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46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濒湖脉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濒湖脉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濒湖脉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濒湖脉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濒湖脉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濒湖脉学.docx

《濒湖脉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濒湖脉学.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濒湖脉学.docx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白话解)四言诀

一、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①,气血之先。

血之隧②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③地,血之府④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⑤也。

       注解

       血脉①:

原作“血派”,坊刻本作“血脉”,现从坊刻本改为“血脉”。

       隧②:

凿通山石或在地下挖洞所成的通路,叫遂道。

       法③:

这里作“效法”解。

       府④:

这里作“藏”解,即容纳的意思。

       部⑤:

这里作“分布”解。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

       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

全身的气血运动,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

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①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解

       资①:

这里作“取得”,“获得”解。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

       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

“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

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的属于“阳中之阴气”。

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

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

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揗行于经脉的外边。

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①,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解

       橐籥①:

(tuoyao)音(陀药)。

风箱。

       此段讲“胃气”①和“宗气”②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

       注释

       胃气①:

“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

       宗气②:

是由吸入的阳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混合而成,具有推动呼吸和循环功能的作用。

       经脉本身不能自己单独的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

经脉随着“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脉属阴,气为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

阳气的运行,有似风箱的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即“胃气”和“宗气”的鼓动,便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①。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则②。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注解

       吭嗌①:

(hengyi)音(航益)。

喉咙。

       则②:

原作“息”。

       此段讲“寸口”诊脉的意义及呼吸和血行的关系。

       全身正经十二经脉,每一经脉都有可以切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诊脉呢?

手太阴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于肺,是诊断各经脏气的要道。

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吸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腑会合,因此,肺经脉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

其所以叫做“寸口”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同身寸,即以本人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本人体表某部的长短度的标准。

例如:

以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为一寸,用以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短宽窄,便叫做“中指同身寸法”。

),“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位叫做“寸口”。

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古人计算在一天一夜里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

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一呼一吸大约前进六寸,在一天一夜里约共流行八百一十丈。

这呼吸数字与现在的统计颇有出入,正常人一昼夜的呼吸数约为二万四千至二万六千息。

不过,一息脉来四至,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二、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口无脉①,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解

       寸口无脉①:

本句至末句,原无。

今据第十部分“真脏脉绝”首四句的意思改编增入。

       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

“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

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时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

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

       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属于一般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①。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注释

       居两尺部①:

本句后,原有“魂魄谷神……”等八句,涉及迷信,固删.

       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

       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的一定的部位。

如:

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小肠、膀胱)。

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

这是左右手六部分主脏腑的一般说法;但还有另一种说法,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

这种说法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

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

《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

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

如果两手“尺部”的脉都没有了,说明肾阴肾阳十分衰竭,是病情严重的表示。

至于男女异性,阴阳各有盛衰,反映在左右两手的脉搏亦略有差别。

左为阳,右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左手脉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当右手脉稍大为好。

再把“寸部”和“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

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病变了。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①。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解

       消息求寻①:

这里的“消息”,作体察解释。

       此段讲“七诊”与“九候”两种诊脉方法。

       诊法中有所谓“七诊”的,即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种诊脉的手法。

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

上,指寸部;下,指尺部。

左即左手,右即右手。

诊脉时既要上下相互比较,也要左右相互对照。

运用“七诊“手法来体察病情、寻找病因。

这样,对疾病的观察分析就较全面了。

诊法中还有所谓”九候”的,即在寸、关、尺三部,每诊一部时,都必须经过轻手浮取、稍重中取、重按沉取三种手法,每用一种手法时,都必须候到脉搏五次以上的搏动。

一只手分做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又分做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这就叫做“九候”。

候,仔细观察的意思。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

尺候于脐,下至跟踝①。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

病人所在,不病者否。

       注解

       踝①:

音跨(kua),现一般读作“怀(huei)”。

足跟前两侧隆起的圆骨。

       此段讲从“寸口”观察全身病变。

       在“寸口”观察全身病变的方法是:

凡属胸隔以上至于头顶的疾病,都可以在“寸部”观察。

凡属胸隔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关部”观察。

凡属脐以下至足跟的疾病,都可以在“尺部”观察。

左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左手三部观察,右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右手三部观察。

