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97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docx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解析

让孩子们学会倾听

 (2012-11-0719:

02:

26)

转载▼

标签:

 

倾听

 

素养

 

能力

 

杂谈

分类:

 教育叙事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

善于倾听的人,就像一株蓬勃向上的树,不断的吸收生命成长有益的养分。

善于倾听的人,总是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得到无数成功的机缘,因为倾听的背后是对他者的尊重。

    可惜,孩子们从来没有受到过倾听的教育。

有的只是不断的嘱咐——在学校里要好好地听老师的话;上课时要认真听讲。

可是孩子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倾听,为什么要倾听,怎样倾听。

可以说,中国的孩子们是不会倾听的一族。

    作为一个的班主任,我深知倾听对于孩子们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所以我先给孩子们进行有关倾听知识的讲解,让孩子们明白倾听的意义和价值,明白倾听的场合和倾听的艺术。

    所以,我班的同学几乎有别于学校里其他班级,在重要集会的场合,在老师们对孩子们讲话的时候,唯有我班的学生是毕恭毕敬的,手上没有拿学习用书,眼睛向着说话者,脸上带着微笑。

    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的教育,这是我深信不疑的。

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是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的。

    我的遗憾是许许多多的教育者并没有领悟到有比成绩更重要的素质。

我在许多场合看到这样的画面:

上面是老师或者领导在讲话,台下的无数同学的眼睛是盯着书本的,而班主任老师从看书者的面前经过,看到孩子们如此争锋多秒学习,脸上竟然露出欣喜的微笑。

见到此情此景,我的心中升起一阵悲凉。

    孩子们当然没有被责备的理由。

因为他们无知。

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竟然没哟意识到。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者都没有觉醒的时候,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怎样的未来。

我们的国家、民族有怎样的未来。

    很早的时候,当我们的老师们说,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强国之列,我们曾经热血沸腾。

可是,今天,我却没有对我的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实在没有底气。

    然而,我毕竟改变不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只能在属于我的狭窄的天地里,用我对生命的觉解,用我的良知,其开垦孩子们的荒芜之地,希望在他们的世界种植未来灿烂的花朵。

    

   

让孩子们学会欣赏

 (2012-11-0619:

11:

43)

转载▼

标签:

 

欣赏

 

自信

 

努力

 

杂谈

分类:

 教育叙事

    有人在挫败中奋起,有人在挫败中沉沦。

没有人对两类人群作数学上的统计。

但是积极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在被别人欣赏的过程中,其产生的积极能量足以让人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被别人欣赏的人也会表现越来越自信。

    作为普通班的班主任,我深知刚进高中的学生,其学业上的挑战是很大的,我看到很多同学在面对着血红分数的时候,其沮丧的表情让人心疼。

如果不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势必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采用的办法之一,就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因为每一个身上都有被人欣赏的优势,而且每一个星期都在进步。

    我要求每一个同学积极关注对面的同学,注意同学一周的积极变化,然后在每周日晚自修前十分钟,把同学一周来的进步写在小纸条上。

我发现这是同学们比较喜欢干的,尤其是看到同学们给自己写的积极评价的话语时,那脸上的兴奋充分说明他们心里的积极变化。

    我相信,当孩子们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力的时候,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原来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学习以及其它方面的障碍将会被孩子们轻松地跨过。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

因为被欣赏,所以努力。

   附件。

   1、亲爱的某某同学:

你现在开朗多了,说话也不像以前一样,偶尔也能看到你的微笑,希望你更加开心。

   2、亲爱的某某同学:

这一周我发现你更有自制力了,自修课说话的次数比上一周少了一些,希望你继续努力。

   3、亲爱的某某同学:

我发现你更有责任心了,你和某某同学一起值日,你总是吃苦在前,任劳任怨。

   4、亲爱的某某同学:

这一周,我发现你的脾气越来越好了,对人越发温柔了。

   5、亲爱的某某同学:

这一周,我发现你更加会安慰人了,当同学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总乐于倾听同学的忧愁。

   6、亲爱的某某同学:

这一周,我发现你较之以往少了许多抱怨,对待生活的态度更乐观了。

   7、亲爱的某某同学:

这一周,我发现你更有耐心了,当同学们问道难题时,你总是耐心解答。

谢谢你!

