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192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docx

《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docx

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8页的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道理,熟练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二、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2、看图写算式,复习用一幅图片写出四道算式。

  3、填空复习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十三根小棒图,看图片写算式,并说一说各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2)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算理。

  2、教学例6

  

(1)出示11根小棒,再出示2跟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该怎样列算式?

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在计数器上演示11+2=13的过程。

强调2要加到个位上去,强调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一表示一个一。

  (3)演示从13根小棒中去掉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小棒?

该怎样列算式?

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请学生上台演示13-2=11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算理。

  (5)学习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并简单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老师任意指算式,学生说出该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看图片列算式。

  3、做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四)、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

用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方法,使学生探索发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教授例5时,教师起示范作用,使学生理解并明白2要和单根的一根小棒合并到一起。

那么在教授例6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了。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更好的直观的理解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

学会通过观察、操作,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8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的第1—5题.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例5和例6的小棒图和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这样安排突出重点,简单大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得到了数学教研组长贾老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

  其他老师也反应和上节公开课相比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三大部分。

教学各个环节安排恰当。

  在教授例5:

10+3=13、3+10=13、13-10=3、13-3=10时,特别将算式后面的答案擦去,并提问:

  10+3,10、3分别表示什么?

这样列式求什么?

  3+10,3、10分别表示什么?

这样列式求什么?

  13-3,13、3分别表示什么?

这样列式求什么?

  13-10,13、10分别表示什么?

这样列式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一幅图片能列四道算式的算理。

  在教授例6时,特别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使学生明白2要加到个位上去,和原来的一个一合起来一共是3个一。

使学生明白算理。

  在巩固练习时,出示8个写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式的动物图片,让学生小动物找朋友。

寓教于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安排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本节课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1、在做练习时,应该让学生先不要拿笔,听老师讲完注意事项之后,再让学生拿出笔来动手练习更合理。

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拿出笔来,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听讲的现象。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动作不够干脆利索,应改进。

  3、在讲解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时,应适当的讲解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的区别。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点评,使我获益匪浅。

在此感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连加连减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

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

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

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

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

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

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

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

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

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

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

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

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

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

”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六、反思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填未知加数

教材分析:

  《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同时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读求未知加数的算式,能直接填写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教师富有激情,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习的热情。

2、在创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与互助。

  重难点:

掌握填未知加数的方法,会正确填写未知数。

  教学流程:

一、学前准备

  1、开火车的形式口算练习:

检验学生10以内加减法掌握情况,为填未知加数做铺垫,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调整课堂预设。

  2、数的组成题:

从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如7可以分成2和5,还可以怎样说:

2和5组成7,从这一题的练习中,初步为填未知数的方法奠定思维策略基础。

  3、猜一猜:

联系学生学校生活实际,体育老师要准备10个篮球,图上有6个了,盖住了几个?

学生会利用学过的知识猜出答案,这里不知道盖住了几个,与本节课未知数一词的教学埋下伏笔,让未知数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体系中。

  二、教学圆珠笔图。

  1、课件先出示一个空盒,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

我看到一个盒子,我看到有10个格等等),这让学生的回答出现预想的一个数10,提问:

猜一猜老师会在里面放什么?

让学生充満好奇心与参与的热情,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与课堂一体,带动学生愉快的学习。

演示放笔过程(学生数出放了7枝)板书7,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你们认为可以放几枝(一共),再次出现10(板书10)提问:

你们知道老师还要放几枝吗?

回答:

不知道,因此引入我们把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

  2、未知数的表示。

用小括号,先请学生书空(台上演示大大的小括号),师范写,此时板书有:

7()10,师讲解把已经放的和还要放的合起共是10枝,列一个算式:

7+()=10(这一步没有让学生列,因学生并不会念7+几=10,多数会说成7+3=10,此处要学生掌握7+()=10的读法),师范读,学生读。

  3、7+()=10,括号里应填几?

你怎么想的,让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想法,再汇报。

学生会有多种方法,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并有意识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从图形的直观到数的组成,初步跳出图形,同数的组成和加减法的方法来思考。

  三、教学小旗图

  1、说图意。

  2、画小旗

  3、说算法

  此环节中学生的思路有很多,有先算出来再画的,有边画边算的,提倡方法多样性,特别是先算后画的,让学生逐渐脱离实物,把直观感知提升为数的抽象思维。

  四、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1、做一做墨水瓶,水壶,同桌计论,交流算法,然后发言。

  2、练习题中鸡蛋,汽车题目,同上。

  把这两道有图的题放一起,继续积累实物的感性经验。

  3、画小圆图,尝试让学生盖住图形,填空,或者有人先画图再填空,多种方法。

学生根据自已情况选择喜欢的方式,学自已喜欢的数学。

  4、奖品中有题,激发学生在课堂末尾疲劳的思维,再次让学生热情高涨,奖品后的一句话,及时的思想教育,这一步的练习完全脱离实物,重在算理的掌握。

  5、小猫钓鱼。

□+□=10,3+7=10,由此引入开放题目。

□+□=10,如1+9=10,2+8=10等等。

  五、你想把今天的学习情况告诉给我们希望小学的小朋友吗?

  自我的评价与认可,让学生在最后带着成功,快乐的心情结束本节课。

  本节课的预设是好的,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也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了心理准备。

启发示的提问让学生一步步掌握本课内容,走近学生,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得到认可,体现人文精神,老师的热情与课堂学生融为一体。

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师生心灵的沟通。

尽力体现学生学自已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但对教材理解的不足,重难点的处理上也许会把握的不够,对学生的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想不够,会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等现象,出现非预设现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2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

教师主要采用:

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

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

“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

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着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

“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

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钟表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

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

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

这样引出课题。

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

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画一画钟面,做一做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画下来。

同时选两个画得有代表性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接下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与自己的看发现了什么?

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

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

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

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

最后让学生动手***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

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

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2:

找朋友。

3:

生活情境体验。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

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