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172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晋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汉魏晋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汉魏晋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汉魏晋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汉魏晋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魏晋诗三首.docx

《汉魏晋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魏晋诗三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魏晋诗三首.docx

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教案1(简易版)

一、导入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

怎么来的?

请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朗读

三、读诗要弄清抒情主人公,抒的是什么情。

本文抒情主人公是谁?

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

织女星,抒的是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因此,从主题上看,本诗是一首思妇诗

四、分句分析

第一二句:

点明描写对象

第三四句:

采用什么方式写织女?

1、外表:

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炼。

请问:

假如你要表现一个人美丽,你会怎么写?

一般人是全方位地写,而这里只用一个字就表现得很传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写,而不一定要全方位地写。

现在学到了这个技巧,再要你写一个性格很粗暴的人,你会怎么写。

(眉毛粗、竖)

2、动作描写:

擢和弄,描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怎样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答成勤劳)

第五六句:

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

明确:

魂不守舍,心绪不宁。

可见,织女不一定勤劳,而是因为无法忍受思念之苦,因而用劳动来排遣。

什么原因导致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

答案在后四句。

第七至十句:

“那浅浅的银河,定然不甚宽广”,跟第一句“迢迢”是否矛盾?

明确:

河并不远,但因为不能相见,因而显得很远。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为什么不能相见?

因为有人干涉。

表现了织女怎样的感情?

怨恨、无奈。

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还有理由来解释,但是明明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令人刻入骨髓。

五、分析六个叠词的作用。

增强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六、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迢迢牵牛星》教案2(详细版)

一、教学目的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思念之情。

3、叠字的作用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喜爱诗歌,背了不少的诗歌,也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知识。

那你认为我们背诗学诗的目的是什么呢?

欣赏诗歌精炼含蓄的语言,欣赏诗歌新奇美妙的想象,欣赏诗歌图画般美丽的意境,欣赏诗人真挚动人的感情,在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同时,我们从中收获精彩的语言,收获美丽的诗意,收获或浅或深的感动,从而提升我们做人的层次。

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一个人如果不喜欢诗,他的文学趣味也就会低下。

”所以同学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背诵这样肤浅的层次上,我们要努力走进诗歌,动脑去采撷、去收获。

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勤于动脑,满载而归。

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

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迢迢牵牛星》

(二)、学习

1、我们今天学习《迢迢牵牛星》。

请哪个同学来背这首诗。

2、请你来回答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3、你认为怎样阅读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要准确理解一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除了品味语言、了解诗的背景等之外,还得学会抓住诗中的意象。

意象听去陌生,其实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就是诗中的人物,或景物。

如刘禹锡的《秋词》,当中的意象就是晴空、一鹤。

晴空湛蓝,鹤冲云霄,这景色多美呀。

再加上诗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语句,我们就知道这首诗诗人要抒发的感情是(对秋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4、这首诗选自何处?

(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诗的名字,它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开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

古诗十九首大都抒发了那个时代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感伤之情。

古代有位文学评论家叫钟嵘,他评价古诗十九首“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你觉得《迢迢牵牛星》当得起这个赞誉吗?

请同学们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感情去碰触诗人的感情,用自己的想象去还原填补诗的意境,品读这首你们自认为很熟悉的诗,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或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5、诗歌赏析

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

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

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

——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伤心

《诗经》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

——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

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

——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

顾城《远和近》。

近在咫尺却如在天涯,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比较《天上的街市》有关的语句,表达诗人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儿却表现了织女不能与牛郎相见的痛苦。

两相对比,我们更同情饱受思念离愁的织女。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F、叠词的运用。

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表现女子的美好姿态,皎皎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

“皎皎”既表现星的明亮,又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真称得上“一字千金”。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无论谁,其实一直都需要美好的感情。

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己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美好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

这样“披情入文”,我们会在含英咀华的同时收获感动,我们的感情也变得宽容丰盈。

所以说,读诗使人变得灵秀。

(在黑板上写上“披情入文”、“含英咀华”,并解释)

6、请同学来读诗。

7、请你来总结这堂课上你的所学所得,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学法,可以从语言,也可以从你的感受或联想等等。

8、学生合作读诗

(其他同学朗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女:

望着你在河的那边用扁担把星的闪耀挑在牢靠的双肩

男:

望着你在河的那边用机杼把夜的深邃织成无尽的长绢

女:

我怎能织起一丝一缕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是思念摇动机杼织出夜幕将你的闪亮衬托得鲜明

男:

我怎能挑起一两一斤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是思念撑起扁担挑起星辰将你的面孔映照得清晰

合:

浅浅的河汉告诉我告诉我岁月的失落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女:

让我的话传到那一边哪怕单位是光年

合:

浅浅的河汉告诉我告诉我岁月的失落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男:

你看那流星它悄悄滑落那是灼热的泪珠在闪烁

(其他同学朗诵)

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

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

人生有诗歌相陪,那该是多么美好的诗意人生呀。

(三)、请同学们抓住意象、披情入文、含英咀华课后读秦观的《鹊桥仙》,把你读后的感受和理解写在家作本上。

 

短歌行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

“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

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把握他的三个称谓: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

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

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2、诗题

“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可配乐歌唱。

三、诵读感知,读出“忧”情

1、教师范读

譬pì如呦呦yōu子衿jīn鼓瑟sè可掇duō越陌mò度阡qiān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四言诗,两两相隔;

边朗读边找出此诗的“诗眼”,全诗通过此“诗眼”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诗眼

明确:

4、齐诵,体味忧情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找关键句,体味忧情)

教师总结:

一忧人生短暂(人生之忧),二忧贤才难得(贤才之忧),三忧功业未就(天下之忧)

五、品味鉴赏,何以写“忧”

提问:

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确: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

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

作用: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

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

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①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名句,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以周公自比,表明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四、迁移拓展

1、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

”——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毛泽东

小结:

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

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问题探究: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

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曹操?

