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676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6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docx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周教案

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

蒿景兰

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程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 掌握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概念并理解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关系; 

2. 理解IITIC的发展历程、内涵与实质; 

3. 了解IITIC的误区及其正确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4. 巩固并了解IITIC的学科理论基础; 

5. 掌握IITIC教学环境的创设方法、ISD方法、资源设计与开发方法; 

6. 理解IITIC的常用模式,并在相关案例学习基础上应用相应的模式开展教学; 

7. 掌握IITIC的评价方法; 

8. 了解AI的发展及其对IITIC的深化与丰富;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考核方式

考查

教材选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授课章节

课程说明及安排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5日

授课地点

F21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

❑知道本课程作用地位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本课程作用地位

❑难点:

本课程作用地位

教法

与教具

讲授法多媒体

授课提纲

1、师生相互认识

2、导入课题

3、说明本课程的性质与平时要求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地位与作用

5、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作业

预习第1章

本章小结

本节是第一节课,先让同学们了解这么课主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它,这样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师生互相认识

二、导入课题

同学们,毕业后有一部分同学会从事教育职业,那么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进行教学实践,传递教育信息等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问题。

因此,为了有效指导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本学期我们开设了信息技术月课程整合这门课程。

三、说明本课程的性质与平时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对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们知道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本课程要求:

认真听讲做笔记

每一章结束后会布置一次作业

期末考试:

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地位与作用

(一)提高学习效率

(二)扩大教育规模(三)引发教学方式的改变

(四)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

五、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1. 培养与提升良好的信息素养; 

1) 信息素养的内容 2) 信息素养的定义。

 

2. 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问题讨论与延伸:

如何达成上述目的?

 3. 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课堂讨论:

你认为如何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授课章节

1.1认识教育技术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6日2016年9月8日

授课地点

F213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教育技术的概念,并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 

2. 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规定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 

3. 理解教育信息的概念,并理解其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教育技术的概念

难点:

教育信息化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1.导入

2.讲授新课

3.总结

作业

思考:

信息时代,有哪些工具软件运用到教学中

本章小结

本节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教育教学中的技术应用,探讨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并详细讲解了教育技术的起源、发展。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导入

浏览第一章内容结构框架。

说明本章重难点。

二、教育技术概念

(二)看图片,说说图片的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5分钟)

(三)AECT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94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四、案例研读

教学中可用的技术工具资源包括哪些?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授课章节

1.2技术如何运用于教学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12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难点:

工具资源的分类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导入

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工具软件的分类

小组分工

作业

小组调查一个工具

本章小结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之后进行案例讨论分析,让同学结合实例更深入理解体会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运用。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导入

回顾上节学习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技能要求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工具软件的分类

信息加工工具:

文字处理工具,培养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

如:

Word

知识建构工具:

“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创作作品能力。

如:

Photoshop

知识表达工具:

“集成”工具,培养信息组织、表达能力;如:

Powerpoint

交流协作工具:

培养信息获取、组织、交流能力。

Prontpage

教学评价工具:

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如:

SPSS

四、观看《未来的教室》视频

五、案例讨论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授课章节

2.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13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阐述信息技术的组成

教学重点

与难点

信息技术的组成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1、导入

2、信息技术的概念

3、信息技术的组成

作业

本章小结

本节结合教学实例重点讲解了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的组成。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教育技术及要素组成,那么技术如何与课程进行整合?

二、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 

何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1.信息技术的若干典型定义 

1) 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2)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的技术。

 

三、IT技术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四基元) 

1) 感测技术。

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

技术。

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

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

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 通信技术。

即信息传递技术,其作用是传递、交换和

分配信息。

如光纤通信、卫星信号传输等。

 

3)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即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

 信息处

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

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

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

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 控制技术,即施用技术,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3. 信息技术四基元及其功能系统;信息技术体系及其层次;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授课章节

2.2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课程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19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影响

理解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与难点

信息素养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1、导入

2、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3、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作业

本章小结

重点讲解信息素养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信息时代中教育的若干发展方向 

1. 培养与提升良好的信息素养; 

1) 信息素养的内容 2) 信息素养的定义。

 

2. 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问题讨论与延伸:

如何达成上述目的?

 3. 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课堂讨论:

你认为如何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 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课程体系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角色;

(二)决定课程体系的相关因素; 

1. 人类所积累和需要发展的知识 

2.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欲求; 

3. 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 

4. 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等特点;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上述四个决定课程因素的影响 1. 知识爆炸vs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 传统文化传承方式vs信息文化 3. 传统课程vs信息化课程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授课章节

2.3探究影响至深的整合教学经历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20日2016年9月22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功要素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技术对学生的作用

难点:

技术对学生的问题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1、导入

2、小组讨论

3、小组成员汇报

4、总结

作业

本章小结

本节以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探究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经历,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导入

技术已经与我们的学习分不开了,那么技术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影响,你所经历的整合经历有哪些?

二、小组讨论

案例:

《身边的行程问题》

学习任务:

教师创设了五一黄金周出游的情境,要求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包括查询、整理分析数据,小组论证,制订出假日旅行路线和旅行计划,并向全班呈现结果,交流汇总。

学习目标:

(1)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主题探究形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等技能

三、小组汇报

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哪些环节与信息技术整合?

