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抗凝治疗指南临床解读.docx
《ACS抗凝治疗指南临床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CS抗凝治疗指南临床解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CS抗凝治疗指南临床解读
ACS抗凝治疗指南临床解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闭塞性或非闭塞性)。
此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本身也可诱发血栓形成。
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抗凝治疗有助于促进和维持冠脉再灌注,限制心肌梗死进展,降低事件再发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ACS抗凝治疗相关的最新指南,为广大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和应用抗凝药物提供参考。
权威指南对STEMI抗凝治疗的推荐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病理机制包括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STEMI时,冠状动脉常常发生急性完全阻塞,因此需直接行PCI或静脉溶栓,以早期、充分和持续开通血管,使心肌充分再灌注。
对于STEMI患者,无论是接受直接PCI、溶栓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指南均强调必须应用抗凝药物。
STEMI溶栓患者的抗凝治疗
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STEMI指南指出,溶栓治疗同时使用抗凝药物直至血管再通,或直至出院,最长使用8天(Ⅰ/A)。
在具体抗凝药物的选择上先静脉注射依诺肝素,之后皮下注射[优于普通肝素(UFH)](Ⅰ/A)。
普通肝素按体重静脉推注和滴注给药(Ⅰ/C)。
使用链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可给予磺达肝癸钠抗凝(静脉推注,24h后改为皮下注射剂量(Ⅱa/B)。
2010中国急性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主张对所有STEMI患者(包括溶栓患者)急性期均进行抗凝治疗(Ⅰ/A)。
指南中指出,由于低分子量肝素(LMWH)应用方便、不需监测凝血时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建议可用LMWH取代UFH。
LMWH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其抗凝疗效亦有差异,因此应强调按各自说明书使用,并避免交叉使用。
EXTRACT-TIMI25为依诺肝素与多种溶栓药物的联合应用提供了证据。
2013年美国心血管病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的STEMI指南指出,实施溶栓再灌注的STEMI患者需接受至少48h的抗凝治疗,用至患者出院,最长使用8天或直至血运重建结束(Ⅰ/A)。
根据体重校正后静脉给予UFH,以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控制在正常参考值的1.5~2.0倍,总计应用48h或直至血运重建(Ⅰ/C)。
依诺肝素应根据年龄、体重和肌酐清除率给药,先静脉注射,之后15min内皮下注射,直至出院,最长使用8天或直至血运重建(Ⅰ/A)。
磺达肝癸钠最初静脉给药,之后24h内皮下注射(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直至出院,最常用药8天或直至血运重建(Ⅰ/B)。
STEMI行PCI患者的抗凝治疗
2012年ESCSTEMI指南指出,行直接PCI的患者必须要使用一种注射型抗凝药物(Ⅰ/C)。
比伐芦定(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联用,仅限于补救)较UFH和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优先推荐用于STEMI患者的直接PCI抗凝(Ⅰ/B);依诺肝素(加或不加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优于UFH(Ⅱb/B)。
在未应用比伐芦定或依诺肝素的患者,给予UFH,加或不加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Ⅰ/C)。
直接PCI不推荐应用磺达肝癸钠(Ⅲ/B)。
2011年ACCF/AHA/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的PCI指南指出,行PCI的患者应给予抗凝治疗(Ⅰ/C)。
2010年中国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对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不管是否接受直接PCI,建议院前使用抗栓治疗(Ⅰ/C)。
2013年ACCF/AHA的STEMI管理指南中指出,对于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推荐给予UFH(可按需额外给予UFH注射),需考虑患者是否应用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Ⅰ/C);也可给予比伐芦定(无论既往是否给予UFH)(Ⅰ/B)。
在接受PCI的高出血风险STEMI患者,应用比伐芦定单药较联合应用UFH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合理的(Ⅰ/B)。
磺达肝癸钠不应单独作为直接PCI的抗凝治疗,因为有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Ⅲ/B)。
对于溶栓后PCI患者,2013ACCF/AHASTEMI指南推荐,溶栓时使用依诺肝素的患者,PCI术中继续使用依诺肝素:
距离最后一次给药时间<8h,无需再次给药;距离最后一次给药时间8~12h,追加0.3mg/kgiv(Ⅰ/B)。
