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682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0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docx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

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

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一)制针材料

大家知道,最早的金属针具是青铜针、铁针,因其容易生锈,弹性与韧性较差,容易断针,逐渐为金针、银针取代。

金针、银针虽然传热、导电性能好,但强度、韧性较差,容易弯针,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又研制出不锈钢针。

不锈钢针特点:

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

不容易弯针、断针。

2.针体挺直光滑:

容易进针与操作。

3.耐高温,防锈蚀:

可用来温针、烧针,不容易腐蚀生锈而断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

(二)毫针结构(图2-1)

针尖:

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

(针芒)

结构

针身:

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

(针体)

针根:

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是观察针刺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

针柄:

针根至针尾部分。

是持针、行针、温针的操作部位。

针尾:

针柄的末端部分。

是观察捻转角度的标志。

(针顶)

针尖:

锋利适度,刺入顺利

要求

针身:

光滑挺直,富有弹性

针根:

衔接牢固,没有松动

针柄:

衔接牢固,没有松动

(三)毫针的分类(图2-2)

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又有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的不同。

环柄针:

针柄由金属丝绕成环形,又叫圈柄针。

分类

花柄针:

针柄由两股金属丝绕成盘龙状,又叫盘龙针。

平柄针:

环柄针去尾而成。

管柄针:

针柄由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环柄针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针具。

花柄针便于运针,但体积大,不便存放,适用于持续运针者。

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进针管辅助下使用。

二、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根据针身的粗细和长短来区分。

(一)粗细

毫针的粗细,过去用“号数”表示,现在用法定单位毫米表示,其对应关系见表2-1。

(教材表2-1有错误,见下表)

表2-1毫针粗细规格表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直径(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从号数与毫米的对应关系可知:

号数越大,毫米值越小,针越细。

临床上以28号~30号(0.32mm~0.38mm)的毫针最为常用。

粗针多用于四肢、腰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现在有些制针厂家不用“号”,只用毫米表示粗细,如:

0.30mm(细);0.35mm(中);0.40mm(粗)。

(二)长短

长短旧规格为英寸(制针厂家惯用),新规格为毫米,其对应关系见表2-2(改正教材表2-2错误)

表2-2毫针长短规格表

旧规格(英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新规格(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旧规格与新规格采用相对值对应:

即1英寸=25毫米,0.5英寸=15mm,以此累加。

临床上以1~3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1.5寸(40mm)者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三.毫针的选择

(一)针具质量选择

根据针具的“质”与“形”选择针具。

1.质:

质量

选用国标指定的优质不锈钢制作针具,即根据国家标准《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中规定的铬18鎳或氧铬18鎳之不锈钢制作的针具。

2.形:

形状、造型

针尖:

端正不偏,光洁度高,锐利适度。

(不易发生钩毛;进针顺利而不痛;不锐则难进针,过锐则进针痛)

形状

针身:

光滑挺直,富有弹性。

(进针阻力小,便于进针与运针;不容易弯针与断针)

针根:

牢固,无剥蚀、伤痕。

(不易断针)

针柄:

缠绕均匀牢固,长短粗细适中。

(不易松脱、断丝;便于持针、运针)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

规格

年轻体壮、肥胖、实证、肌肉丰厚部位——粗针、长针。

老幼体弱、瘦小、虚证、肌肉浅薄部位——细针、短针。

四.毫针的检查

每次用针前后,都要严格检查针具,通过修整后可以使用的必须修理,修理不好的必须剔除不用。

(一)检查针尖

针尖

捻转捏握体会法:

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拇食指捏住针尖体会,有刺痛者表示针尖有钩。

棉团提插捻转法:

手持针柄在棉团内作捻转提插,若针尖带棉絮者,表示针尖有钩。

肉眼观察法:

将几支毫针针尖向上,在阳光充足处观察,若针尖有白点者,表示有钩毛。

(二)检查针身

针身

肉眼观察法:

弯曲、折痕、锈蚀。

桌面滚动法:

将针放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不能贴紧者为有弯曲。

针身拉擦法:

两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上下左右拉擦,有不平滑处,

便是折痕,锈蚀处。

△临床上主要用肉眼观察法。

(三)检查针根

肉眼观察针根有无折痕、锈蚀。

手持针柄与针身牵拉,有无松动,脱落。

△针根处的损伤容易发生断针,切切注意。

(四)检查针柄

注意金属缠丝有无松动,可一手持针柄,另一手捏住针身,双手用力拉开或合拢,可发现松动。

五.毫针的保养和维修

(一)维修

检查针具时若发现明显的折痕、缺损、剥蚀,为防止断针,应丢弃不用。

一般的弯曲,轻度锈蚀,可按以下方法修理。

1.针尖变钝或有钩,可用细砂纸磨至锐利适度。

2.针身弯曲,可用手或竹片理直,锐角弯曲者丢弃不用。

3.针身有轻微锈蚀者,用细砂纸擦净锈斑。

(二)保养

1.毫针使用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净,防止生锈。

2.毫针放在针盒、针盘里,必须垫一层纱布;放在针管内,接触针尖的部位必须塞上干棉球。

3.毫针不用时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在潮湿之地。

第二节毫针操作基本功

俗语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拳师和歌手必须经常练习,才能保持技艺超群。

针灸是一门技术,只有经常练习,操作手法才能娴熟,才能达到进针不痛,行针自如,疗效显著。

下面介绍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练意练气

意指意念,气指内气、气功。

通过练太极拳与气功训练,可以增强内气,蓄积元气,健身防病;还可以增强指力,便于控制经气,提高疗效。

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蓄气增力)

通过气功练习,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小腹微微发热,所谓“少火生气”。

长期坚持,就会使真气充盈,经络畅道,周身之力增强。

随着丹田之气的蓄积,使上肢大小关节力量增强,指力提高,便于针灸治疗时驾驭经气。

(容易进针,容易得气)。

2.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

太极拳的要领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通过意念控制形体运动。

长期练习,可以调理自身的气机,增强体内元气。

全身气机通畅,有利于调控经气,增强得气针感。

3.去浮躁以练清静之功

作为针灸医生就要忌浮躁,练气功、太极拳可以帮助你入静,去掉浮躁。

达到清静状态之后,有利于辨针下之气,随气用巧。

(二)练针、练指

1.纸垫练针法

(1)纸垫制作

用松软的草纸或卫生纸折迭成2厘米厚,5~8厘米宽、长的纸垫,用棉线呈“井”字形扎紧。

(2)练针目的

指力和捻转手法。

侧面可以作提插练习。

(3)练针方法(图2-3)

左手拿住纸垫,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针尖垂直抵达纸垫后,三指交替捻转针柄,边捻边压,待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练习。

(4)操作要求与技术要点:

要求

捻转角度均匀:

180º~360º,勿时大时小。

②捻转频率一致:

150次/分左右,灵活自如。

③用力轻重一致:

勿时轻时重。

①持针稳固,不向下滑

技术要点

②手臂悬空,没有依托

③针身垂直,不摇不弯

④进退轻巧,灵活自如

开始练习时,用1~1.5寸短针,当指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用2~3寸长针练习。

开始用右手练习,以后可用左手练习,以适应临床持续运针的需要。

2.棉团练针法

(1)棉团制作

取棉絮一团,用纱布包紧,做成外紧内松,直径6~7厘米的圆球,外包一层白布缝制。

(2)练针目的

以提插为主,包括捻转、进针、出针等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

(3)练针方法(图2-4)

①提插:

将针刺入棉球后,在原处作上提下插动作。

幅度一致:

5~10mm,幅度均匀,勿时深时浅。

要求

频率一致:

150次/分左右,快而均匀。

轻重一致:

用力均匀,勿时大时小。

针身垂直:

不倾斜。

②提插与捻转配合练习

提插幅度一致

要求

捻转角度一致

操作频率一致

动作灵活自如

③进针与出针的模拟练习

3.纸板练针法

①练针方法:

用1寸26号(0.45mm)毫针在普通包装纸箱板上练针。

要求:

沉肩、垂肘、悬腕,凝神于手下,聚力于指端。

针孔均匀,针行平直,每天练半小时以上。

②练针目的

增强指力、腕力、臂力,达到进针不痛的效果。

4.守神练针法

将毛边纸1~2张用图钉固定在木框上,在毛边纸上隔3cm扎一下,扎满一行后换下行继续扎。

要求针眼横竖成行。

本法要求全神贯注于针与纸之间,心定神凝,体察针感。

5.自身练针法

在纸垫,棉团上练习到一定程度,指力和手法较为熟练时,可以在自己身上练针。

(1)目的:

亲身体验针刺的感觉,指力的强弱,手法的熟练程度。

(2)要求:

①无痛或微痛进针,刺入顺利。

一次进针,针直不弯。

②捻转提插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

③边练边体会针感。

包括穴位的感觉、持针手指的感觉,仔细体会针感与手法、指力的关系。

6.相互练针法

在自身练针比较熟练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轮流在对方身上练习。

练习时可从临床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进行。

二.基本功训练效果

1.增强指力,使手法熟练,便于进针、行针。

2.增强指感,帮助了解穴位的得气反应(如沉、紧、涩、轻、缓、滑等)。

3.排除浮躁,以利于全神贯注,控制针感,驾驭经气。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一、患者的体位

(一)常用体位

仰卧位:

前身部的穴位(头面、胸腹、四肢)(图2-5)

俯卧位:

后身部的穴位(后头、肾、腰臂、四肢)(图2-6)

常用体位

侧卧位:

侧身部的穴位(侧头、胁肋、臀、四肢)(图2-7)

仰靠坐位:

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分穴位。

(图2-8)

俯伏坐位:

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分穴位。

(图2-9)

侧伏坐位:

侧头、面颊、颈侧、耳穴。

(图2-10)

图5-5 仰卧位

图5-6 侧卧位

图5-6 俯卧位

 

 

图5-8 仰靠坐位        图5-9 俯伏坐位    图5-10 侧伏坐位

 

由于仰卧位自然、舒适、持久、不易疲劳。

对初次针刺者,精神紧张惧针者,体虚病重者宜首选仰卧位。

(二)选择体位的原则与意义

1.原则

医生:

取穴准确,操作方便。

患者:

自然舒适,持久留针。

2.意义

体位选择适当,取穴准确,操作方便,病人能持久留针,并能防止针刺意外;如果体位选择不当,则取穴不准,操作不方便,病人不能持久留针,病人因不适而移动体位还容易发生弯针、滞针、断针、晕针等针刺意外。

特别是对体虚病重、紧张畏针者,体位选择尤为重要。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要点

1.对初诊患者作好宣传,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施针穴位局部衣服要解开,充分暴露。

3.针刺与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弯针、断针。

4.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其本身的体位选择适当的位置。

二.腧穴的揣定

医生在腧穴处揣摸、按压,以取定穴位的方法叫“揣穴”。

通常要在穴位处找出指感最强烈的部位,然后用指甲切掐“十”字作为进针点的标记。

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首次提出“揣穴”,并且把它作为“下手八法”之首。

他说:

“揣,揣而寻之。

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用力切掐,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固定穴位。

又叫爪切法。

本法临床最为常用。

2.按压揣穴法

左手五指张开或并拢用力按压,将肌肉压平以防移位,便于进针。

用于肌肉松弛处,如腹部中脘穴,可将中指按压该处,其他四指排开将腹部压平。

3.分拨揣穴法(图2-11)

用拇指前后左右推拨,将肌腱、血管分开,按定穴位。

如取内关穴,用左手拇指按定其穴,将肌腱和血管拨开,并找到指感强烈的部位作为进针点。

4.旋转揣穴法

旋转有关部位,使穴位充分暴露的方法。

适用于骨骼、肌腱、血管覆盖处。

如取养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然后掌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取穴。

5.滚摇揣穴法(图2-13)

左手拇指掐住穴位,右手牵拉并左右摇滚肢体远端的掐穴方法。

适用于关节处的穴位。

如阳池穴,以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患者四指,用轻微力量牵拉并左右摇滚,使关节松弛,穴位暴露于指下。

6.升降揣穴法

左手拇指紧掐穴位,右手握住肢体远端并上下摇动的揣穴法。

如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踝部,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摇动使踝关节松动,以暴露穴位。

7.滚摇升降揣穴法

左右摇滚、上下抬举,以屈伸关节,暴露穴位的揣穴法。

如肩髃穴,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托握肘关节,上下抬举,左右摇滚,使穴位显露于指下。

