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697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docx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

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共32题

1.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古代的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是表现,而非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故排除A;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产量高低无关,故排除C;欧洲中世纪宗教的黑暗统治的影响主要是在政治和思想上,所以D不符合题意;欧洲粮食收获量小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中国农业收获量高主要是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故选B。

 

2.《新全球史》载: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导致了自耕农衰退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项土地制度指的是均田制。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均田制的推行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排除A;均田制给农民分配土地,推动了自耕农的发展,故排除C;均田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故排除D;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

 

3.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反映的不是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内容,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国内市场扩大的内容,所以C不符合题意;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根据“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等内容可知沿海地区出现了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选A。

 

4.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上述材料表明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

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材料中的“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反映了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B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A;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排除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5.有位学者说:

“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

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

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B.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

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D.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中国明清时期并没有放弃海禁政策,故排除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应该是白银大量进口,而非外流,故排除B;15—19世纪中期还没有开始全球化进程,故排除D;根据“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可知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故选C。

 

6.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

”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营手工业。

清代手工业者法律地位得到提高,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排除A;手工业者法律地位的提高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排除B;手工业者法律地位的提高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C不符合题意;手工业者法律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下降为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上升为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江南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政府抑制兼并无关,故排除B;土地所有权的分散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均贫富的观念,故排除C、D;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的财富观念产生影响,故选A。

 

8.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以1500年为界,便于进行历史研究

B.1500年是西欧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开始

C.1500年前后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15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以1500年为界,便于进行历史研究”的说法没有史实根据,所以A不符合题意;1500年西欧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故排除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选C。

 

9.在1400年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中,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都未人选,但在1700年的时候,这三个城市却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商业和贸易的发展B.资产阶级革命C.工场手工业的发展D.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00年的时候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由于地处贸易中心的位置,商业和贸易获得迅速发展,因此得以迅速跻身欧洲十大城市之列,这一变化与资产阶级革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无关,故排除B、C、D,故选A。

 

10.有史学家认为:

英国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这主要是因为《专利法》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D.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为工业革命提供制度前提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专利法》的颁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B不符合题意;《专利法》的颁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不是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故排除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专利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从而激发社会创造的活力,故选D。

 

11.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

“(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

”这种经营方式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

开创民族工业先河的不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轮船招商局,故排除A;轮船招商局不属于私营企业,故排除B;轮船招商局的招商集资方式是仿效西方,所以D不符合题意;根据“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这种招商集资方式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

 

12.分析下列表格数据,其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1840年、1860年和1886年中国茶叶销售表(单位:

万吨)

A.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近代茶叶贸易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D.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表格中只有茶叶的销售量,无法体现茶叶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故排除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故排除B;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近代茶叶贸易发展迅速,故排除C;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的出口量不断攀升,说明中国茶业生产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增强,故选D。

 

13.《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

"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先由男女同意"说明恋爱尊重个人意愿,是新思想的体现;而"请示父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说明婚俗仍遵循传统。

故本题选择C项。

 

14.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95—1911年”和“政论性报刊约占88%”“《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可知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新闻备受关注,故选B项。

A项是经济方面,排除;这一时期实业救国思潮刚提出,故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和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5.下图是20世纪上半期杭州某一中国商行刊登在报刊上的广告截图。

请仔细观察该图,它不能直接用来研究

A.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B.欧式建筑对杭州的影响

C.杭州通信工具的发展情况D.杭州交通工具的革新历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根据“轮运欧美呢绒洋货”可知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排除A;根据图片中建筑的式样可知欧式建筑对当时的杭州有一定的影响,故排除B;根据图片中的“电话一六三八号”可反映当时杭州的通信发展情况,故排除C;图片中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故选D。

 

16.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

“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

以国家调节市场属于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苏联采取的措施,故A项错误。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是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

由于苏联工业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在粮食供应等方面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因此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C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已被打退,故D项错误。

 

17.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逑设的成就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还没有显现,故排除B;此时的苏联主要是经济建设成就,而非革命成就,故排除C;当时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D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A。

