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218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生命从哪里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的方式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

活动1“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由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三部分组成。

在阅读资料部分,选取了历史上不同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特创论、自生论、化学进化学说),体现人类认识问题的方法逐渐趋于科学。

在整理资料部分,启发学生利用表格整理资料中的观点和依据,表格的设计努力体现“教、扶、放”的教学指导思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空间。

分析资料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整理出的资料进行理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2“地球以外有生命吗”由小鼠标提出问题后,首先提供了两种人类的实际探索实例,为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提供参照。

然后指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整理成类似教材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卡片。

最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并撰写成一篇科学短文。

科学在线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尖端科学技术已经应用于世界难题的探索。

《寻找进化的证据》从研究化石入手,引领学生探求进化的证据,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探索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1“模拟化石的形成”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由教材中戴博士帽的小鼠标直接告诉学生“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第二层,观察几种化石,尝试给化石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与同学交流,思考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

第三层,做模拟化石形成的实验。

第四层,尝试让学生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

活动后的科学在线有助于学生理解化石的作用。

活动2“恐龙的灭绝”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根据学生普遍喜爱恐龙的心理,安排了给恐龙建档案的活动;然后,提出学生关注的恐龙灭绝问题,并提供给学生一些与恐龙灭绝相关的事实;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掌握的事实,大胆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进化的秘密》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十二课的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一有关进化理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捕食者的模拟实验:

通过制作课件,让学生找在浅色环境下的灰色和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然后再找在深色环境下的灰色和黑色桦尺蠖的数量。

实验结果对比非常明显,第一次捕食,每组捕食者在规定的时间里猎食到的黑色桦尺蠖数远远多于白色。

第二次反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很多同学都想到是因为猎物和环境颜色相近或对比明显。

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物种世代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出现什么结果——在浅色环境下,灰色桦尺蠖会越来越多,黑色却越来越少,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扮演大自然中的捕食者,深深体会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一自然界的法则。

通过上面这一活动,也让学生知道了我们可以用统计数据和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某一科学命题。

大生命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的方式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

通过两个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起源,以及关于生命起源探索的问题。

分析资料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整理出的资料进行理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观点的有理之处和荒谬之处。

4.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有人存在问题的看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能将自己的短文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人类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生命起源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

地球上每个角落几乎都有生命的踪迹。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然而,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1.阅读教材P44提供的有关生命起源观点的资料,谈谈读后的想法。

材料1:

女娲造人。

材料2:

腐肉生蛆。

材料3:

米勒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生命体有可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而来的。

2.指导学生理解表格的设计意图。

(1)序号1的内容是在“教”学生如何概括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及相关依据。

(2)序号2的内容是扶学生一把,让学生半独立的概括此种观点的依据,即腐肉生蛆。

(3)序号3的内容可以放开完全由学生独立填写,即米勒的模拟实验。

(4)序号4的内容由学生将搜集的资料概括后填写。

交流汇报。

3.整理资料中有关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填入到P45表中。

4.讨论:

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及依据,你认为哪种观点有道理?

为什么?

汇报。

◆活动2: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关于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看哪些是类似文学作品的虚构,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

2.阅读教材P45的资料,并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科学短文。

4.阅读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第十课生命从哪里来

序号

观点

依据

1

女娲造人

神话传说

2

生命由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化而来

腐肉生蛆

3

生命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而来

米勒的模拟实验

4

进化论

达尔文《物种起源》

反思|

寻找进化的证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研究化石入手,引领学生探究进化的证据,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探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制作、解释和推测等开放性较强的活动,更加关注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提出多种关于生物进化的假设。

2.能根据自己设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各种化石进行分类。

3.能根据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推测化石的形成过程。

4.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建立档案水平的整理。

5.能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对假设说出几条理由。

6.能举例说明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将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2.能够做到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观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实例说明“化石”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制作、解释和推测等开放性较强的活动,更加关注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化石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

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模拟化石的形成

1.认识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1)三叶虫化石

(2)贝壳化石

(3)恐龙化石

(4)植物化石

(5)足印化石

(6)鱼化石

2.化石的分类

(1)遗体化石

由生物的遗体形成,保存了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

(2)遗迹化石

如:

