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653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doc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

收效甚微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2)发展:

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

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

四川保路运动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目的: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南北议和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3)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开始军阀独裁统治。

共和是名义上的共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

性质: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历史局限

(1)表现: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原因: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背景

(2)概况:

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

(3)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2)影响:

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

2.“府院之争”: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的斗争。

3.护法运动:

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新建立共和的民主法统。

(1)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

(3)结果:

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

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参加一战:

(1)目的:

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短暂春天”)

(1)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2)表现: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厂和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以轻工业为主)

(3)影响: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

2.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①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②文化: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兴起:

(1)开始: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局限性:

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