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67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docx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程琬婷

浅探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民中高级中学程琬婷

【摘要】受助生,就是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在边远民族贫困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这个特殊群体。

当前,在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为贫困生捐资助学、雪中送炭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因此,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的心理品质及发展状况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捐资助学活动中的不和谐现象是怎么产生的;面对形式各样的捐助,我们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在道德、心理、学习、交往等方面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对受助生的心理健康及道德教育应如何开展;如何形成和谐的成长氛围,优化受助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受助生的道德水准,从而培养受助生健康的人格等等,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分析成因,探索对策,为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助学活动提供策略与帮助。

【关键词】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心理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笔者所在的西林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桂西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全县总面积3020平方公里,辖2镇6乡,93个行政村,3个社区,境内聚居着壮、汉、苗、瑶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0%,总人口14.56万人。

西林县系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1992年起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

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县的双重身份的确立,既是西林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的表现,又体现了国家对西林的关怀和照顾。

全县现有普通高中一所,2010年8月,西林作为广西最后一个实现高中独立办学的县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民族高级中学正式从西林中学高中部剥离,开始独立招生办学。

截止2010年9月,西林民族高中在校生共1485人,28个教学班。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各类扶持边远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相继出台,根据广西《关于对就读普通高中的库区移民子女和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读的普通高中学生实施免除学费的通知》(桂教电〔2010〕10号)要求,西林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在西林县就读的普通高中学生,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政策规定,从2010年春季学期起每学期按360元/生的标准,享受免交学费待遇。

各地免除学费以后,由自治区财政按免除标准给予补助。

政府资助中除了以学费减免方式进行间接资助外,还有各级政府以及带有政府性质的群众团体设立奖助学金,对贫困生进行直接赠与型资助。

截至2011年,西林县对普通高中贫困生政府性质的资助项目有国家普通高中助学金、广州市政府贫困生助学金、中国福利彩票助学金和困难职工子女救助金等。

同时,来自港澳地区、广东地区的社会力量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项目金额占总资助项目金额的六分之一,而且这部分的项目正在逐年增加。

因此,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即“上不起学”现象已在我县基本消除。

随着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要求的转变,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状况引起了笔者的重视。

捐资助学活动改变了贫困生的命运,他们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受到平等的教育。

在与受助生接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受助生对捐资助学还是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的,他们有着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发展趋势,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受教育的机会,自立自强,刻苦学习,以求回报社会。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受助学生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道德或行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笔者曾在网络、报刊上多次看到一些贫困学生受了资助不知回报的报道(如《为什么丛飞资助了一群“白眼狼”?

》)。

平时,笔者也曾听到过很多班主任抱怨一些受助生非但在学习、思想上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

例如,有少数受助生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没有形成正确对待资助金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而是“等、靠、要”,一味的依赖资助金,甚至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嫌少嫌慢,在心理素质和道德发展上,存在着严重的欠缺。

又如,有受助生在接受资助时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回应这种帮助,不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另一方面,人们在奉献爱心捐资助学时,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忽视受助生心理感受的现象,如让受助生在各种场合公开亮相,让受助生当众讲述自己的贫困状况,让受助生当众向资助者表态等,这些举动很可能使这些受助学生的心理受到损伤(例如:

《宁愿挨饿也不愿受捐助贫困生群体心理值得关注》、《资料上网不堪同学议论贫困生退还捐款换自尊》),甚至削弱了爱心助学的现实意义。

古人云: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新闻媒体经常有一些有关贫困生的负面报道(例如:

《受助贫困生为什么不感恩》、《受助贫困生少做了点什么?

》),作为县里唯一一所高中的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尽管笔者从一开始就苦心摸索出统一有序的爱心助学工作,但面对形式各样的捐助,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究竟是怎么想的?

他们在心理、学习、交往等方面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学校对受助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开展?

如何形成和谐的成长氛围,使受助生的心理品质、道德表现、言行举止、情绪情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学校各职能部门在“爱心助学”工作中如何创特色?