   8、亲爱的某某同学:

这一周,我发现你的笑容愈发灿烂了,声音也愈发洪亮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之五——反思我们的价值观

 (2012-11-0309:

15:

11)

转载▼

标签:

 

科学

 

人文

分类:

 读书随笔

一、人是必须受教育的动物,教育的目的是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易于生存的人。

只要人是易于生存的就必须是利他的,人通过服务于别人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一个人是否被需要,决定因素并不在于他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他的人格状态是否能够使他因为生存的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被大部分人接纳,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是否对人类和社会是建设性的。

(P55)

点评:

这是极为正确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知识和品德心理的和谐统一体。

那些片面发展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人格修炼的行为都是极端错误的,都是本末倒置的,其结果不但给受教育者本人的一生带来困惑甚至灾难,也可能给整个世界带来料想不到的后果,尤其是一些在知识和技能极端发展的人,比如那些战争狂人和恐怖分子。

人类早已从他们身上品尝到了难以回首的恶果。

二、在一些学校中,一个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精神蓬勃的孩子往往不被看做榜样;但是一个考试成绩好的孩子,无论他的人文情怀多么淡薄,心理空间多么狭窄,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劲,创新意识甚至是零,都会成为榜样。

(P59)

点评:

这却是是中国学校特有的现象,对学生的畸形评价似乎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大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种集体无意识其实是集体麻木,其隐藏的危害就是在这样的评价系统中成长的孩子将在他们以后的人生旅程中遭遇极大挑战。

那些学业成绩的成功者将在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失败的苦痛。

所以,智力至上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不人道的教育,是自私愚昧的教育。

三、科学精神是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培养的,而人文情怀的养成是无法用世俗成功的标准来衡量的,必须从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积累而来。

人文情怀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养分,如果青少年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淀出作为一个人的良好素养和感受力,那么,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可能是失败的。

(P59-60)

点评: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那些能够熏陶孩子们身心体魄的课程不断被挤压,而沦为边缘学科。

这是中国学校教育的悲哀。

其带来的后果已经不断得到验证,这些年来国人面对弱势人群和遭受不幸的人们的冷漠已经充分说明中国人人性的崩塌。

四、实际上,我们的家长也进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不敢不逼着孩子死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担心这样做会带来不良后果,只要硬着头皮随大流了。

(P61)

点评:

环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断催拍着人们朝大多数行进的方向行进,而不管前方可能是一个极大的陷阱。

更可悲的,沿途几乎没有几个拯救者,及时有少数的拯救者大声呐喊,但在世俗的洪流面前,这些声音又常常被淹没无闻。

而家长们由于缺乏学习的精神和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而无法帮助孩子们走向正确的未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札记之四——竖起爱的里程碑

 (2012-11-0218:

54:

38)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随笔

一、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性和教育者的控制性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时,成人就要分清对自己的爱和对孩子的爱的区别,怎样让自己的爱能够包容孩子的爱,并为孩子营造一个爱的氛围,引领孩子从一个自然人向着社会人的方向发展,使他们的爱能够溢出自己的心田,去滋润别人,这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学会。

(P37)

点评:

如果我们理性分析,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令人质疑的,比如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强迫孩子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其背后的动因恐怕是为了让孩子帮助自己实现未竟的梦想,让自己的晚年有一个物质上的依靠。

这种爱就是对自己的爱,而不是对爱子的爱,因为它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愿望。

所以这种爱给予孩子的恐怕是无穷无尽的压力。

在认知世界里,孩子就是家长的私有物品,是为了家长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二、家长的爱应该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孩子学会爱,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P37)

点评:

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目的性上是模糊的甚至是功利的。

一切不是从培养爱心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都可能偏离教育的正道。

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误伤,给整个社会埋下后患。

三、教育不光是孩子的问题,也是成年人的问题;教育也不是哪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负起的责任。

在大象群中,每一个大象都肩负着护卫每只小象的责任,不论这只小象是哪个妈妈生的。

我们人类也应该这样。

(P45)