四、总结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授课章节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26日

授课地点

F21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阐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1、回顾上节内容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4、总结

作业

预习下一章内容

本章小结

本节结合案例讨论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让同学结合实例更深入理解体会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回顾上节内容

如何理解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v1、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v2、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v3、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v4、交流、通信、协作

v5、练习、测试、评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1、授导型教学:

作为知识演示工具

2、资源型学习:

做为资源获取利用工具

3、探究性学习:

作为问题解决及合作交流工具

4、情境化学习:

作为情境创设和模拟手段

四、总结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教育传播学

授课章节

3.1什么是有效教学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27日2016年9月29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有效教学理论

❑理解与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

教学重点

与难点

❑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1、认识误区

2、有效教学理论与方法

3、总结

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

本章小结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之后进行案例讨论分析,重点让同学们理解有效教学理论。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对信息技术价值与作用的错误认识 

(一) 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崇拜共存; 

(二) 为课件而课件; (三) 求新求异的极端化; 

(四) 课堂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泛化;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错误认识 

(一) 主体地位的异化----主体意识≠放任自流;(自由的边界) 

(二) 真正理解并实践信息素养的内涵; (三)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关键; (四) 协作应注重实效;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一) 教学情境的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 

(二) 活动形式>活动内容; 

(三) 忽视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资源建设与认识上的误差 

(一)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质量的提升; 

(二) 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三) 重视教的资源,忽视学的资源; 

(四) 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

五、有效教学理论与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对建构主义的批判性理解) 

2、 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建构进行整合(一个合适的观察点---我的整合是否对传统教学的四要素有所触动?

); 

3、 教学设计应学教并重(这种提法值得商榷!

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这种提法的模糊性!

4、 学科教学资源的提升; 

5、 以适应各学科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教学结构的改革!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教育传播学

授课章节

3.2教学探究与实践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10月8日2016年10月10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有效教学原则

❑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原则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原则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1、导入

2、有效教学原则

3、案例研读

4、总结

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

本章小结

本节结合案例,讲解有效教学的原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有效教学理论,那么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要注意把握原则。

本节学习有效教学的原则。

(四) 课堂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泛化; 

二、有效教学的原则

原则1:

有效的技术整合和教学要由有价值的学习共同体支持,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或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就能够彼此加深理解知识,互相帮助掌握技能。

原则2:

有效的技术整合要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和社会文化背景。

在生活化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原则3:

有效的技术整合应该发生在支持性和挑战性的环境中。

支持性是指教师所提供的一切帮助都应该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活动创造条件;

原则4:

有效地技术整合需要采取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

传统教学中注重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式,即重视事实性知识的测量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原则5:

有效的技术整合需要教师提供学习策略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助学策略作为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实例研读

《颐和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写景游记,由于介绍的景物较多,且作者对景物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四、总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对有效地技术整合的认识是?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教育传播学

授课章节

4.1什么是主题学习单元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10月10日2016年10月11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区分课时、单元、主题设计

❑知道什么是主题学习单元

教学重点

与难点

❑主题学习单元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导入

教师讲解

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主题式教学单元

总结

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

本章小结

本节以问题导入,讲解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主题式教学单元。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导入 

头脑风暴:

什么是单元教学设计

二、教师讲解:

一课时教学设计:

对适合在一节课内实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对教材中的章或单元等相对完整、综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四、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学习(ThemeBasedLearning)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Theme)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

    

         五、总结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教育传播学

授课章节

4.2如何设计主题学习单元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10月13日2016年10月17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什么是主题学习的类型与特点

❑知道选择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选择主题的方法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导入

教师讲解

总结

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

本章小结

本节主要讲解主题式学习单元的选题方法。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王新平教务处复查签名:

雷冰

教学过程与内容(宋体小二)

备注

正文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

一、导入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主题式学习单元,那么如何来设计主题式学习单元呢?

二、教师讲解:

1、主题式学习的类型

按照主题学习的范围,可以把围绕一个主题的学习分为三类:

●单学科:

围绕某一学科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围绕主题所组织的不仅有学科的即定内容,还有和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内容。

●多学科:

打破学科界限,围绕某一主题,将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问题和活动,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

●超学科:

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几乎不考虑课程领域,所学内容和课程无关,超学科的主题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围。

2、主题式学习的特点

●有一个主题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

●学习内容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

●教师是主题内容的组织者

●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

五、主题式学习选题的方法与来源

教师提供、师生共同商讨决定、学生提出

结合教科书中学科知识和概念来确定主题,如:

共同的家、走进戏曲

结合青少年的作品和读物,如:

走进《西游记》、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结合当前发生的事件确定主题:

如:

伊拉克战事分析、我看非典

师生感兴趣的问题:

如:

恐龙的灭绝、飞碟

结合时令、节庆以及地方民俗活动和庆典。

如:

四季、春节、灯谜、中秋节

善于用地方或者是社区资源文化遗产,如:

傣族采风、走进青藏高原

某种物体或者器物,如:

小小鸡蛋知多少

结合学校日程或者是重大活动,如:

郊游、参观博物馆

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如:

购物、运动会

学习能力或者是技能等,如:

沟通能力、处理冲突能力   

         三、总结   

 

理论课授课教案

任课教师:

蒿景兰课程名称:

教育传播学

授课章节

4.3探究:

主题学习单元如何整合技术

班级人数

12大349人12大447人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2016年10月17日2016年10月18日

授课地点

F307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主题学习单元如何整合技术

教学重点

与难点

❑主题学习单元与技术的整合

教法

与教具

教法:

讲授法谈论法教具:

多媒体

授课提纲

案例观摩

教师讲解

自主活动

小组分享

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