 

18.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

“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

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这里他主要是强凋

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D.权力的制衡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

根据“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是要通过干预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不是在强调企业公平经营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故排除A、B;罗斯福主要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不是在强调权力的制衡原则,故排除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故选C。

 

19.《全球通史》载: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

”但是俄罗斯有关组织2011年民调却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高达42%。

这说明

A.民众意愿决定历史的评判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对历史的评判应该建立在公平客观的角度上,而不是根据民众意愿,故排除A;全球史观也不一定能够客观公平地评价历史,所以B不符合题意;史学家的专著不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故排除C;罗斯福新政由于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获得正面评价,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获得负面评价,这说明认识角度的不同会影响到历史的评判,故选D。

 

20.1946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

“国会特此宣告:

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这一法案

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

C.使美国政府全面主导了经济的发展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国家干预经济。

政府干预经济得到法律认可是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故排除B;美国政府是干预经济而非全面主导经济,故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美国的失业问题,所以D不符合题意;根据“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可知这个法案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故选A。

 

21.中共中央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全国开始推行

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获得“工业原料”因而让农民“组织起来”,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由个体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故本题选A。

 

22.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

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通过解读表格材料可以看出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在逐渐减少,说明市场因素在逐渐减少,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在不断的确立和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C项。

 

23.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力畜力的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材料中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A项排除;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信息不能体现,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该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C项排除;“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力畜力的水平”,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D项正确。

 

24.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

其原因在于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故C正确。

 

25.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国营企业”的提法被“国有企业”取代。

这一修改表明

A.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B.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提高

C.公有制经济地位大幅降低D.企业产权拥有者发生转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所以A不符合题意;虽然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公有制经济还是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并非大幅度降低,故排除C;由“国营企业”的说法转变到“国有企业”并没有使企业产权拥有者发生变化,还是以国家为主体,故排除D;提法的转变表明企业法人实体地位的提高,故选B。

 

26.2002年,中国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2010年,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

该政策有利于中国

A.大幅减少关税收入B.扩大出口增加外汇C.推动产业结构调整D.扩大就业发展民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中国调整了关税总水平,但并不一定导致关税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故排除A;中国主要是调整了进口关税,所以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和扩大就业发展民生无关,故排除B、D;中国进口关税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给予零关税待遇有利于推动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故选C。

 

27.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

这表明

A.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与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产量下降无关,故排除A;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功,故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所以D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故选C。

 

28.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了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D.认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的扩展。

“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的说法在题干没有体现,所以B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之一,但这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观点与题干观点不一致,故排除D;根据“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可知材料表明资本主义在全球化中起了主导作用,故选A。

 

29.西方学者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说:

“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这段话强调的是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C.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于欧洲D.欧洲中心论促成世贸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但当时还没有开始经济全球化,所以A不符合题意;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于欧洲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世贸组织是在美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后建立的,故排除D;所谓“世界创造了欧洲”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故选B。

 

30.有墨西哥人说:

"虽然自由贸易区没有解决一切问题,但如果没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墨西哥现在的情况可能更糟糕。

"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取消关税及贸易壁垒是墨西哥经济发展的基础

B.美国和加拿大帮助墨西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加人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经济有利

D.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解决了墨西哥的社会问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不能解决墨西哥的一切问题,但是加人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有利,故选C。

 

31.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新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工具是指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廉价商品

C.雄厚资本和高新科技D.先进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廉价商品是欧洲国家早期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不是新殖民主义的形式,故排除A、B;先进的制度不是发达国家打开发展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所以D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故选C。

 

32.2015年12月25日,由中国倡议、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但它的主要盟友几乎都是其成员。

这表明

A.美国与盟友矛盾加剧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多极化政治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材料中不能体现美国与盟友矛盾加剧,故A项错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由中国倡议、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体现了亚投行对现有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增益,将会对国际开发模式、地区经济发展、融资标准等多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多极化政治格局形成是缓慢而复杂的过程,正在形成中,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共3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

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

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