基于以上种种困惑,笔者开展此项有关受助生心理特征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与思考,形成一定结论,尽量消除爱心助学中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助学活动提供策略与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研究本课题之前,笔者长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爱心活动,已经了解了一定数量的受助生的家庭状况,同时自西林民族高中独立办学后,笔者担任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积累了2个学年受助生的相关档案,加上较多爱心帮扶仪式都在校内举行,更让笔者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调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书面问卷、个别访谈、教师辅导、家庭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

1、调查访谈,得到各类数据(2011.4——2011.7)

首先是对西林民族高中受助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构成、贫困的原因、资助金额等进行一个了解性的走访与调查,尽可能的从学生、家长、邻居、同学、亲友等方面得到最多的信息。

然后尽量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表,就受助生的心理特征、行为表现及道德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以个别访谈、教师辅导等形式进行多方了解,并收集保存好这些材料。

2、数据整理分析,对比相关资料(2011.7——2011.11)

对所调查的情况、访谈记录、资助材料等进行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对比受助生与其他学生在接受资助前后在心理品质、行为表现、道德发展、情绪情感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整理与分析,从中提取今后进一步调查所需要的信息及下一步调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此改进调查方式,提高调查质量,在此阶段对部分学生还进行了再调查与再访谈。

3、形成结论并思考(2011.11——2011.12)

在前两个阶段得到具体数据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在心理品质特征、情绪情感、行为表现及道德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研究教育对策,形成一定的结论,希望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班主任能将调查分析过程中所探索出的具有一定操作价值的干预策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去,逐步构建出有利于受助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教育模式。

三、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现状分析

为了便于工作顺利开展,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随机抽取了西林民族高中目前在校的五分之一受助生126人和五分之一非受助生130人进行问卷调查,希望获得一些直观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

同时整理了历年来西林民族高中受助生档案(尤其是2010学年与2011学年的详细分类档案),由此,笔者更进一步认识了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的基本情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笔者根据受助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表象,把它归类为心理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情感问题四大类。

1、心理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受助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非受助生差,这些受助生较多地表现出自卑、多疑、脆弱、敏感、焦虑、抑郁、孤僻等不良心理,其中抑郁、焦虑、自卑和敏感尤其明显。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比其他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生活中有困难,他们往往独自流泪忍受;学习上有困难,他们常常暗自默默承担。

同时,部分受助生产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和社会舆论的误导有很大的关系。

(1)受助生与同学的交往相对较少,人际关系明显受阻(见表一)。

表一:

受助生的同伴交往调查

指标一:

你是否因家境不好而减少与同学的交往,不愿意参加班级、学校等集体活动?

选择项

A很少与同学交往,基本不参加集体活动

B有一些交往,能不参加的集体活动都不参加

C有密切交往,比较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

结果统计

47人占37.3%

64人占50.8%

15人占11.9%

指标二:

对于其他同学讨论的吃、穿、玩等学生时尚与娱乐话题,你会积极参与吗?

选择项

A积极参与

B没有什么兴趣

C躲远一点

结果统计

8人占6.3%

89人占70.6%

29人占23.0%

指标三:

你是否融入班级大集体中,融入同学们中?

选择项

A非常融洽

B默默无闻,不在乎我一个

C格格不入

结果统计

16人占12.7%

108人占85.7%

2人占1.6%

指标四:

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你一般是怎么处理的?

选择项

A不告诉别人,自己想办法解决

B求助父母、家人

C求助老师或同学

结果统计

61人占48.4%

52人占41.3%

13人占10.3%

和非受助生相比,受助生受家境影响,往往因害怕他人歧视的眼光而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愿与他人作深入的交流,自我相对封闭。

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较少的应激处理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这些心理问题就有可能引发问题行为。

这些调查结果提醒我们,作为学校和社会,不能仅仅在经济上给予受助生资助,更应该与受助生进行情感沟通,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疏导。

减少受助生的学习压力、完善其应对策略,尤其是鼓励其多求助于学校和他人等方面来对受助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受助生因为家境的贫寒在人生道路上比其他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见表二)。

表二:

受助生所面临的压力调查

指标一:

你是否非常在意每期的资助及金额?

