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261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翻译学案.docx

文言文翻译学案

二十四级高考专题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

吕在联

高考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二、教学内容:

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

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仍沿用去年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

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二)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

阅读几个文段并翻译。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温习先王的遗教,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学习而不反省就会毫无收获,只反省而不学习就会走上危险的道路”)

(4)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

“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

(5)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之处”)

(6)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

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

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提出“二标准":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解释“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解释“文从句顺”:

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学习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

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猜”,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

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

留、删、换。

1、留、删、换

(1)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先简单讲解“留”、“删”。

(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以资政殿学士行(留)(行:

代理官职)

(9)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删)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换)

留: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

可惜的是,

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换”。

(2)换: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同,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宇……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

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一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简单重复这七个字的内容。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是不是有了这一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

我们试着来翻译一

下例题(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参考答案:

(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错解分析:

主要存在问题有两点,一是对第一句的固定格式翻译不准确,二是对“知与不知”后的成分未能合理补出。

方法技巧:

①句主要涉及对文言固定句式的理解与翻译,原句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性

的推断,“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谓”,说也。

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气特点。

②句中有省略,而且省略的是中心词,“知”指“知之人”,“不知”指“不知之人”,这种情况在《出师表》中也有例句,如“宫中(之吏)府中(之吏)俱为一体”“故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之地)”,等等。

这种情况在翻译时要补出来。

2、调、补、猜

叫学生翻译,自己分析。

在这个句子里我们会看到如果单单只是用“留删换”的话,可能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我们用第二招“文从句顺调补猜”。

(1)调: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再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讲,你也许没有必要讲清楚这是哪一种句式,但却会要求你能“理解和翻译”的,所以“特殊句式”应该会在翻译中出现,只是考哪种句式,难度大小的问题罢了。

例: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铿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朴”字。

(2)补:

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如:

“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日:

……”中省去了“侯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例:

(18)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不内[]

(20)断头置[]城上

看看行不行

(21)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

田横惧诛。

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

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

田横因谢日:

“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

“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7)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猜。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这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比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军帐,得彘肩,“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在此之前,或许没有学过“啖”字,但它从“口”“炎”声,意义上与“口”有关,再联系“彘肩”、“切”等因素,是不难“猜”出“吃”的意思的。

又如

《谭嗣同》一文说谭“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觐”字较生辟,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判断这是去“见皇上”。

(2)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猜。

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

在这样的句了其有可忑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急湍甚箭,猛浪着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实”与“虚”相对,意为“充实饱满”,而“浮”与“沉”相对,意为“分量轻”。

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根据排句的特点,空白处的省略成分可以一目了然。

(3)“以文猜文”“以事猜文”、“以理猜文”,“文”“事”“理”指有关的事实背景。

有时,注解中给出一些,文章本身有一些,有时则全靠读者自己平时的积累。

古书中有一句话说,“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这个“诛”该怎么讲?

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不曾被杀。

所以“诛”只能讲成“惩罚”。

这也是“以事解文”的典型例子。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

行了。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翻译一样。

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

小结。

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

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

“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

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猜”。

总结:

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猜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映出: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的讲析,我们翻译以下句子。

1、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猜一—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

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

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换,补——他自己)

(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

上应解决的问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2003年全国高考题)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成奸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

那么奸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

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五、总结全课:

映板书——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话说回来,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根

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

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

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猜”,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

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时。

六、布置课后练习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

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

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文言文翻译讲义与练习

读读圣贤书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2)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以资政殿学士行

(9)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试试高考题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温故而知新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锁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18)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不内

(20)断头置城上

看看行不行

(22)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

田横惧诛。

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

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

田横因谢日:

“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

“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温故而知新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7)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

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

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五、近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考题解析

[例1](1995年全国卷)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末也。

(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解析]该题干扰点有两处,一是把“天下之理”的偏正关系曲解为动宾关系,“天下”成了前置宾语,“之”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

