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591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5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专题5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Word版含答案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内容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

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

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

主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考纲清单]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生产技术成就

1.过程:

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图示总结]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3.影响

(1)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二、水利事业的发展

1.水利文献:

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

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2)宋代:

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3)明清:

出现了风力水车。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

1.主要土地制度

(1)商周时代:

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2)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3)北魏到唐:

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

(1)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2)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3)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误区警示] 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兴修水利,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易错提醒] “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

(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考点一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1.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业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2.古代农业技术演进的五大体现

(1)生产工具的变化

(2)耕作方式的变化

(3)铁犁牛耕的变化

(4)耕作制度的变化

(5)灌溉工具的变化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史由证来: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

史料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论证  

答案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4)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考点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3.小农经济演变的四大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在铁犁牛耕技术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

(2)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道路。

(4)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论从史出:

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结论 反映了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户经营特点。

史料二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结论 凸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点,具有分散、脆弱、封闭性。

考点三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1)演变

(2)规律

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犁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古代中国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②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等。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②消极影响: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1.论从史出:

唐代土地占有情况

史料 

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结论 史料表明占地300亩以上的户数才2户,表明土地兼并不严重,占地20~300亩之间的户数占81.3%,表明自耕农占当地绝对多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不严重。

2.获取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主要信息  

答案 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6年

选择题T3,灌溉工具

2015年

选择题T4,唐宋时期淮北农耕变化

2014年

——

2013年

选择题T1,战国铁农具

1.命题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灌溉技术

(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

(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解析 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

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

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

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3.命题点:

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农具说明的本质问题

(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

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

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

1.命题点:

从中国农业发展数据看古代农业特点

(2017·太仓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六,30)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

“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

A.脆弱性B.落后性

C.封闭性D.先进性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数据来看,战国一直到1949年,粮食亩产量并没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落后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农业的脆弱性(小农经济规模小难抵天灾人祸,农民很容易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封闭性(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落后性而不是先进性,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2018·南京联考)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 B

解析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且材料中只提及江苏部分地区农业产品种植情况,不能说明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现象普遍,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生产状况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况,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汉代经济发展对边疆的影响

(2017·扬中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24)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

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

答案 C

解析 汉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实现了铁农具对青铜器的取代并不能直接说明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属汉代的内部交流,并未提及涉外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推断,汉代的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就从侧面说明汉代整体的社会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铁农具的推广并不代表耕犁技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进

(2017·镇江三模,24)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答案 D

解析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5.命题点:

史料实证——小农经济特点

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是解题的思考方向,①④分别是手工业生产、孔子教学场景,与“农业经济”要求不符,故选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扬州中学高三5月质量检测,2)《易系辞》记载: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

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

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7·苏州期末)《耒耜经》记载: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卑,所以进退曰评。

”该工具是(  )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辕之上又有如槽形”“前高而后卑”可以看出其描述的是曲辕犁。

A项为翻车,B项为耧车,C项为筒车,D项为曲辕犁。

3.(2018·南京、盐城联考)《后汉书》卷七十六载: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答案 B

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2017·苏州高三阶段性测试五A卷,27)下图为明代仍在使用的唐代出现的“木牛”,即人力代耕架。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明代(  )

A.人力获得了解放

B.农业生产出现了分工合作

C.传统农业精细化

D.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

答案 D

解析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犁仍然需要人力,故A项错误;犁耕无法体现分工合作,故B项错误;犁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不是精细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从图示的犁和传统的犁相比较,没有把人力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5.(2017·常州二模,13)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

①小农经济 ②土地私有 ③精耕细作 ④男耕女织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得小农经济,故①正确;土地私有在材料无体现,故②错误;精耕细作在材料无体现,故③错误;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得男耕女织,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6.(2017·南通二模,2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答案 B

解析 仅材料图片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其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播种机器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

7.(2017·连云港高考5月适应性考试,25)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