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21826.docx
《现代文阅读218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21826.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21826
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好处”“作用题”常考类型及解题策略
第一类:
行文段落类型
对行文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及好处的考查,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尤其是考查开头语段、结尾语段、中间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及好处。
例1(2010年四川卷第14题)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例2(2011年全国2第14题)“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例3(2011年四川卷第17题)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解答此类型题时,首先要熟记并积累开头语段、结尾语段、中间语段在文中结构作用: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
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答题时一定要根据文章从“内容”和“结构”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几个方面来作答。
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
例1是对开头段落的考查,结构上: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
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例2是对中间段落的考查。
用意①总括上下文内容。
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例3实际上是考查结尾句的作用并赏析,要结合全篇内容及结构作用,还要考虑表达效果的运用来回答此题。
答案:
①写勉儿的“大滴眼泪”,表达勉儿的伤痛和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细节描写生动感人。
②风铃的“绿锈”“裂缝”“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就是爸爸艰辛而疲惫的人生写照,表达了对爸爸的深沉赞颂之情。
③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既给人戛然而止之感,又使文章结构浑然。
第二类、艺术手法类型
例1(2011年山东卷第20题)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例2(2011年江西卷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例3(2011年四川卷15题)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艺术手法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考查。
平时就要积累必备的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和相关的技法知识。
表达方式中着重考查描写及叙述的作用。
如: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感情、烘托人物,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化情节;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鲜明传神;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等。
表现手法中着重考查渲染、象征、联想、想象、比兴、烘托、衬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修辞手法一般考查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反复及引用等。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是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排比的作用是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引用作用可以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传奇性。
【备选术语】
修辞手法类
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
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双关:
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8.(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
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白描象征反讽类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
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着,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
有主次之分。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
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
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
有2种作用: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
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
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解答此类时首先要点明所用的艺术手法,其次要明确手法的作用,再结合语句内容及表达效果来分析。
如(2011年山东卷)【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
(2)运用了比喻,以小飞船比喻地球,用触礁、漏水比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2011年江西卷)考查表达方式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
(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更多的时候题目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或者要求对句子或语言特色进行赏析。
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
(2011年四川卷15题)
解答此题,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是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情感。
(2)分析句子的表达手法(3)是结合句子所在的位置关系,看作者写作的目的。
(4)看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定答案如下:
①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
②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
③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
三、人称表达类型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例1(2011年湖南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例2(2010年全国二卷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回答此题时,离不开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根据人称作用(2011年湖南卷)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2010年全国二卷)答案提示:
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
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四、其他类型的作用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好处”“作用题”中还会涉及其他类型,也常常成为命题者常考的内容。
(一)插入或引用式作用
如例1:
(2011年北京卷第17题)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例2(2011年浙江第11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此题型就是在文段中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或故事,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等。
解答此题时,就要明白其作用。
插入史实的作用一般是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例证;插入某一事件或故事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引用传说故事、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时,作用可以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耐读性、传奇性;引用诗文或格言时,作用可以是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具有意境美或是文章具有说服力等。
所以(2011年北京卷)答案是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2011年浙江卷)以“我”的一次乘车经历为开头,其作用是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二)线索作用
例1(2011年北京卷第17题)2011年北京作者曾说:
“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2、(2010年北京卷)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时空线、事物线、情感线,常常考查以某一物象作标题、做行文线索、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贯穿全文,勾连上下文、表现文章主旨,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很据文意2011年北京卷【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2010年北京卷答案):
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以上高考现代文阅读“好处”“作用题”常考类型及解题策略仅是粗略的探讨。
在解答具体的“好处”“作用题”时,还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上下文阅读,多角度考虑,只有多向思维多层面分析,才能使题目的答案更为准确和全面。
二、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5)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6)“六比较”:
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
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
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
1.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2.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
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3.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
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驰皙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五、词语能否置换
1.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词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题目的作用及好处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①可结合情景交融〈英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
②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
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
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
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
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
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
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
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八、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
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
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
有单一性仿写,如:
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
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
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