织而成的复杂性,且许多疾病,尤其是如:
精神分裂、原发性高血压等,并无特定的必要病原。
2.轮状模式由毛思勒(Mausn)等人提出,又称生态模式。
此模式较全面地显示了各种复杂多变的致病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与三角模式相似点在于强调宿主与环境的互动,但与三角模式不同的是,轮状模式注重生态体系的协调与平衡
三、患病行为及心理
(一)影响个人对待疾病的因素
1.疾病的严重程度
2.年龄及性别
3.感情和精神因素
4.疾病本身的特点
5.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
6.社会心理因素
7.过去的患病经验
8.社会经济状况
9、社交团体
10、医疗、设备情况
(二)患病后的行为反应
1、不采取求医行动或延迟求医
2、采取求医行动以寻求亲友或医务人员的帮助
3、踌躇徘徊
4、采取对抗行
(三)患病后的主要心理反应
1、焦虑和恐惧
2、依赖性增强
3、自尊心增强
4、猜疑心加重
5.主观感觉异常
6.情绪易激动
7.孤独感
8.习惯性心理
9.害羞和罪恶感
10.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为
四、角色与病人角色
(一)角色与病人角色的概念
1.角色的概念角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专门的术语,是对某特定位置的行为期待与行为要求,是一个人在多层面、多方位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和地位。
也可以说,角色是一个人在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义务、权利和行为准则。
2.病人角色病人角色有如下几个特点:
(1)脱离或减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及义务
(2)病人对于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病人有恢复健康的义务:
(4)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二)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
1、病人角色行为冲突
2、病人人角色行为强化
3、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4、病人角色行为异常
5、病人角色行为消退
(三)护士在帮助病人角色适应中的作用,
1.常规指导
2.随时指导
3.情感指导
五、疾病对病人及社会的影响
(一)疾病对个体的影响
1.正性影响
2.负性影响
(1)身体方面的影响:
(2)心理方面的影响:
身体心像(bodyimage)是个人脑海中对自己身体所具有的一种影像。
身体残障病人产生身体心像改变的原因有下列两种情况:
1)身体外观的改变:
2)身体功能的丧失和障碍:
(二)疾病对家庭的影响
1.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
2.家庭成员的精神心理压力增加
3.家庭成员情绪的变化
(三)疾病对社会的影响
1.降低社会生产力
2、浪费或消耗社会医疗资源
3、造成传染,威胁他人健康
六、预防疾病的措施
1、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从病因上防止健康问题的发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主要采取自我保健方法及特殊保护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自我保健措施是通过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以抵抗各种病原的侵袭。
例如,通过卫生政们提供安全的饮水及居住环境,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注意摄人均衡的营养、养成健康习惯等。
特殊保护措施指对特定的人群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该疾病的发生,如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指导一些过度肥胖的人群合理安排饮食,工厂的特殊防护设施等。
2、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健康问题,即“三早”预防。
例如,高血压病人的筛选,早期给予治疗;指导妇女如何自己检查乳房以早期发现乳腺癌等。
这些问题早期发现可以采取措施来减轻或控制。
3.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又称临床期预防,即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并采取各种促进身心健康的措施,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或出现伤残,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即把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压缩到最低限度,如中风后的早期康复指导、乳腺手术后的肢体运动等。
通过三级预防,可以减轻伤残的程度,帮助其恢复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
七、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八、亚健康
(一)亚健康状态:
当一个人的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表现为身心疲劳,创造力下降,并伴有自感不适症状时,这种生理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需要与疾病的无症状现象(疾病的亚临床状态,或亚临床疾病)相鉴别。
后者本质上为疾病,虽临床上没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病理改变及临床检测的证据,如“无症状性(隐匿性)缺血性心脏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亚健康状态可能是疾病无症状现象的更早期形式。
(二)亚健康的转归:
亚健康的转归有二:
一是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可向健康状态转变;二是任其发展进一步恶化,转向疾病状态,甚至出现“过劳死”(一种因过劳导致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现象)。
(三)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因素
1.脑力和体力超负荷
2.不良的生活习惯
3.心理失衡
4.衰老
5.疾病前兆
6.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四)亚健康的临床特点
1.发病率高,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2.无确定病因或病因不明
3.是机体身心轻度失调状态的一组临床症状,“不定陈述综合征”。
4.其临床特点为“一多三少”。
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三种减退:
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5.无器质性病变,属功能性改变
6.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
7.呈慢性发病及发展
8.若及时干预可逆转为健康状态,若不及时防治,可发展为疾病。
(五)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
亚健康主要以主观感受为主,客观体征极少或没有,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以交替或合并出现,临床上具体表现为:
1.疲劳2.失眠或嗜睡3.健忘4.食欲不振
5.烦躁不安6.抑郁或消沉7.焦虑不安8.头晕、心悸、气短
9.大小便异常10.性欲低下11.免疫功能下降
(六)亚健康的基本调控方法
1.心理平衡2.适量运动3.适时休息4.戒烟限酒
5.合理膳食6.药物干预7.中医防治
第三节医疗卫生方针及保建体系(自学)
一、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略)
二、初级卫生保健
(一)概念及意义
1.概念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
2.意义
(二)特点1.普及性2.综合性3.整体性4.参与性5.持续性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
1.公平2.可获得性3.充能(empowerment)4.文化感受性5.自我决策
(四)主要政策
1.任务包含八个方面:
(1)教育社区民众如何面对和防治当前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2)改善食物供给和提供合理营养;
(3)提供充足的饮水和基本的环境卫生;
(4)提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
(5)提倡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的散播,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6)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流行病;
(7)提供常见病和外伤的治疗和护理;
(8)提供基本必需的药物。
2.具体工作内容
(1)预防性服务:
包括计划生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青少年保健、中老年保健等。
(2)保护健康的服务:
包括净化空气、保持食品卫生、保持饮水卫生、搞好劳动环境的卫生和安全等。
(3)促进健康的服务:
包括减少吸烟、减少酒类及药品滥用、增进营养、运动与体型适度、控制心理及精神压力等。
三、中国的医疗卫生政策方针
(一)“健康中国2020”计划
1.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正式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并就此进行了部署。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采用适宜技术,坚持中西医并重,以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为重点,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努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实现战略目标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10年,制订和完善“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规划,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各项目标;
第二步到2015年,继续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各个行动计划,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卫生服务的方便性和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
第三步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全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
(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1.主要目标
(1)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
建立护士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和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
(2)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3)到2015年,建立公立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框架,稳定和发展临床护士队伍,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公立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4)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扩大护理服务领域,加快护理产业发展,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