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082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管理

初中物理知识点管理

第一章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测量

测量工具:

刻度尺(最常用)、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单位:

基本单位:

米(m);其他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进率:

1km=1000m;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00um;  1um=1000nm;

注意:

在以后的学习当中会遇到关于面积及体积单位的换算,而不少的学生都不容易记住。

实际上同学们只需要记住长度单位的进率就行啦,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只需要把相应的长度单位的进率平方一次就行,而体积单位则只需要把相应的长度单位的进率立方一次就行。

2.时间测量

测量工具:

停表(秒表)、手表等

单位:

基本单位:

秒(s);其他单位:

小时(h)、分(min)、毫秒(ms)。

进率:

1h=60min      1min=60s       1s=1000ms     1ms=1000um

3.测量误差

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比较:

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

 区别

 测量误差

测量错误 

 产生原因

 ①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

②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②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

 减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减小方法:

①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选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

③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

注意:

关于初中阶段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有着以下的共同点:

①使用前都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单位、量程及分度值。

②使用时都要做到“五会”:

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在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时都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第一章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定义: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我们所在的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发生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

定义:

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说明:

⑴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取的,但实际中应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

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参照物  不同,得出物体运动的情况也不同。

           ⑵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易错点:

⑴参照物选取时,要能够使被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容易描述。

               ⑵不能选取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

               ⑶研对象为多个时,应选取同一个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特点: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相对静止:

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顾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顾物的物体也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

应用:

飞机空中加油、接力赛跑的交接棒、空间站的对接等。

第一章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⑵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速度

定义:

物体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公式:

v=s/tv:

速度   s:

路程   t:

时间

单位:

基本单位:

米每秒(m/s);基他单位:

千米每时(km/h);1m/s=3.6km/h。

说明:

将求速度的公式变形后,可用于求路程s=vt,也可用于求时间t=s/v。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特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

 求速度

 用v=s/t求速度

 用v=s/t求出路程s内的平均速度

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注意: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因为速度v保持不变,所以v与s和t无关;变速运动中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第一章四、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

      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

      公式:

v=s/t

 

3.实验器材

工具: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各一个

说明:

斜面的作用是让小车作变速运动(使小车获得速度或平衡摩擦力均可),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或让小车停止运动均可)。

 

4.实验步骤

⑴用刻度尺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路程填入表中。

⑵将金属片分别放在斜面的中间、末端,让小车分别从较小的坡度斜面顶端运动下来,用停表分别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填入表中。

⑶计算小车在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注意:

小车的坡度要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5.表格设计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计时开始 

计时结束 

运动时间 

 S1=          

 t11=          

 t12=          

 t13=          

 v1=

 S2=

 t21=

 t22=

t23= 

 v2=

 S=

 

 

 t=

 v3=

 

第二章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源:

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说明:

⑴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⑵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

 

2.声音的传播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运处传播,称为声波,它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3.声速

规律: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声速: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V固>V液>V气(一般情况)。

回声:

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秒。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说明:

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

 

第二章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

赫兹(Hz)

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粗细、长短和松紧等。

 

2.音调

定义: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实验:

如钢尺的振动,钢尺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听起来越清脆。

影响因素: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体振动的步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易错点: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3.响度和振幅

定义:

振幅是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做响度。

实验:

用一细线悬挂一小球,并让小球靠近音叉,然后用不同的力去敲击这个音叉,观察小球被弹开的距离。

转换法:

把振幅的大小转化为小球被弹开的距离。

影响因素:

⑴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⑵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区别:

⑴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程度,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⑵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程度,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

     ⑶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不一定音调高。

4.音色

定义:

音色就是声音的品质。

说明:

音色也叫音品或音质。

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品质不同,即音色不相同。

注意: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尽管音调和响度都相同,但音色却不同。

 

5.超声波与次声波

定义:

频率高于2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注意:

⑴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Hz之间。

     ⑵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例如:

大象交流时的语言是次声波,人耳就听不见。

应用:

利用超声波可探测海里鱼群的位置;超声诊断仪、超声探测仪;利用次声波可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

 

第二章三、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

关系: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应用:

超声波扫描图-B超。

例如:

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情况。

 

2.声呐

原理:

声呐是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

应用:

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

轮船上的发射击器发射超声脉冲,声呐仪检测到反射回来的回音,从而可算出水深。

 

3.声与能量

关系:

声波与水波类似,水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也可以传递能量。

应用:

工业上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利用超声波除尘器降低污染,美化环境;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及其来源

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来源:

家庭生活、商店娱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施工工地等。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分贝:

听觉下限0dB。

实际保护: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控制噪声

减弱途径: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一、温度计

1.温度

概念: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

也叫温标,是摄氏度,符号为:

℃。

摄氏温度:

1标准大气压下,将冰水混合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将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划分为100等份,其中每一等份就是1摄氏度。

2.温度计

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

常用的温度计是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管、刻度值及温标符号共同组成。

量程:

是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即测量的温度不超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分度值:

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小温度值,即温度计刻度中第一小格所代表的值。

测温原因:

温度计示数能变成与待测物体的温度相同。

注意:

温度计内液住长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均匀变化。

3.温度计的使用

选择: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以此来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放置: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应充分接触;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数:

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液体;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柱液面相平。

记录:

记录数值和单位。

注意:

测量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4.体温计

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较细的细管,且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大得多。

分度值为:

0.1℃。

测量范围:

35℃-42℃。

注意:

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用力甩几下,使玻璃管中的液体回到玻璃泡内。

第三章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与凝固

物态变化: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注意:

熔化不能写成“溶化”和“融化”。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晶体和非晶体

概念: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晶体;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非晶体。

举例:

常见物质中像“海波、冰、各种金属”等是晶体,像“松香、沥表、玻璃、蜡”等是非晶体。

区别: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3.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

规律:

⑴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华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⑵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条件:

晶体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打件:

一是要能够继续吸收热量;二是温度要达到熔点。

非晶体只需要吸收热量。

注意:

⑴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⑵晶体熔化时先是固态,后是固液共存态,最后是液态。

⑶晶体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有一段是水平线。

说明:

凝固过程与熔化过程是相反的过程,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第三章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发生条件:

汽化需要吸热,液化需要放热。

注意:

生活中看得见的“白气”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

2.沸腾

概念: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条件:

液体决心很大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⑴达到时沸点;⑵继续吸热

注意:

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的种类、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

3.蒸发

概念:

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作用:

蒸发吸热,具有致辞冷作用。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种类;⑵液体的温度;⑶液体的表面积;⑷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4.气体液化的方法

降温液化:

将气体的温度降至足够低,所有的气体均可液化。

压缩液化: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使气体液化。

注意:

上述两种措施同时使用,可以提高气体的液化温度。

第三章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概念: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特点:

物质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中间不经过液态变化过程。

条件:

升华需要吸热。

事例:

萘升华;灯泡内的钨丝升华变细;干冰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

2.凝华

概念: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特点:

物质的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中间不经过液态变华过程。

条件:

凝华对外放热。

事例:

霜的形成;冰花的形成;碘蒸气的凝华;雾凇的形成。

3.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云:

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在高空,形成了云。

雨:

云中小水珠和小冰晶相互凝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下降过程中,冰晶熔化成小珠,这就是雨。

雾: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露:

地表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宜是露。

雪: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就是雪。

霜:

气温低于0℃时,地表附近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宜是霜。

冰雹:

如果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水珠很快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的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成了冰雹。

 

第四章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自身能免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例如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开亮的电灯、闪电、萤火虫等。

分类:

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源还可分为有生命光源、无生命光源;冷光源、热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条件: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事例:

影子的形、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应用:

站队看齐;射击瞄准;木工判断木板是否刨平;激光准直;针孔照相。

3.光的传播速度

规律:

光在不同透明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

光速:

真空中光速约为300000km/s,相当于每秒绕地球赤道转七圈半。

光在其他种透明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小,空气中近似为300000k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的2/3。

说明:

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不同。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却不能。

 

第四章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

定义:

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应用:

光的反射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的表面反射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

内容:

⑴光在反射击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反射击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明:

⑴每一条入射光线只对应一条反射光线;

