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论
辩证法
一、唯物论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关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4.物质
5.意识
6.运动与静止
7.实践
v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v世界观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
v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观说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v两者的辩证关系: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v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v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
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哲学)
联系:
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部分
v2.哲学的基本问题
v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v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即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其二,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v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v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v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v全部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坚持可知论
v唯物主义的三个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v唯心主义的两个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
v3.关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v辩证法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世界的内部矛盾
v形而上学
主张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v4.物质
v物质观的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v列宁物质观的理解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哲学范畴
v5.意识
v起源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环节
无生命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人脑在反射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现象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v意识的作用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v6.运动与静止
v运动
(1)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发展。
(2)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的没有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
v相对静止的定义
①相对于特定参照物体没有发生位移
②某物没有发生质变
v相对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v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v7.实践
v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v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v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v二、辩证法
v联系和发展
v三大规律
v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v1.联系和发展
v联系
(1)联系的定义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定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v发展
(1)发展的定义
在事
物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2)发展的特征
普遍性、过程性
(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v2、三大规律
v对立统一规律
(1)什么是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斗争性
①什么是同一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②什么是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即相互反对、相互竞争、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
(3)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区别: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
离开斗争性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不能
离开同一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条件、形式和基本方向
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使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
①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特殊性:
A、性质的特殊性:
从空间上看,不同事物有不
同的矛盾
从时间上看,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
阶段有不同性质的矛盾
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矛盾一方克服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③两者的辩证关系
A、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C、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v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的定义
(2)量变、质变的定义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v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概念
(2)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3)辩证否定
(4)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v3.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v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定义
(2)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v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定义
(2)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v
v
v
v
v
v
v
v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的本质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
v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物——思想和感觉
唯心主义:
思想和感觉——物
v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v3.认识运动的规律
v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定义、特定和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从认识到实践
v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v4、真理
v真理的定义
v真理的客观性
v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v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v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v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组成部分
(2)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v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v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对立的观点
(2)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
v人的本质
v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v人类社会的两种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v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v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和使用价值两者的联系
v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v
v\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v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
v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v价值规律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②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v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资本总公式和商品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v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v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劳动过程,同时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v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率
v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v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广义上?
狭义上?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
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
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
5、联系的普遍性(及其表现)?
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表现及其关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个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几时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有个体认识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9、量变引起质变的主要表现?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变化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0、唯物辩证法关于辩证的否定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矛盾的思想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的自身规律的认识。
相互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5、真理及其客观性?
(主观主义真理观及其表现?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好真理。
6、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
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论。
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论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真理与谬论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论相比较存在的,没有谬论也没有所谓的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论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论被放弃,被真理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生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唯心史观即英雄史观及其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谜的钥匙?
(劳动,……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动力有无规律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有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主客观精神无少数英豪
4、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含哪些方面?
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两大方面。
8、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及其表现?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是指:
就具体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严格按照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的序列依次演进的,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方式走向先进的社会形态。
多样性表现为:
不同的民族、国家在由一种社会形态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道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如美国跨过封建制直接建立资本主度,中国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等;同类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由于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外部条件和历史影响等,在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的不同模式。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这具体表现在它服务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进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上,具有增长知识、改善思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社会功能。
具体地来说:
第一,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第二,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第三,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10、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表现?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但由于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导致“全球问题”的出现。
1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1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决定性的制约因素?
人类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之间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表现在:
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大小)由什么来决定?
(商品生产者如何才能多获利?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这种现象正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4、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6、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包含几方面?
生产资料价值的和剩余价值
7、剩余价值和利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区别?
联系?
)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
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8、剩余价值率?
(有几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