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2255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docx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广东省东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三

2014-01-1915:

12

广东省东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歼灭/信笺 韵律/谙熟 暴殄天物/一暴十寒

B.蛊惑/商贾 云霄/剑鞘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C.瓦砾/罹难 毗邻/纰漏 供不应求/供认不讳

D.市侩/反馈 挑衅/抚恤 淡泊明志/漂泊无定

2.下列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汉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依靠键盘来书写,人们的手写能力不断蜕化,“保护汉字”迫在眉睫。

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受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A.传承   B.蜕化   C.迫在眉睫   D.危言耸听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目前万众瞩目的球队,恒大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压力,里皮对此进行了解读:

“球迷们对本场比赛的关注度空前,这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压力,而是动力。

B.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在10月3日深夜发布的一项声明中宣布,因联邦政府关门,难以前往国外访问,奥巴马总统取消了出访印度尼西亚和文莱。

C.据了解,本届国际音乐节将以展现瓦格纳、威尔第等五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大师艺术成就当作主题,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奉上一场精彩的演出。

D.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市负责人对自贸区成立后在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等五个方面布置了具体任务和相关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为艺术须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分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

②图画所不能描绘的,语言所不能传达的,音乐往往能曲尽其意。

③它的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宏纤,往往恰合人心的微妙的变化。

④英国文艺批评学者佩特说过,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力求逼近音乐。

⑤这个道理是一般美学家所公认的。

⑥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因为其他艺术只能表现意象世界,而音乐则为意志的外射。

A.⑥②③⑤④①  B.④①⑤⑥②③  C.⑥②③④①⑤   D.④⑤①⑥②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也。

性至孝,善候父母颜色,问起居,躬饮食寒暖之节。

其师林公宽勉应乡贡。

既入院,门卒有儒士衣索扶书者,乃叹曰:

“是岂士所以致身之意邪?

”遂趋出,不复就试。

隐居教授,资弟子束修以为养。

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

少多病,其亲忧之,后每读书至《论语》“父母惟其疾之忧”,则必废书而泣。

奉其兄训尤极友爱,训字师敬,尝为盐运司史,以廉能称。

常熟东始人范某,延君与居,教其子。

家东始者十年,弟子信从益众。

及范君没,而所教之子亦卒,因还吴城。

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

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

“吾与子翼约,其可食言乎?

”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

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文章非古道不苟作。

至正丙申,师敬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谒告还吴。

适外兵薄城甚急,俄闻城陷,即呼其妻并与君诀曰:

“吾虽位卑,尝为主臣,义不可辱,吾不可出。

弟处士耳,宜往避。

”语讫,即拔佩刀欲自刺,家人抱止,方共譬解。

兵入,胁使拜不屈,遂刃其胸,君翼蔽之,乞以身代。

众以君儒冠,掖之于门,复求入,见其兄已殪,伏尸号恸,因并见害,悉投于河。

而广陵成元章素善君,募人求其尸,得于筱桥下,兄弟犹相倚立水中,若抱持然,人咸以为异。

而求其所著书,皆散失。

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竞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节选自《稗史集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弟子束修以为养         束修:

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礼物

B.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   瞿然:

吃惊的样子

C.适外兵薄城甚急           薄:

迫近

D.君翼蔽之                 翼:

翅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市以进,而父没  则必废书而泣

B.其可食言乎?

      而求其所著书,皆散失

C.父母唯其疾之忧    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

D.以廉能称          众以君儒冠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B.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C.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D.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谦是一个至孝之人,无论双亲在世还是去世,他都谨遵为人子之孝道。

B.常熟东始一个姓范的人,在陈谦的家里住了十年,陈谦教范氏的儿子读书。

C.陈谦是一个注重承诺的人,他曾经答应帮助孙子翼,一定坚持兑现承诺。

D.陈谦与兄长陈训极为友爱,死后依然互相抱持,令世人感到惊异。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3分)

②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谦“至孝”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颜渊问仁。

子曰:

“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由人乎哉?

(《论语》)

(2)夫天地者,            ;光阴者,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             ,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孔子被称为圣人还是孔老二?

