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613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

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0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第三次综合质量检测

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若解离后的根尖用台盼蓝染色,细胞不呈蓝色

B.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设置预实验

C.向蔗糖溶液中滴加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

D.在蛙的坐骨神经外侧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电表上,静息时电表指针不偏转

2.如图是抗体在细胞中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相关细胞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为浆细胞或记忆细胞

B.丙能对来自乙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C.丁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该过程提供能量

D.抗体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物质A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决定

3.某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一个基因组成是AaXBXB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B.该细胞的产生能增加果蝇配子种类

C.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该细胞的出现

D.该细胞形成AXB和aXB两种配子的过程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下表选项中不符合图稳态调节模型的实例是()

选项

A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分泌增加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主动饮水

C

煤烟污染加剧

桦尺蠖中决定黑色性状的基因频率上升

D

害虫数量增加

食虫鸟数量增加

 

A.AB.BC.CD.D

5.某地医护人员为监测预防遗传病,对3606位高龄孕妇进行羊水检测,得到胚胎细胞样本,进行染色体检查,其中196例染色体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检测结果表明自然人群中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概率约为196/3606

B.某胎儿的胚胎细胞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均正常,该胎儿仍可能患遗传病

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对孕妇在孕期进行产前诊断,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遗传病

6.下图表示转基因番茄甲(转入乙烯合成抑制基因)和普通番茄乙的果实采摘后,进一步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IAA/ABA)含量比值变化。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探究了采摘后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对IAA/ABA含量比值的影响

B.番茄甲采摘后,脱落酸的含量均高于生长素的含量

C.番茄乙采摘4天后,IAA/ABA下降,可能是乙烯含量升高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

D.实验结果说明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和乙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7.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M是否能缓解弱光对某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方法:

甲组:

自然光照+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

乙组:

自然光照+___①___;

丙组:

25%自然光照+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

丁组:

___②___+喷施一定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

对该双子叶植物叶片检测指标的结果如下图(R酶是一种可催化CO2与C5反应生成C3的酶),请回答。

(1)乙组处理中①为_____;丁组处理中②为______。

(2)推测R酶分布于______。

(3)弱光导致该双子叶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从光反应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根据甲组和丙组实验,从暗反应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

8.光照是现代蛋鸡养殖生产过程中必备的饲养条件。

光照影响产蛋的机理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神经调节中,感受器在_____上,效应器在______上。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前叶,原因是_____。

(3)雌性激素的作用是:

_________。

(答出两点)

(4)为探究褪黑素对蛋鸡性成熟时间的影响(蛋鸡孵出到产第一枚蛋的天数代表性成熟时间)。

某小组选用若干只发育状况相同的幼龄蛋鸡、普通饲料和分别添加了15mg·kg–1、100mg·kg–1褪黑素的普通饲料为材料,进行实验。

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_____。

9.某水域含有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型肉食性鱼类,由于N、P含量过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

治理水华措施如下,请回答。

(1)种植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既能吸收N、P等营养物质,又能为水生动物的生存提供多种多样的_____。

(2)投放适量大型肉食性鱼类。

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浮游藻类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3)投放裂藻菌。

红黄粘球菌(裂藻菌的一种)能释放胞外物质,对蓝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该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信息。

红黄粘球菌刚投放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等条件适宜,该种群大致呈_____型增长。

(4)为避免“先污染再治理”,对水华的治理应从源头上______。

10.某种牵牛花具有蓝、红、紫三种花色,已知其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某小组将一株紫色牵牛花通过无性繁殖培养出大量植株,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请回答。

实验①:

将紫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紫花:

红花=3:

1;

实验②:

将紫花植株与多株红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紫花:

红花=1:

1;

实验③:

将紫花植株与多株蓝花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多种性状分离比,如:

全为蓝花、蓝花:

紫花=3:

1、蓝花:

紫花=1:

1等。

(1)牵牛花中基因型为aabb的花色为_____,实验中经无性繁殖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2)实验③中子代出现蓝花:

紫花:

红花=3:

4:

1,则该杂交亲本蓝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实验③杂交方式会出现多种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_____。

(3)现有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牵牛花植株,请简要写出以该植株为材料,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稳定遗传的AABB牵牛花植株的培育方案:

_____。

11.酶是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请回答。

(1)腐乳的制作需要多种微生物参与,通过______酶的作用,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2)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相比,能更有效地清除污渍,原因是_____。

(3)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_____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促进细胞壁中果胶水解的产物是______。

(4)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将果胶酶进行固定化处理。

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和______法进行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_______法进行固定化,这是因为_____。

12.某科研小组为获得既抗虫又抗草铵膦(一种除草剂)的油菜植株,进行实验,过程如下图,请回答。

(1)过程①所用的工具酶有______。

(2)进行过程②前,常用Ca2+处理农杆菌,其目的是______。

(3)过程③中,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_____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4)过程④为_____,该过程中细胞的分化程度会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在⑤过程中,当培养基中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时,主要诱导______(填“根”或“芽”)的形成。

