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5819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课题

《春江花月夜》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

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

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

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

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

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

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

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

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

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

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

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

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

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

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

”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

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

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

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

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

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

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

“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

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

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

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

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

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

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

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

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

汇细流而成江海。

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

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思考练习题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一)作者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二)作品介绍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教学后记

课题

《夜归鹿门歌》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归隐田园的思想,了解山水田园派诗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赏析写景抒情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古代士大夫的隐士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诗歌如何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

教学难点

诗歌如何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四、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

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六、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随着作者把归山

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

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

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明人李东阳说:

“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

”(《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七、背诵全诗

八、相关链结

1、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

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

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

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

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

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

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

指官职,轩:

车子;冕:

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

指退隐山林。

⑥中圣:

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

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

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

岂。

⑩徒此:

惟有在此徒此:

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

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

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

情,皇帝高兴得说:

“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

”下令孟浩然出来。

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

“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

”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宋人言韵,有“不俗”、“有余味”等含义,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

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并将孟喻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

“内法酒”即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

苏轼以之喻孟,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又称其诗“韵高”。

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韵高”。

或有高雅脱俗,有妙悟,有格调,含蓄蕴藉、醇至飘逸等含义。

至于“才短”,显然是言孟之短处。

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这个比喻有点模糊。

从“韵高”之论看,“才短”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

但“材料”又是指什么呢?

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

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

此论尽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如此看来,“才短”、“无材料”当有两层意思。

一指内容、题材比较单薄,不够丰富;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

宋人“以才学为诗”,孟浩然则是以灵气、悟性为诗者。

 

板书设计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教学后记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分组分段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统一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教学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

这幅这联写的是谁?

(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

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

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

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