从统计数据看,约四分之一的考生误选了D项。

另一处是“所以才说你……”。

因为善果母是在说完这句话后才具体教导善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秩俸”。

此前只能是“才知道你……”,不能翻译成“所以才说你……”。

这后一处干扰性不大,选B、C项的很少。

[答案]A

[例2](1996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解析]该题的立足点实际上是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

题目中选择了“给”、“亟”两个常见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了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

“给”字作为文言实词的最常见的意义是“丰足”、“使……满足”,而不表示“给予”,译文用现代汉语中的“给予”义的“给”字来进行干扰;“亟”字作为文言实词,最常见的意义是“急切”、“紧迫”,也常常可以表示“屡次”,译文用“苛刻”来进行干扰,这是凭空生发出来的词义,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A

17、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水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解析]同上一道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

但有所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后半段的译文,还牵涉到对文意所作的迥然有别的理解。

本题原文的上半段“永械致之府”中的“械”字有两项词义:

器械与桎梏。

根据上下文文意,这里的“械”字应当是第二项含义,即桎梏,意思是手铐与脚镣,活用为动词后在句中译作“戴上刑具”。

而干扰项选用“械’’字的“器械”义,在句中译作“持兵器”。

显然C、D两项的前半段是正确的。

后半段则在“它县”上形成两种不同理解,一指派往其它县的人,二是郭永以及其它知县。

综观上下文文意,显然是将原句上文中的派往其他县的“警盗”押送到府,据此则A、C两项的后半段是正确的。

比较四项整体表述,C项应当是正确选项。

[例3](1997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解析]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

试题中选择了“徒”、“及”、“等差”三个文言实词词语,每个实词词语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

“徒”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是“服劳役”,而不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囚徒”;译文用“囚徒”义进行干扰“及”字应为“到”义,采用另一义项“和”义进行干扰,并与“囚徒”这一干扰义项排列在一个选项中,以保持译文的通顺;“等差”的正确义项应为“等级次第”,“等”与“差”是并列关系,干扰义则理解为偏正关系的“相等的差别”。

学生只要正确理解“徒”、“及”、“等差”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17.①不惧比干之诛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解析]同上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

略有不同的是,这里又牵涉到比干是被害还是仅仅受到指斥这一历史知识,不过这在中学课文的注释中曾经出现,不应该成为解题的难点。

试题中选择了“诛”、“意”、“解”三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诛”字既可解释为“指斥”,又可解释为“杀害”,学生应当利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上下义的文意来判定这里应为“杀害”;“意”可解为“主意”,又可通过“神意”的意思转而表示“情绪”义,“解”可理解为“消释”,又可理解为“缓解”,把“意”与“解”的各自两个义项分别安排在同一选项中,也是为了保持译文的通顺。

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狄仁杰不怕为守法而死的决心以及高宗主意的变化,即不难完成此题。

[答案]C

[例4](1998年全国卷)以下19—20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9.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解析]该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义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

试题中选择了“等”、“殊”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四个选择项。

“等”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既可以表示“等同”“—样”,又可以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后构成“……等人”的格式,表示“……之类的人”。

文中的“等”字应当是前者,后者只起到干扰的作用。

“殊”字也有两种用法,—是表示特别、特殊,一是表示程度很深的很、非常。

文中的“殊”字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中表示程度深的“殊”字,常放在动词之前修饰限制动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很”和“十分”则常放在形容词之前修饰限制形容词。

因而在译文中把“十分”移到了“为难”之前。

学生只要正确理解“等”、“殊”在文中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20.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解析]同上题一样,该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

略有扩展的是,这里又牵涉到“奈……何”这种常用的文言句式。

不过这在中学课文中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例如《愚公移山》中“如太行、王屋何?

”因而不应当成为解题的难点。

试题中选择了“遽”字作为考查点,用“遽”字可以表示“匆忙”、“惊慌”这两个义项进行交叉干扰;而“奈并累若属何”的意思应当是“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题目中又用“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来进行干扰。

学生既要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遽”字表示“匆忙”的意义,又要能对“奈……何”这…—句式有正确的理解,因而这道题的难度比上一题稍高。

[答案]C

[例5](1999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