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691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三单元统计

一、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第一课时条形统计图

(一)

教学时间:

月日第()节课型:

总课时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

所需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

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A

B

C

D

统计/箱

30

45

25

10

教师:

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

(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

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

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

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

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

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

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

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

(二)

教学时间:

月日第()节课型:

总课时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

所需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

(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提问:

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

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

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

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

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

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

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

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

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

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

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平均数

教学时间:

月日第()节课型:

总课时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1、2、3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

所需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

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

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

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

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

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

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

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

什么叫“平均”?

教师:

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

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

先合后分。

教师:

“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

“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

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

86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

87分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时间:

月日第()节课型:

总课时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

所需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

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应该怎样列?

提问:

(28+33+23)÷3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

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

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

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

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

提问:

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

多多少?

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

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