动物的足印、虫子爬过的痕迹、生物皮肤和外壳形成的印模。

(3)遗物化石

如:

动物的粪便、生物的卵化石、原始人制作使用的石器。

3.说一说“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

4.模拟化石形成。

根据书上P48的步骤模拟化石的形成。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寻找进化的证据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2.化石的分类

(1)遗体化石

由生物的遗体形成,保存了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

(2)遗迹化石

如:

动物的足印、虫子爬过的痕迹、生物皮肤和外壳形成的印模。

(3)遗物化石

如:

动物的粪便、生物的卵化石、原始人制作使用的石器。

3.模拟化石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

什么是化石?

化石分几类?

讲述:

恐龙是我们喜爱的古代生物。

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生活着大量各种各样的恐龙,这是恐龙家族最为昌盛的时期。

那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新课教学

◆活动2:

恐龙的灭绝

1.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恐龙化石。

2.交流。

交流自己掌握的恐龙的信息。

3.把收集到的关于恐龙的资料设计制作成恐龙档案卡。

4.填写书本上关于恐龙灭绝的推测。

推测

依据的事实

恐龙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灭绝的。

在6500万年前世界各地的地层中铱的元素含量过高。

铱在地壳中本来含量很少,却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

恐龙可能是因为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灭绝的。

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另据研究,恐龙恰恰是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

恐龙可能是因为疾病导致灭绝的。

出土不同地质时期的恐龙蛋在形状、重量、蛋壳厚度、内部物质等方面逐渐向不利于孵化的方向发展,到6500万年前问题已相当严重。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寻找进化的证据

1.恐龙化石是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

科学家根据化石推测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环境和气候变化等。

2.恐龙灭绝的原因

推测

依据的事实

恐龙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灭绝的。

在6500万年前世界各地的地层中铱的元素含量过高。

铱在地壳中本来含量很少,却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

恐龙可能是因为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灭绝的。

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另据研究,恐龙恰恰是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

恐龙可能是因为疾病导致灭绝的。

出土不同地质时期的恐龙蛋在形状、重量、蛋壳厚度、内部物质等方面逐渐向不利于孵化的方向发展,到6500万年前问题已相当严重。

反思:

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讲故事,对长颈鹿、桦尺蠖、金鱼等动物进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分析环境的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浅层含义。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资料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的关系。

2.能够应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和桦尺蠖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简单的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

2.能举例说明达尔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

3.敢于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明确说出达尔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实,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简要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达尔文的图片和材料。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

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达尔文的故事

1.阅读课本上P51关于达尔文的故事。

(1)谈感想。

(2)讲述有关生物进化的例子。

教师简介达尔文不怕困难,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挖掘化石的故事。

2.讨论。

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达尔文的其它资料相互交流、讨论。

3.说一说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什么?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怕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

4.小结。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生物进化的秘密

达尔文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不怕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自然选择,今天我们以长颈鹿进化过程为例,认识“自然选择”物种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活动2:

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1.猜测长颈鹿为什么现在脖子很长?

学生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2.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进行解释。

选择一类其他的动物,试着解释他们是怎样进化的。

3.理解环境变化给长颈鹿带来的影响。

4.小结: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

★拓展:

探究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

1.看书中插图,了解桦尺蠖的生活环境。

2.介绍一下工业革命,了解工业革命的前后环境的变化。

3.生说一说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

4.说一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阅读科学在线。

6.找出人工选择的例子。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生物进化的秘密

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

反思: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

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

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教案首页:

(有的学校教案或课题需要首页,尾页)

课程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____________出版社《_________》第____单元第____节的____________内容。

(此节的位置意义)

本节内容的学习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不同年级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年纪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且对×××课有弄哈偶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在此前有着__________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到达一个__________程度。

学情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

“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

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

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

(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为重点

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

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何为难点

教学难点(简称为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五、教学方式

1、情景导入法

2、自学导入法

3、任务驱动法

4、探究式学习法

5、小组协作讨论法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设备用具:

××机房或××实验室、教材、事先准备的材料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3、归纳

4、作业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2.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3.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5.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

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八、板书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

形式多样,有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

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