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53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docx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为规范红火蚁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疫情,准确掌握疫情扩散、分布及发生动态,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规定了红火蚁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植物、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疫情诊断、监测记录与档案以及监测报告等要求,适用于全国各地开展红火蚁监测。

1监测准备

收集当地与红火蚁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简要的监测计划。

2监测区域

2.1发生区

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

监测目的是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2.2未发生区

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包括经过疫情发生区的交通沿线、近年来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包括土壤、垃圾、装盆用混合或有机覆盖物、干草或秸秆、其他如草皮、苗木、绿化树运载土壤的工具等任何含土壤或附着土壤的东西)的地区。

监测目的是了解红火蚁是否传入。

3监测范围

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木材、肥料的场所。

4监测时期

在气温为20-32℃时间段进行。

5监测用品

工具:

诱瓶、扩大镜、解剖镜、挖掘工具、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记录笔等;

材料:

酒精(95%)和诱饵(火腿肠等)。

6监测方法

6.1未发生区

6.1.1访问调查

向当地居民或经常在该区域工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现红火蚁危害的症状,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巢,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询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

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

6.1.2踏查

结合访问调查情况进行,在调查区域内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的蚁丘,计划行走的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

可用一根长80-100cm、直径0.3-0.4cm铁丝,拨开杂草或障碍物观察有无蚁丘。

如有蚁丘,则用铁丝插入蚁丘5-10cm,观察是否有蚂蚁迅速出巢并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

采集蚂蚁标本(方法见附录1),进行现场鉴定或送室内鉴定。

填写红火蚁监测记录表(附表1)。

如确认有疫情发生,进一步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

6.2发生区

6.2.1发生范围监测

参照6.1各方法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

6.2.2发生动态监测

6.2.2.1诱饵制作及用量

用火腿肠作为诱饵。

将火腿肠切成厚度约0.5cm左右的薄片,放入专用的塑料诱瓶中,并固定在地面上进行诱集。

注意使用的火腿肠要新鲜。

6.2.2.2诱瓶的放置与使用

诱瓶的放置应覆盖所有的村庄或社区,每个村庄或社区每类型场所设置3个监测点。

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诱瓶,瓶间相距10m。

对于条状的区域(如绿化带)则每10m左右放置1个诱瓶。

注意选择有蚂蚁活动的地方放置诱瓶。

使用时将诱瓶置于地面,30分钟后取出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成标本。

填写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附表2)。

7疫情诊断

7.1现场诊断

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可疑蚂蚁,可根据蚂蚁的形态特征、行为以及蚁丘的形状进行鉴定(附录2),必要时可采制标本。

7.2室内鉴定

经现场鉴定,难以下结论的,取样带回实验室,在立体显微镜下作进一步鉴定。

监测单位不能鉴定种类时,送省级植物检疫机构或其指定的科研教学单位鉴定。

送检时应填写《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见附表3)。

首次鉴定的标本需要妥善保存。

7.3标本保存

将采集到的蚂蚁标本置于小塑料瓶中,加入70-95%酒精后密封,并贴上标签。

标签上要注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单位、采集人。

8监测记录与档案

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调查结果。

各项监测的原始记录连同影像资料等其它材料妥善保存于县级植物检疫机构。

9监测报告

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按要求逐级上报(发生程度分级参见附录3)。

在县级行政区内发现新疫情或原有疫点红火蚁爆发,呈迅速扩散趋势时,应立即报告。

附录1:

从蚁巢中采集红火蚁的方法

1采集工蚁

用手指在采样瓶开口的内缘处涂上滑石粉,将瓶子的下半部分插入蚁巢。

采样者须戴手套以防蚂蚁叮咬。

装够半瓶或15分钟后盖上盖子。

在每个瓶中,可装入从蚁巢中采集的一头无翅蚁后。

2采集蚁后

春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如前日晚上温度较低,取样时天气晴朗,温度较高时,可用铲子挖取蚁丘早晨向阳的部位的表层约几厘米厚的地方。

对于多蚁后型,这样通常会很快采到多个蚁后;对于单蚁后型,也比较容易采集到蚁后。

但是冬季温度过低、夏季温度过高时,蚁后会下移到蚁丘深处,这就得挖开蚁巢仔细寻找了。

不要将不同蚁巢的无翅蚁后混在一起。

如果瓶中的蚂蚁数不足10头,可用镊子收集尽可能多的蚂蚁。

用记号笔在瓶上标记采自同个蚁巢工蚁和蚁后的数目、瓶号、采样地点和日期。

如条件允许,将所有的采样瓶放在致冷设备内的冰上1个小时使其停止活动。

等所有的样采完后向瓶中加入70%的酒精。

附录2:

红火蚁鉴别特征

1形态特征

红火蚁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mm。

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

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2节)最长,但不达至头顶,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常称锤节。

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齿端常着生刚毛1根。

上唇退化。

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

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

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

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红火蚁工蚁红火蚁腹柄结

 

红火蚁生殖型有翅雌蚁红火蚁蚁后

 

红火蚁蚁巢

2蚁巢特征

鉴别红火蚁除依靠上述的形态特征外,还可依据其建巢的特点作出判断。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

新形成的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但在蚂蚁种群发展成熟前蚁丘并不明显。

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在野外,可根据蚁丘的特点和红火蚁的攻击特性,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3危害特征

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

人体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

如遭受大量红火蚁叮蜇,部分人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若脓疱破掉,则容易引起二次性感染。

附录3:

红火蚁发生程度分级

1按单位面积活动蚁巢数量分级

在红火蚁发生区域随机选择3个以上500m2大小的区域,记录活动蚁巢数量。

活动蚁巢指的是受到扰动后60秒内有3头以上红火蚁爬出活动的蚁巢。

根据目前中国大陆大部分发生区域红火蚁是多蚁后型种群的情况,以单位面积的活动蚁巢数量作为分级标准,分为以下5级:

第一级:

无发生区,平均每10000m2活动蚁巢数为0个。

第二级:

轻度发生区,平均每10000m2活动蚁巢数为1-10个。

第三级:

中度发生区,平均每10000m2活动蚁巢数为11-50个。

第四级:

中偏重发生区,平均每10000m2活动蚁巢数为51-100个。

第五级:

严重发生区,平均每10000m2活动蚁巢数大于100个。

2按诱集工蚁数量分级

将诱瓶诱集的红火蚁工蚁数量分为以下5级:

第一级:

未发生区,诱瓶均未诱集到红火蚁。

第二级:

轻度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5.0头以下。

第三级:

中度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6-50头。

第四级:

中偏重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51-100头。

第五级:

严重发生区,平均每诱瓶红火蚁数100头以上。

按以上方法进行调查监测时如单位面积活动蚁巢数量级别和诱集工蚁数量级别不一致时以发生较重的级别为准。

附录4: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检疫措施

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

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炎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2防治方法

(1)二阶段化学药剂防治法

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推荐使用的方法。

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

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

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

(2)饵剂诱杀

大部分火蚁饵剂用药的剂型多使用磨碎的除去油脂的玉米颗粒为饵剂的基质及大豆油为载体,也就是说黄色固体的材质是去油脂的玉米颗粒,而作用的药剂原料是加在大豆油中,再将含有药剂的大豆油与玉米颗粒混合,而大豆油将是饵剂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

但大豆油常常会因为过期而开始腐败,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所以需要在饵剂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

饵剂中所使用的药剂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化学药剂(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GrowthRegulators,IGR)。

一般研究调查显示不管饵剂使用那一种药剂类型,所获得的防治效果都仅能防除85%至95%的火蚁族群。

但明显的差异在于可见蚂蚁族群数量减少开始时间与速度上,一般而言,生长调节剂的成效要比较延后,但其却较有利于去控制火蚁族群的拓展阶段。

散播火蚁饵剂最低有效量的公式,大部分状况约每4000平方公尺需要洒1公斤的药剂。

(3)独立蚁丘处理法

在严重危害区域与中度危害区域以灌药或粉剂、粒剂直接处理可见的蚁丘,此种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的防除98%以上的蚁丘。

但其明显的缺点是在仅能防治可见的蚁丘,但许多新建立的蚁巢是不会产生明显蚁丘,在一些防治管理措施较为密集的地点也较不易看见蚁丘,而往往会造成处理上的疏漏。

大部分灌药的剂型产品每个蚁巢需要加入5~10公升的药剂才有效果。

附表1:

红火蚁监测记录表

监测单位(盖章)

调查地点

县(市)乡(镇)村

东经

北纬

海拔高度(米)

调查方法

调查地点类型

调查面积(亩)

代表面积(亩)

蚂巢数量

蚂蚁是否攻击性强

受害群众人数

最早发现时间

样本采集编号

初步鉴定结论

调查记录人

调查日期(年/月/日)

注:

此表将作为监测的原始记录,请妥善保管

附表2:

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

监测单位(盖章)

监测人

调查地点(乡镇/村)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类型

代表面积(亩)

监测点序号

诱瓶序号

可疑蚂蚁数量

红火蚁数量

注:

此表将作为监测的原始记录,请妥善保管

附表3:

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

送样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邮编

送样人

电话

传真

E-mail

标本编号

标本类型

样本数量

采样人

采集地点

海拔高度

寄主植物

采集方式

采集场所

处理方式

危害部位

危害状描述(或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