点评:

教育是每一个的事,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孩子们的教育者,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跟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孩子教育的失败可能需要全社会为之付出代价。

许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向那些先进的人物学习,甚是要向自然界学习,比如大象。

不可否认,在许多方面我们面对着自然现象,也要羞愧三分。

四、孩子需要什么,家长就用什么满足他们,要是给予不适合,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

如果孩子们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心就会漂浮着,无所适从……

点评:

可惜,当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似乎根本不关心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和真正的需要,而是从大人的经验和需要出发。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精神世界的疏离是当下教育最为悲伤的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彼此的不满意和矛盾冲突。

    

在歌声中变化气质

 (2012-10-3118:

55:

18)

转载▼

标签:

 

音乐

 

合唱

分类:

 教育叙事

    从昨天下午第一节音乐课开始,我们班的51为同学将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合唱艺术的基础训练。

我感到非常兴奋,也非常高兴。

    音乐比较与其它艺术,其非凡的魅力让世人如痴如醉。

从人类文明演化史来看,人类文明的起源当来自于音乐和舞蹈。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特别在集体劳动中共同发出的带有节奏的声音,便是最早的音乐。

今天,当我们阅读《诗经》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先人发自灵魂的声音响彻在历史的长空,让人悠然神往,让人荡气回肠。

而西方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就像永不干涸的泉流,润泽了多少心灵。

    可是,当我们用审美的眼睛去关注中国学校教育的时候,却不得不感到难过和悲伤。

曾几何时,艺术教育已经彻底沦陷,不知不觉间已经便贬谪到一个荒芜之地。

校园里难得听到动听的旋律,悠扬的歌声。

这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于是那些挣扎于学业考试的孩子们,身体不再挺拔,声音不再嘹亮,步履不再铿锵,心灵不再丰盈,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了梦中情人。

    在决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就梦想着让音乐陪伴孩子们成长。

我把建立合唱团的想法告知了我们的音乐老师,没想到了她们一口答应,专门为我们班单开合唱音乐课。

真是喜出望外。

我感受到了她们的高尚情怀,感受到了她们对音乐的热情。

    为了让孩子们也有热情参与其中,我首先请他们认知到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因为认知影响行为。

为了树立榜样,我决定亲自参加音乐课,虽然对音乐艺术我是多么无知。

为了培养对音乐的感觉,我们决定每天晚读之前十分钟,我们学习合唱歌曲,让动人的歌声每天在教室里响起。

    昨天下午第一节,我们早早地到了音乐教室,静等老师的到来。

    音乐老师首先给我们播放了一个优美的合唱曲《蓝色多瑙河》,让我们对于合唱艺术在听觉上有了一点感觉,然后用提问的方式给我们普及了合唱的基础知识,(我感到了我的无知)特别当她提到合唱的关键是团队精神的时候,我立刻感觉到我的决定是多么正确。

她说,在合唱团中,一个人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合唱的水平。

最后,她让我们以女前男后的队形做好,教我们合唱的姿态和练声的方法。

我也跟着练了起来,没想到正襟危坐之下按照要求练了几分钟,竟然微微出汗了,除了感叹唱歌之不易之外,还发现唱歌真的能变化气质和锻炼身体。

    我期待着我们班同学美好的未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札记之三——走出严教的误区

 (2012-10-2913:

44:

31)

转载▼

标签:

 

酷爱、溺爱

 

不是爱

分类:

 读书随笔

一、目前仍有很多热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对待孩子。

当他们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暴力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恨的苦果。

(P17)

点评:

不能否认,中国的家长是世界上最具有奉献精神的家长,未来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但同时也不可否定,中国的家长也是世界上最不懂教育的家长。

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用家庭暴力的手段强迫孩子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

殊不知任何思想的诞生和流行,都是深具历史背景的,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适合古代的东西未必适合现代。