(5)从个体水平如何鉴定转基因油菜既抗虫又抗草铵膦?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1、台盼蓝是染料,属于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料不能通过活细胞膜,可通过死细胞膜,所以不着色的细胞是活细胞,着色的细胞是死细胞。

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3、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4、神经细胞在静息时表现为外正内负。

【详解】

A、根尖被解离后,细胞失去活性,台盼蓝可以进入细胞,将细胞染色,A错误;

B、预实验不能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

C、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和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错误;

D、如果两个电极都放在坐骨神经外侧,则没有电位差,静息时指针不偏转,D正确。

故选D。

2.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形成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以囊泡的形式包裹运输到高尔基体,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然后再以囊泡的形式包裹运输到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分泌蛋白在整个合成及分泌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因此图中的A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甲为核糖体、乙为内质网、丙为高尔基体、丁为线粒体。

【详解】

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因此该细胞为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为高尔基体,能对来自乙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丁为线粒体,在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的是丙酮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氧化分解,C错误;

D.抗体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的,直接原因与物质A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有关,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一个基因组成是AaXBXB的细胞,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基因组成是AaXBXB,说明在细胞内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出现了A和a等位基因,则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或者基因突变。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因此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中相等,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一般可以产生四种配子,即AXB、aXB、AY、aY,因此图中无论发生交叉互换还是基因突变都不改变产生配子的种类,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一个基因组成是AaXBXB的细胞,原因是可能发生了A与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所致,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该细胞的产生,因此该细胞形成AXB和aXB两种配子的过程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均分到两个子细胞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

【分析】

图示过程为负反馈调节,即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详解】

A、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符合负反馈调节模型,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递到传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符合负反馈调节模型,B正确;

C、煤烟污染后桦尺蠖种群中具有黑色性状的个体不容易被天敌发现被选择保留,导致控制黑色性状的基因频率上升。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导致煤烟污染程度的降低,不符合负反馈调节模型,C错误;

D、食虫鸟与害虫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害虫数量增加,食虫鸟因为食物充足数量增加,会捕食更多的害虫导致害虫数量减少,符合负反馈调节模型,D正确。

故选C。

5.A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

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

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

A、发病率的调查需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而题中的染色体异常概率196/3606,是在高龄孕妇中检测出来的结果,因此该检测结果不能表明自然人群中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概率,A错误;

B、某胎儿的胚胎细胞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均正常,但正常的染色体上可能含有致病基因,因此,该胎儿仍可能患遗传病,B正确;

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正确;

D、对孕妇在孕期进行产前诊断,可对异常的胚胎适时终止妊娠,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遗传病,D正确。

故选A。

6.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转基因番茄甲转入乙烯合成抑制基因,那么与普通番茄相比,番茄果实中合成的乙烯的量减少,据此结合图示可知,该实验探究了采摘后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对IAA/ABA含量比值的影响,识图分析可知,番茄甲采摘后,脱落酸的含量在开始阶段高于生长素的含量,而大约7天左右到9天之间生长素的含量高于脱落酸;图中番茄乙采摘4天后,IAA/ABA下降,可能普通番茄中产生较多的乙烯,从而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果实成熟过程中受到生长素、脱落酸和乙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番茄甲与番茄乙的区别是乙烯产生量的多少,因此该实验探究了采摘后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对IAA/ABA含量比值的影响,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番茄甲采摘后,脱落酸的含量在开始阶段高于生长素的含量,而大约7天左右到9天之间生长素的含量高于脱落酸,后期脱落酸的含量又高于生长素的含量,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番茄乙为普通番茄,在乙烯合成基因的控制下,产生的乙烯含量较高,因此结合图示可知,番茄乙采摘4天后,IAA/ABA下降,可能是乙烯含量升高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图示实验结果说明果实成熟过程中是生长素、脱落酸和乙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7.喷施一定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25%自然光照叶绿体基质弱光引起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或“NADPH”、“还原氢”)减少,导致暗反应减弱,净光合速率降低弱光能引起R酶基因表达量和R酶活性降低,导致暗反应减弱,净光合速率降低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以缓解弱光对该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M是否能缓解弱光对某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根据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需要进行四组处理,甲组:

自然光照+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乙组:

自然光照+喷施一定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丙组:

25%自然光照+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丁组:

25%自然光照+喷施一定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其中甲组为空白对照组,乙、丙、丁三组为实验组。

【详解】

(1)根据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M是否能缓解弱光对某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需要进行四组处理:

自然光照+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乙组:

自然光照+喷施一定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丙组:

25%自然光照+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丁组:

25%自然光照+喷施一定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

甲、乙两组对照得自然光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的作用;丙、丁两组对照得弱光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M的作用。

(2)因为R酶是一种可催化CO2与C5反应生成C3的酶,R酶活性和表达量降低可以引起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因此可推测R酶分布于叶绿体基质中。

(3)光照强度减弱,可以降低光反应速率,减少ATP和[H]的合成,影响总光合作用速率;或根据图中可知,弱光可引起R酶基因表达量和R酶活性降低,降低暗反应速率,影响总光合作用速率。