在中国文化中,对孔子的态度一直是历史运动的一个风向标。

始于1960年代的“文革”时期,孔子这一中国文化的象征抵达了这个象征的最低点。

这个昔日中国人立庙供奉、几乎等同于耶稣的圣人,成了一个丧家犬和流氓。

此种情况在其他文明中相当罕见。

孔子其实意味着中国文明的底线,如果孔子都可以随便糟蹋,那么还有谁不可以糟蹋的?

“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自五四以来就没有断过,“文革”终于修成正果,孔子确实是被打倒了。

他提倡的仁义忠孝之类,在“文革”时代都成为粪土,在今天人们也是半信半疑。

孔子出生于乱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

孔子试图为中国建立一个理性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

就是“克己复礼”。

孔子要建立的底线是“文明”,就是以诗意、审美、道德的眼光处理人类生活的矛盾。

孔子提倡诗教、文教,文教与其他民族不同,孔子用诗书礼乐来为文明设置底线,当然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这个“文明”,就是尊重各种各样的活法,在各种活法之间建立一种文质彬彬的关系,和其光,同其尘。

因此颜回这样的穷人可以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千乘之骑的贵族也受到尊重。

人皆可为圣,圣是一种修养,不是等级待遇座次。

道法自然,造物主没有将人造成一个平台,不是电脑那样台台配置一样的软件,人是全字塔结构的,尊卑有序,就是说天才与愚昧的差别是自然的结果。

但是,善是一个平台,人人都可以止于至善,人人都可以文明,无论贫富贵贱。

孔子的底线其实是一种普遍价值。

人类从非理性的黑暗走向理性世界,无非就是建立一种普遍价值。

各民族走向理性之路的路数不同,或视人为原罪,非强力改造灌输理性不能祛魅。

儒学是信任人,相信人,承认人,人之初,性本善。

各文明都要建立理性的普遍价值,而这个价值无论如何表述,它都要止于至善。

如果一种文明居然主张儿子可以杀害父亲,朋友可以王相出卖、告密,那么这种文明就不是文明,只是地方性的怪力乱神。

孔子的文是道法自然的结果,中国思想早就意识到人的普遍性,人有心,有恻隐之心。

食色性也。

这种先验的普遍性使人区别于野兽。

孔子进一步将这种先验的人性理性化了,升华为文明的底线,这就是人与人关系中必须遵循仁、义、礼、智、信、忠、孝、止于至善等等。

孔子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但他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文明的象征,他也是人类普遍价值的象征之一。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编写的《哲学词典》里就有关于孔子思想的专节,他将孔子作为启蒙运动要宣扬的普遍价值之一来介绍。

最近一百年否定孔子,其初衷或许是否定儒家文化里面的地方性因素,例如那些导致了“男尊女卑”“权力世袭”之类的方面。

这些方面并非儒学的全部,有时候还是“过犹不及”的结果。

但是这一否定孔子的思潮到“文革”成为对孔子的全面否定,全面否定孔子,势必否定普遍价值。

“文革”成为一场摧毁普遍价值、摧毁常识的革命,其悲剧之惨烈我们已经见识。

一百年过去,孔家店被彻底砸烂的结果是什么?

就是儒学在今日国人心灵深处已经没有多少权威性。

人们信奉的是“道在屎溺”①,怎么都行,只要能富起来。

近年国内有些提倡儒教的迹象,在我看来都有游戏性质,要么是借儒教玩“比你较为神圣”的自我圣化游戏,要么继续解构孔子,玩世不恭地将孔子进一步流氓小丑化,以正剧的方式。

广义的“后现代”在中国是有传统的,道在屎溺。

但经常忽略:

屎溺,并不是道。

今日中国当然需要孔子,严肃地迫切地需要孔子。

需要孔子并非什么复古怀旧,更不是要回到三寸金莲,而是重建普遍价值的必需。

如果其他民族的圣殿、金字塔、先贤祠一座座岿然不动,只有这个民族总是处于那种围观自己的圣贤、经典、常识的狂欢中,充满了历史虚无主义,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被轻视。

西方文艺复兴越过十字军向后看,在更遥远的希腊获得灵感。

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复兴也一样,必须在自己的全部经验和历史中总结教训,寻求灵感。

