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30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docx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热点问答

 

春季预防感冒的简单方法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接种知识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

 

预防水痘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霍乱的预防知识

 

鼠疫的预防

 

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肺结核的防治

 

流感防治知识

 

狂犬病防治知识

 

疹高发重在预防

 

预防感染性腹泻

 

预防手足口病知识

 

预防传染病知识

 

预防季节性传染病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预防传染病知识

 

打了预防针就百分百保险吗

 

卡介苗预防接种知识

 

儿童计划免疫时间表

 

免疫接种的好处

 

接种卡介苗后还会得结核病吗

 

使用乙肝疫苗10问

 

儿童预防接种须知

 

接种多少疫苗孩子才能健康

 

儿童计划免疫

手足口病热点问答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

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八.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

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九.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

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

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十一.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

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

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

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春季预防感冒的简单方法

春季气温波动较大,人们稍有不留神就可能患感冒。

现介绍几种预防感冒的简单方法:

预防感冒“九要点”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季发病尤高。

下面是预防感冒的几条积极措施:

  一、注意冷暖病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体受冷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的抗体随之减少,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使人得病。

  二、冷水洗脸冷水刺激皮肤血管,能加强人体抗寒防病的能力。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最好是从夏季开始进行冷水浴锻炼,常年不断,可大大增强体质。

  三、开窗睡觉开窗睡觉有三大好处:

一是保持卧室内空气新鲜,使人起床后头脑清醒;二是室内的病菌等污染物能通过空气对流及时被排出屋外;三是晚间寒冷空气徐徐进入房间,可增强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利于防止感冒。

  四、勤晒被褥人体每天要排出约1千克的汗水,约千克的油脂。

睡觉时,可使被褥受潮,还可使被褥里的细菌、病毒繁殖生长。

经常翻晒被褥,可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把病菌杀死,并去除水分湿气,这对预防感冒很有好处。

  五、加强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做操、打拳、早晚多在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可增强血液循环,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六、早晚按摩上海老年病康复中心对11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人进行三年追踪观察后证实,早晚按摩风府穴(位于脑后正中发际上1寸处)、迎香穴(位于鼻翼外下方5分处)、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二掌骨旁),可使鼻分泌物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感冒的发病率下降70%。

  七、严防劳累感冒往往是在过度劳累后发病。

因劳累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病毒容易侵入。

  八、补充营养人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充足与否,是机体免疫功能好坏的因素之一。

免疫球蛋白缺乏,机体抵挡细菌或病毒的能力下降。

鱼、肉、蛋、奶及豆制品等,营养价值较高,应注意摄食,以加强蛋白质的合成利用。

此外,据国外报道,服用维生素C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对预防感冒也有一定的作用。

  九、隔离病人家中有人得了感冒,应注意采取隔离措施。

白天,病人最好戴口罩,不要乱吐痰。

吃饭时用专门碗筷。

晚上尽可能单睡一床。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型,手足口病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导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71感染的国家之一。

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

英国1994年4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察到952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

该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为EV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

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

死者平均年龄1.5岁,病程仅2天,100%发热,62%手足皮疹,66%口腔溃疡,28%病症发展迅速,17%肢软瘫,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

1998年EV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东省省招远市暴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个多月里,招远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男女之比为1.5:

1,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

首例发生于5月10日,7月份达高峰,末例发生于8月28日。

128例住院治疗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1d,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二、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

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我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Al6引起。

   (四)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

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三、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

CoxA组的16、4、5、7、9、10型,CoxB组的2、5、13型,以及EV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为CoxAl6及EV71型,有的报导埃可病毒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到进一步证实。

   从有关资料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对药物具有抗性,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四、临床表现及病理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潜伏期一般3~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

1998年人们开始用人肺系细胞(MRC-5)分离CoxA1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种病毒后出现细胞病变较快。

人源细胞如W1-38、横纹肌瘤细胞(RD)也都可用于病毒分离。

RD细胞支持大多数柯萨奇A组病毒复制,但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病变,若在使用RD细胞分离的同时再增加1株L20B或Hep-2细胞,可提高肠道病毒的分离率。

为提高细胞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还可在细胞接种前用50μg/ml的5-碘脱氧尿嘧啶处理3天。

对一些不能在细胞上生长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种分离病毒。

埃可病毒一般不引起乳鼠发病,多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

   近年来,PCR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手足口病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实验,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

   六、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接种知识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轮状病毒腹泻(Rotavirusdiarrhea) 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占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腹泻的50%--60%,秋冬季为其流行高峰,所以又称秋季腹泻。

易感人群为2个月-5岁的儿童,感染后一般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

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烧、呕吐、腹泻等,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一、接种禁忌症

1、严重先天性疾病、过敏史、免疫缺陷者禁用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2、一般疾病治疗期、发热者暂缓接种。

3、急性传染病或其它严重疾病者。

二、接种注意事项

1、疫苗应一次服用完,不要一日分数次服用。

2、请勿用热开水送服,以避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三、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口服后一般无不良反应,服苗后8小时至72小时内偶有低热、呕吐、腹泻等轻微反应,皆为一过性,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对症治疗。

四、接种效果

   资料表明,服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有效保护率可达73.72%。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后保护期一般为一年,最长不超过一年半,也就是说要避免感染小儿秋季腹泻,最好每年接种一次疫苗。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儿童中可形成暴发流行,主要暴发场所是学校或幼儿园,患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症状:

潜伏期平均18天,部分患儿有热、头痛、乏力、食欲差等前驱症状。

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耳根部”,体温上升可达40℃。

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日又累及对侧或双侧同时肿大。

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下发展,边缘不清,同时伴有周围组织水肿,局部皮肤紧张发亮、具有弹性、灼热和触痛。

腮腺肿大2-3日达高峰,持续4-5日后逐渐消退。

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同时受累。

   治疗:

对于无并发症的患儿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是在家中隔离护理,直到肿大的腮腺完全消退为止。

若出现高热不退、频繁呕吐、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时,要警惕并发脑膜炎,需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家庭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温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应帮助其多饮水。

2、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

3、腮腺局部冷敷,可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

4、要保证患儿休息,防止劳累。

发热伴有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到热退。

5监测体温,高热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拭皮肤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的退热药。

6若患儿、烦躁或惊厥等严重症状,刚提示有可能并发脑膜炎,要及早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预防:

1、保持室内空气流畅,改善室内环境卫生。

2、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

对患儿污染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

3、对易感儿童可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可以用中药,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水煎服用,同样起到预防的作用。

 

预防水痘知识

   水痘以冬春季发病为主,主要为2~10岁的儿童发病。

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

 

   

(一)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

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本病潜伏期为14~15日左右。

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

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

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脱症的演变过程,脱症后不留疲痕。

水疤期痛痒明显,若因摧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

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潜伏期2-3周。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

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

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

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

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

粘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

皮损常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