教学预设:

鲁迅: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遂行。

(《武帝纪》)

3、教师小结: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五、课堂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

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短歌行2

【导入语】

咱们接触过关于酒的文字不少,我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酒的例子,说一说关于酒的诗句﹙请学生说﹚,如一壶浊酒喜相逢:

喜;红酥手,黄藤酒:

无奈、愤恨;浊酒一杯家万里:

思乡;举杯浇愁愁更愁:

忧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葡萄美酒夜光杯:

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酒也是一种文化,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

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而古今无数的文人更用酒写出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短歌行》。

【题目解析、曹操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曹操:

字梦得,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作为政治家: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掌握了朝廷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了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曹操死后,被追尊为“武帝”。

作为军事家:

实战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书。

作为文学家: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悲凉,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生机。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写作背景:

作于曹操53岁时,大败于赤壁之战后,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延揽人才,致力于建功立业。

【赏析诗歌】

1、总体把握“忧”的内容

师:

前面说过,酒能表达各种各样的感情,那在本诗开头是用酒来表达什么感情呢?

﹙忧﹚。

那么,作者为什么而忧呢?

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看看在本诗中作者忧的原因。

第一部分忧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愁”﹙从“对酒当歌”……“唯有杜康”﹚

第二部分忧的是人才的流失,对人才的渴望﹙课文剩下的部分﹚

2、详细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的感叹。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作者的思绪由感叹变为悲伤,借酒消愁,格调伤感低沉。

这一层以抒情为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写自己沉思吟咏至今的缘故,为了“青青子衿”即贤才,作者的情感悲歌由慨叹人生短暂到人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鼓瑟吹笙来取悦人才、贤者。

这里,两处化用了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显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属于用典中的语典。

这几句以叙事为主。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写人才不可得而忧思不绝,是抒情。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是叙事,前面是鼓瑟吹笙来愉悦人才,这里是用酒宴来款待人才。

将“不得之忧”与“既得之喜”交织在一起,正反对照,达到抒情与叙事的交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勾画出一幅月夜鹊归图,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而不可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以写景为主。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显得气魄雄伟,慷慨激昂,以抒情为主。

这一部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反复倾诉了作者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最后两句也是用典,属于事典。

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切合诗的主旨,用得贴切自然。

【小结】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

2、用典贴切:

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的主旨。

 

《归园田居》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

2、体味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歌的意境

4、诵读全诗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通过诵读鉴赏诗歌的境境。

2、鉴赏诗歌的感情。

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质疑法、品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文人都怀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踏入仕途,但是当他们进入仕途后,往往会发现仕途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失望之余,有许多人就退隐山林,归隐田园,这些人之中,陶渊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起走入陶渊明的田园世界。

(二)、了解作者

1、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

3、学生诵读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两首诗

(三)、诵读课文

1、听录音配画面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

4、让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初步理解的情况。

师生评价。

(四)、质疑

学生把诗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找出来,提出问题,别的学生解答疑难,教师点拨。

(五)鉴赏诗歌的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讨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通过哪些诗句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明确:

表现的情感: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官场官场中的诗人

“尘网”误落

“樊笼”“羁鸟”、“池鱼”

比喻官场黑暗厌恶官场

园田生活:

“旧林”“故渊”

(六)、鉴赏诗歌的意境:

学生齐读诗歌

讨论:

1、文章描绘了怎样一幅田园风光图?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近景:

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远景:

村落、炊烟恬静幽美,清新和谐

狗吠、鸡鸣

感想:

无尘杂

有余闲

2、作者描写的一切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作者为何写得如此美呢?

学生计讨论后明确:

因为作者回到了自然,过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心情愉快,眼前普普通通的事物都在诗人的眼中显得非常美丽。

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七)、再一次放录音配画面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和意境。

(八)鉴赏诗歌的语言

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九)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十)、布置作业:

课外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2

【导入语】

我们初中时,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陶渊明﹚。

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归园田居》。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因父亲早死而生活贫困。

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但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公元405年,即他41岁时,辞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清新,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更多了。

《归园田居》共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即406年。

【赏析诗歌】

1、划分层次:

师:

题目为《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根据归园田前和归园田后的情况划分层次。

1——6回忆弃官前7——18归园田后的情况

19——20对全诗的总结,写归园田后的愉悦心情

2、分析第一层

问:

“尘网”、“樊笼”、“羁鸟”、“池鱼”各比喻什么?

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感情?

“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嫌弃和对误入官场的痛心。

“羁鸟”“池鱼”比喻诗人自己,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精妙的比喻形象贴切,使诗人的心情得以展现,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3、分析第二层

问:

“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按什么顺序来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