【注】①语出《庄子·知北游》比喻“道”无所不在,即使是在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让孔子的“忠义仁孝”自“五四”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粪土。

B.“克己复礼”是孔子为文明设定的底线,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C.孔子的文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所以要对人强力改造灌输理性。

D.庄子提出的“道在屎溺”,被视为广义“后现代”在中国的源头。

E.各民族走向理性的路数不同,因此各文明建立的普遍价值也相去甚远。

13.下列有关儒学的评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儒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它所建立的普世价值就是要止于至善。

B.儒家文化中虽有地方性因素的局限,但更重要的是普遍价值。

C.儒学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先验的普遍性使人区别于野兽。

D.庄子有关“道在屎溺”的观点,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儒学的游戏化。

14.今日中国为什么严肃而迫切的需要孔子?

请结合文意分析。

(4分)

1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你对下面这则新闻作简要评析。

(4分)

福州一小学行开笔礼。

今天,近20位福建小学一年级新生及家长,按传统礼仪在福州文庙大殿内面对至圣先师孔子塑像齐诵《弟子规》。

该开笔礼循古礼进行,分正衣冠、行启智礼、朱砂开蒙、行开笔礼、敬谢至圣先师行三拜礼等。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

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

在大海的咆哮声中,有五个小孩在挂着白蚊帐的床上熟睡。

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

现在还没有回来。

冉娜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冉娜更担心了。

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渔。

他们从早忙到晚,又怎样呢?

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

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

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够吃;下饭的只有鱼。

“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

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

“他在哪儿呢?

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

”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

冉娜点着提灯,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

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西玛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

“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

”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

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

”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

而她自己又有病!

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

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

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西玛!

”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

”她想道,推了一下门。

门开了,冉娜提着灯,走进了屋。

冉娜发现西玛已经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

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西玛已经咽气了,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

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

而就在死者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葱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显然,母亲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

他们呼吸的均匀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

她激动得脸色发白,似乎心里正受到巨大的折磨。

“他会说什么呢?

”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

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

……他会揍我一顿?

那也活该,我该挨揍。

他回来了!

不是!

……哎,他怎么还不回来呢?

门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

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

还是一个人也没有!

上帝啊!

我干吗要做这件事?

”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

”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糟糕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被剐破了。

真是太糟糕了!

……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

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

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的脸陡然变得苍白,断断续续地说,“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补船帆……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

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

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邻居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

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刚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

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

”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

得把他们抱过来,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

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

快去抱他们吧!

可是,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

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

”再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16.文中划线处是一段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分)

17.丈夫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作简要分析。

(5分)

18.作者以“穷苦人”为题,你认为匠心何在?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15分)

诗性的校长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记者 沙培宁

记者: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

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柳袁照:

您说得对。

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

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

记者:

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

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

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

柳袁照:

可以这样说。

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

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

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

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

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

记者:

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

柳袁照:

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

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

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

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

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

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

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

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

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

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

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

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

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

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

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

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

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

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

记者:

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

柳袁照:

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

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

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

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

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

(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

19.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

(4分)

20.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

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5分)

21.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

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图表1各地区大学男生4项身体素质均值得分

 

图表2各地区大学女生4项身体素质均值得分

 

结论一:

              

结论二:

              

23.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做题。

(6分)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发布,被民间讨论多时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有了结果。

据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介绍,北京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

文史类、理工类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数学仍为150分。

英语由150分减成为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由现在的300分增至320分。

(1)请根据上文内容,续写下面的句子。

(2分)

北京市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与现行方案相比,科目未变,但五科中有四科  (不超过8个字)。

(2)新闻点评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请就上面这则新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写一则点评,不少于60字。

(4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禅师问他的弟子们:

一棵树什么最重要?

弟子们有的说是枝叶,有的说是花果,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总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的说是看不见的树根,正如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老禅师笑而不语。

请联系实际,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①文体不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东莞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答案

1.答案:

C(A项jiān,yùn/ān,bào/pù;B项gǔ,xiāo/qiào,ài/yì;C项lì/lí,pí/pī,gōng/gòng;D项kuài/kuì,xìn/xù,bó)

2.答案:

B(蜕化,动物脱皮。

比喻变质、变坏,腐化堕落。

应改为“退化”。

3.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