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20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提纲 2.docx

政治经济学提纲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政治经济学学科名称的由来

古希腊

安.德.孟克列钦1615年著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于1767也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著书《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并明确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一词的含义。

马克思:

现代经济的真正科学,是在理论考察由流通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后开始的。

马克思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的著作《政治算术》称为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形式。

经济和经济学,中国古代含义是经世济物、经国济民之意,即治国平天下。

清末,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但译名五花八门。

最先把economy译为“经济学”的是日本学者。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采用,但解放前后不同。

二、经济学的分类

1、理论经济学

2、应用经济学

A.部门经济学B.专门经济学C.综合经济学

3、技术经济学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存在条件

(1)社会分工

(2)利益差别

二、不可逾越

(1)社会经济形态

(2)社会经济类型

第二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物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不同的物;同一物)

*使用价值不仅表现为一定的质,还表现为一定的量。

但只有同质的使用价值才能进行比较。

*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完成。

2、交换价值和价值

10尺布=1件衣服

什么因素使不同的物可以进行比较?

——“共通物”!

这种共通物使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衡量它们的量的多少。

商品的交换价值有什么决定?

(1)商品效用论(阿奴西卡与妻子下棋)

(2)供求决定论

隐藏在不同商品中间的共同点,不可能是商品的天然属性,因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各不相同,正因为使用价值不同,才有必要互相交换。

如果抛开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共同的属性,即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人类的脑力和体力。

●这种抽象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产品中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价值—“幽灵般的对象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

(1)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必须有价值;

(3)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矛盾在: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通过交换体现);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的范畴。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缺一而不能称其为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体现着商品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的社会属性。

(不能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劳动力的耗费。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

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2、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全部重要问题的枢纽点。

三、价值量

1、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

**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含义

比较—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换算的。

区别是相对的。

3、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的影响

含义表示方法与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具体劳动的效率,而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抽象劳动的数量。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相等的,而它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则会不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增加,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越少;反之,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私人劳动私有制

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社会分工

 

第三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四个发展阶段: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一面镜子)

公式:

1只绵羊=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斧子处于被动地位,它只是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材料;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材料。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绵羊,不仅要表现要自己的价值,而且要表现自己价值的量。

(对等关系)

**局限性:

仅是胚胎形式,价值的表现很不充分。

2、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多面镜子)

公式:

2把斧子

一只绵羊=50斤谷子

60尺布

5分黄金

------

**意义

**局限性:

商品价值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3、一般价值形式(多种商品,一面镜子)

公式:

2把斧子

50斤谷子=1只绵羊

60尺布

5分黄金

之所以叫做一般价值形式,是因为一切商品的价值,现在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唯一的、同一种商品上(如绵羊),正因为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此也就是一般的。

**与扩大价值形式相比,一般价值形式并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反映了本质的变化,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不过最初等价物还没有固定。

4、货币形式(所有商品,公用镜子)

公式:

2把斧子

50斤谷子=5分黄金

60尺布

1只绵羊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不同的只是由贵金属黄金或白银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所以,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交换的产物)(适合于充当)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由于货币的出现,就使商品的内在矛盾,从简单价值形式时的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发展为现在的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了。

货币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神秘性

货币的本质:

货币作为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一,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与货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则直接代表价值而存在,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

第二,货币有双重的使用价值,一方面作为商品,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取得了一种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的使用价值,即有与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原来是一种普通商品,只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它才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由于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就使得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反映的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G与K的关系商品流通W------G------W

资本流通G------W------G

区别:

①运动形式

②运动目的和内容

③经济实质(质/量)

*资本在运动中增殖,正是作为货币和资本的最本质的区别。

G---W---G’

2、矛盾解决(p59)

条件:

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G—W……P……W’—G’

二、劳动力商品学说

1、历史条件

2、价值(构成/特点)

3、使用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具体劳动————————————必要劳动价值形成过程

抽象劳动————————————剩余劳动价值增殖过程

G—W……P……W’—G’商品价值=C+V+M

 

●至此,分析完全按照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条件进行-----首先,不违背价值规律;同时,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二、资本的本质

定义

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外壳掩盖着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

三、资本的构成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方式存在:

Pm/A,这两种资本在M生产中起不同的作用。

四、剩余价值率

W=C+V+Mm=W-(C+V)

绝对量:

m=m’.V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A价值—km价值—劳动生产率

因此,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故,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各个部门的企业竭力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形成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会不断促使各个生产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或生产管理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客观结果:

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和最新科学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生产和管理。

须注意:

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三、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挑战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严密的逻辑揭示出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主义近500年的生产发展史,先后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在这种越来越社会化、越来越现代化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劳动生产率这个重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

●机器—无人车间、无人工厂

科学技术及信息的战略意义

●在社会生产和经营中,能创造价值、增加价值的终究是人的劳动。

无论社会生产力处于什么水平,从最终意义上讲,劳动始终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点说明。

可见,由于已经物化的技术和信息在生产及决策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更多地参与了生产经营,才使得直接工人的比重越来越小。

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劳动就越来越不重要。

为什么在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企业和社会里,随着直接工人的相对、甚至是绝对减少,而且工作日缩短,企业的利润即剩余价值反而大大增加呢?

