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5810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docx

9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012-03-0522:

30:

29|  分类:

9戊戌变法|  标签:

|字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一)、国际局势:

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1.两大变局:

⑴经济上:

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⑵政治上:

英国议会改革(1832—1918年多次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1870年,美1883年建立),完善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

2.说明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二)国内背景:

1.民族危机:

(1)民族危机(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统治危机:

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

(2).原因:

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②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渝令各省办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3).作用:

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基础。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1).代表: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2).主张:

①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

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3).局限影响: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5.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二、百日维新:

1、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2、变法的内容: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1)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进步: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2)经济方面: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进步: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文化教育方面:

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进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4)军事方面:

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进步: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3、内容评价:

未实行的措施:

“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性质及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2)客观上:

反动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主观上: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②.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维新变法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

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性质:

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探究1】:

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

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探究2】:

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阶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自由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中国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帝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⑴康有为:

①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来宣传他的变法思想。

③影响:

这两本书的问世,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⑵梁启超:

①代表作:

曾任《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

②思想:

A.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道也”

B.主张兴民权:

“民权论”的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③影响:

他的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⑶严复:

①代表作:

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赫胥黎《天演论》及亚当·斯密的《原富》

②思想:

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③影响:

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进巨大反响。

康有为称赞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巩固练习】1.(09安徽文综卷,35)(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换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会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

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

“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服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2分)

 2、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

“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

“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

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

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6分)

3、(08宁夏文综,41)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

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

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

彼得下令:

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

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

“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9分)

【解析】此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第一问康有为的主要观点,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

第二问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改革这一方面的比较,无外乎背景,目的,性质,方式,内容,结果,影响,评价等。

只要找到这些比较项,就能顺利作答。

【解析】1、本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测试能力的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本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即现代化史观。

以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演进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表象(材料中涉及到的目的、成员组成、考察的内容等)为载体,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深入分析、探讨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差异,通过解答,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的再教育。

【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参考答案:

(1)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国家实现近代化转型。

(3分)评价:

有利于日本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科技及文化知识,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近代化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功;(4分)但也保留了封建忠君思想,对以后日本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2分)

(2)原因:

日本以儒家道德为本的教育改革的成功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康有为提倡德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

历史意义:

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教育制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