对于接受了静脉UFH后溶栓治疗后的PCI患者,应根据需要额外给予静脉UFH,需考虑患者是否应用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Ⅰ/C)。
磺达肝癸钠不应作为唯一的抗凝药物,因为有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应当额外给予有抗因子Ⅱa活性的抗凝药物。
接受保守治疗的STEMI患者
保守治疗推荐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一种抗凝药物。
2012ESC的STEMI指南中指出,症状发作12h之内且无法实施再灌注策略或症状发作超过12h的STEMI患者,需立即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药物(如UFH、依诺肝素或磺达肝癸钠)。
综上,对于STEMI患者,美国和欧洲指南推荐应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依诺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芦定,表1总结了对上述药物用于STEMI患者不同情况下的具体推荐级别。
可以看到,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指南中,依诺肝素适用范围更广泛,可用于直接PCI、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
溶栓治疗除了依诺肝素外,也可考虑选择磺达肝癸钠,但是后者的推荐级别低于前者。
美国指南和欧洲指南均未推荐比伐芦定用于溶栓治疗。
磺达肝癸钠不被推荐单独作为直接PCI的抗凝治疗,因为有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根据美国指南,溶栓后PCI如应用磺达肝癸钠的话,必须加用有抗因子Ⅱa活性的抗凝药物。
美国指南和欧洲指南为STEMI患者抗凝治疗的时机、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用药时间提供了指导,有助于STEMI患者基于循证的抗凝治疗。
权威指南对UA/NSTEMI抗凝治疗的推荐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病理机制包括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NSTE-ACS时,冠状动脉虽严重狭窄,但常常存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栓性不完全阻塞。
有证据显示,在抗血小板基础上联合抗凝治疗较单一用药更为有效。
抗凝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被推荐为NSTE-ACS初始阶段的一线治疗。
2011年ACC/AHA的NSTEMI指南指出,所有NSTEMI患者均推荐在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Ⅰ/A)。
对于单纯保守治疗的患者,推荐住院期间全程使用抗凝药物直至出院(Ⅰ/A)。
各国指南对于UA/NSTEMI患者PCI术前、术中序贯使用依诺肝素辅助抗凝治疗做出了临床推荐。
初始抗凝治疗
2012年ACCF/AHAUA/NSTEMI更新指南中推荐,对于准备行侵入性治疗的UA/NSTEMI患者,初始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包括依诺肝素和普通肝素(Ⅰ/A)以及磺达肝癸钠(Ⅰ/B)。
2012年中国NSTE-ACS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所有NSTE-ACS患者在无明确禁忌证时,均推荐接受抗凝治疗(Ⅰ/A),以抑制凝血酶生成和(或)活性,减少相关心血管事件。
根据缺血和(或)出血风险、疗效和(或)安全性选择抗凝药物(Ⅰ/C)。
对于准备行PCI的NSTE-ACS患者,建议开始选择依诺肝素(1mg/kg,皮下注射2次/天)或UFH(Ⅰ/A)、比伐芦定或磺达肝癸钠(Ⅰ/A)。
在选择磺达肝癸钠时,需静脉推注UFH,以减少导管内血栓形成。
PCI术中抗凝治疗
2011年ACCF/AHA/SCAIPCI指南中推荐了依诺肝素或UFH、比伐芦定、磺达肝癸钠。
对于依诺肝素的应用,该指南中指出,对于PCI术前依诺肝素皮下注射少于2次(剂量1mg/kg)或距最后一次给药时间8~12h的患者,需追加0.3mg/kgiv依诺肝素(Ⅰ/B)。
该指南同时指出,UA/NSTEMI患者若“上游”注射过依诺肝素或之前未接受过抗凝治疗的患者行PCI治疗时静脉注射依诺肝素是合理的(Ⅱb/B)。
磺达肝癸钠不应当单用于PCI抗凝,需额外加用具有抗Ⅱa因子活性的抗凝药物以减少导管内血栓形成(Ⅲ/C)。
2011年ESC的NSTE-ACS指南则指出,PCI术前使用过依诺肝素的NSTE-ACS患者,若距最后一次给药时间不足8h,则无需再次给药;若距最后一次给药时间超过8h,需额外追加0.3mg/kg(静脉推注)。
PCI术中不推荐交叉使用其他抗凝药物。
若初始抗凝药物是磺达肝癸钠,需再次静脉推注UFH(85U/kg,根据活化凝血时间调整;或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时,60U/kg)(Ⅰ/B)。
这一推荐是基于OASIS-8研究,这是一项在18个国家、179家医院开展的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研究,纳入3235例高危NSTE-ACS患者,其中有2026例患者在72h内行PCI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磺达肝癸钠2.5mg/d,皮下注射。
PCI术时随机接受低剂量UFH(50U/kg)或标准剂量UFH(85U/kg,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时60U/kg)。
主要终点为PCI围手术期的严重出血、轻微出血或大血管并发症。
结果表明,PCI术中加用标准剂量和低剂量的UFH均能减少导管内血栓事件。
保守治疗的辅助抗凝治疗
2007年ACC/AHAUA/NSTEMI指南推荐,UA/NSTEMI患者症状发作时应立即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给予抗凝治疗(Ⅰ级推荐),该指南2012年的更新版中仍然维持这一推荐。
2011年ESC的NSTE-ACS指南推荐对所有NSTE-ACS患者给予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Ⅰ/A)。