           ⑵注意因果关第,先有入射光线(入射角),后有反射光线(反射角);

           ⑶当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0°,反射也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改变180°。

易错点:

“两角”是两条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法线特点:

⑴法线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⑵法线和镜面垂直。

3.光的可逆性

内容:

在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比较:

 现象

共同点 

不同点 

结果 

 镜面反射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光滑 

平行光反射后你然平行 

 漫反射

 反射面凹凸不平

 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方向

说明:

人能从各个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他们能将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这些被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按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依据:

光的反射定律。

类型:

⑴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⑵已知入射光线,要求利用镜面,画出反射光线。

说明:

作衅时光线要标上箭头。

 

第四章三、平面镜成像

1.实验探究

器材作用: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用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替代法:

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代替另一支蜡烛的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替代法。

注意:

玻璃板要薄一些;玻璃板和桌面的垂直;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平面镜成像特点

特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边线垂直于镜面。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镜前物体上的点S1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到棕人眼睛,但眼睛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来确定物体位置的,光得光线好像是从平面镜后S2点发出的,像点S2是反射击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的虚像点,所以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应用:

⑴平面镜可用来成像。

如梳妆镜、练功房中的镜子。

            ⑵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如潜望镜。

            ⑶扩大视觉空间的感觉。

如用平面镜来装饰墙壁,小朋友玩的“万花筒”也是用多块平面镜制成的。

作图:

⑴根据平面镜成像有对称性的特点,确定像点的位置。

虚像用虚线表示,像的倒、正用箭头表示。

            ⑵画入射光线与反射击光线。

入射光线在镜前过发光(物)点,反射击光线在镜后的延长线过像点。

光线是光实际的传播路径,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箭头应画在线段中部左右;而光线的延长线,不是光实际的传播路径,则应用虚线表示,并不带箭头。

4.球面镜

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司机旁的观后镜和狭窄弯道旁的反射击镜。

凹面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面镜可制成伞式太阳灶和太阳能焊接机,手电筒、汽车头灯和探照灯中都有凹面镜。

第四章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折射条件:

介质发生变化;斜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内容:

光从空气斜射击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垂直射向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注意: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说明:

⑴发生光的折射时一笛膜同时发生光的反射。

      ⑵无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或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在空气中的角是大角。

     ⑶光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等0°。

3.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

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上升了的虚像。

实例:

水中筷子看起来折断了;“潭清疑水浅”—池水看起来变浅了;潜水员在水下看岸上的树木变高了;星光闪烁不定,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弯曲的等。

第四章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色光: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因此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角为一条赤、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

说明:

白光中的不同色光在玻璃中的偏折情况不同,如紫光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色光组成的色带。

2.色光的混合

三原色: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可见光谱

定义:

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红、橙、黄、绿、蓝、靛、紫。

把这些色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太阳的可见光谱。

4.红外线

定义:

光谱上红光之外的辐射击叫做红外线。

特性: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的温度升高;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

5.紫外线

定义:

光谱上紫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紫外线。

特性: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死细菌;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进行防伪、摄影。

第五章一、透镜

1.透镜

分类:

⑴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⑵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概念:

⑴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⑵光心(O):

薄透镜的中心,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⑶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思上的一点,这个点就叫焦点。

           ⑷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会聚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原有的方向更靠近主光轴。

发散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在原有的方向更远离主光轴。

说明:

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总是向透镜厚的一边偏折。

3.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第一条: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第二条:

平行透镜主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反向延长线)会聚在焦点上;

第三条:

通过透镜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其延长线能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注意:

透镜通过折射改变光路,面镜通过反射改变光路。

第五章二、生活中的透镜

1.虚像和实像

虚像:

虚像是光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用光屏来承接。

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能用光屏来承接。

总结: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2.照相机

构造:

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胶片。

原理: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拓展:

⑴被拍摄的物体到照相机距离超过照相机的2倍焦距,物近(镜头向外伸出一些)像远(暗箱拉长些)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⑵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光圈控制进入镜头光量的多少。

3.投影仪、幻灯机

构造:

投影片(物体)、镜头(凸透镜)、银幕(光屏)、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