选择项

A很关注

B在意

C不关心

结果统计

48人占38.1%

77人占61.1%

1人占0.8%

指标二:

你是否认为由于家境窘迫而影响自己的学业?

选择项

A有很大影响

B有一点影响

C没有影响

结果统计

93人占73.8%

33人占26.2%

0

指标三:

你是否经常考虑学费、生活费等金钱问题和家庭收支问题?

选择项

A经常为此发愁

B偶尔考虑

C不考虑

结果统计

77人占61.1%

42人占33.3%

7人占5.6%

由表二可知,受助生承担的不仅是沉重的学习压力,更多的是繁重的生活压力。

这些困难与压力,首先是来自经济上的异常拮据,同时也来自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受助生中的许多人在求学过程中都背着“贫困”的包袱,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一部分受助生采取冷淡的处事态度,学习上无进取之心,更无远大抱负;人际交往中,不敢和其他同学深交,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后看不起自己,始终被“贫穷”的阴影笼罩。

还有一部分比较懂事、比较要强的受助学生,他们觉得读书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也是回报社会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刻苦上进,很想把书读好,但是家庭状况却不能让其安心学习,他们要帮助家里做各种家务活,甚至要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挣钱,因而背负着较大的学业压力。

一个受助生就曾说:

“我受到资助后压力更大了,总担心学习成绩上不去,对不起资助者,好像欠了人家什么似的。

”受助生一旦被某种外来因素干扰或刺激,就容易产生自卑或焦虑的情绪,甚至会有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非常不利于受助生心理和道德的健康发展。

表三:

受助生隐私意识调查

指标一:

你愿意为接受资助而公开个人、家庭信息吗?

选择项

A愿意

B要看条件

C不愿意

结果统计

52人占41.3%

21人占16.7%

53人占42.1%

指标二:

你怎么看待父母在众人面前诉苦?

选择项

A有困难,应该诉苦

B有困难,但不该哭穷

C无所谓

结果统计

37人占29.4%

86人占68.3%

3人占2.4%

指标三:

你觉得父母为什么向别人诉苦?

选择项

A求得经济上的援助

B获取精神上的同情

C不知道

结果统计

81人占64.3%

39人占30.95%

6人占4.8%

社会一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特别是经常有各种媒体向人们宣传贫困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呼吁大家热心助学。

社会各界也想尽办法出台政策或慷慨解囊资助学生上学。

有些受资助学生的家长也不断的倾诉自己家庭的贫困,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把别人对自己的资助看成是一种常态行为,理所应当的接受帮助,一旦有变数,心理承受不了,就会产生埋怨社会、埋怨学校等不良心理。

还有一种现象是媒体为了自身宣传的需要,或不顾受助生的心理感受,大肆宣扬他们的贫困;或不经受助生同意,就擅自把这些学生的资料发布出去;或者要受助生站在全校师生的面前接受捐助,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说一些千恩万谢、感激涕零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受助生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施舍的自卑心理。

也就是说受助生希望得到资助,但反对公开个人信息,更反对商业炒作。

因此,人们在给予贫困学生帮助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呵护他们脆弱的自尊。

2、道德问题

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除了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外,他们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对相关政策的不了解造成的,有些是由于受助生或家长确实有着道德方面的沦丧而产生的,而有些则是由于沟通不够、交流较少而出现的误解。

因此对受助生的道德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在受助生中确实有极少数人存在道德问题,但这只是特例(见表四)。

这种人只知一味索取,却不讲回报,把国家的资助政策和爱心人士的善行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把自己接受资助看作是天经地义的。

有的一旦资助款项没有及时到位,就去兴师问罪。

例如上学期,学生资助项目虽多,但过于集中,或有些资助项目报送贫困生资料早,但资助款到位较晚,期末了或是高三学生毕业了资助款才到。

而几十万的资助款到位了不可能马上就发到学生手上,还需要认证、签收等工作程序。

以下材料取自2011届高三毕业生发来的的短信息或打来的电话,看了听了令人寒心。

学生一:

老师啊,什么时候得钱啊,学校怎么可以这样呢?