于是许多家庭因为教育手段的不当,而造成了孩子们身心的摧残和伤害。

这个世界最可悲最可怕的教育就是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人的事。

二、古训讲,棍棒之下出孝子。

的确,有一些在大骂中长大的孩子确实很孝敬父母。

但是懂得真爱的人就会发现这样的父母是自私的。

实际上,如果孩子一旦被打骂得孝敬父母之后,在他们所有作为人类的潜能之中,孝敬父母便成为其发展的唯一特长。

而发展这个特长,可能给他们其他方面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给他们的一生带来了永远的伤痛。

另一方面,过于严厉的教育和大骂,也有可能给孩子们造成反社会的人格状态。

点评:

孔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同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欲求。

我想,这个世界上除了变态的受虐狂之外,没有哪一个人愿意遭受别人的辱骂和责打。

即使在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之后,也是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宽宥。

不可否认,动则大骂孩子的家长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的,那就是孩子是他的私有财产,他有处置的权利和自由。

所以也谈不上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而没有理解和尊重的粗暴教育必然会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灵扭曲。

有些孩子儿童时代在威压之下表现出来的温顺都是伪装,等到他们有力量反抗的时候,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遏制。

青春期的叛逆由此而来。

三、智慧的爱能使孩子富于理智,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

一位合格的母亲要分清“慈爱”与“溺爱”的界限——慈爱是蜜糖,溺爱是毒药;慈爱是智慧之爱,溺爱是愚昧之爱。

溺爱最容易发生在母亲身上。

合格的母亲能让她的慈爱化作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溺爱只能使缺少辨别能力的母亲们丧失理智,从而毁了孩子。

点评:

“慈爱”和“溺爱”虽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就像两个农夫,一个经验丰富,一个无知愚昧,经验丰富的农夫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耕耘,什么时候浇灌,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收获;而愚昧无知的人却在错误的时间干着错误的活儿,甚至把水稻当成了麦子。

一个深受溺爱之苦的孩子对母亲说:

“妈妈,你给我的爱太多了,让我丧失了自由自在飞翔的能力,让我丧失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让我丧失了直面苦难的勇气。

你给予我的是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冷酷的爱和滚烫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都不如不爱,因为这些爱给孩子们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札记之二——天使之爱

 (2012-10-2618:

00:

10)

转载▼

标签:

 

智慧之爱

分类:

 读书随笔

一、成人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帮助孩子。

(P12)

   点评:

成人们非常奇怪,当人们为人父母为人师之后,自我感觉突然就良好起来,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让家长老师们头疼不已的人,忘记了自己的数学考试英语考试常常红灯高挂,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是他们又没有上帝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对孩子们颐指气使,于是上帝们和孩子们似乎就成了天然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我不知道这是上帝们的悲哀还是孩子们的不幸。

二、只要教育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与被教育者建立一条心灵的通道,与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从而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气息。

(P12)

    点评:

教育者不能感受童心,与被教育者心灵阻隔的原因有两条。

一是因为无知而对儿童缺乏起码的了解;二是没有放低姿态,没有把儿童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甚至把儿童当成了私有财产,常常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强者和弱者的不平等地位一天不消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三、“是谁叫你这么做的?

你真是笨到极点。

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

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么把你生出来的!

”(P13)

    点评:

这是一位物理老师对一个作业做错的学生说的话。

也许这位老师恨铁不成钢。

但是这位老师这样的言语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

一、这位学生深受刺激,从此发奋图强,以优异的成绩去报复老师而不是回报老师,其心灵是扭曲的。

二、这位学生深受伤害,从此对这位老师怀恨在心,看到这位老师就心生厌恶,恨屋及乌,也厌恶了物理课放弃了物理课。

如果说老师说这番话出于爱,那么这种爱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更没有以平和和正确的心态看待孩子们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问题。

四、“爱”字泛滥,是因为爱越来越稀少,爱发生了危机。

就像走在街上的美女,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是美女,她就是真正的美女;如果意识到了,那种美丽也就不存在了。

同样的道理,身为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爱,这便是真正的爱。

(P14)

    老子说: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没有错,爱是无形的存在。

爱的本真状态就是忘记爱,而爱无处不在。

看到一只受伤的蚂蚱顿时心生怜悯,看到一瓣绿叶的飘零顿感伤悲,看到路边的乞丐就去摸索自己的口袋,看到孩子背负沉重的书包就反思教育的不足……这就是爱,自然而然,无形而有形。