所以能够“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就是因为“病随所在”的缘故,也就是说某一部分有了

       病变,脉搏便相应地在寸口的某一部位上反映出来;某一部分没有病变,相应地寸口的某一部位的脉搏,也就正常,并不发生什么变化。

例如:

左胁疾疼痛,左关脉便现弦或紧,这就是“病随所在”;右胁正常,右关脉也就没有不正常的变化,这是“不病者否(即“不”的意思)”。

三、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

脾胃中州①,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

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长弦。

肾脉之沉,沉实而软。

脾胃脉来,总宜和缓。

命门元阳,两尺同断。

       注解

       中州①:

这里的“州”作区域解释。

中州,即中部的意思。

       此段讲五脏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候来观察。

浮部可以观察心和肺,沉部可以观察肾和肝。

浮与沉之间,也就是中部可以观察脾和胃,但这都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仔细分析,还各有所不同。

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便觉得脉体粗大;再稍着力,便觉得脉冲体阔大软散。

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便觉得脉冲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再稍着力,更显得脉有一种短促的感觉。

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出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

至于脾和胃的脉象,总以不快不慢、和缓为上。

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曾说: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即是左尺部候肾,右尺部候命门。

但后世医家的经验认为:

命门部位本在两肾的中间,大体上虽然分了左右,实际命门中元阳的盛衰变化,在左右两尺部都可以判断出来。

       春弦夏洪,秋毛①冬石②。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病生于内③。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注解

       毛①:

这里作“浮而轻虚”解。

       石②:

这是作“沉而有力”解。

       病生于内③:

本句后,原有“春得秋脉,死在金口,……,等四句,根据五行生克推算死日,是唯心的,故删。

       此段讲四时平脉。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影响。

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适应它,必然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

这种调节作用,在脉搏上同样有所反映。

春季阳气渐次上升,脉搏相应地张力较强见弦;夏季气候炎热,脉搏相应地来去充沛而见洪;秋季阳气逐渐衰退,脉搏相应地轻虚浮软而见毛;冬季气候严寒,脉搏相应地沉潜有力而见石。

在一年四季里,无论见到弦脉、洪脉、毛脉、石脉,只要都带有一种和缓的脉气,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映。

相反,在弦、洪、毛、石不同的脉搏中,都出现了太过而强实的情况,一般是外感,邪气有余的病变;如果在弦、洪、毛、石中出现了虚弱细微的脉气,大多是内伤,属于正气不足的病变了。

总之,无论是诊察四时脉也好,或其他疾病的脉搏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诊察脉搏中是否有“胃气”的存在。

脉中有“胃气”,就是脉来“有神”。

所谓“有神”,就是脉来和缓。

例如:

脉虽微弱,却是搏动均匀,这就叫做“有神”、有“胃气”,这就说明身体的正气还存在,病变虽重,仍易治疗。

如脉来无“神”、无“胃气”,说明正气已极度衰竭,应当加以注意,不可稍有疏忽。

四、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平和这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①,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②。

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症。

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

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

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

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注解

       数①:

(shuo)音朔。

即“快”。

       晦、明②:

原作晦“冥”,今据《左传》:

“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过则为灾。

”改作“晦明”,晦,是黑夜;明,是白天。

       此段讲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在未曾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应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

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

如果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相反,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到六次,便为数脉,便属有热的病变。

假使一呼一吸脉搏动仅有一、二、次,愈是转变为迟,说明寒邪病人变愈加严重;一呼一吸脉搏动到七、八次以上,愈是转变为数,说明热邪病变愈是厉害了。

即分清了迟、数两脉,还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而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

外因,主要是指阴、阳(这里指四时寒暑)、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变化。

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成为历史资料,祖国医学习惯所称的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情志变化,如: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习惯称为“七情”。

其实还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发生的。

无论内因或外因的病变,都可以出现浮、沉、迟、数几种不同的脉象。

外因见浮脉,多属于风寒表症;外因见沉脉,多为感冒初期,寒邪深入,紧束于里,一时不能发越的缘故;外因见迟脉,多为脏气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外因见数脉,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

