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55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docx

九年级下历史考前总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2

九年级(下)历史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

识记:

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知识点】

一、“二月革命”

1、发生的背景

“一战”使得俄国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战争的失利和经济危机激起了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

1917年3月,起义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结果:

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形成了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府并立的局面。

3、胜利后的困惑

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俄国社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

4月,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革命的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俄国十月革命的标志)

1、背景

1917年秋,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公开镇压革命群众。

2、经过

1917年11月,在革命运动席卷全俄的形式下,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起义者首先迅速占领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战略要地;然后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中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临时政府,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3、结果:

1917年11月9日,列宁领导的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影响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标志。

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

【问题】十月革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什么影响?

答: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或: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问题】从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等方面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答:

时间:

二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3月,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

性质: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任务:

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统治,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结果:

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问题】对比中国革命道路与十月革命道路的异同,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答:

相同:

都是通过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来夺取政权。

不同:

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识记: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九年级下P4———P5)

【知识点】列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1、探索一:

实行战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府为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而采取的一系列非常经济措施,1918年开始实行,1921年结束。

(1)背景:

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政府为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而采取的一种非常经济措施。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等。

(3)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

它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探索二: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不适应形势需要了。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依据: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当时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

(3)内容:

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问题】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答: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明显改善生活水平。

(4)结果:

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苏联的由来:

参考P9每课一得)

(5)总结(意义或作用)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苏俄实现了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

(6)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在何处?

答: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列宁精神:

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议一议】举出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例子。

答:

提出依靠科学技术和专家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国家要充分利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大生产管理经验等主张,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等。

【课本插图】“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九下P3)列宁(九下P5)

第2课苏联的崛起

理解: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问题(P7—P9)

【知识点】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1926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令世界惊叹。

(1)在短短的时间内,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化学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主要原因: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施的结果,或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说明了什么?

答:

这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

【问题】比较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不同。

答: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等。

二、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

1、形成的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2、特点:

(1)经济方面:

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2)政治方面:

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3、存在的严重问题(或严重弊端)

(1)在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手中。

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2)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4、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

(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

答:

(1)利:

斯大林通过这种模式,使苏联跻身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

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课本插图】斯大林(九下P8)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识记:

知道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九年级下P12———P14)

【知识点】

一、《凡尔赛和约》

1、巴黎和会:

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怀着分赃和称霸世界的企图,在巴黎召开会议。

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纵,贯穿大国强权政治。

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还分别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定了和约,它们共同构成了重建欧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

(1)召开的时间:

1919年1月18日地点: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2)与会国:

协约国集团(美、英、法、意、日等国代表组成最高会议,但真正起操纵作用的美、英、法三国。

(3)战胜国参与会议的目的:

分脏和称霸世界

(4)中心问题:

如何处置德国(对德和约问题)

(5)性质:

既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同时又是帝国主义的反苏司令部。

2、《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战胜国与德国签订)

主要内容:

(1)关于领土问题:

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给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2)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4)关于赔款问题:

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问题】《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有何影响?

答:

暂时限制并削弱了德国。

条约对战败国过于苛刻,而又没有根本上触动德国国内产生军国主义和形形色色好战势力的温床,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致了德国复仇情绪的滋长。

性质:

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性条约。

二、华盛顿会议:

1、会议召开的背景: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得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东方,加快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步伐。

或:

(1)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国和日本两国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2)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2、基本情况:

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等九国在美国主导下,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它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上签订了《九国公约》等诸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1)时间: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地点:

美国华盛顿

(2)与会国: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美国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3)中心问题:

中国问题。

3、《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签订)

主要内容:

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影响(后果):

该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关于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实质:

是一战后战胜国处理战败国及其殖民地、瓜分世界的产物,是各战胜国争霸计划妥协的产物。

【问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蕴藏着哪些矛盾?

答:

这一体系是不牢固的,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包含着各种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

所以列宁说“这个体系是建立在火山上”。

【课本插图】《凡尔赛和约》文本(九下P13)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运用:

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九下P20—P21)

【知识点】

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特点:

(1)波及范围特别广:

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了四年之久。

(3)破坏性特别大: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三分之二,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3、影响: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4、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罗斯福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实行新政的?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

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政的主要内容(措施)

(1)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金融业是首先整顿的)

(2)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工业是新政的中心措施)

(3)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问题】罗斯福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

采取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它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了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发动了“人尽其责”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

3、新政的特点

(1)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

(2)仍维护资本主义的“自由”,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答: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4、新政的历史作用:

罗斯福新政有哪些历史作用?