五、成人的感受和认同是孩子们心灵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认同,孩子们的心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干涸,直至变成沙漠,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缺乏人格力量以及精神的缘由所在。

(P16)

    点评:

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

一个孩子,在他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其最有力的支持既来自同伴,更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

其中,家长和老师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的阳光照耀、雨露滋润,但阳光的温度如果不合适,雨露变成了暴风骤雨,那些本来脆弱的生命即使不夭折,也要气息奄奄,遍体鳞伤。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札记之一——用爱和智慧唤醒孩子

 (2012-10-2615:

52:

01)

转载▼

标签:

 

 

智慧

分类:

 读书随笔

    一、如果一个孩子在成人面前才去做一件事,而成人走后马上就不去做这件事了,那说明这件事是成人需要而不是儿童需要的。

如果孩子迫于成人压力去做成人让他们去做的事,那这个孩子就不能由于做了这件事而获得发展,反倒由此带来的痛苦会使他们失去身心的健康。

(P4)

     点评:

事实上,在许多家庭和学校,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需要出发,强迫孩子做孩子们不愿意或者还没有意识到事件意义的事,结果养成了孩子们虚伪的人格,甚至丧失了相关兴趣。

我们应该承认大人们要求孩子们做的绝大多数事件对于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在孩子们没有认识到事件对于他们的意义之前,在没有化成孩子们的内心需要之前,最好不要以大人的威势强迫孩子们做这做那。

    二、实际上,宇宙也许有边际的,房屋再大也是有边际的,但人的爱心完全没有边际。

如果爱心是一个小屋的话,他完全可以容纳下那些需要进来的人。

获得了爱的人也会被感染爱,他们也会爱别人。

(P6)

    点评:

中国的家庭很奇怪,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中国的家长却缺乏爱的能力,他们对于孩子们是滥爱、错爱,他们一方面对孩子总包办、总满足,另一方面只对孩子的学业发展高度重视,而忽略了或者麻木了对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于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只会享受爱却不会付出爱。

    三、孩子在6岁以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决定的。

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到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要学的东西和学习方式,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如果我们希望所有儿童都非常乖,非常听话地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去成长,那么人就不是人了。

我们人类有责任用教育提升人类的品质并保持人类的特质。

     点评:

我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动物性,这是不管人类进化到什么阶段都不会改变的,人类的自然属必然性影响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得就是人类要顺应自然,任何违拗自然的行为必然带来负面的后果。

可是,中国当下的教育者以其对教育的无知想方设法地去做自以为正确的事,结果虽然改变了许多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同时也是孩子们丧失了作为人最为宝贵的个性和创造力。

世界因此变得平庸。

    四、如果用“教”的放肆而不是“帮助”的方式,只要求学技术而不是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不顾大自然为孩子们制定好的学习方式,硬要孩子们按照妈妈或爸爸的方式来做,这样孩子不可抗拒的内在需求就会跟成人外在的要求之间发生严重冲突,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痛苦是孩子变得麻木,或者使孩子变得狂躁多动。

(P8)

     点评:

读到这一段话,我忽然想到龚自珍先生的《病梅馆记》。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重读此文,别有一番感受,那些文人画士不就是现如今的家长和老师们吗?

那些不能自然生长的病梅不就是现如今的孩子们的?

中国学生心灵疾病和心理障碍独占世界之鳌头,家长和老师们真是功不可没啊?

    五、城市中也有像自然一样美的、充满着大树一样的鸟语花香。

人们一般只会欣赏美丽心灵。

可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只注意孩子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们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P11)

    点评:

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可是当下的老师们有多少人做着塑造灵魂的工作。

其实灵魂是不需要塑造的,因为孩子们带着一个赤字之心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大人们之需要关注它、呵护它、欣赏它、感谢它,孩子们的本性就会得到及时的保护和发展。

可惜,大人们不懂这个道理,努力地做着本末倒置的事情,是孩子们的心灵不断蒙受尘世之污垢,最后远离本性,走向生命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