害我们惨完,我们以为得钱先,就出来打工了,结果学校不发,害我们好多同学没有生活费,又不好意思问家里,哎……(没有实施资助政策的时候,那么多的毕业生不也这么过来了吗?

学生二:

学校怎么没发钱啊,都没生活费了。

(资助款未到,学校既没有也不可能拿出几十万元先垫发呀。

学生三:

老师.什么时候发补助啊,现在做工都没生活费了,店里不包吃啊?

学生四:

为什么教育局每学期给的500元都不给了?

(笔者自接管学生资助工作以来,未见过“教育局每学期给500元的资助项目”。

学生五:

你们以为我稀罕你们给的那点钱啊!

(退资助金时,电脑慢了点,学生等不及,漫骂充卡室和财会室的工作人员,还叫来父母一起辱骂。

可悲呀!

学生六:

发一点钱都要我们跑那么多趟!

(几百人受助,几十万的资助金,财会室和IC饭卡充卡室的工作人员又不认得谁是谁,万一冒领怎么办?

按程序办事确保你们的资助金及时安全的到手,给了钱竟然还嫌麻烦。

学生七:

某某老师说我很困难成绩好,每一次的补助都必须给我,为什么这一次没有我的名单?

(不知道这是哪位老师给该生灌输的思想?

在学生资助金管理办法中已经说明很清楚“受助面要广,再贫困再优秀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获得两项补助,而该生都得了两项了,而且每一项都是最高金额,这样还不够吗?

由此,笔者感到受助生的资助体系存在着一些漏洞,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经常性地对受助生及其家长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情况进行跟踪,对受助生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感恩意识强,知恩图报的学生进行优先资助;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受助生要加强教育与引导。

(2)有一半多的学生及家长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是导致一些受助生“等、靠、要”依赖思想产生的原因。

表四:

受助生及家长对相关政策了解情况调查表

指标一:

你了解相关贫困资助的法律、政策、程序吗?

选择项

A很清楚

B知道一些

C不清楚

结果统计

4人占3.2%

41人占32.5%

81人占64.3%

尽管学校已经通过集会、班会、横幅标语、政策上墙、校园广播等途径大力宣传资助政策,但是效果依然不佳。

且学校召开家长会次数不多,学生回到家里也没有向父母传达资助政策,部分家庭不了解,想当然地认为小学初中是减免的,现在高中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在一些受助生和家长眼里,接受资助就像按期领工资般自然。

于是每学期开学就想着如何得到资助,而不是自力更生,即使不符合资助条件的,都要想办法“走关系”。

一旦没有得到资助,就怨天尤人,尤其是政策没有被充分正确宣传解读时。

由此,不难看出受助生及其家长“等、靠、要”的心理演变过程。

试想,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就一味的去依赖他人。

那这样的人,在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上,是不是有着欠缺?

因此,笔者认为,在给予受助生经济上资助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对待他人资助的正确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否则,资助了一个人,而他却笼罩在受资助的病态阴影下,这与我们的初衷就有点适得其反了。

这也提醒我们,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更多的只关注眼前的生活,对党政方针、国家大计关心不够,造成部分村民对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解读,缺乏正确理解。

因此,我们对相关的资助政策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不能任由它束之高阁外,还要对政策的解读透彻、浅显;办理证件证明等流程要清晰、简明;以及指导学生和家长充分合理地运用政策为自己谋利。

(3)虽然有极少数受助生缺乏感恩意识,但绝大多数受助生在享受资助后,思想道德水平有所提高,他们有回报他人与社会的想法,但很多人不知如何去回报。

经过几次调查与访谈,笔者了解到西林民族高中受助生在接受资助前后的道德发展水平总体上是在不断提升的,在受到资助之前,他们对应该回应他人的帮助只有模糊的认识,而在接受资助之后,他们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有所感触,决心今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回报他人与社会,有这种想法的人数比例要高于接受资助之前,也高于非受助生。

表五:

受助生回报他人、帮助他人的意愿调查

指标一:

虽然经济窘迫,你愿意帮助其他同学(经济上)吗?

选择项

A非常热心

B要看具体情况

C不愿意

结果统计

39人占31%

86人占68.3%

1人占0.8%

指标二:

若还有结对机会,你愿意让给其他同学吗?