2012年中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对所有NSTE-ACS患者在无明确禁忌证时,均推荐接受抗凝治疗(Ⅰ/A)。
图1综合现有重要国内外指南中对ACS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的推荐。
在患者出现胸痛时,应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依据胸痛时的心电图表现将ACS患者分为STEMI和NSTEMI/UA两大类,随后开始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阿司匹林和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等。
抗凝治疗策略的选择则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缺血风险、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点等,应结合患者的指标和既往病史综合考虑。
结合上述情况,在溶栓、PCI和保守治疗时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抗凝治疗策略。
病历摘要
患者男,年龄57岁,体重70kg。
主诉:
间断活动后胸闷伴心前区疼痛4年,加重半月余。
现病史:
患者自诉于入院前4年多于活动后出现胸闷,伴有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感,无放射,时伴有心悸,活动时加剧,持续约数分钟,停止活动后可缓解。
曾于外院门诊就诊发现血压高,最高可达210/110mmHg,查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诊断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予降压、扩血管等药物口服治疗,症状均可缓解,但易于反复。
近半月余无明显诱因感症状较前加重,持续时间较前延长,伴心悸气短,尤以活动后明显,但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腹痛、腹胀、咳嗽、咳痰等症状,口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于我院门诊拟“冠心病、不稳定性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收住入院。
既往史:
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72次/分钟,呼吸20次/分,血压150/95mmHg。
神志清晰,发育正常,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运动平稳,触觉语颤无异常,无胸膜摩擦感,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Ⅴ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全腹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
窦律,Ⅲ/aVF可见T波倒置,ST-T段异常;②X线:
肺纹理增粗,心影无著变;③超声心动图(UCG)显示,射血分数56%。
初步诊断:
冠心病,不稳定型冠心病,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原发性高血压3级。
治疗方案:
①单硝酸异山梨酯片60mgqd;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③氯吡格雷75mgqd;④美托洛尔12.5mgbid;⑤阿托伐他汀片20mgqn;⑥泮托拉唑片40mgqn;⑦依诺肝素钠皮下注射q12h。
入院时间:
2013年5月12日11:
35。
手术时间:
2013年5月14日13:
40。
PCI术前抗凝方案:
依诺肝素(0.6ml/支)0.7ml/次(患者体重70kg),皮下注射q12h。
第一次注射时间:
入院当天20:
00;术前最后一次注射时间:
手术当天8:
00。
术前总共注射4次。
手术过程由于最后一次给药在球囊扩张前<8h,因此术中未再追加依诺肝素。
术中冲管用UFH,按以往使用剂量给予。
造影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长病变,最窄处95%狭窄,病变属于denovo病变。
左前降支(LAD)近端局限狭窄40%,病变属于denovo病变。
于RCA近端行PCI,置入BuMA3.5*35mm支架1枚。
术后用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qd,其余药物不改变。
术后情况:
心电图无显著变化,伤口恢复良好,术后未再诉心绞痛发作,两天后患者出院。
对于ACS患者来说,依诺肝素给药方案是:
①择期PCI患者,入院即刻进行抗凝治疗:
UA/NSTEMI患者,1mg/kgq12hsc;②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30ml/min],1mg/kgq24hsc;③术前接受过至少2次治疗剂量(1mg/kg)sc,且最后一次给药在球囊扩张前<8h,无须给药;④最后一次给药8~12h或接受不足2次治疗剂量(1mg/kg),静脉追加0.3mg/kgiv;⑤最后一次给药超过12h,可予以全剂量。
术前的规范抗凝是关键,请广大临床医生严格按公斤体重给药,术中冲管用UFH可以按以往使用剂量给予。
小结
冠心病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抗凝治疗是冠心病患者管理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接受直接PCI、溶栓治疗还是保守治疗的ACS患者,指南均强调了抗凝药物的应用。
当前重要指南中推荐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依诺肝素、普通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芦定等。
在具体抗凝药物的选择上,除依据指南做出的临床推荐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情况,以达到预防血栓和减少出血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