内因见脉浮,多为精气不中,虚风内动;内因见脉沉,多为气陷、气郁,有所积滞;内因见脉迟,多为元气大虚,阴寒冷积;内因见脉数,多为邪火炽盛,阳热燔灼。

但是,临床上所见到的脉象,往往都不是单一地出现,而是兼见的。

例如:

同样的数脉,有浮数与沉数的区分,浮数是热邪在表;沉数是热邪在里。

同样的迟脉,有浮迟与沉迟的不同,浮迟是虚寒在表;沉迟是冷结在里。

总之,对脉象的仔细诊察,结合症状的表现,互相参证,加以分析,便知道这个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为风为气,或冷或热,是内伤还是外感等等,都可以了解了。

于此可见脉学的道理,讲起来好象很繁杂,但归纳起来,可以把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概括为一个提纲,只要有了这个纲,就能引申而触类旁通了。

五、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

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①。

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②。

芤而急弦③,革脉使然。

浮小而软,绵浮水而。

软甚则微,不任寻按。

       注解

       悠①:

(you)音优。

这里作“持久”解。

       芤②:

(kou)音抠。

脉象的一种。

       芤而急弦③:

原无,今加。

       此段讲从浮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洪、虚、散、芤、革、濡、微七种脉象的区别。

       浮脉的形象,有似空间的“天阳之气”,轻清上浮,只要手指头轻微地着到皮肤,便可以感觉到脉的搏动,好象在水面漂浮着的木料一样,老是浮泛在上。

在浮脉里可以见到七种不同的脉象,若浮而有力,脉体还显得粗大,一来一去地搏动,既极其充盛而又持久的,这是洪脉。

若浮而无力,脉体虽大,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迟缓的,这是虚脉。

若比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这是散脉。

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

比芤脉更加弦急的,这是革脉。

若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漂浮水面一样,这是软脉。

若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稍用力按,脉搏就似有似无没法寻按了,这是微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

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

牢甚则实,愊愊①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

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注解

       愊愊①:

(bibi)音逼逼。

原作郁结,这里作“坚实”的形容词。

       此段讲从沉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伏、牢、实、弱、细五种脉象的区别。

       沉脉的形象,好比重浊的“地阴之气”,总是不断下沉,必须手指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

在沉脉里可以见到五种不同的脉象。

第一、比沉脉还要深沉的脉象,则必须用手指使劲推动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叫伏脉。

第二、沉而有力,来势充实,形体阔大,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的,这叫牢脉。

第三、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这叫实脉。

第四、沉而无力,既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这叫弱脉。

第五、比弱脉还要小,只象蜘蛛丝那么一点的,这叫细脉。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小快于迟,缓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

两息夺精,脉已无气①。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

似止非止,短散两兼②。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

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注解

       脉已无气①:

此句后,原有“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四句,因与本段

(二)、(四)相重,故删。

       似止非止,短散两兼②:

原作“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因涩脉一般不会歇止,只是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和“止而复还”的结脉不同。

不过,涩脉却有兼有“短”象或“散”象的时候,今据《脉经》“往来难,短且散”的原文改。

       此段讲从迟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缓、涩、结、代四脉以及损脉、败脉、夺精脉的区别。

       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只有三至。

需要和迟脉区别的,首先是缓脉,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四至,而且它的搏动亦均匀和缓。

如果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两次,这叫损脉。

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一次的,这叫败脉。

更有在两息的时间内仅搏动一次的,这叫夺精脉。

凡是出现以上三种脉象的,都说明精气衰竭,病势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阶段。

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并不歇止,只是在短暂的时刻内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叫做涩脉。

有两种歇止的脉应予区分,一种是脉来迟缓,时而有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马上再搏动,这叫结脉;另一种也是脉来迟缓,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刻,才开始再搏动,这叫代脉。

所谓“止不能回”,就是说它歇止时间较长,来时也只是照常搏动,没有自行补偿的频速功能,并不是说歇止后永远不回复了,参看七言诀代脉解释。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

七疾八极,九至为脱①。

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

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

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注解

       九至为脱①:

此句后,原有“浮大者洪,沉大牢实”两句,因与本部分

(一)、

(二)相重,故删。

       此段讲从数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滑、紧、促、动四脉以及疾脉、极脉、脱脉的区分。

       数脉是阴虚阳盛的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至。

如果到了七至,叫做疾脉;八至叫做极脉;九至叫做脱脉。

这都是是阴精虚损,阳热亢极病变的反映。

到了九至以上,是阳气已绝的象征,所以称为“脱”。

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叫做滑脉。

脉来左右弹动,有如绳索转绞似的,叫做紧脉。

数且时而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叫做促脉。

数而坚紧,搏击有力,指下有豆粒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常见于关部的,叫做动脉。

       长则气治①,过于本位。

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

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注解

       治①:

指“乱”的反面,这里作“正常”解。

       此段讲长、短、弦三脉的区别。

       长脉是超越寸或尺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和之象并不弦急的,便是正气充沛的反映。

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大的,这叫做弦脉。

相反,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尺部都表现为不满足而短缩,这便属于气血虚损的短脉了。

六、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

数脉相兼,则见诸症。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

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

浮洪虚火,浮微劳极①。

浮软阴虚,浮散虚剧。

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注解

       劳极①:

劳,即“虚劳”,又称“虚损”:

有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称为“五劳”。

极,这是指筋极、骨极、血极、精极、气极等“六极”而言,是六种极为严重的虚损病。

       此段讲不同浮脉所主各病。

       每一种脉象,都有不同的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病变所致。

临床上一脉独见的较少,往往是几种脉象互相兼见于各种复杂的病症中。

例如:

浮脉主要出现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不足的症候。

但外感表症,多见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

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

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而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

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大失血后,脉来浮芤。

阴虚火旺,常见浮洪;虚损劳极,常见浮微。

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

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雍滞,脉见浮而滑。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沉缓水畜(与蓄同)。

沉牢痼①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②痛,沉滑宿食。

沉伏吐利,阴毒③聚积。

       注释

       痼①:

(gu)音固。

积久不易治好的病。

       饮②:

即“痰饮”或“水饮”的简称。

是因风、寒、湿、热诸邪,以及情志或饮食的郁滞,酿成稀粘的浊液,积于体内为病。

其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

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隔,或滞于经络而发生种种病变。

       阴毒③:

病名。

因寒邪深入骨髓,已致气血不能流行,凝滞经络而成,其主要症状为肤色青紫,周身剧烈疼痛,咽喉痛,继则红肿腐烂。

       此段讲不同沉脉所主各病。

       沉脉的出现,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内伤里症。

里症:

凡属脏腑中的病变而无外感的,都属于里症的范围。

二、阴寒邪气。

三、各种积聚。

固定地停聚在某一部位,叫做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做聚(参看下文《杂病脉象》第十四)。

诊察沉脉,首先要从它的搏动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一般多由气机郁滞所致。

脉来沉迟,多是虚寒为病;脉来沉数,常为热邪内伏。

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的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即寒水邪气)蓄积的为多。

如久患冷病,沉脉之中兼牢象;如里热盛极,沉脉之中多兼实象。

       阴精虚损的,脉来沉弱;湿邪痹着(停滞不行)的,脉来沉细。

痹,又为病名之一,主要是由风、寒、湿三种病邪痹而而成,关节间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为风痹;关节呈固定性疼痛的为寒痹;肢节发沉,其或麻木不仁的为湿痹。

这里所谓痹湿,也就是湿痹病。

沉弦脉,每见于痰饮为病的痛症;沉滑脉,每见于宿食为病的积症。

假如脉来沉伏,多见于阴毒和聚积不消发之剧烈吐泻的时候。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

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

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此段讲迟数两脉所主病症。

       五脏的虚寒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著变迟。

如果是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果是由于阳气不中而引起的虚寒症,脉来便迟而无力了。

       五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

诸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症的脉搏,往往都现数象。

如果实热炽盛,脉来数而有力。

一般疮痬,初起多为血分有热,但在溃脓以后,营血大伤,只是余热未除,脉来便数而无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