选择项

A愿意

B无所谓

C不行

结果统计

26人占20.6%

98人占77.8%

2人占1.6%

数据显示,在受到帮助之后,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同学,另有约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他们的“要看具体情况”主要是看自己能否承受,如果是出力无需出钱的,几乎都毫不犹豫。

而在调查是否愿意把受资助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学时,只有五分之一的受助生愿意让给更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

3、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有少数受助生在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问题,他们有的自暴自弃,把捐助浪费在物质追求上;有的不能理解资助方的苦心,嫌这嫌那;有的一旦资助款没有及时到位,就去埋怨责怪老师和学校;有的在接受救助后,不懂感恩和谢恩,忘却国家和爱心人士对自己的恩情,让资助方花了钱后追悔莫及又心凉。

其行为在一些爱心人士心目中留下了极差的印象,在同学们中也造成极坏的影响,也让学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在访谈中,一位受助生在得到资助款的当晚,很大方的请同学吃东西花去了一百多元,笔者问其为何这样做,该生说:

这钱是资助我的,我爱咋花就咋花。

而另一位受助生的行为更让人出乎意料:

穿着打扮、买手机、沉迷网络游戏等等,他把资助款当做是一笔意外的收入,不仅学会了包装自己还学会了享受。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还发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受助生的比率只比非受助生低了两个多百分点。

这表明,一些受助生在寻求心理的平衡、寻找心灵的慰藉时迷失了方向。

这使得笔者不得不反思,我们对受助生的关心和教育还是多么的肤浅,我们的教育手段还是多么的匮乏。

同时也让笔者痛心,当一个被资助的学生只知道接受,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回报社会时,我们的爱心助学活动还将如何有效地开展下去?

4、情感问题

分析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受助生的现状,笔者发现,除了心理的、道德的、行为的问题之外,受助生一般与人交流比较少,他们由于父母双亡、或者单亲、或者残疾、或者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缺乏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因而存在着情感方面的问题。

此时他们希望老师和资助者能与自己多交流,填补自己情感方面的空白,希望老师及资助者能多体谅自己的难处,理解自己的心情。

在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你希望得到怎样的资助?

”,很多受助生都希望除了在经济上得到援助外,还希望能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鼓励。

因为家境贫困的学生往往父母不在身边,常常失去接受父母教诲的时机;因为他们担心被人瞧不起而有意避开他人。

因此,他们往往比较沉默寡言,他们的情感世界常常是一片荒漠。

这个时候,他们不仅希望得到经济上资助,更需要亲情的鼓励和开导,需要友情的支持和帮扶,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希望得到情感沟通和学习指导。

如果我们的老师和资助方能把自己的情感甘露稍微地洒一些到他们身上,他们就一定会健康茁壮成长的。

四、思考与对策

受助生的心理、道德、行为、情感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行为的偏差,最终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

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

为此,笔者希望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探寻适合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来进一步促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情感熏陶,使受助生在心理品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方面健康发展,从而使捐资助学的意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教育均衡化发展得以更好地实现。

(一)改革资助方式,使助学方式更具人文性

当今社会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生,这本是件好事,但如果资助方式不当,良好的愿望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善意的举动也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

1、班办协作,建立受助生情况详细档案。

每个学期初,班主任首先对本班的受助生情况进行摸底,基本清楚了本班受助生的详细的家庭情况,协助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完成贫困生材料建档。

其次,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受助生,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情绪等情况。

2、多管齐下,杜绝“骗助”现象的发生。

在大致了解受助生家庭经济情况后,学校还应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或者组建走访组,经常去走访受助生,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同时以德育导师个别访谈、学生之间互相调查等形式进行多方了解,仔细核实受助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收集保存好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旦发现不符合受助生资格的情况出现就及时纠正,从而不断完善助学体系,让更多的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社会和个人的帮助,杜绝“骗助”现象的发生。

3、动态管理,做优爱心助学品牌。

学校团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广泛筹集助学资金,创新资助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受助生档案内容,不断更新档案材料,实行动态管理,为助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一旦发现受助学生拥有高档通讯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