(二)临床应用

1.了解局部特征,利于正确取穴

通过揣穴,可以了解局部肌肉之厚薄,肌腱、血管之走向,骨骼关节之间隙,避免损伤局部组织,减轻进针、行针之疼痛,防止出血、血肿、滞针、弯针等针刺意外。

尤其是在刺筋、刺骨时,必须先用揣穴法。

2.协助经络诊察

通过揣摸、按压,可发现经络穴位皮下之异常现象,如痿软、坚硬、包块、结节、条索状物等,了解经络之虚实。

一般来说:

揣穴时疼痛、肿胀、包块、硬节、条索状物者为实证;揣穴时痒麻、痿软、松弛、空虚者为虚证。

三.消毒

毫针要刺入体内,必须严格消毒,否则,轻者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红肿热痛),重者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等)。

古代的隔衣扎针,以口温针,不适合消毒要求,现在禁止使用。

(一)针具器械消毒

1.高压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

把毫针用布包好后,放入高压蒸气锅内灭菌消毒。

要求

压力:

1~1.4kg/cm2

温度:

120℃左右(115~123℃)

时间:

30min以上

2.煮沸消毒

将毫针用纱布包好后,放入清水中加热煮沸,水开后再煮15~20min。

因煮沸法容易损耗针具,可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形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到120℃,降低沸水对针具的腐蚀。

3.药液浸泡消毒

把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min,取出后用消毒毛巾擦开备用。

或放入器械消毒液,如“84液”内浸泡消毒。

其他与针具接触的器械,如钳子、镊子、针盘等,可放入2%来苏尔溶液浸泡1~2小时,进行消毒。

经过消毒的毫针,要放在消好毒的针盘或针盒内,外用消毒纱布盖好。

△为了防止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交叉感染,目前发达国家与地区均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我国有些专家也倡仪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暂时还无法普遍使用,一部分人已率先使用。

经济落后地区可采用一人一套针具制度以避免交叉感染。

(二)医生手指消毒

1.用肥皂水洗手后将手冲洗干净,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2.尽量避免手指接触针身,需要时用消毒棉球间隔。

(三)针刺部位消毒

1.75%酒精棉球由中心向周围拭擦(体针)。

2.先擦2%碘酊,再擦75%酒精脱碘(耳针等)。

3.皮肤消毒后保持局部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四)治疗室内消毒

1.治疗室内定期用消毒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1~2次/日)。

2.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卫生清净。

3.治疗床上的各种物品(垫子、床单、枕巾、盖巾、毛毯等)也要定期换洗、晾晒。

第四节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是中医针灸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是本章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

一.持针法

持针法,是术者操持毫针,保持其端直坚挺的方法。

持针施术的手,又叫刺手,一般多为右手持针。

持针时术者必须全神贯注,心手配合。

(一)操作方法

1.两指持针法(图2-14)

拇、食二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食呈90º角。

一般用于短针、浅刺。

2.三指持针法(图2-15)

拇、食、中三指指腹挟持针柄,1~3寸的针具,深刺、浅刺均可。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持针法。

3.四指持针法

拇、食、中指挟持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支持针身垂直,用于长针、深刺。

4.持针身法

用刺手拇、食指捏一棉球,裹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将针迅速刺入皮肤。

5.两手持针法

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左手拇、食指捏一消毒干棉球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左手下压,右手捻转,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

(双手进针法之夹持进针法)

(二)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1.持针时必须保持针体端直坚挺,防止针体弯曲。

2.有助于指力深透

持针法如应用得当,有助于术者灵活运用指、掌、腕力,通过针体到达针尖,从而使针尖易于透皮,并透达至穴位深层以激发经气。

3.掌握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

通过持针之刺手,体察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尤其是针下如鱼吞饵的得气感。

二.押手法

针灸临床操作时通常把持针施术的手称为“刺手”(多为右手),刺手具有掌握针具,实施进针、行针、补泻等各种操作的作用。

按压、辅助的手称为押手(多为左手)。

押手法,指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与相关经脉,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

押手对揣定穴位、减轻疼痛、激发经气等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内经》、《难经》对押手的作用进行了高度评价:

“左持而御之”,“知其针者信其左”。

(一)操作方法

1.指按法

进针时用左手手指按压的方法。

①单指押手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爪切,以固定穴位。

适用于一般情况。

②双指押手法:

左手拇食指按住穴位两侧,将皮肤向外撑开,以固定穴位。

用于肌肉松弛、肥厚处的穴位。

2.掌按法

用左手手掌按压穴位左下方,以固定穴位,协同进针的方法。

左手掌放在穴位左下方,拇、食指位于穴位上下,绷紧皮肤,固定穴位,其余三指自然屈曲或伸开放平,尽量扩大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二)临床应用

1.揣定穴位

左手按压、分拨,可固定穴位或使穴位暴露,避免刺伤肌腱,血管等组织。

2.减轻进针疼痛

左手按压穴位,使气血宣散,可减轻进针疼痛。

正如窦汉卿所说: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3.减轻组织损伤

用押手固定穴位,配合刺手进针、行针,可以协同掌握针刺的方向、深浅,防止刺伤肌腱、血管等组织,避免滞针、弯针与断针(尤其是长针)。

4.辨别得气

在针前或针刺过程中用押手按穴,可以体会得气感应,如穴位肌肉有抽动、跳动感,如同动脉博动一样。

5.激发经气,辅助刺手控制针感

左手按压穴位或沿着经脉循摄按压,可以激发经气,迅速获得针感;还可以帮助刺手控制针感传导。

(三)注意事项

双手配合,协同进针、行针。

押手用力适度,不要喧宾夺主。

三.进针法

进针法是将毫针透过皮肤,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

又叫下针法、内针法、入针法。

进针是毫针刺法的重要环节,进针顺利不痛,可以增强病人对针刺治疗的信心;进针困难疼痛,将增加病人的畏针情绪,影响针刺疗效。

进针的方法很多,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求根据穴位的局部解剖特点,刺手与押手密切配合,指力与腕臂力协调一致。

(一)操作方法

1.双手进针法:

双手配合的进针方法。

(1)爪切进针法

操作:

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应用: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图2-20)

操作:

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图2-22)

操作:

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

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4)提捏进针法(图2-23)

操作:

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上端将针刺入。

应用:

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2.单手进针法:

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1)挟持针柄进针法(图2-24)

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贴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挟持针身进针法

右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紧贴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运用指力、腕力、臂力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长针、短针均可适用。

3.管针进针法

操作:

将比针略短2~3分的针管置于穴位上,把平柄针放入针管内,用手拍打针柄将针刺入,抽出针管。

应用:

本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畏针者。

4.快速进针法

(1)插入速刺法(速插法)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和指力快速将针刺入皮下。

长针、短针均可适用。

(2)弹入速刺法

左手持针身,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位;右手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呈待发之弩状对准针尾弹击,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5.缓慢进针法

(1)缓慢捻进法(缓捻法)

左手拇、食指将穴位皮肤撑开,右手持针小角度(<90º)缓慢将针捻入皮肤。

(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捻进法似以快速容易进针)

(2)压针缓进法(缓压法)

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用指力、腕力缓慢将针压入皮肤。

如遇到明显阻力时应停针。

适用于眼周穴位及天突穴。

(二)临床应用

1.针具长度

短针可采用爪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压针缓进法等方法进针。

长针可采用夹持进针法,插入速刺法等方法进针。

2.患者体质

小儿、体质虚弱、紧张畏针者,宜采用管针进针法;成人、体质壮实、针感迟钝者,可采用上述各种进针法。

3.腧穴部位

腹部穴及肌肉松弛处宜用舒张进针法;面部穴及肌肉浅薄处宜用提捏进针法;眼周穴宜用压针缓进法。

四.针刺角度和方向

临床上常有这样的情况,甲和乙取穴都准确,但甲刺入后没有感觉,疗效差;而乙刺入后针感明显,疗效显著。

这说明:

穴位不是平面上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具有某种立体结构的组织。

这个立体结构范围有多大,其精确数字目前还无法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通过我们采用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可以进入这个立体结构,获得最佳针感,取得显著效果。

(一)操作方法

1.进针角度(图2-26)

进针角度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图5-19 针刺的角度

(1)直刺

操作: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º角,垂直刺入。

应用:

肌肉丰厚的大部分穴位,浅刺、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