答:

(1)维护和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对生产关系做了局部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社会稳定。

(2)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5、分析“新政”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答:

经济危机之所以会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而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问题】对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罗斯福被“赤化”,是在美国实施“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人认为“新政”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你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哪种正确?

为什么?

答:

以上两种观点都不正确。

理由:

(1)罗斯福新政有积极作用:

A、维护和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对生产关系做了局部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社会稳定。

B、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罗斯福新政不是实施社会主义: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经济生产的需要。

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课本插图】罗斯福(九下P20)田纳西河上的胡佛水坝(九下P20)蓝鹰标志(九下P21)

第7课疯狂的战车

识记: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九年级下P36——P37)

【知识点】

一、慕尼黑会议

1、慕尼黑会议的召开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2、《慕尼黑协定》

主要内容:

(1)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

(2)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给予“国际保证”。

实质:

《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

后果:

损害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问题】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宣称:

“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

对他的这句话,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

张伯伦是推行绥靖政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了英国的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

他这样说:

一方面是想向媒体、向世界、向国人有所交代,表明他是谋求和平的功臣;另一方面他不惜冒着最大的风险,而内心也希望希特勒能到此为止。

事实上,张伯伦一味地妥协退让,希特勒却是得寸进尺。

在当时法西斯侵略气焰十分嚣张的情况下,以牺牲他国利益为前提,由一纸文书定下的和平及张伯伦口头许下的和平都是极不牢靠的,到头来既扩大了法西斯的胃口,又麻痹了社会,新一轮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越发临近了。

二、绥靖政策

1、表现:

(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2)西班牙内战。

(3)日本入侵中国东北。

(4)慕尼黑会议。

2、实质:

是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

3、后果:

【问题】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或态度?

这种政策或态度的实质和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答:

西方大国采取的是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实质:

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是短暂的和平。

后果:

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力,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西方大国自保的政策,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最终自食其果,在二战中首先遭到法西斯的进攻。

识记:

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九年级下P37——P42)

【知识点】

一、德国进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按照早已制定好的“白色方案”,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

英法两国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德国进攻波兰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分三路对苏连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鼓舞了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问题】战争初期苏军为什么节节失利?

答:

原因:

(1)30年代的“肃反运动”,苏联大批的高级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2)德军对战争的准备比苏联更为充分,且苏联对德军突然袭击的时间及其主攻方向估计失误。

(3)战争初期双方的力量对比对苏军不利。

德军现代化装备程度高于苏联,在此之前的战争中又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欧洲当时实际上不存在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德国便把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进攻苏联。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在几个小时内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其丧失战斗力达半年之久。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美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面爆发后,美国的态度起初是把自己当作预备队员,隔岸观火;后来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才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并表达了战胜法西斯的决心。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美国主要是服从本国利益的需要。

战争初期法西斯的侵略未从根本上严重触犯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却开始触犯美国的利益要害,故美国才宣布处于“战争状态”。

【问题】列举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扩大的史实

答: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7月,德国轰炸英国本土,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大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主要原因:

(1)根源:

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即德日法西斯的建立)的形成;(3)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课本插图】德军拆除波兰边界的路障(九年级下38)日军空袭珍珠港(九年级下P41)

第8课正义的胜利

识记:

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作用。

(九年级下P44)

【知识点】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建立的必然性(原因)

(1)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和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法西斯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2)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威胁。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国逐步走向联合。

2、建立的过程

(1)美国放弃“中立”政策,加强对英等国的援助;

(2)美英首脑在大西洋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3)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问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怎样建立的?

答:

从建立的必然性和过程去回答。

【问题】列举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采取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

答:

(1)1945年6月根据德黑兰会议决定,盟军开始依据“霸王计划”登陆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开始三面围攻德国,“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2)1945年4月底,苏军对柏林开始了最后的攻坚战,5月,苏军攻克柏林,将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

(3)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4)苏联对日宣战,全面进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5)中国抗日力量向日伪军展开了全国规模的反攻,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最后一击。

3、建立的历史意义(作用或影响)

答: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雅尔塔会议

1、背景:

在二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之时,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3、评价

积极影响(作用):

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