(4)根据丙、丁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可知,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以提高弱光条件下R酶活性和表达量,从而缓解弱光对该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需明确光合作用的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图象所表示的实验结果。

8.视网膜下丘脑和松果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仅分布于垂体前叶(腺)细胞)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促进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形成;维持第二性征;促进钙的吸收。

选用若干只发育状况相同的幼龄蛋鸡随机均分为三组(并编号),分别用等量的普通饲料和分别添加了15mg﹒kg-1、100mg﹒kg-1褪黑素的普通饲料饲喂,观察并记录蛋鸡性成熟时间

【解析】

【分析】

1、体液调节的特点:

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通过体液运输。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详解】

(1)图中神经调节中,感受器在视网膜上,效应器在下丘脑和松果体上。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前叶,原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仅分布于垂体前叶(腺)细胞)。

(3)雌性激素的作用是: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促进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形成;维持第二性征;促进钙的吸收。

(4)为探究褪黑素对蛋鸡性成熟时间的影响(蛋鸡孵出到产第一枚蛋的天数代表性成熟时间),选用若干只发育状况相同的幼龄蛋鸡随机均分为三组(并编号),分别用等量的普通饲料和分别添加了15mg﹒kg-1、100mg﹒kg-1褪黑素的普通饲料饲喂,观察并记录蛋鸡性成熟时间。

【点睛】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雌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等。

9.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大型肉食性鱼类捕食小型肉食性鱼类,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增加,使浮游藻类数量下降。

化学J控制N、P等污染物的排放(只要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角度回答即可)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

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详解】

(1)沉水植物既能吸收N、P等营养物质,又能为水生动物的生存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大型肉食性鱼类捕食小型肉食性鱼类,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增加,使浮游藻类数量下降。

故投放适量大型肉食性鱼类可以使浮游藻类下降。

(3)红黄粘球菌能释放胞外物质,从而对蓝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该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红黄粘球菌刚投放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等条件适宜,该种群呈指数型增长,种群数量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

(4)为避免“先污染再治理”,对水华的治理应从源头上控制N、P等污染物的排放。

【点睛】

本题考查富营养化的治理,种群增长曲线、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题即可,难度适中。

10.红花(红色)Aabb或aaBbAaBb蓝花植株具有多种基因型种植该植株,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待植株开花后从中挑选出开蓝花植株,即为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由牵牛花具有蓝、红、紫三种花色,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实验①中将紫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紫花:

红花=3:

1;可知红花基因型为aabb,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又由实验③发现,蓝花与紫花杂交出现多种分离比,表明蓝花的有多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

【详解】

(1)由分析可知,牵牛花中基因型为aabb的花色为红花,由实验1结果分析可知,亲本紫花基因型为aaBb或Aabb,无性繁殖不改变基因型,经无性繁殖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2)实验③中子代出现蓝花:

紫花:

红花=3:

4:

1,该比例是3:

1:

3:

1的变形,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该杂交亲本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实验③杂交方式会出现多种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蓝花植株具有多种基因型,不同杂交组合的蓝花基因型是不同的。

(3)单倍体育种相对其他育种方式具有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的优点,故要在最短时间内从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牵牛花中获得稳定遗传的AABB牵牛花植株的培育方案:

种植该植株,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待植株开花后从中挑选出开蓝花植株,即为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从题文中实验的后代分离比中分析得到控制不同花色的基因型,结合题干中的分离比,结合基因自由组合的异常现象,分析对应亲本花色的基因型,要求考生熟知不同育种方法的流程及优点,能够按要求写出育种的方案。

11.蛋白酶和脂肪(酶)加酶洗衣粉含酶,酶能高效水解污渍(酶具有高效性)果胶分解酶半乳糖醛酸物理吸附(法)包埋(法)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解析】

【分析】

1.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充分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从而提高产物的品质。

常用的方法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2.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是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

(1)腐乳的制作需要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毛霉是主要参与的微生物,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加酶洗衣粉含酶,酶具有高效性,因此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相比,能更有效地水解污渍,进而提高洗涤效果。

(3)由分析可知,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能使细胞壁中果胶水解半乳糖醛酸。

(4)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酶的使用效率,通常可采用固定化酶技术,固定化酶技术常采用的方法有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和包埋法等,由于酶分子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常采用前两种方法固定酶,这里对果胶酶的固定就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法进行,而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多采用包埋法固定。

【点睛】

熟知酶固定化技术以及果胶酶在生产中的应用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腐乳制作的原理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12.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便于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T‐DNA(可转移DNA)脱分化降低根对转基因油菜进行抗虫的接种实验和喷洒草铵膦实验,观察油菜是否具有相应的抗性性状

【解析】

【分析】

转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包括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培养两个阶段。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进而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过程。

【详解】

(1)过程①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所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将目的基因导入原核细胞的方法为感受态细胞法,利用Ca2+处理农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便于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

(3)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

(4)过程④为脱分化,是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愈伤组织分化程度低,细胞全能性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