原因有三。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自动化的机器,而是创造和使用机器的总体劳动者。

第四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生产的内容:

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生产的类型: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含义

2、图式:

K1=10000c=8000v=2000m’=100%

W1=8000c+2000v+2000m=12000

K2=10000

W2=8000c+2000v+2000m=12000

3、分析之意义

第一,可变资本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

第二,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家的。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含义

2、方式: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3、图式:

K1=10000c=8000v=2000m’=100%

W1=8000c+2000v+2000m=12000

△k1000△c=800

m△v=200

m/x1000

K2=11000

W2=8800c+2200v+2200m=13200

4、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第一,资本积累过程中所追加的资本源于剩余价值。

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在购买劳动力并变成工资以后,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加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5、资本积累的实质:

劳动力的买卖只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继续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三、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

1、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规律的双重作用

2、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率;

社会劳动率;

预付资本量;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

1、表现:

资本物质形态:

PM/A——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价值形态:

C/V——资本的价值构成

2、关系:

资本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

资本价值构成的大小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3、含义:

资本有机构成即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C:

V表示。

4、变化:

伴随资本积累量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二、个别资本的增大

资本积聚:

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量。

(C+V)+(△C+△V)

资本集中:

将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少数的较大资本。

表达:

(C+V)

方式:

兼并、联合、股份经营

条件:

竞争和信用

二者关系:

1、区别:

第一,单个资本的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则不会。

第二,资本积聚不仅受原有资本的限制,而且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其增势受到制约的;而资本集中借助于信用与竞争的推动,原则上不受限制。

第三,资本积聚速度较慢;而资本集中速度较快。

第四,资本积聚更突出的反映劳资双方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资本集中则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倾诈与联合的关系。

2、联系:

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当代,资本积聚仍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而以资本并购为主要特征的资本集中则更能满足资本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需要。

 

三、资本积累和相对人口过剩

1、原理: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呈提高趋势

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的增加。

主要原因:

妇女和童工的大量雇用;破产的中小企业主;

农民和手工业破产者;人口的绝对量迅速增长。

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认为: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产物。

工人在创造剩余价值和先进设备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相对的过剩人口。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2、存在意义与作用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

第一,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变动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压迫在业工人,迫使他们接受苛刻的劳动就业条件。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止的过剩人口。

现代西方界定:

周期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

失业问题在当代呈日趋扩大趋势,原因有多种。

失业与贫困问题的探讨——

人口理论的发源——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

A

G------WPm…P…W‘------G’

A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第二、-------------------------------时间上的继起性

二、产业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含义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内容:

资本从出发点到回归点的资本无数个运动过程的连环

一个运动过程

特点静动

角度:

活快

目的研究形式变化,揭示运动规律研究资本运动速度,说明实际意义

1、资本的周转规律------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n=U/u

 

生产时间劳动时间

非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

Pm储备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停修时间

购买时间购买时间

流通时间运输时间

销售时间产品库存时间

运输时间

待售时间

如何加速资本周转:

a、观念更新,重视流通和管理

b、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c、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

d、现代化的商业企业

e、周全的销售服务。

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企业的各项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赚钱盈利。

2、资本的构成(深入、具体分析影响因素)

资本既划分为c和v,又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两种划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象相同,都是生产资本。

区别:

①标准(依据)②实物(范围)③揭示问题

固定资本含义

特点:

其周转方式与速度是由其磨损程度决定的。

磨损又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的具体途径。

折旧折旧费折旧率

流动资本含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a、转移方式------逐渐/一次

b、周转方式------长,多次循环/短,一次循环

c、回收方式------一次预付,逐渐收回/一次预付,一次收回

d、更新方式------一次更新/不断更新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周转流动资本年周转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价值总额+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a、M=m’vn

b、M’=M/v

c、节约预付资本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关系

1、个别资本------个别资本运动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

●共同点:

形式/过程/内容

●区别点:

数量.规模/内容:

既包括生产消费→资本流通

又包括个人消费→一般商品流通

2、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含义/价值形态/实物形态)

3、------------------------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补偿问题)

 

4、-------------------------理论前提:

实物形态------Pm→Ⅰ

Km→Ⅱ

价值形态------W=c+v+m

5、理论假设:

若干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三大交换渠道:

Ⅰ内部的交换②Ⅱ内部的交换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实现条件:

Ⅰ(v+m)=Ⅱc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经济含义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前提:

------M=Δc+Δv+m/x

前提条件:

1、Ⅰ(v+m)>Ⅱc

2、Ⅰ(c+m-m/x)>Ⅱ(v+m/x)

实现条件:

Ⅰ(v+Δv+m/x)=Ⅱ(c+Δc)

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经济含义

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

1、基本原理:

ⅠPm(a)

Km(b)

Ⅱ(c)

2、如何理解?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生产费用)k=c+v

2、W=c+v+m=k+m

3、利润及其本质

m=W–k=k+p

p与m

4、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5、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m‘②c/v(部门反方向;企业同方向)③n④c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内部的竞争------前提和基础

部门之间的竞争------杠杆

P’=mΣ/ΣC

P=ΣK*P’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①②③

2、超额利润与超额剩余价值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具有重要作用(abc)

二、商业利润及其来源

实现形式----买卖差价

真正源泉----m

P’=m/p+h

P=KP*p’

h=Kh*p’

W=k+p+h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直接加价

纯粹流通费用(非生产性流通费用)------从利润总额中扣除

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

含义形成(闲置资本/资本不足)

本质特点(159)

二、利息和利息率

借贷资本家经营货币资本的目的------利息

借贷资本的出现形成了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p〈

●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手中获取的报酬,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W=k+p+h+r

●按什么分割?

_

利息率r’界限:

0

影响利息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1)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现代借贷资本的利弊

三、银行资本和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种。

商业信用通常借助于商业票据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银行信用------银行资本家以贷出方货币资本的形式提供给职能资本家的信用。

1、职能:

中介人(借贷/收付)

2、业务:

(1)负债业务,即吸收存款。

(2)资产业务,即发放贷款

3、按经营侧重点分为四类银行: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专业银行。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